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別相信「不問價追」



明天就是平安夜。佳節臨近,市悶兼交投淡靜。既然人人holiday mood,筆者上週都參與了一個Fintech Mixer。由於是happy hour 兼在中環舉行,除了科技公司和初創企業,還有不少金融機構高層現身。筆者問及大型基金管理公司高層,何以關心Fintech,得到的回應是:擔心被「破壞性創新科技」衝擊,所以要了解最新行情和未來發展。而為免落於人後,機構已開始研究甚至應用bitcoin 背後的blockchains 技術。大機構之外,令人印象深刻的新創公司,有內地的個人記賬應用程式,和本地的綜合上市公司所有資訊(包括通告、新聞和財務數據)。間中參與這類場合,確有助擴闊眼界並了解混合金融科技的未來發展。


筆者已有一段時間少談個股分析,因為每字每句都要向讀者負責,而市況不穩定期間更需額外謹慎。昨晨如常瀏覽通告,看見 759阿信屋母公司(759.HK)公佈截至10月底的半年業績,繼而在友報看到《不問價追CEC》,再看相關股價 - 週一單日彈升超過12%,昨日早市最多下挫超過7%。股價兩日間大幅波動,是否真的要不問價追?其理據是否真切可靠?

筆者向來尊重兼欣賞阿信屋的林老闆。他的創業DNA - 靈活求變和開明接受新事物的態度,絕對值得學習。而CEC 由工廠轉型至連鎖零售店,需要的技能和經驗都有別於工廠,林老闆殺出重圍成功轉型,還要越做越大,那份魄力和堅毅,以及遇強越強的解難作風,令人欽佩。
 
 
只是作為投資者,始終要看業績和股價。筆者buy 林老闆,但對友報專欄不負責任地建議讀者「不問價追」確實看不過眼。先看看CEC 週一晚公佈的截至10月31日的半年業績(以下為港元):

營運收入:12.58億 (2014H1: 11.37億,+10.6%)
毛利:         4.25億 (2014H1:   3.62億,+17.6%)
經營溢利:  0.21億 (2014H1:   0.31億,- 32.3%)
淨利潤:       809萬 (2014H1:  1728萬,- 53.2%)

毛利率:       33.8% (2014H1: 31.8%,+2%)
經營溢利率:1.63% (2014H1:  2.75%,- 1.1%)
淨利潤率:    0.64% (2014H1:  1.51%,- 0.87%)

持有現金:1.19億 (2014H1: 1.17億)
借貸:       6.49億 (2014H1: 6.23億)

從上述數字可見,公司的營運收入和毛利有約11% 和18% 增長,但經營溢利倒退32%(這是因為銷售和分銷費用大幅上升約28%),而淨利潤因為融資成本提高了,致只有809萬。業務的毛利率約34%,較去年上升2%是好事,可惜經營溢利率和淨利潤率倒退,而且數字太低(不俗2%)。一間公司的營業額超過12億,但淨利潤只有809萬,怎麼看都不屬於要「不問價追」的業務。

本來這類連鎖零售店舖最大的優勢是現金流穩健,貨如輪轉就自然財務健康。可是,公司的現金水平沒怎麼提高,借貸沒減少反而輕微增加。而單是6.49億的借款,就已超過所有流動資產的總和 (5.7億)。而公司的固定資產中,可供出售的財務資產僅為36萬,投資物業則約8700萬,加上流動資產,才僅僅可以償還借款。

友報專欄的不問價追CEC理據是:「毛利率有望倍升,聽聞開始有大基金掃貨。」老實講,即便毛利率倍升,這門生意暫時也不見得是極吸引的投資。至於大基金掃貨,讀者可自行到港交所網站搜尋權益披露的通告,現時不見有基金或機構持股超過5% 而需要披露。

媒體的文章標題,可能為吸引讀者而嘩眾取寵。又,讀者不知道作者的持股狀況,對任何的股票分析,都宜抱着懷疑的態度,並自行查證和衡量是否值得投資。若然看見前一日大升超過12%,翌日看專欄標題而一時衝動,未做足功課而搶入市,面對早市回落超過7%,只有自己為自身口袋負責。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990

別相信「不問價追」 投資之旅 TRENDALYSIS

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5/12/blog-post_23.html

明天就是平安夜。佳節臨近,市悶兼交投淡靜。既然人人holiday mood,筆者上週都參與了一個Fintech Mixer。由於是happy hour 兼在中環舉行,除了科技公司和初創企業,還有不少金融機構高層現身。筆者問及大型基金管理公司高層,何以關心Fintech,得到的回應是:擔心被「破壞性創新科技」衝擊,所以要了解最新行情和未來發展。而為免落於人後,機構已開始研究甚至應用bitcoin 背後的blockchains 技術。大機構之外,令人印象深刻的新創公司,有內地的個人記賬應用程式,和本地的綜合上市公司所有資訊(包括通告、新聞和財務數據)。間中參與這類場合,確有助擴闊眼界並了解混合金融科技的未來發展。


筆者已有一段時間少談個股分析,因為每字每句都要向讀者負責,而市況不穩定期間更需額外謹慎。昨晨如常瀏覽通告,看見 759阿信屋母公司(759.HK)公佈截至10月底的半年業績,繼而在友報看到《不問價追CEC》,再看相關股價 - 週一單日彈升超過12%,昨日早市最多下挫超過7%。股價兩日間大幅波動,是否真的要不問價追?其理據是否真切可靠?

筆者向來尊重兼欣賞阿信屋的林老闆。他的創業DNA - 靈活求變和開明接受新事物的態度,絕對值得學習。而CEC 由工廠轉型至連鎖零售店,需要的技能和經驗都有別於工廠,林老闆殺出重圍成功轉型,還要越做越大,那份魄力和堅毅,以及遇強越強的解難作風,令人欽佩。
 
 
只是作為投資者,始終要看業績和股價。筆者buy 林老闆,但對友報專欄不負責任地建議讀者「不問價追」確實看不過眼。先看看CEC 週一晚公佈的截至10月31日的半年業績(以下為港元):

營運收入:12.58億 (2014H1: 11.37億,+10.6%)
毛利:         4.25億 (2014H1:   3.62億,+17.6%)
經營溢利:  0.21億 (2014H1:   0.31億,- 32.3%)
淨利潤:       809萬 (2014H1:  1728萬,- 53.2%)

毛利率:       33.8% (2014H1: 31.8%,+2%)
經營溢利率:1.63% (2014H1:  2.75%,- 1.1%)
淨利潤率:    0.64% (2014H1:  1.51%,- 0.87%)

持有現金:1.19億 (2014H1: 1.17億)
借貸:       6.49億 (2014H1: 6.23億)

從上述數字可見,公司的營運收入和毛利有約11% 和18% 增長,但經營溢利倒退32%(這是因為銷售和分銷費用大幅上升約28%),而淨利潤因為融資成本提高了,致只有809萬。業務的毛利率約34%,較去年上升2%是好事,可惜經營溢利率和淨利潤率倒退,而且數字太低(不俗2%)。一間公司的營業額超過12億,但淨利潤只有809萬,怎麼看都不屬於要「不問價追」的業務。

本來這類連鎖零售店舖最大的優勢是現金流穩健,貨如輪轉就自然財務健康。可是,公司的現金水平沒怎麼提高,借貸沒減少反而輕微增加。而單是6.49億的借款,就已超過所有流動資產的總和 (5.7億)。而公司的固定資產中,可供出售的財務資產僅為36萬,投資物業則約8700萬,加上流動資產,才僅僅可以償還借款。

友報專欄的不問價追CEC理據是:「毛利率有望倍升,聽聞開始有大基金掃貨。」老實講,即便毛利率倍升,這門生意暫時也不見得是極吸引的投資。至於大基金掃貨,讀者可自行到港交所網站搜尋權益披露的通告,現時不見有基金或機構持股超過5% 而需要披露。

媒體的文章標題,可能為吸引讀者而嘩眾取寵。又,讀者不知道作者的持股狀況,對任何的股票分析,都宜抱着懷疑的態度,並自行查證和衡量是否值得投資。若然看見前一日大升超過12%,翌日看專欄標題而一時衝動,未做足功課而搶入市,面對早市回落超過7%,只有自己為自身口袋負責。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5/12/blog-post_23.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191

中資雙問責下的不問價追(2017/4/13)李兆富

2017-04-20 NM

上星期「壹擋專政」最後一句寫道:「過去太多中資在海外以低價投標,最終卻爛尾收場的案例,更令人質疑計劃經濟2.0的背後,不蝕錢的生意究竟有何盤算。」

「不蝕錢」乃手民之誤,實情應為「不賺錢」;但想深一層,說是中資企業「不蝕錢」,也不算全錯。畢竟到了最後,中資企業境外經濟活動,若然不賺錢,總可以說是為了國策,管理層的責任也可以推得一乾二淨。所以,當中資企業在香港以天價投地,自然會令人聯想到,背後是否有什麼其他盤算,甚至乎是否「經濟殖民」的部署。我的想法比較簡單,甚至可能會有人認為我過分天真;中資不計成本買入境外資產,我認為最大原因是經濟學中典型的「委託•代理人矛盾」(Principal Agent Problem)。中資企業的管理人,表面上既要向股東問責,又同時要向國家問責,但實際上無論是股東抑或國家,最終主導這些管理人的還是他們的私利。中資管理人更傾向以企業的資本去冒險,皆因輸贏的成本效益不均稱;說得再白一點,贏了就是管理人的功勞,輸了就由國家和股東埋單。在這種情況下,很難會出現穩定謹慎的管理人。香港傳統的企業大多是家族持有,管理人也是大股東,跟其他的股東利益一致。當然,香港也有不少上市公司,是大股東長期地佔小股東便宜,而且這種現象愈來愈普遍,令股市妖氣沖天。但回到最基本的問題,就是「不賺錢」的公司,背後未必有什麼政治上的陰謀,但肯定有一條「大水喉」;而「大水喉」的背後,永遠都有龐大利益。

大陸企業勇於舉債,而大陸的銀行亦更勇於向這些企業放貸;這個格局,是經濟災難的典型序幕。當資產價格持續不斷上升,舉債的企業和放貸的銀行,都一樣從中得益。像房地產和證券保險金融業,因為在營運上涉及金額極龐大可用作抵押的有價資產,槓桿操作也更猖狂。早前在香港投地的中資企業,幾乎全部都有為項目在香港進行融資,其中更有不少是以成立特別子公司去為母公司作抵押。當然,願意承擔這些高風險的借貸,大有人在,其中更有不少資金來自中資銀行。類似的財技手段,在○八美國金融海嘯前見怪不怪;最終如何收場,大家都應該耳熟能詳,恕我不贅。中資不只大舉購入香港的資產,其實在世界各地也有「不問價追」的收購活動。日本在八十年代的樓市泡沫高峰期,也有類似的癲價追貨,無論是外國的地皮以至陳年佳釀和名畫,統統都被日本人買下來。甚至在日本本土的泡沫爆破後,這種資金外流的情況,仍然因為央行的寬鬆政策而持續了好一段日子。在這種資金嚴重氾濫的環境下,香港的社會和經濟毫無疑問地受到了嚴重的扭曲,資產的價格也遠遠超出了一般人可以負擔的水平。坦白說,這個世界不是每個問題都有圓滿的解決方案,像這種輸入性的經濟泡沫,就是其中一個無可救藥的社會問題。這是香港作為開放型經濟必須要付出的代價,而其他的制度安排,亦絕對不會比現在更好。(計劃經濟2.0系列.之二)

李兆富,筆名利世民,時事評論作家、出版人。作者Facebook專頁: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522

笑到最後:問價追新宇環保

1 : GS(14)@2017-10-29 23:31:15

今年港股隨慢牛附送每月震倉,持貨力是今年贏錢的關鍵之一,另一個關鍵則要數基本因素,始終公司食正行業增長期,可以無懼市場波動,隨績優而炒上。下一隻盈喜股就是新宇環保(436),將食正未來三危險廢物行業供不應求增長期。高明得悉,新宇下半年純利好過上半年,明年的純利將會倍翻。2016年新宇下半年較遜色,2017年下半好過上半年,即肯定要發盈喜,連同明年盈利倍增,合共至少要發出兩個盈喜。新宇環保是江蘇省危險廢物(危廢)處理的龍頭股,處理危廢產能佔省內已經營量的9成。危廢是環保業最當旺的行業,源於2013年中國司法機關解釋《新環保法》:非法處置3噸以上的危廢便是刑事;2016年再釋法,棄置100噸以上將判入獄3至5年;十九大習近平大篇幅講環保,未來執法只會更嚴。新宇根據地江蘇在全國危廢量排第三,2016年產生338萬噸危廢,但截至2017年5月,已發的許可證僅24萬噸產能,已經營的僅7.3萬噸產能,基本上產能幾大,便會有幾大生意。資金亦瘋狂併購,危廢業於2017年已有16宗併購交易,最新中金環境(A股)以18.5億元人民幣全資收購危廢廠金泰萊,市盈率達33倍,如此高溢價,證明行業供求完全失衡。新宇2017年上半年純利已佔去年76%,中期業績露玄機,報告期後產能由6.5萬噸增至9.5萬噸,增幅達45.97%,產能一增加便會有生意。保守估計下半年每股盈利較上半年只增長4成,即全年每股盈利至少0.038元,折算今年市盈率約15倍。現時行業併購則以33倍為標準,即使不計新宇的龍頭溢價,新宇目標價1.24元,潛在在升幅以倍計。今年3月新宇收購三間南京危廢公司,其中一部份以0.8元溢價發新股支付。我即刻諗:溢價發股,肯定有料到。蟹貨喺0.8元,盈喜將至,想買爆升股,就係呢隻,記得問價追新宇環保。高明
http://fb.com/bigricetea本欄逢周一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023/2019194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327

周顯﹕新股最忌不問價追入

1 : GS(14)@2017-11-26 14:26:17

【明報專訊】近來流行炒新股,因此連我也會間中抽下、也寫下新股。不久前,我在某傳媒寫過了先鋒娛樂(8400),提出了數據,指出在收市買入,勝出機會率極高。

當這隻新股上市後,股價gap開接近一倍,跟着全日急瀉而下,以全日最低位收市。有讀者在中途買入了,平手沽出,嚇出一身冷汗。至於我本人,當日去了深圳,並沒在收市買入,但翌日開市的第一口價和第二口價,則是身體力行,在收市賣出,無驚無險,賺了20%。可惜的是,由於所買的數量不多,只是賺了7000元而已。本文的主題,正是一個理論問題:新股開市價和收市價的分別。

無往績參考 首日極波動

通常,新股開市,由於沒有往績股價可以參考,由於很多股民抽了IPO,急於沽出,也有很多股民在IPO時買不夠他心儀的數目,心急買入,因此,其價格會大幅波動,必須要精於計算,才可以作出判斷。它很可能可以執平貨,也很可能會買貴貨。

很多股評人會提議「不問價追入」某隻股票,但永遠不會如此建議新股,正是因為新股開市時的價格太過波動,不可能不問價。另外一個例子,就是在同一天上市的方圓房服(8376),我申請了新股,上市當天,也是先高後低,我先在高位沽出了一半股票,但在翌日的低位補買回來,結果又賺了一點錢。

這些新股故事告訴我們:炒股票最重要的是其價格。除非你準備持有該股票10年,才可以「不問價追入」。至於新股,收市價也許並不算太過穩定,但最少比開市穩定得多,相信高追易鑫(2853)的股民已有很深的體會。

[周顯 投資二三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303&issue=201711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4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