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12年吸金超300亿 广深高速“空喊”6年不扩建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810/1363501.shtml

  每经记者 李亚蝉 发自广州
“号称高速公路却难以高速、连个厕所也没有被迫在路上方便、半路坏了的汽车只能在路边维修或等待拖车……”广州律师赵绍华近日一纸申请,将中国最早的高速公路之一的广深高速再度推到公众面前。
和车主的抱怨相比,数据显示,这条号称中国最繁忙、最赚钱的广深高速公路日均路费收入935万元,去年路费收入约35亿元,12年路费收入已经超过300亿元,远超投入。
“公路大王”的选择
在广深高速公路背后,隐藏着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公路大王”胡应湘。正是这位香港超级富豪,上世纪80年代在内地建设高速公路还饱受争议时,就率先提出投资修建广深高速公路。
这条当初并不被看好的广深高速公路,随着内地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私家车的大幅度增加,如今已经成为最好的“赚钱机器”。
相关数据显示,2002年7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广深高速合计实现了242.48亿元的路费收入,平均每年路费收入28亿元。广深高速公路 的正式通车运营时间是在1997年,虽然目前已经找不到1997年到2002年期间这条公路所收路费的公开数据,但按照业内人士每年15亿元的保守评估计 算,广深高速公路的路费收入已经超过300亿元,并且还将继续收取若干年。
公开信息显示,当年广深高速公路项目的总投资为13.4亿美元和7.04亿元人民币 (包括皇岗口岸工程、深圳经济特区检查站工程和建设期利息)。如此算来,这条公路已经为它的所有者产生了近200亿元的利润。
无怪乎胡应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将投资广深高速公路作为他人生最明智的选择之一。
扩建计划空谈6年?
广深高速公路令胡应湘及其公司赚得盆满钵满,但这条公路被抱怨“高速公路不高速”、“收费高、服务低”由来已久。最近更有在此高速公路上“遭遇”无处加油的律师将广深高速告上了法庭。
事实上,合和公司也早已意识到广深高速存在的问题了。
早在2004年10月,胡应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有关广深高速扩建工程已与合作伙伴达成共识,计划将六车道扩充至十车道,初步估计投资总额70亿 元,正待政府审批,料扩建工程两年内完成,每年收入为20亿元。2006年8月,该公司董事总经理胡文新又向媒体重复了同样的计划,表示公司有意斥资70 亿元扩建广深高速,由双向六车道拓展至十车道,预计车流量将上升60%。
然而,6年过去,该公司计划为这条“高产公路”做出的支出迟迟没有兑现。
更奇怪的是,尽管按照高速公路标准收费,广深高速公路的设施却很简单——没有服务区、没有加油站、甚至连个厕所也没有。
近日起诉广深高速的律师赵绍华认为 “全国最赚钱的高速公路应当履行它应履行的义务,提供应有的服务设备”。因此,赵绍华于8月5日分别向广东省交通厅和广东省物价局递交 “关于重新评定广深高速公路质量是否合格”及“关于重新审核广深高速公路收费标准”的申请书,要求对广深高速的收费重新听证并降低价格。
但事实上,作为全国最繁忙的高速公路之一,广深高速公路的生意并非无人眼馋。
1997年,随着广深高速公路通车,新联南北加油站成为该段路上唯一一个加油站。同时,它被誉为“全国最赚钱的高速公路加油站”,直到2006年9月,常虎高速虎门港支线正式动工,刚好经过了新联加油站所在地,几经博弈,新联加油站终于还是被停止使用。
随后,一家名为东莞市华盛实业投资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华盛公司)的私营公司在与广深珠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签完合作协议后,于2007年底开始建设厚街南行服务区。2009年4月,南行服务区基本建 成。不过,直到现在,这座服务区仍然没有开始营业,主要原因据称是由于华盛公司在与后来加入博弈的中石油难以取得利益平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16

快速开发直逼龙头万科 上半年恒大收金超200亿元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831/1596544.shtml

 每经记者 朱玲 发自广州
新政调控之下,不少开发商收紧战略,业绩下滑,而上市不足一年的恒大地产(03333,HK)带着一股初生牛犊不 畏虎之势,销售业绩却逆势上扬。8月30日,恒大地产交出了上市后首份中报,在近期已公布中报地产公司中,恒大地产成为首个收入破200亿元的公司,整体 实力直逼龙头万科。
据中报显示,截至2010年6月30日,恒大地产收入飙升至203亿元,较去年同期激增11倍,而公司净利润达23.3亿元,同比翻近两番,相比万科的28亿元仅一步之遥。
收入激增11倍
久经波折,去年11月才赴港上市的恒大地产,在众人的眼中,不再是地产的“新生军”,而是可以与龙头万科抗衡的实力企业。经历了上市的阵痛,今年又遭遇有史以来最严厉的政策调控,上市不足一年的恒大地产,却表现出应变危机的娴熟。
上半年市场正处于政策严调之下,恒大地产率先而动,祭出降价大旗,当月业绩逆势飘红。8月30日,恒大地产更是交出了一份令市场惊叹的靓丽中报,成为上半年首家收入突破200亿元的公司。
截至2010年6月30日,恒大地产营业额创收203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6.4亿元,涨幅达到11倍,令人惊叹。公司毛利达到49.5亿元,相比去 年同期涨了8倍;而公司的净利润由去年同期的5.2亿元上升为25.0亿元,同比上升380.8%;股东应占利润由去年同期的5.0亿元上升为23.3亿 元,同比上升366.0%。
今年上半年,恒大地产的合约销售额达到209.8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02.39亿元,同比上升104.9%; 合约销售面积由去年同期的215.9万平方米,上升为333.9万平方米,同比上升54.7%;在销售均价方面,今年公司销售均价相比去年同期提升了 32.5%,达到6282元/平方米,而去年销售均价为4743元/平方米。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在已公布中期业绩的万科、保利、碧桂园、雅居 乐、龙湖等地产公司中,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百亿的企业不足十家,分别为万科的167亿元、中海地产的153亿元,碧桂园的117亿元,保利地产的112亿 元、龙湖的104亿元,而恒大地产却逆势成为市场行业领跑者,收金达203亿元。
经过比较,记者注意到,万科今年净利润达28亿元,远远超过 保利的16.27亿元,而恒大地产公司股东应占利润已达了23.2亿元,直逼万科。此外,受新政调控的影响,市场成交萎靡到历史低谷。4月份之后,不少公 司的业绩更是下滑达30%之多,市场形势风声鹤唳,谈“政”色变,开发商、购房者处于胶着状态。
但恒大地产5月率先应变市场危机,全国打出 “85折”的降价大旗,除了2月春节外,记者注意到恒大地产今年上半年每月销售不论是同比,还是环比,均为大型上市房地产企业中唯一实现双增长的开发商; 而今年上半年的合约销售面积超333万平方米,也创下了已公布销售业绩公司中全国第一。
中报会现场,恒大地产主席许家印表示,恒大地产200多亿元的营业额收入,在众多开发商中名列前茅,反映出恒大强大的执行力,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此外主营业务利润为公司核心的盈利能力,为股东带来丰厚的回报。
“在政策调控之下,很难想象上市不久的恒大今年上半年会有这么好的业绩,赶超万科。”一业内资深地产人士如此表示。此外他认为,这无疑与恒大前瞻的销售策略和项目的快速开发策略有关。
绝不囤地
今年以来,中央多次出台政策严厉控制房价快速上涨问题,从信贷金融政策到市场销售,最终将高房价矛头直接指向房价的源头——土地监管。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更是多次重拳出击严控开发商囤地行为。
而近期,国土资源部更是联合银监会严查开发商囤地行为,公布了一份全国高达2815宗闲置土地的名单,部分大型房企榜上有名。面临仍未放松的政策调控,闲置黑名单更是将胶着的市场预期推向或将缩紧的趋势。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面临复杂的、还未明朗化的经济环境以及政策,未来市场风险难定,当下不少地产公司收紧战略,拿地方面更是放慢脚步或者停止。
而在土地市场甚为低调的恒大地产,尽管处于“紧张市”,并未少拿地,更是没停止拿地的脚步。“现在市场处于低谷期,土地价格也到了一个低的峰值,正是拿地的好时机。”夏海钧在此前的业绩会上如是说。
就在该公司公布中期业绩的前三天,27日,恒大地产以19亿元的价格收购了佳兆业旗下位于广州珠江新城商业地产项目,占地面积为7106平方米,而现有可售面积9.2万平方米;而在7月6日,恒大地产重金拿下山西太原项目,支付地价达9.15亿元。
中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恒大地产新购土地26幅,新增土地建筑面积2221万平方米,截至目前恒大地产的土地储备总量达到7238万平方米。
虽然拥有较高的土地储备,但在多次的业绩会上,夏海钧均态度坚决地表示“恒大绝不囤地。”
“尽管恒大有高达7238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但是在建面积达到了2306万平方米,占总土地储备的32%,创下了全国在建面积最大的开发商。”中报业 绩会上,恒大地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如此表示,而且按目前很大的开工面积计算,目前的土地储备也只能维持3到5年的开发需求。他表示,恒大拿地后就快速 开发,截至6月30日的73个项目有67个已经大规模开工建设,开工项目比例达92%;所有项目均严格按照土地合同在约定期内开发完毕。
同时,他表示,恒大地产土地储备,是为需而备,是企业正常发展而配备的生产资料。恒大的每个项目都是快速开发、大规模开发、快速销售、低价销售。
“恒大上半年交楼均价5192元/平方米;每个项目一年四季都有楼可售,绝不惜售”。许家印说道。
一资深的房地产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国家打击开发商囤地,非常明显就是遏制过快上涨的房价,从供应量上解决房价问题。
该人士指出,所谓囤地,就是囤积居奇,通过囤积土地、等待土地增值来牟取暴利,一般来说,有四种情况,一是拿地不开发或一点一点慢慢开发;二是动工不建但伪造建设假象;三是拿了预售证不卖房;四是即便卖房也以很高的房价捂盘惜售。
快速开发直逼万科
作为在港上市的“新生军”,恒大今年来的表现可谓不俗,以快速开发的模式赢取市场的肯定。
高达203亿元的收入,激增11倍,主营业务利润激增12倍,毛利激增8倍……这是恒大地产上市后首份靓丽中报,多项指标创下新高。而让股东看重的更是恒大地产已达23亿元的净利润,这比万科28亿元相差无几。
“目前不少开发商的新项目资金来源大部分是卖楼资金,其次才是银行信贷以及市场融资方式,特别是目前市场不好的时候,快速开发就是非常适当的策略举 措。”一证券分析师表示,在今年的政策市下,快速开发的房企,业绩一定优于开发缓慢的企业。而在市场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快速开发将会使公司资金得到及时 回笼,现金流得到稳定的保障。
“通过标准化运营,实现从拿地到销售6~8个月的快速开发模式。”恒大一内部人士如此表示,截至2010年6月30日,恒大地产拥有在建项目67个,在建工程面积为2306万平方米;其中在售项目41个,已取得预售证面积696万平方米。
“市场危机到来时,现金流最重要。”一地产商人士曾对记者如是表示,现金为王就是市场的领导者。
截至2010年6月30日,恒大地产拥有未使用的银行授信额度252.4亿元、尚可收回的合约销售金额57.9亿元人民币,连同期末现金余额,拥有可动用资金495.2亿元人民币;而现金动用余额达211.9亿港币。
“我们实际每月的现金余额都在150亿元港币以上。”恒大地产高层对记者表示,现金流方面,公司一直坚持稳健经营策略,保持充足现金流。年初,公司计划每月现金余额保持在100亿元港币左右。
而今年以来,恒大先后两次成功发债,募集资金达13.5亿美元。1月成功发债7.5亿美元;2010年4月在新政出台前,恒大地产再次成功发债6亿美元。
据悉,尽管恒大拥有7000多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但截至目前总地价款375.6亿元,已付239.4亿元,未付土地款累计为136.2亿元。未付土地款按照协议2010年下半年需付65.4亿元,2011年内需付59.6亿元,2012年内需付约11.2亿元。
做老百姓买得起的住宅
“恒大的利润主要来自于超前的发展战略,来自于超强的成本控制能力,来自于战略合作伙伴(供应商、建筑商)的让利,恒大要少赚老百姓的钱,要多建老百姓 买得起的精品住宅。”在本次恒大地产中报业绩现场,很少露面的恒大地产主席许家印在业绩会上强调,恒大“民生地产”的理念,是要让利于民。
一直以来,恒大地产将其品牌定位在民生地产,若要让利于民,这必然让恒大需从成本源头控制,而在众多的成本中,土地成本占比较重。许加印认为,恒大利润主要是源头土地成本的把握。据悉,恒大上半年交楼均价5192元/平方米,核心净利润率10%。
今年以来,在上半年取得优异成绩的地产公司中,其二三线城市的项目销售额占比较重,诸如保利、万科等公司其二三线城市为其总业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恒大地产中报显示,恒大二三线城市合约销售占比达90%。进入的36个城市中,89%为省会级城市,且大部分集中在二三线及城乡结合部城市。在这些城市中,恒大地产土地平均成本519元/平方米;新增土地平均成本738元/平方米。
此外,标准化运营与集约化管理,降低了运营成本。据悉,今年上半年恒大地产的销售及行政费用占营业额的比例由去年同期的46.7%,大幅降低至6.6%,下降40.1个百分点。
许家印还表示,除了自身成本控制,还需要战略合作伙伴包括供应商、建筑商让利也必不可少。由于统一的采购、配送,有的原材料采购价是市场价的2~3折,降低了材料成本;工程集中招标,降低了建设成本;恒大目前精品战略联盟伙伴已增加至300多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14

18家互金平臺C輪攬金超12億美元 資本寒冬還有多久

資本寒冬的霧氣還沒有散去,一級市場、二級市場的資金正在以不同的渠道進入創投市場。

從天使輪到D輪、甚至E輪的投資事件每天都上演,就互聯網金融領域而言呈現出兩方面的特點。第一,投融資筆數的加速度正在明顯下滑;第二,更多平臺止步於B輪融資,C輪、D輪融資甚至走的更遠的平臺寥寥。

由此可見,一級市場的錢越來越“謹慎”,對於眾多等待新進資金“續命”的創業市場而言可謂杯水車薪。

在一級市場投資者眼里,資本寒冬根本原因在於中國經濟處於下行周期,正逢經濟轉型,而對於互聯網金融領域而言,政策趨緊,2013年、2014年的圈地跑馬時代已經 一去不複返,潮水正在退卻,裸泳的人正在被剔出局。

(2014年以來,互聯網金融領域投融資一覽)

C輪吸金超12億美元

據零壹財經數據,2016年8月,全球金融科技領域共發生投融資事件53起,其中國內32起,國外共計21起,分布在網貸、支付、互聯網保險、消費金融、汽車金融等細分領域。從輪次來看,8月份A輪融資共21起,占比40%;B輪融資10次,占比19%;C輪融資6起,占比11%。

從7、8兩月數據來看,A輪融資事件由7月份的13起上升為8月份的21起,出現了明顯增加。本報記者今日據悉,日前房金所引入戰略投資者天明集團,完成A輪融資,首期投資額為2600萬元人民幣。

9月20日,有兩家互聯網金融平臺同時宣布獲得C輪融資。其中,51信用卡以3.1億美元投資刷新C輪的最高額度,同日獲得C輪融資的還有網信理財的7000萬美元融資。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14年至今的3年時間里,在互聯網金融領域走到C輪的平臺共有18家,除去未披露金額的平臺及披露數字不明確基礎上以最低資金額度計算,目前C輪融資共吸金12.47億美元。

其中,2014年有2家平臺走入C輪融資,2015年則快速增至7家,2016年進一步升至9家。從金額上來看,2016年單筆融資額向上億美元邁進。

根據京北投融資研究中心及IT桔子在2016年初發布的數據,2015年中國互聯網金融投融資市場發生的投融資案例共計402起,獲得融資的企業數為370家。其中A輪融資占比40.3%,162起,B輪融資占比11.9%,47起。

一位一級市場投資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所謂C輪融資是指商業模式經過了驗證、企業已經盈利、市場格局確定,在該市場中的前幾名位置凸顯,此時投資者的選擇已非“賽道”而是“選手”,“在投資人看來該機構已經具備成長為‘大樹’的可能性,只是需要企業家更努力的奔跑。”他說。


資本寒冬過去了嗎

“我賣掉了在上海的兩套房子,今天是回來簽字的。”starVC創世人任泉在與諾亞財富合作的第三期基金發布會上如此爆料,任泉透露稱,未來他賣掉的房子資金將投資於好的股權項目上。

本報記者獲悉,截至目前starVC二期基金已經完成投資,此次第三期基金的募資總額為10億元人民幣,該基金的投資方向將鎖定於包含人工智能、VR等細分領域在內的科技、技術類公司。二期基金中,starVC目標領域為互聯網金融以及醫療技術,共涉獵兩單互聯網金融領域投資,分別是融360和量化派。

清科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中外創業投資機構新募集基金173只,新增可投資於中國大陸的資本量為788.60億元人民幣,單只基金平均募集規模達6.26億元人民幣,單只基金募資規模大幅度上揚。

投資方面,2016上半年共發生1264起投資案例,同比下降33.3%,其中1052起披露金額的交易共計涉及584.95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2.5%,平均投資規模達5560.40萬元人民幣,與2015年同期相比,投資活躍度有所下降。8月份數據顯示,VC/PE投資共涉及25個一級行業,其中在投資金額方面,金融位列第三位,共投資29例8.82億美元。

由此可見,資金仍然在大量湧入創投市場,其中以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金融行業仍然是“熱錢”的最佳去處。

而與此同時,資本寒冬依然是不爭的事實,投資人出手的頻率正在急速下降,大量創業團隊由於後續資金不到位,裁員風波上演一次又一次,業務架構重組也在各個公司悄然進行,更是有部分企業不斷思考如何將現有公司出售或者清算,規劃退出。

“泡沫一直都在,適度泡沫是好事,但是泡沫太大就比較危險。”天圖投資管理合夥人鄒雲麗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所謂資本寒冬是創業家拿不出太多的錢,投資及機構比較謹慎,而這是經濟轉型必然面臨的問題。

在鄒雲麗看來,資本寒冬同中國經濟轉型密切相關。且資本寒冬時間的長短由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形勢決定,並非表面上表現出來的由資本市場決定。“經濟不景氣導致企業發展動力不足,使得投資機構不敢砸錢。”鄒雲麗表示,資本寒冬對於投資機構來說,從側面來看並非全然是壞事,只有退潮的時候才知道誰在裸泳,經濟環境下行提升了企業自我造血的動力,導致泡沫被擠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067

投資人豪賭 共享單車吸金超10億

2015年末的一筆投資,一年後收益超過十倍。什麽樣的投資如此劃算?答案是共享單車。

在過去的三個月里,摩拜、ofo等幾家單車租賃公司吸金超過10億元,VC大佬拿著巨資蜂擁而至,早期投資人已經躺在風口上數錢了。

ofo的天使投資機構之一弘道資本合夥人李曉光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對於ofo的投資已經獲得了超過十倍的收益。

出乎意料的資本熱潮

李曉光在2015年底主導了對ofo的投資,是這家從校園出發的共享單車公司的兩家天使機構之一,另一家是ofo還在做騎行旅遊時已經投資的唯獵資本。

同為北大校友,李曉光在北大創業孵化器接觸到這個項目之後,將他們帶到了弘道資本的辦公室,和另一位合夥人張逸龍見面。和團隊成員一樣,張逸龍也是騎行愛好者。

幾個月之前,唯獵資本投給ofo的100萬元人民幣已經花得只剩下400元,創始人戴威跑了幾十家基金,盡管當時資本市場大熱,但沒人願意再投錢給這個團隊。團隊被迫醞釀轉型,從騎行往出行方向轉,核心資產還是單車。

弘道資本兩位合夥人將百萬級別的人民幣投給了ofo。在李曉光看來,戴威當時盡管還是學生,但表現出了與眾不同的成熟,有領導能力,缺的是公司管理和運營經驗。

拿到錢之後的ofo開始擴張,校園的日訂單量迅速增長,而它的競爭對手摩拜單車也開始出現在大街小巷。

“我們完全沒有想到後面的資本熱情會這麽高。”李曉光對記者說。

這種熱情在某種程度上也引發了一些質疑,但資本的熱情不是沒有來由的。弘道資本兩位投資人稱,現在確實是資本寒冬,VC投資速度放緩,但是機構手里的錢並沒有減少,而可投的好項目少了,滴滴解決了中短途出行的痛點之後,各家機構都在關註出行“最後三公里”的機會,但短途出行一直沒有特別好的方案,之前有滴滴對市場的教育,再加上手機支付、定位的普及,共享單車的出現就讓短途出行的事水到渠成了,有可能成為千萬量級的市場,所以吸引了這麽多的VC。

隨著金沙江創投、真格基金、經緯中國等知名VC以及戰略投資者滴滴的入局,ofo和它的競爭對手迅速被擡到風口,繼滴滴之後,出行領域迎來又一次資本風暴。一年之後,ofo估值已經達到數億美元。

爭奪流量入口

ofo的B輪投資人、經緯中國合夥人肖敏認為,在三公里、五公里之內的出行,沒有比自行車更好的解決方案。項目本身存在巨大的潛在商業價值和變現機會。這是一個高頻、有效,而且是每天千萬級單量的市場。

千萬級單量市場的基礎還是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以北京為例,公共出行中,自行車的出行比例近年來一直在下降,這也是北京市政府在未來幾年中要提升的,而利用市場的力量來運營自行車,是政府重點考慮的方向。

此外,不同於滴滴和快的一開始就陷入的補貼大戰,ofo和摩拜的現金流似乎可以讓投資人松一口氣。原本打算自己做這個業務的滴滴也放棄計劃,選擇投資ofo。

據ofo此前的數據,上線一年以來,ofo已有約7萬輛共享單車,日訂單約50萬,總訂單超過1800萬,日進賬過百萬。

戴威說,滴滴創始人程維告訴他,快車的訂單有一定交易失敗比例,交易失敗的原因中就包括有些司機在兩三公里的短途內不願意接單,為了保住用戶,滴滴必須通過對司機補貼來解決這個問題。戴威認為,未來自行車的龐大用戶也有可能轉化為滴滴的用戶。

也有人將ofo和摩拜比作打車領域的滴滴和神州專車,李曉光並不認可這種比較,他說到,雙方現在在拼成本,但最終拼的是服務和運營。對於ofo來說,真正的價值是,當它的日單量達到1000萬時,就會成為一個流量入口。之後,所有應用都可以圍繞單車所觸達用戶的需求展開,就像滴滴一樣,把主營業務做好,外部環境企穩之後,一定會開始做其他的增值服務。

張逸龍進一步分析到,打車領域之前出現了很多公司,為什麽最後是滴滴和快的沖出來了,因為快車、順風車都是需要教育市場,而出租車是不需要教育市場的,滴滴選擇了一個最有效率的環節,最後再向兩邊擴張。滴滴當時做出租車並不賺錢,只是給司機和乘客提供信息,但當滴滴進入了大家的手機後,其他涉及出行的服務都跟著來了,自行車也是一樣,當大家手機里都裝了這個軟件之後,其他的應用都可以疊加上來了。

不過,這並不容易,這些理論上的商業模式至少在滴滴身上尚未落地。

李曉光認為,現在ofo和摩拜的競爭格局還不明朗,這個市場至少可以有兩三家公司共存,當然也不排除像滴滴和快的一樣兩家未來的合並;或者是每個城市由一家公司來運營,再進行資本的整合。

今年以來,ofo已經完成了五輪融資,最新的C輪融資已經達到1.3億美元,摩拜也在近期接連宣布了C輪和C+輪的融資。

在經緯中國創始合夥人徐傳陞看來,出行需求是高頻的、日常的需求,所以從融資節奏上應該迅速,這樣能夠快速廣泛布局。

巨資入局,意味著兩家公司接下來可以在單車配置上投入大量的資金,誰能快速地搶到更多的市場,是單車們生死攸關的一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3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