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終身職業培訓上升為國家戰略之後,首當其沖的問題是如何籌資更多的資金讓更多的勞動者能接受到有質量的培訓。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4月1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了《關於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意見》(下稱《意見》)。會議確定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政策措施,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高質量發展。
人社部副部長湯濤在4月23日國新辦例行政策吹風會上回答第一財經記者提問時表示,《意見》將培訓資金渠道擴大為政府、企業、社會多元投入,通過就業補助資金、企業職工教育經費、社會捐助、個人繳費等多種渠道來籌集培訓的資金。
多渠道籌集培訓資金
即將下發的《意見》圍繞建立並推行覆蓋城鄉全體勞動者、貫穿勞動者學習工作終身、適應就業創業和人才成長需要以及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
湯濤表示,資金投入是我國職業技能培訓的難點之一。當前職業技能培訓經費由企業教育培訓投入、國家投入以及職工自身投入組成,國家投入包括就業補助資金和失業保險基金等。
“我們現在職業技能培訓的投入當中,政府補貼投入還少,還需要增加。“湯濤說,盡管去年的增幅稍大一點,但是標準仍比較低。人社部的統計顯示,多年來,政府的人均職業技能培訓補貼標準始終是在500元錢左右,前幾年只有400多,去年才略超過500元。
上述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強調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要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李克強在常務會議上說:“過去我們的企業也曾辦過職業學校,但由於體制沒有理順,反而企業增加了負擔。如今要更大發揮市場作用,鼓勵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其中。”
當天會議確定,適應產業升級需求,采取政府補貼培訓、企業自主培訓、市場化培訓等方式,支持企業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大力發展民辦職業技能培訓,鼓勵企業興辦職業培訓機構。
湯濤認為,近年來企業在職工培訓上的積極性不高。按照相關規定中小企業應該計提職工培訓經費,但這一政策落地並沒有完全到位;大型企業對興辦職業技能培訓機構,提高職工職業技能素質上的投入積極性不高,培訓能力也偏弱。
針對培訓資金不足的情況,《意見》提出多渠道籌集經費,通過就業補助資金、企業職工教育培訓經費、社會捐助贊助、勞動者個人繳費等多種渠道籌集培訓資金。
湯濤在回答第一財經記者提問時表示,中央和地方已經開始了多渠道籌集培訓資金的嘗試。去年開始的失業保險基金用於參加失業保險職工的技能提升培訓實施效果非常好。上海等一些經濟發展程度比較好的地區還探索將地方教育費附加用於職工技能培訓。
何為“終身”職業技能培訓
得益於近年來相繼出臺的多項高技能人才發展計劃,截至2016年底,全國高技能人才達到4791萬,但這一數量還難以滿足“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升級轉型的人才需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構建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在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職業技能培訓也被確定為一項重點任務。
李克強在常務會議上指出,建立並推行終身職業培訓制度,以促進就業創業為目標,面向城鄉全體勞動者,提供普惠性的服務,貫穿學習職業發展全過程,有利於緩解技能人才短缺的結構性矛盾,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也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邁向中高端。
湯濤表示,解決技能人才短缺問題的難點就在職業技能培訓,而職業技能培訓的難點就在於如何把培訓工作做好。當前職業技能培訓工作中仍然存在職業技能覆蓋面還不夠廣泛、職業技能培訓服務供給不足、培訓針對性有效性需要進一步提高、職業技能培訓的基礎能力仍需要加強等問題。
與以往職業培訓政策相比,《意見》提出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首先體現在培訓對象的覆蓋上是全體勞動者,包括就業人員和準備就業人員;其次還體現在職業技能培訓的政府補貼培訓要覆蓋終身職業生涯。
湯濤還表示,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是在政府補貼培訓、企業自主培訓和市場化培訓的基礎上實現大規模的職業技能培訓,在培訓的供給主體上,要強化企業主體作用的發揮,因為企業的培訓針對性更強,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