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船舶港口已成大氣汙染重要來源之一,專家建議編制排放物清單

船舶排放控制區、加嚴船用油硫含量標準、建立船舶港口排放清單……這背後是日益嚴重的船舶港口大氣汙染。

長期從事移動源汙染防治研究、機動車排汙監控中心項目主管、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專家馬冬日前表示,船舶航運業的快速發展,在給貿易運輸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區域空氣質量改善帶來巨大壓力。

他介紹,研究結果顯示,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和長江等沿海沿江地區,船舶港口排放已成為大氣汙染的重要來源之一。

船舶運輸具有運量大、成本低等優點,是國際貿易中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目前在全球範圍內,80%以上的國際貨物通過海運完成,我國更是高達90%以上。

船舶港口排放已成為大氣汙染的重要來源之一。攝影/章軻

《2017年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末全國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40.07億噸,旅客吞吐量1.85億人,擁有水上運輸船舶14.49萬艘,萬噸級及以上泊位2366個。按貨物吞吐量計算,世界十大港口中有七個在中國,2017年寧波-舟山港貨物吞吐量突破10億噸,連續9年位居世界第一。

“船舶港口汙染呈明顯的區域性。”馬冬介紹,原環境保護部發布的《中國機動車環境管理年報》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船舶排放二氧化硫、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顆粒物分別為78.8萬噸、2.8萬噸、121.4萬噸、11.9萬噸。其中,氮氧化物和顆粒物分別占移動源排放的10%和12%。

上海、深圳、香港等港口城市大氣源解析研究顯示,船舶港口排放已成為重要的排放源之一。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深圳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和香港環保署的研究結果均顯示,船舶排放的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是大氣汙染的重要來源。

船舶港口大氣汙染問題已引起各界高度關註。2013年9月,國務院發布的《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開展工程機械等非道路移動機械和船舶的汙染控制。2015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加強船舶港口汙染控制,積極治理船舶汙染,增強港口碼頭汙染防治能力。

馬冬說,雖然我國船舶港口汙染防治在排放標準制定、排放控制區設立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積極進展,但目前船舶港口汙染防治也面臨諸多問題。

他介紹,這些問題包括排放清單基礎研究薄弱,尚未建立國家和地方層面的船舶港口排放清單。缺乏系統、全面的船舶保有量及活動水平統計數據,無法準確獲得各類船舶的排放清單。

船舶排放控制區存在差距。國際排放控制區自2015年開始燃油硫含量水平已達0.1%,我國排放控制區燃油硫含量水平為0.5%,且到2019年才全面實施。國際排放控制區一般為海基線外200海里的封閉區域,而我國的排放控制區僅覆蓋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三大重點水域海基線外12海里。

2018年1月17日,廣州海事局執法人員正在對一艘遊船的燃油硫含量進行檢測。攝影/章軻

船舶排放監管困難。由於船舶數量多、流動性強,監管難度大,隨著船舶排放控制區的實施,監管範圍擴展到離岸12海里,現有的登船隨機檢測方法越發困難。

另外,我國船舶排放控制水平低。馬冬表示,以往我國僅對功率小於37千瓦的船舶柴油機進行環保達標管理,2018年7月1日後,將會把大於37千瓦的船舶柴油機納入監管範疇。除新建船舶外,我國對在用船舶尚未提出大氣汙染控制要求。我國在船用油硫含量標準、執法監管等方面存在明顯地區差異。船舶屬於移動汙染源,只有聯防聯控,才能全面控制。

馬冬認為,應依托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工作,開展船舶港口排放物清單編制,盡快制定《船舶港口大氣汙染物排放清單編制指南》,建立船舶港口排放基礎數據統計監測及共享制度,編制國家和地方船舶港口排放清單,準確評估船舶港口汙染現狀,為精細化控制提供數據支撐。

馬冬還建議國家逐步加嚴船舶排放控制區要求,研究申請國際船舶排放控制區,最終實現與國際船舶排放控制區接軌。加快船舶排放監測技術研發應用。加強在重點航道利用遙測技術對船舶排放監管技術上的研究,加大監管的覆蓋面積。實施《國家清潔柴油機行動計劃》,推動綠色航運體系建設。加快老舊船舶發動機改造及淘汰更新,並加強油品生產、進口、流通、使用等全過程監管。

同時加快船舶岸電設施建設與使用,在港作船、公務船、短途固定航線船舶中推廣應用LNG等清潔能源。優化港口集疏運結構,發展多式聯運,提高鐵路貨運比重。推廣應用集疏運貨車電子信息管理系統,提高貨物周轉效率。結合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逐步擴大排放控制區範圍,建立全國封閉統一的排放控制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7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