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市場情緒低迷,上證指數跌破3100點,可轉債市場亦受到影響,4月12日至今,上證轉債下跌幅度達到了2.23%。wind統計顯示,截至5月2日收盤,23只可轉債面值低於100元,當日上證轉債下跌0.47%。
“轉債的主要收益來自於正股,歷史上轉債大面積賺錢都是權益的牛市。現在不具備這種條件,更多的是階段性的機會。轉債的流動性不是特別好,大部分流動性一般,風格切換要慢於正股。這個時點我認為倉位低一點可能更好。”北京某公募基金可轉債基金經理與第一財經交流時表示。
謹慎參與回售博弈
去年底,轉債供給明顯加速,平均每周在3-4家;不過今年年初以來轉債發行明顯放緩,1-4月分別發行了4只、3只、7只和3只。
目前轉債按照每周2-3家的速度,一年能發行轉債家數也在50家以上。目前銀行轉債預案有7家,規模達到1915億,規模占比接近一半。
統計顯示,除銀行外,建築、交通運輸、電力及公用事業、非銀、家電等行業可轉債的供給相對較大。
日前交通銀行(601328.SH)發布公告宣布600億元可轉債發行計劃,以進一步充實資本,提升資本充足率。交行表示,如果該發行計劃順利實施將進一步增強風險抵禦能力,夯實各項業務可持續發展的資本基礎,有利於增強交行核心競爭力並實現既定戰略。
“不過銀行轉債短期估計比較難發出來,一方面目前大多處於股東大會通過階段,尚未過會;另一方面PB大都小於1。”華創證券可轉債分析師王文歡在研報中表示。
其中機構持倉方面,保險對可轉債的持倉在下降,3月較去年年底下降了2.3%左右。其中一個原因是目前可轉債市場的波動較大,持倉較高會導致凈值的波動加大。
記者也了解到,4月份一些機構希望博弈藍標轉債的回售,但由於上市公司的公告“變更募投項目的程序”,回售博弈落空。
通常來說,在回售期內,項目資金需求旺盛,多數上市公司會選擇下修轉股價來規避觸發回售條款,市場會相當關註轉股價下修帶來的投資機會。
4月11日,藍色光標(300058.SZ)公告稱,為促進公司業務的長遠發展,合理有效利用募集資金,將此前整改報告中“於未來6個月內擇機盡快履行變更募投項目的程序”變更為“於2018年12月31日前擇機盡快履行變更募投項目的程序”。這也意味著藍標轉債的回售博弈落空,受此影響,藍標轉債第二日開盤大跌2%,全天低位震蕩,創出兩個月最大成交額。
藍色光標於2015年12月18日公開發行了14億元可轉換債券,承諾對“Blue View 系列數據營銷產品開發及應用項目”、“藍色天幕全球機場聯播媒體網絡模塊”兩個募投項目分別投入 5.4 億元、1.5 億元。截至 2017 年底,上述兩個項目的投資進度僅為19.39%和20%,且均存在超過1年未投入募集資金的情況。
4月26日,深交所下發問詢函,要求藍色光標說明兩個項目存在超過1年未投入募集資金的原因、推遲履行變更可轉債募投項目程序的原因等。
“盡管從條款來看,藍標轉債有可能觸發回售,但對公募基金來說風險不小,我們會謹慎參與。”某深圳公募基金可轉債基金經理與第一財經私下交流時表示。
雖然一批可轉債“破面”,但可轉債的潛在供給每周都在增加。數據顯示,可轉發行預案近兩個月明顯加快,3月和4月分別有20家和19家。隨著年報披露結束,轉債發行料將回歸常態。
行情不明朗
今年以來,市場情緒較為低迷,截至發稿年初至今,上證綜指下跌6.83%,深證成指下跌6.32%,上證轉債下跌幅度達到了2.23%,整體跌幅小於正股。
同時,近來的一些風險事件與不如意的一季報也讓相關板塊的個股受到影響,並牽連轉債。譬如電子板塊中,蘋果產業鏈的公司一季報都不太如意,藍思、水晶一季度業績均出現了下滑,蘋果產業鏈的公司估值近期降幅較大。
此外,第一財經也註意到,今年來一些新券剛剛上市,就跌破100“破面”。
“轉債有債的部分,有股的部分,也有條款博弈部分,有轉股溢價率估值的部分。”上述北京可轉債基金經理表示,轉債剛剛發行時給的利率較低,上市之後會有相對公允的價值體現。如果市場認為價格較低,會將其價格打到100以下。
“市場風格在逐步向成長轉,轉向趨勢已明顯,目前處於均衡狀態,未來至少能維持目前狀態。我更偏重於成長,重視風格選擇和個券基本面研究。”滬上某可轉債基金經理廖正軍(化名)表示,從今年年初到4月的區間表現來看,行業和正股的選擇很重要。
同時記者也註意到,相較於保險的減倉,基金的持倉則較為穩定。基金一季報顯示,可轉債規模較去年四季度增加約130億,其中可轉債基金增加了11.2億,目前基金持有轉債規模占比較低,其中債基中對轉債的配置比例僅在1.5%左右。
廖正軍向第一財經表示,宏觀層面,經濟增長不會有大的波動,通脹算溫和,第二季度前期增長雖有分歧,但難以持續超預期,流動性可能難以更寬松。周期關註度降低,創新升級、先進制造值得重視。
王文歡認為,在股市行情不明朗的情況下,疊加供給將要重新起來,仍將面臨壓力,短期保持觀望,控制好倉位,等待市場企穩。中長期看,供給壓力下,估值難有貢獻,主要還是看正股,擇優布局,把握好個券的機會。
“然後是關註精選優勢行業及優勢個股,如核心的細分行業及核心的龍頭個股;第三是市場波動有所提高,要有絕對收益思維;最後是整體註重新興成長風格類的機會,包含醫藥類等。”廖正軍則說。
統計顯示,可轉債指數年度回報差異較大,2015-2017年連續三年的負回報,虧損幅度隨後逐步改善。統計顯示,2015-2017年三年,可轉債指數年度分別錄得-26.86%、-10.42%和-1.11%的回報。再往前一步看,2012-2014年,可轉債指數分別錄得4.55%、-0.6%和55.31%的回報。
“從歷史表現周期來看,未來1-2年內可能出現不錯的機會。”廖正軍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