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專欄文章中筆者談到,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現象,是“工業化超前、城市化滯後”。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成就以及存在的很多結構性問題,都可以歸結到這簡簡單單的十個字上面。
那麽,我們進一步發問:城市化滯後,滯後以後會怎樣?是會一直滯後下去,還是會發力追趕?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我們深入分析城市化的基本動力。
先來看圖1,是美國的經濟密度圖,來自2009年的世界銀行的發展報告,這份報告的標題,叫做《重塑世界經濟地理》。這張圖上每個高高的凸起,都是一個大城市的所在地,凸起的高度就是那個城市每平方公里的GDP數量。我們看到的規律是什麽?就是大城市的經濟密度特別高,美國經濟密度最高的是紐約、洛杉磯、芝加哥,恰好就是美國前三大城市。而整個中部大平原,面積很大,可經濟產出的密度很低。
再來看日本,也是三大都市區和其他一些大城市很高,東京、大阪、名古屋最高,其他地方你看到的凸起都是大城市,比如札幌、福岡。這些大中城市之外,其他地方的經濟密度是很低的。
從產出的地域分布上看,不管是美國,還是日本,經濟密度高的都集中在城市,特別是少數大城市,而廣大的農村雖然地域上絕對比重大,但經濟密度很低。這種集中不是偶然的,而是反映了產業結構的變化。
圖2是現代經濟的產出結構圖,包括美國、中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等大的經濟體。第一產業的占比低到什麽程度呢?德國、英國都不到一個百分點,美國、日本剛過一個百分點,法國稍稍高一點,但也不到2個點,有1.74%。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農業的比重這麽低啊!不僅如此,未來的趨勢是還會更低。因為過去100多年來,農業技術進步很快,看農產品的相對價格,扣除通脹之後的相對價格是持續降低的。價格降低,就是產量增長相對於需求增長更快的意思。總體上說,我們這個星球上不缺糧食,糧食的相對價格一直在下降中,那麽第一產業在經濟中的占比就也在一直降低。一個國家越發達,農業占比越低。
第一產業占比低,是現代經濟這枚硬幣的一面。其另一面,就是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占比高。美國、英國、法國的第二產業占比在20%左右,德國和日本在30%左右,中國是40%左右,比這些發達國家高一些。剩下的就是服務業,美、英、法占比在80%左右,德、日在70%左右。第二、第三產業加起來,在這些國家中占到98%以上,而在我國占91%多一點。
重要的是,不管是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工業還是服務業,都不需要在空間上鋪開。它們是集聚在很小的空間上就可以完成的。所以98%以上的產值不需要地理空間。只有不到2%的農業需要地理空間。
現代農業的基本原理,是現代農業技術加光合作用,具體說就是利用現代的技術去改善農作物品種,加上化肥、農藥、農機具、溫室大棚等,然後利用光合作用,從太陽那里吸取能量,轉化為農產品。因為需要光合作用,所以農業要鋪開,需要很大的面積,而工業和服務業都不需要這些。
在此稍微說一下工業,有人說工業也需要大廠房、大園區,很多工廠的占地面積很大。那是不準確的,只有極少數的重工業需要大廠房、大設備,需要鋪開,因為只能在一樓、在地面上施工。其他絕大多數工業生產,都是在高樓上就可以完成的。所謂的亞洲四小龍,比如說中國香港,它剛開始發展的都是輕工業,香港是在高樓的小格子里生產玩具、鞋子和襪子的,輕工業在彈丸之地就可以發展起來。工業,絕大多數工業,也不需要很大的空間。
服務業更不需要空間,甚至是厭惡空間的,而一定要有密度。這樣才能節約你的時間,給你帶來更多的便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CBD(中央商務區)。大一點的城市都有CBD,大的企業總部大多設在那里。那個地方租金那麽貴,為什麽還有那麽多企業往里擠呢?為什麽不找租金便宜的地方?因為租金貴,可時間更貴。只有這樣擠在一起,才能方便大家交流、討論、商量、見面、談判,指揮手下幹活,這樣才能快速完成很多事情,把事情往前推進。
CBD最經典的例子就是美國紐約的華爾街。曼哈頓島只有60平方公里左右,和北京二環內面積差不多。曼哈頓的人口密度有多大?一平方公里2.8萬人!而且它的下城區,也就是華爾街那個地方,很多大公司、投行、律師事務所都紮堆在那個地方,你能想到的最掙錢的人都在那個地方。他們不走,一間房子要付1000萬美元他們也不走。為什麽?因為時間太寶貴了。房子貴,可是時間更貴,這里的房子貴就是因為時間貴。一個十幾分鐘、下個樓到隔壁能解決的事情,你要讓他們跑一個小時到上城區去,沒門兒,在這一個小時內生意可能就已經被人搶走了。租金雖然貴,但潛在的收益更高。這就是CBD的魅力。
再舉一個例子,就是學校。學校應該建在哪里?是風景優美的鄉村,還是擁擠不堪的城市?一眼看去,學校是需要空間的,學校在偏一點的地方比較合適,租金便宜、地方廣闊,孩子們也可以有一個大一點的空間玩耍。可是,每個孩子都是有家長的,家長要接送孩子上學。然後家長們還都要忙於上班。這樣一來,住宅、學校、上班,這三個地方對於家長們來說就不能離得太遠,否則路上奔波起來太過辛苦。所以,學校也不能選在太偏的地方。
以上這些只是想強調,工業和服務業是不需要空間的,而且從很多方面來說,它們是“空間厭惡”的,因為空間上的稀疏會增加各種成本,最重要的就是時間成本。在現代社會,時間是最寶貴的,能節約則要節約。
圖3反映的是和產業結構對應的人口就業結構。發達國家就業人口的70%以上都在服務業;百分之十幾在工業,只有2%~3%在農業上面。中國就業結構中,第一產業占28%,第二產業占29%,第三產業占42%左右,我們農業就業的占比還是比較高的。
圖3和圖2對比,這就是我國城鄉差距的根源。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是農村居民的三倍多。根據這兩張圖,30%左右的農業就業人口分10%的國民收入,平均收入就是別人的三分之一,這也恰好是城鄉差距的量級。所以說,農村人口多,是我們國家農民窮、農村落後的根源。背後的經濟學道理是什麽?就是農業的附加值低、產值低,因為總量就這麽多,漲得又不是很快。要想讓農村人富起來該怎麽辦?人少了,人均收入就會多。所以,要解決城鄉差距、農村問題,根本出路就是讓農民進城。
那麽,農民進城以後幹什麽呢?就是工業、服務業。比如現在城里的保姆,收入好一點的月薪有七八千甚至上萬元。女生可以做一些家政服務、零售服務等,男生可以做一些體力性的工作,比如搬運、快遞等,收入也不錯。
而他們在農村能掙多少錢呢?一個農民平均現在種四五畝地,一年的收入一畝地算1000元,辛辛苦苦就算種上十畝地也只能得一萬元,也就相當於在城里一兩個月的工資。為什麽人往城里走?這就是原因。這麽大的收入差距,誘惑不可阻擋。他們在城里,就算住地下室、住工棚,受點苦,也是願意的。
簡單概括,這幾張圖說的是一個簡單的道理:城市是現代經濟的載體,現代經濟產出在城市,就業在城市,所以人會往城市里聚。
進一步的問題是,城市為什麽能產生這麽多產出、吸納這麽多人就業,是怎麽做到的?城市里這麽多人,密密麻麻的,吃喝拉撒那麽多事情,怎麽組織協調?要深入理解這個問題,就要看一下城市的本質,我們下文再講。(作者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