“我們的系統可以實現預審查,自動發現違規線索,做到監管無死角,‘一套尺子’處罰”,全國股轉公司技術部門人士呂萍(化名)向第一財經透露。
按掛牌企業數量計算,新三板是全球最大的基礎性資本市場。截至目前,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為11300多家,比上證所和深交所兩家交易所上市公司數量之和的三倍還多。
每到年報季,僅在新三板上公開披露的企業年度財務報告就多達上萬份,涉及行業林林總總,企業大小不一。在海量市場的新三板,監管單靠人力遠遠不夠,上萬份年報如何審查和監管呢?
新三板引入人工智能監管
近日,記者從股轉公司了解到,今年以來,經大力投入技術開發,新三板的監管電子化系統已經成形。
“過去我們主要通過人工審查,工作壓力非常大,”股轉公司公司監管部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現在有了這個系統之後,異常指標、錯誤或者疑問都會自動提示出來,幫助監管人員發現很多問題。”
記者了解到,新三板年報審查系統覆蓋了從企業編制年報到最後審查反饋的整個流程,審查人員甚至不需要點擊打開一個個年報文件,可以直接在系統中一覽掛牌公司的詳情。
從企業填寫年報開始,年報審查系統就會提供統一的模板,並且提示要點,由主辦券商在系統內進行事前審查。哪怕出現任何一處數據不一致或者數學關系錯誤,年報都無法完成提交。同時,系統還能自動計算出公司是否滿足創新層指標、是否觸及ST。
“年報上傳後,系統會先按照規則預篩一遍,運用機器學習的手段對風險指標進行多維度掃描,排查年報中存在的風險點,自動把風險點或者違規的線索推送到監管員手上。”呂萍表示。
監管人員告訴記者,電子系統不僅“熟讀”監管規則,而且善於學習新知識。監管員可以針對不同行業、不同體量的公司,根據歷史經驗或者征求券商研究所等市場機構的意見,設置特定的分析指標,教給系統,由系統對年報進行快速分析。
目前,新三板已經制定了證券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公司、醫藥制造公司等8個行業的專門信息披露指引,滿足不同行業、不同體量的掛牌公司的差異化信披特點。
“我們在系統里能直接看見財務異常指標的提醒,這樣審查起來就更加有針對性了。”一位股轉公司監管部監管員表示。
他告訴記者,電子系統整合了所有的審查單元,從券商事前審查、監管員初審到專業財務審核,都能做到審查內容留痕。各級審查單元都在線上溝通,及時處理違規事項,大大提高了審查的效率和質量。
記者了解到,除了年報、半年報等定期報告,監管者還在逐步將臨時公告納入電子化監管。目前,股轉公司已經制作了近40個臨時公告模板,未來將實現所有信披關鍵信息的模塊化。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運用高科技提升整個資本市場監管工作的智能化水平成為監管者的一大任務。借助科技,監管思路也在從事前“等客上門”轉向事後主動打擊違法違規。
今年5月28日,證監會印發並實施《稽查執法科技化建設工作規劃》,證券期貨監管工作將實現進一步流程化、標準化和智能化,標誌著資本市場監管執法科技化建設進入全面提升的新階段。
年報公開問詢更加密集
“對於這家公司,我有三個問題,商譽減值、應收賬款以及廣告宣傳費。考慮到商譽減值異常,我們對這家公司現在是出具問詢函的處理狀態。”一位股轉公司監管部專家小組審核人員在每周例行的集中討論時說。
截至目前,股轉公司已經向49家掛牌公司發布了2018年年報問詢函。股轉公司監管部負責人告訴記者,隨著技術力量投入,今年的年報問詢函數量將大大超過去年的81份和前年的36份。
和A股不同,新三板對企業掛牌不設硬性的財務門檻,但是對信息披露要求很高,企業要說真話,投資者要自擔風險。信息披露必須真實、準確、完整,不能有虛假誤導內容,也不能遺漏重要信息。而年報審查和公開問詢制度正是保障新三板信披質量的關鍵環節。
記者了解到,新三板年報審核分為重點公司和非重點公司,非重點公司由負責日常監管的監管員自行檢查,重點公司必須由專家小組進行重點審查。
“重點公司主要是風險外溢較高、公眾化程度高,或者存在特殊監管事項、監管指標存在異常,還有在資本運作比較頻繁的公司,都會被列入重點公司名單,”一位專家小組審核人員告訴記者。
專家小組一共32名,由16名股轉公司專崗財務審核人員和16名來自券商、會計師事務所資深從業者組成。專家小組每周獲得任務分派,周五對存在問題較嚴重的公司進行集中討論,達成一致的審查意見。
審查意見由輕到重分為:1.未見明顯異常;2.要求說明;3.要求核查;4.建議後續關註;5.要求更正;6.出具問詢函。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股轉今年已發布的問詢函發現,監管者關註的要點覆蓋公司財務狀況、經營問題、公司治理和資本運作等方方面面,其中應收賬款異常增長、大股東資金占用、毛利率大幅波動是出現最頻繁的問詢內容。
“公開問詢是我們常見的監管手段,體現了我們日常關註的要點。”股轉公司監管部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但是問詢並不意味著公司一定就存在嚴重的問題,我們主要是希望把問題說清楚。”
自2016年開始,包括新三板在內的整個中國金融市場進入了強監管的時代,新三板從頭兩年註重規模數量擴張,轉向質量和監管水平的提升。
2016年4月,新三板正式實施主辦券商執業質量評價規則,給券商新三板業務打分評級。2017年7月,證監會會計部發布《會計監管風險提示第6號——新三板掛牌公司審計》,督促會計師事務所嚴格控制新三板公司審計質量,不能走過場。
由於強化了對一線中介機構的約束,投資者能夠通過主辦券商的風險提示和會計師事務所非標意見,在掛牌公司進入監管審查之前,就及時發現公司的風險點。
股轉公司監管人員們將每年4月、6月、8月、10月的最後一個轉讓日稱為“法定加班日”,因為每到這一天都是定期報告披露的截止日,這一天需要完成繁重的後續停牌、摘牌等工作。
不過,年報審查高峰期則從每年3月持續到7月,加班是股轉監管人員的家常便飯。
“接下來的工作都是很繁重的,6月底之前要完成萬份年報的審核,每家年報都要看,要溝通,要求說清楚,回頭再看,最後問詢反饋回來還要進一步跟進。”一位股轉公司審查人員告訴記者。
針對掛牌公司年報審查和問詢,股轉公司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隨著新三板市場不斷縱深發展,差異化信息披露制度逐步完善,全國股轉公司對掛牌公司,尤其是創新層公司,監管要求不斷提高,市場投資者對掛牌公司的信息需求也趨於多樣化。
“在此背景下,適當增加公開問詢的頻率,既是強化全國股轉公司對信息披露不規範行為及時采取監管動作的重要體現,也是保障市場投資人知情權得以實現的有效措施,最終達成整個新三板市場信息更加公開和透明的目標。”他表示。
(第一財經實習生王天然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