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2012年LED產業利好有限:封裝企業將遭末位淘汰

http://www.21cbh.com/HTML/2012-2-9/2NNDE3XzQwMDU2NA.html

21世紀網訊 雖然發改委已經正式發佈了《中國逐步淘汰白熾燈路線圖》,並將於2012年10月1日起,禁止銷售和進口100瓦及以上普通照明用白熾燈,但這也並不意味著去年一度受資本市場熱捧的LED將受益。

成本偏高 普及城鄉暫不現實

「目前來看,淘汰白熾燈還輪不到LED,因為LED目前的成本還是比較高。」中國照明學會秘書長徐淮表示,「《中國逐步淘汰白熾燈路線圖》發佈之後,立刻引發LED股票上漲,我認為並不是很理性。」

徐淮是在2月8日於北京舉行的「以舊換新-齊來淘汰白熾燈活動」新聞發佈會上做出如上表述的。

據 瞭解,由中國照明學會進行的一項照明市場調研顯示,截止2010年底,我國高效照明產品的普及率已經達到80%,2010年節能燈的普及率比2009年提 高了4個百分點。相比之下,城市的普及工作做得更好,目前中國市場上還有約13億只白熾燈,其中約有10億只在農村。」

「因為白熾燈除了少數酒店還用,大多數是農村的家庭,讓他們用好幾十元錢的LED替代幾元錢的白熾燈,恐怕沒有財政補貼是不可能的。」徐淮認為。

據飛利浦(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對外聯絡部總監葉明介紹,中國在LED市場應用方面不可否認已經走在世界前列,是發展最快的國家。基於此,他認為,「作為一項爆炸性發展的產業,LED最終會取代其他光源。」

但一些分析人士指出,中國在應用市場上所取得的成績主要是得益於「十城萬盞」計劃。據「十城萬盞」試點城市調研統計,目前37個試點城市已實施的示範工程超過2000項,應用的LED燈具超過420萬盞。

對此,中國照明學會副秘書長劉世平表示:「現在國內80%的路燈是高壓鈉燈,其光效是120流明/瓦,本身發光效率很高,發展也比較成熟。而LED試圖替換高壓鈉燈,就對其要求更高。LED實驗壽命是2萬-3萬小時,單鈉燈是1.2萬小時的壽命是肯定能夠保證的。」

據 劉世平介紹,一套400W的高壓鈉燈,連電源不超過1000元,但是一套能夠替代400W高壓鈉燈的LED要5000-8000元,甚至逼近萬元。「這筆 錢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支付,成本都過高。發達地區能夠消化成本還好,但若在欠發達地區首先從路燈開始應用,反而影響其未來的市場推廣。」

徐淮也認為,中國下階段應著重推廣LED用於室內照明。「一些室內照明品種的性價比,在其壽命週期中的投入和產出已經逐步趨於平衡了。照明產品不能因考政府的項目,關鍵還是要靠市場的競爭力,這樣才有更多的應用商要願意用它。」

但這些關於LED市場利好的預期並未放慢相關企業上市的步伐。

上市提速 封裝企業將末位淘汰

2011年12月13號,聚飛光電剛通過證監會創業板發審委IPO申請審核,12月14號,萬潤科技緊隨其後敲響了證監會發審委的大門。12月16,創業板發審委通過了利亞德、長方半導體的首發申請。此後,遠方光電和茂碩電源的IPO申請也獲通過。

據瞭解,在這些即將登陸資本市場的企業中,聚飛光電、萬潤科技、長方半導體主營業務是均封裝。

截 止2011年底,已經登陸和即將登陸資本市場的LED封裝企業就達到7家,但市場環境卻是大不如前。根據高工LED產業研究所(GLII)的數據顯 示,2011年中國LED封裝產值為320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增幅僅為18%,遠低於市場預期的30%以上增長。而2010年國內封裝產值的增幅達到了 35%。

高工LED數據,目前國內有1500家封裝企業,年銷售額在1億元以上的第一陣營有40多家,銷售額在1000萬元至1億元之間 的第二陣營企業不到400家,佔比30%左右,大部分企業的銷售額還不到1000萬元。這與台灣八大封裝上市公司平均10億元的銷售額相去甚遠。「這也無 怪乎上市公司皆將募投項目用於主營業務的擴張。」徐淮表示。

不過,隨著國內企業的一擁而上,LED行業供給過剩、產品價格下跌、毛利率下滑、整體增速放緩的問題日益凸顯。

國星光電(002449.SZ)董秘黨建忠表示:「每年的10月~12月是家電銷售的旺季,而去年卻遭遇了旺季不旺。」據介紹,國星光電產品毛利率已從2010年的32%降至2011年的20%左右。

「2011年,還有許多LED封裝企業拚死苦撐,但2012年進入到階段性過剩階段,將會洗牌淘汰掉一些企業。」黨建忠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07

末位淘汰生存法則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999
 如果在績效考核之後加上「末位淘汰」四個字,是否就會讓人陡然壓力山大?


  這個從字面上就極易理解的制度最早來自通用電氣的前CEO傑克·韋爾奇。他按照一條正態分佈的「活力曲線」將GE的員工分成三類:最優秀的20%,中間業績良好的70%,以及排最後的10%,並且指出,「一個把未來寄託在人才上的公司必須清除最後的10%,而且每年都要清除,以不斷提高業績水平和員工素質。」


  要讓員工在互相比較的壓力中被激發出最大的工作潛能,末位淘汰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制度。但伴隨壓力而出現的信任危機、團隊危機,也是末位淘汰執行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的副作用。


  想要激勵員工,又不想破壞公司的團隊氛圍,老闆們也確實都在想辦法設計一套更完善的制度。一種方法是將「淘汰」變成降薪、轉崗,或者提供培訓機會等不那麼決絕的手段,另一種則是不再強制「末位」的比例,也就是即使是末位員工,只要工作成績在及格線以上,就不會被淘汰。


  「現在很多公司推出末位淘汰制度,更多是希望將公司文化導向一種積極競爭的氛圍,起一個威懾的作用,而非真要淘汰員工。」但中智人力資源管理諮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雙也提醒,公司人不要輕易認為公司就真的只是嚇唬自己,有些從高速成長期進入到成熟期的公司的確有裁汰冗員的需求,而末位淘汰在這時是一種針對性強並且操作簡單的方法。


  所以如果公司已經明確推出了完整的末位淘汰制度流程,那麼你還是積極主動地早做準備吧。

 

  兩種易被淘汰的公司人


  根據韜睿惠悅諮詢公司中國區人才管理諮詢業務負責人王少暉的經驗,一般有兩種員工是被淘汰的高危人群:一種是由於能力欠缺導致業績結果差的員工,另一種是本身能力沒有問題,但在動機層面不想做好工作,工作態度不太好的員工。


  「如果是員工能力跟不上崗位的要求,考慮到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公司還不至於當下就淘汰他。」因此王少暉建議,假如你預判自己可能因能力跟不上而業績表現不好,可以去向有經驗的同事多請教,或者找你的老闆聊聊,看公司是否會有合適的資源可以幫你提高能力,盡力了仍然不行也可以向公司申請轉到能力要求較低的崗位上去。


  而態度問題就並非客觀條件可以解決的。即使在淘汰制的壓力下,你還是對自己的工作一直提不起興趣,但又不想真的被淘汰出局,那麼你也許需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給自己放個長假去調整一下狀態,或者乾脆離開現有崗位,去找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


  另一種適者生存的問題在於,你是否適應末位淘汰制度本身帶來的競爭壓力。李雙建議,如果你認為自己更喜歡團隊群策群力的工作方式,並且不太能夠接受強調結果、短期價值的公司文化,而你的公司又正在推行末位淘汰制度,那就得慎重考慮自己是否要在這家公司長期發展了。


  三個辦法應對末位淘汰


  A.明確遊戲規則,以及,隱性規則


  「你必須非常明確,低於什麼樣的標準就會被淘汰。」李雙說的「非常明確」是指,對於崗位職責、公司制定的目標,你不僅要知道每項指標具體衡量的內容,更要清楚指標中評價好、中、差的標準線是什麼。「如果你的績效目標中寫著類似『成功完成任務』這樣的要求,那你必須跟老闆確定怎樣才是『成功』的標準。」


  當你搞明白這些標準都是什麼之後,王少暉還建議你找到對業績影響最大的那幾項指標,「把最多的精力花在最關鍵的指標上自然是事半功倍的。」


  但並不是所有的公司都能制定出一套合理科學的績效評估和運作體系。王少暉觀察到,一些企業雖然有末位淘汰制,但其績效評估指標的可衡量性不高,或者在操作上沒有合理的評估主體,比如將需要上下級、同事都參與的360度評價打分結果作為績效的重要指標,就比較容易將員工的精力導向處理人際關係上來。


  這時候你就需要衡量績效評估背後的各種隱形指標了,可參考的有:公司的績效考核指標能否反映出崗位的價值和貢獻;歷年的淘汰名單是否是大家公認的業績不好或者工作態度不好的人;公司的文化是否重視用績效結果說話等等。「如果你所在崗位績效的可量化性本身確實比較弱,並且你也注意到公司在末位淘汰的標準中有一些含糊的內容,那麼你可能真的需要花一些時間來處理人際關係,別因為過於低調或者特立獨行而成為不幸被『潛』的人。」王少暉說。


  B.掌握業績的主動性


  很少有老闆會強行給你指定一個業績目標,並且毫無商量餘地。


  李雙說,這正是你掌握自己業績目標的最好時機,你可以根據當前的業務狀況和自身能力向老闆提出你認為自己能夠達到的目標,或者對職責不明確、與同事有工作內容重疊的部分進行溝通。在這種溝通條件下,老闆通常都會綜合給出一個更明確並且更利於你發揮能力的業績目標。同時,你也可以借助這個機會,對自己達到業績目標所需要的資源向老闆提出要求。


  王少暉還建議,在日常執行工作的過程中,你也需要經常主動地跟老闆反饋工作進展,這樣他能夠明白在整個工作過程中發生了什麼,當進行業績評估的時候也就不會那麼苛責既定的指標了。


  C.克服負面情緒


  當公司宣佈推出末位淘汰制度,辦公室裡很容易就充斥著人人自危、互不信任的緊張情緒。先是對新制度的一陣抱怨,緊接著是明裡暗裡的爭鬥開場。


  但是制度既成,對於員工個人而言,就只剩下能不能夠將壓力轉化為動力的問題了。「你要明白公司推出這個制度並不是為了針對誰,而是為了讓公司的整體業績能夠提升。並且只要你能夠努力去做,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能力,通常是不會在被淘汰的行列的。」李雙認為,公司人在末位淘汰制度面前若是負面情緒太大,就很容易走到工作態度不好的極端上,反而增加被淘汰的可能性。


  如果最後被淘汰


  A.基本權益保障


  《最高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四)(徵求意見稿)》指出,在勞動合同存續期間,用人單位通過「末位淘汰」等形式單方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以用人單位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為由,請求用人單位支付賠償金的,法院應予支持。


  這其中提到的賠償金數量,跟被裁員的情況相同,都是「工作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準。


  當然,公司若一定要以「不能勝任工作」為由,以末位淘汰的形式跟你解約,在這之前也必須先為你提供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的機會。


  B.該不該提前離職?


  在公司正式宣佈你被淘汰之前,選擇自己主動離職的好處在於,你的履歷上不會有被淘汰的「案底」,尤其是你的未來東家在對你做背景調查時一般不會輕易發現。但相應的損失,自然是那筆解約賠償金。


  王少暉的建議是,補償金與職業前途相比還是微不足道的,而且自己主動提出辭職還有機會跟公司爭取一份推薦信。但李雙認為還是應該在經濟利益與背景履歷上做一些權衡,「如果你是因為能力不適合被淘汰,並且打算之後換到其他崗位工作的,那麼這段經歷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若是你的職位已經不再是基礎員工,對自己的職場口碑有一定要求,主動辭職可能會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王少暉


韜睿惠悅諮詢公司中國區人才管理諮詢業務負責人、人力資本諮詢副總經理


C=CBNweekly


W=王少暉


  C:一般有哪些公司會傾向推行末位淘汰制?


  W:並不是每個企業在每個階段都適合用末位淘汰的制度的。如果一個企業沒有真正的績效壓力,比如在沒有太大生存之憂的壟斷型企業,實行末位淘汰制度一般來說都只能停留在口號層面。或者有一些公司的業務目標定位並不是主要依賴於人,而是依賴於資源和資金的,那麼末位淘汰也是無法真正得到執行的。


  另一點是,績效壓力必須傳導到了公司的每一層才適合用末位淘汰。如果公司內部的績效壓力只是傳導到了高層或者部門領導這一層,那麼末位淘汰的目標就不明確了—這種情況下團隊內部大家對自己的職責都不明確,或者互相推諉,很難判定誰要被淘汰。


  還有要看企業的文化是否適合。比如國內有一些傳統的公司存在傾向於保護老員工的氛圍,那就不適合用末位淘汰制。一般來說,末位淘汰這個制度出來後,必須要讓末端的每一個員工都接受才能夠完全推行,這是需要持續溝通過程的。


  此外,企業要推行末位淘汰的制度,必須配套有科學合理的績效評估體系和運作體系作為支撐,也需要培訓、招聘等各項後援機制的支持。


  C:不同公司之間採用的末位淘汰制度差別大嗎?


  W:末位淘汰作為公司績效管理中非常細節的一項制度,不同公司之間不會有太大的差異。存在差異的一般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是每個等級所賦予的百分比。如果優秀檔的比例高於淘汰檔,說明公司在執行末位淘汰上的態度比較緩和,更傾向於以先進帶動後進,這也是大部分公司常用的方式。而採用優秀檔與淘汰檔比例相同,甚至淘汰檔比例更高的公司,則可能是處於強勢改革的階段,正在進行大幅度的人員調整。


  另一個是對「末位」的強製程度,比如一家公司設定了5%的末位淘汰率,但是在執行的時候並不是強制每次都要選出5%的員工進入淘汰名單的。也有一些公司是會強制優秀檔,這是一種讓大家把焦點集中在優秀的同事身上的方法。


  而不同公司對「淘汰」的概念定義也會不同,傳統意義上的淘汰是與末位員工解約,但現在更強調「末位優化」的概念,給末位員工提供培訓或者調換崗位的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052

第三方支付人士談管理辦法:落實有難度 末位公司將淘汰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63735.html

第三方支付人士談管理辦法:落實有難度 末位公司將淘汰

第一財經日報 王瑩 2015-08-01 21:27:00

某第三方支付平臺高管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市場末位”公司自然消亡或許會出現,但是兼並收購潮以前沒有出現,未來也不會大規模出現。

監管,再監管。

距7月18日央行等部門正式下發《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不到兩周的時間,7月31日央行再次下發《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

這次在總體頂層設計之上,重點針對隸屬央行監管的第三方支付。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此次《征求意見稿》的下發,一方面明確銀行、支付機構以及銀聯三大機構的各自分工,讓銀行回歸銀行,支付機構回歸支付機構;另一方面,則是從作為金融創新業務基礎設施的第三方支付入手,進一步防範金融創新過程的金融風險;此外,也是對此前《指導意見》的進一步落實。

針對上述文件,《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了多名第三方支付機構從業人士。在肯定《征求意見稿》的同時,業內人士也表示該《征求意見稿》在落地方面還存在一定難度,例如相關技術的投入力度、配套外部機構的數據範圍等。

此外,除對第三方支付機構將產生業務拓展方面的影響外,互聯網金融業將隨之受到影響,此前大量通過第三方支付機構做資金托管業務的P2P平臺成為關註焦點。

收購、兼並潮不會來臨

“央行肯定了第三方支付在電子消費領域以及支付通道方面帶來的貢獻。”一家第三方支付機構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征求意見稿》關於賬戶開立的部分更多是讓第三方支付機構回歸支付通道定位,央行從監管角度對賬戶本身可能出現的金融風險做了規定。

上述負責人表示,在支付行業中,有一些傳統機構在從事支付業務時更看重資金沈澱,但是正規從事支付業務的機構,針對資金沈澱需要投入更大資源和精力。他進一步解釋道,真正的支付機構對於客戶留存在“個人零錢”賬戶中的資金管理一定要符合央行的備付金管理辦法,並且還要投入額外的管理精力,第三方支付對於客戶的資金管理與成本直接掛鉤,平臺需要同相應存管機構行進行合作,並交付存管費用,此外,平臺監管的人力成本也不可小覷。

對於未來支付行業的走向,部分業內人士表示,在《征求意見稿》的“強監管”之下,部分小的支付公司以及沒有認真開展業務的支付公司或許會就此消亡,從而未來行業兼並和行業並購將會出現。

但是,某第三方支付平臺高管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市場末位”公司自然消亡或許會出現,但是兼並收購潮以前沒有出現,未來也不會大規模出現。

縱觀目前整個支付行業共有支付牌照不到300家,在他看來這並不是一個正常現象。數據顯示,第三方支付行業位列前8名的機構共占據了90%的市場份額,因此正常的市場體量應該是5-8家。

相對其他金融該機構,牌照對於支付行業並非“絕對稀缺資源”。正是由於該原因,行業中幾乎未出現大支付機構收購小支付機構的更多先例。“收購牌照,並沒有用處,一方面,大公司自身不缺牌照,牌照價值低。另一方面,若是收購市場份額,但這些小規模支付公司自身並不存在市場份額優勢,收來何用?”上述高管表示,大的支付機構如果打收購、兼並牌,更多則是看中了國外的牌照資源,或者被傳統金融機構在向互聯網業務轉型的過程中收購。

如何跨越“數字證書和電子簽名”

《征求意見稿》中第二十八條指出,支付機構采用不包括數字證書、電子簽名在內的兩類(含)以上要素進行驗證的交易,單個客戶所有支付賬戶單日累計金額應不超過5000元。

對此,“5000元”限額成為市場上很多人關註的焦點。對於網購扣款超過5000元部分將走銀行通道這一說法,一名支付行業資深業內人士表示,從技術角度來看,這5000元限額依舊存在。

原因在於“數字證書和電子簽名”兩種技術的普及度。上述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隨著移動智能設備的普及,強場景化的支付產業將業務越來越多地轉移至移動端,但是上述兩種技術更多應用在PC時代,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主要體現在被大家熟知的“U盾”。

“如果我在手機端,支付賬號綁定了四張銀行卡,那是否意味著要在對接不同銀行業務的時候插不同的U盾?”該業內人士稱,從目前的技術來看,一方面,在移動端U盾外接接口並不存在,另一方面,截至目前,尚未開發出不需要外接接口但是符合《征求意見稿》中數字證書和電子簽名技術要求的驗證系統。

但是,不同於上述業內人士,某支付機構高層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移動端可以達到這個目標。但這是個花成本的問題,同時,《征求意見稿》更多從“know your customer”角度出發。

該高層也表示,想要在移動端實現該技術存在一定難度,一方面,移動端不能簡單地將該系統直接從PC端複制。另一方面,需要研發相關的移動應用,並且覆蓋足夠的市場份額和用戶。“這個層面的技術壁壘並不如想象中的高,而且一旦投入過,則相對容易,但是卻存在行業快魚吃慢魚的問題。”他進一步解釋道,所謂快魚吃慢魚,即現在還未在這方面做相關布局的支付機構,一旦《征求意見稿》落地,那麽有大量的機構將不能開展這一業務。屆時再投入、研發則可能會被市場淘汰。

交叉認證能否實現?

“安全認證你就是你,這就是央行的意思。”一名支付行業觀察員對本報記者解讀《征求意見稿》的意義時如此表示。

《征求意見稿》中也明確將支付賬戶劃分為綜合賬戶、消費賬戶兩種類型。綜合賬戶可以用於消費、轉賬以及購買投資理財產品或服務。消費賬戶僅可以用於消費以及轉賬至自己的同名銀行賬戶。其中,其中,綜合賬戶需要面對面核驗身份,或者用至少5種方式進行交叉驗證身份;消費賬戶需要至少3種方式進行交叉驗證。

一名支付平臺內部人士就此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很多支付機構在交叉驗證方面,如何落地仍有待考證。他進一步解釋稱,縱觀所有外部驗證渠道,目前只有公安網擁有全部中國公民的個人身份信息,而人們能夠想象到的獲取數據的機構,例如稅務、社保等所擁有的並非全數據,而是部分數據,例如部分用戶並未繳納過社保,因此,社保數據空白。此外,對於三四線城市以及農村、偏遠地區的用戶數據並未被“數據擁有機構”所采集,因此交叉驗證無法實現。

“互聯網的創新一部分是針對這樣並未被傳統金融機構覆蓋的群體所服務,但是目前來看可能將會面臨開戶無法操作的現實境況。”在上述業內人士看來,未來如何拓展新增用戶將是擺在第三方支機構面前的問題。

而針對客戶身份驗證的還存在於規定中,超過200元非公共事業費、稅費繳納等收款人固定並且定期發生的支付業務,客戶身份以及交易驗證需要重新回歸至銀行。

過去第三方支付對於客戶身份信息驗證的方式,是平臺手機客戶綁定在支付賬戶相應銀行卡的卡號、姓名、電話等相關信息,進而跟該客戶留存在銀行的信息做比對,一旦符合則表示驗證完成。

“該流程產生兩方面的結果,第一,客戶會發現,只要輸入第三方支付賬戶交易密碼,而非銀行卡取款密碼,就發生了資金轉移事實。第二,該用戶的交易信息並沒有留存至銀行,而是被第三方支付平臺獲取。”一名第三方支付行業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此舉未來或將部分支付業務轉回至銀行網銀,與之相伴的交易業務也留存至銀行。

P2P影響首當其沖

作為互聯網以及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基礎設施,對於第三方支付的規範將經過傳導進一步影響至相應的行業。在多名業內人士看來,在短期看來,對以金融創新為主要特色的互聯網金融影響更為直接,而P2P更是首當其沖。

《征求意見稿》第八條規定,支付機構不得為金融機構,以及從事信貸、融資、理財、擔保、貨幣兌換等金融業務的其他機構開立支付賬戶。

對此,央行回應稱,一是現行支付體系為傳統金融機構提供了高效安全的支付清算及結算安排,並符合國際支付清算監管慣例和準則。二是支付機構按《征求意見稿》規定雖然不能為網絡借貸等互聯網金融企業開立支付賬戶,但仍可為其提供支付通道服務,將付款人的款項劃轉至網絡借貸等企業的銀行結算賬戶。

P2P行業一直存在爭議的資金存、托管問題,過去P2P平臺面臨著銀行以及第三方支付兩種選擇。同第三方支付機構合作的方式是,在支付機構設立個人虛擬賬戶,募集齊後再行劃撥,而現在,這種方式或無法實行,第三方支付作為資金通道,將設立臨時平臺賬戶,進而直接撥款至銀行,再行由銀行操作具體資金劃轉。

在一名P2P業內人士看來,目前P2P面臨的狀況是,原有第三方支付托管模式已受阻,而銀行同P2P平臺合作的熱情尚不高。

網貸之家CEO石鵬峰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在P2P平臺和第三方支付間合作存在兩種方式,第一,第三方支付為平臺開立賬戶,投資者的投資款通過這一賬戶直接充值到P2P平臺,進而產沈澱資金。第二種,則是P2P平臺僅僅作為資金通道。

“目前只是征求意見稿,從意見落地到真正執行尚存在一定的時間,不會一次性卡死。”石鵬峰表示,對於P2P的影響肯定會有,但同時,也會進一步推動P2P和銀行間托管的合作。

針對《征求意見稿》對於第三方支付機構以及與第三方支付結合較為緊密的互聯網金融行業影響,匯付天下高級副總裁穆海潔回應稱,匯付天下已經為新金融行業的諸多企業提供包括賬戶系統、支付結算、運營支撐和數據分析等“水電煤”基礎服務。

在《指導意見》中也曾針對支付做過相應規定,其中第十四條指出從業機構應當選擇符合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資金存管機構,對客戶資金進行管理和監督,實現客戶資金與從業機構自身資金分賬管理。

易寶支付CEO唐彬表示,支付作為互聯網金融的基礎設施,未來資金托管業務的走向要看上述頂層設計的未來的相關細則。“從托管角度來看,作為資金通道對於行業影響有限。”唐彬說。

唐彬表示,任何監管都具有滯後效應,行業先發展再監管是歷史路徑。“未來隨著財富的增長,交易的增多,監管額度口徑也將與時俱進。”唐彬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編輯:孫汝祥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393

樂視要裁員10%?回應暗示系每年正常的末位淘汰

“樂視欲裁員10%!”29日,一則消息將原本就處在輿論漩渦邊緣的樂視再度拉回漩渦中心。資金鏈危局依然未解?“多米諾骨牌”效應來襲?一系列疑問伴隨裁員傳聞湧來。對此,據中新經緯客戶端報道,樂視方面暗示稱,所謂“裁員”其實是每年正常的末位淘汰指標。

今日有媒體報道稱,樂視內部知情人士透露,樂視欲裁員10%,實行N+1補償制度,非上市公司的子板塊已經開始著手處理。這意味著,樂視集團此次裁員規模大約為800人左右。報道稱,樂視控股公關部人士對此傳言並未否認。

記者就裁員傳聞向樂視方面求證,樂視控股公關部負責人並未予以正面回應,而是轉發了樂視董事長賈躍亭11月6日在接受某商業網站專訪時說的一番話:“每年我們末位淘汰定的指標都是8-10%左右,但其實根本沒有做到,我們希望今年最起碼要努力,年底了,正好進入了全面的價值評估、績效評估,今年一定要堅決地來做這件事。”

有意思的是,就在同一天,易到用車因拖延支付合作收益款,被山西某公司告上法院,要求判令其支付2016年6月至9月的租賃費41045.87元,並退還保證金2萬元。而易到用車的控股股東正是樂視——2015年10月20日,樂視汽車獲得易到用車70%股份。分析認為,這一消息無疑又給樂視資金鏈問題蒙上了一層陰影。

在外界看來,賈躍亭發表的“樂視的海水與火焰”公開信,似乎是本輪“冰與火”的開端。當時賈躍亭承認公司發展節奏過快,存在資金壓力。近一個月來,樂視一邊感受著“寒冷”:樂視控股撤換亞太區總裁,香港公司被傳兩個月前已開始裁員;樂視網市值4天蒸發128億,預計樂視影業年內無法註入。一邊接受著“炙烤”:樂視生態在微博上和小米“貼身肉搏”;“中國好同學”給LeEco和樂視汽車帶來6億美元投資。

對於樂視現象,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卞永祖此前曾表示,樂視這種“畫大餅”的方式隱藏了諸多風險,“大幹快上、鋪攤子式”的發展很可能導致資金鏈的斷裂。他建議,樂視應夯實公司的技術、內部管理、上下遊關系,避免成為“爛尾”的可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352

最高法:用人單位以“末位淘汰”單方解除勞動合同屬違法

30日從最高法網站獲悉,最高人民法院今日發布《第八次全國法院民事商事審判工作會議(民事部分)紀要》(以下簡稱《八民會紀要(民事部分)》),涉及婚姻家庭糾紛案件、侵權糾紛案件、房地產糾紛案件、物權糾紛案件、勞動爭議糾紛案件、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審理及民事審判程序等方面內容。

《八民會紀要(民事部分)》中明確,用人單位在勞動合同期限內通過“末位淘汰”或“競爭上崗”等形式單方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可以用人單位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為由,請求用人單位繼續履行勞動合同或者支付賠償金。

據新華社報道,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負責人指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之間的競爭規則是優勝劣汰。面對激烈競爭,不少企業想方設法采用各種管理手段,力爭使企業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處於不敗之地。

“‘末位淘汰’與解除勞動合同之間不能等同,解除勞動合同必須要依法進行。”上述負責人強調,從《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規定看,我國法律沒有允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以“末位淘汰”為由解除勞動合同,可見企業管理考核中的末位員工被“淘汰”,缺乏法律依據。

據悉,《八民會紀要(民事部分)》共8個部分36條,涉及婚姻家庭糾紛案件、侵權糾紛案件、房地產糾紛案件、物權糾紛案件、勞動爭議糾紛案件、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審理及民事審判程序等方面內容。紀要的出臺將指導各級人民法院依法公正審理各類民事案件,妥善保障各類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有效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625

【影視公司人事之變·光線傳媒】光線傳媒回應連續三年大裁員: 定期末位淘汰 電視節目制作全面停止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7-16/1128473.html

每經影視記者 牟璇

每經影視編輯 溫夢華

近期有報道稱,光線傳媒副總裁李曉萍在全體員工例會上宣布將裁員10%。這是繼2015年“重組電視事業部”、2016年“先看網絡的戰略調整”後,光線第三次被傳出大規模裁員的消息。

一名光線內部員工向媒體表示,“這次裁員不針對任何部門,全公司範圍裁。其實去年除去先看網絡大規模裁員,其他部門也都有裁員名額,按照上一年的績效考核,比如參與的項目,平時表現是否積極等,實施末位淘汰。”

隨後,光線方面回應媒體稱,本次裁員系副總裁李曉萍在例會上說過的的一句話,是光線內部正常的優勝劣汰。這種裁員是光線每年或半年固定開展的,目的是更好的用好人、用對人。對於優秀的人,光線希望自己能夠給他們好的福利待遇。與“壓縮成本”、“影視寒冬”沒有關系。

同時,光線方面表示目前公司正在進行擴招,招聘領域包括三四線城市的發行人員、新媒體、策劃、項目負責人、劇本審讀等,並於近期開放了一些實習生職位,據悉,正在進行的擴招規模在20%左右。

不過,從光線傳媒近年的員工情況來看,確實有明顯下降的態勢。根據光線傳媒歷年年報顯示,2012年至2014年,光線傳媒員工都維持在500名以上,分別為642名、622名、541名。而2015年,光線傳媒在職員工數量為342名,較2014年的541 名大幅減少了199名員工,裁員幅度達到36.78%。2016年,公司在職員工進一步下降到300名以下,為272名,該年度減少了70名員工,下降幅度為20%。

針對該趨勢,每經影視記者致電光線傳媒。光線傳媒相關負責人回應稱:人事變動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我們的電視節目制作板塊業務全面停止,因此這部分人員相應減少,之前也有相關報道;二是常態化的定期末位淘汰。

不過另一方面,值得提到的是,今年一季度,光線傳媒出現凈利潤同比下滑,從一季報顯示,一季度光線傳媒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下降了12.99%。不過,二季度的表現對公司業績有明顯助力,從公司半年報業績預告來看,今年上半年光線傳媒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了10%~30%,盈利3.54億元~4.18億元。

公司凈利潤大幅增長主要原因為公司參與投資、發行並計入報告期票房的影片共七部,總票房為13.83億元;且確認了《嘿,孩子》、《青雲誌2》的電視劇發行收入。

公司表示,盡管一季度利潤略有下滑,但二季度業績大幅增長,該季度利潤同比增幅預計超過5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6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