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海外併購大潮背後的PE身影

http://www.21cbh.com/HTML/2011-7-2/3OMDcyXzM0ODI3OA.html

一個「幽靈」,海外收購的「幽靈」,在全中國遊蕩。PE也無法逃脫這個「幽靈」的影響,其在海外併購中的角色似乎日漸活躍。

上個月初復星國際(00656.HK)宣佈擬以8458.8萬歐元收購希臘珠寶零售品牌芙麗芙麗(Folli Follie)9.5%的股權。這並非復星國際首次涉足海外併購,去年其與美國保德信金融集團聯合成立的基金收購了法國連鎖度假酒店地中海俱樂部7.1%的股權。

類 PE的復星國際只是海外投資的主體之一,純粹的PE基金更活躍。從一早就立足跨境投資的中信資本、曼達林基金以降,新近也有本外幣PE基金加入這個團體, 比如聯宇投資(Unitas Capital)4月份對荷蘭海沃集團的收購,乃至此前專注於國內市場的弘毅投資購入新加坡上市公司柏康國際 (Biosensors,BIG:SP)29.4%的股權,成為這家心血管支架製造商的控股股東。

「這種面向中國市場、對接中國和海外市場的併購機會正在快速增加」。聯宇投資合夥人曹宸綱此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曾如此評價其對海沃的投資。海外企業想要開拓中國企業,而國內市場又看中其產品和技術優勢。

對這種趨勢的預判,甚至讓一些做投行的也跳進來淘金。新型投行貝祥把自己賣給了加拿大上市公司Canaccord,意圖就是從跨境投資、併購中分得一杯羹。而復星收購地中海俱樂部則是由A Capital撮合的。

為了掘金「中歐跨境投資」,A Capital的CEO龍博望在今年4月又成立了亞歐聯合資本,這只總規模為30億人民幣的基金,其設立出發點是「不少中國LP都對共同投資和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非常有興趣」。

「在大潮中」

清科集團的數據可佐證:2011年第一季度的跨國併購案達到41起,其中披露金額的31起併購案涉及83.38億美元。對比去年第四季度,併購數量增長了2.5倍多;而併購金額則比去年第一季度的23.30億美元同比增增了257.4%。

中 國的跨境併購從2009年的低點開始持續升溫,普華永道《2010年企業併購回顧與前瞻報告》的統計顯示,2010年中國海外投資併購的總量達到了創紀錄 的188宗,金額則從2009年的300億美元增長到超過380億美元。「金融危機以及匯率的變化」都是人民幣出海的重要原因。

這股趨勢 在未來應該仍然會升溫。畢馬威香港併購諮詢服務主管方恩禮(Jeremy Fearnley)指出:在金融危機前許多公司對在中國市場拓展業務的態度只是「有則更好」,但現在已經是當務之急。「現在他們又擁有充裕的現金儲備和借 貸能力了」,比如香港企業的淨負債水平預計在未來12個月內將下降49%,再加上能夠繼續保持充裕現金都保證了它們的海外併購能力。

中國內地企業的淨負債水平儘管預計在未來12個月會從現在的平均14.8%上升到16%,「但這也可以視作是內地銀行對本土企業的支持力度增強,這是幫助本地企業落實海外擴展計劃的關鍵」。

「新變化」

在這股浪潮中,如今湧現出一些新的浪花。那些備受關注的案例中除了資源性案例外,還有了其他行業的身影。

資 源仍佔據中國海外併購的主體,2010年中國海外併購中採礦、金屬以及化工等原材料行業的併購案例數量仍有67宗,排到了第一位。但普華永道也指出,機器 設備、汽車製造乃至高科技行業也正在成為併購對象。僅以高科技行業為例,其併購數量就從2009年的11宗上升到了2010年的24宗。

與 消費相關的大行業是一個新的方向,復星國際投資的芙麗芙麗和地中海俱樂部都屬於這個範疇;這個新變化也並非始於今年,去年7月就曾傳出IDG支持其所投的 服裝品牌伊芙心悅競購Christian Lacroix。當時這個與Dior、Channel齊名的高級時裝定製品牌已經破產。

「在金 融危機期間,我們也曾收到許多公司的收購意向,去買那些深受金融危機影響的歐美頂級品牌。」曼達林基金中國執行合夥人高臻說,但他們大多回絕了。理由是破 產處境中的收購對象贏利情況都很差,「中國企業又沒有足夠的管理能力進行翻盤」;另一些品牌儘管身處危機但由於隸屬各個大集團,也沒那麼容易收購。如今金 融危機的影響或許正在慢慢減弱,這些品牌對新興市場又極度「渴求」。

正是這種轉變,造就了PE的入場。「PE能發揮重要作用的是那些中型項目」,以及與食品、飲料、零售等與消費相關的板塊。無論是食品、飲料等的消費品板塊還是零售板塊,過去一年的併購數量和金額都有長足發展。

據畢馬威的統計,2010年第一季度,食品、飲料和消費品領域的併購案涉及491億美元,而2009年低點時期僅為101億美元。零售板塊的情況也如此,2010年第二季度涉及的併購金額高達156億美元,是2009年第一季度的三倍多。

在資源性的項目往往是「國有企業」主導,《經濟學人》曾做過一個統計,發生在2004年至2009年11月期間的172宗投資規模在5000萬美元以上的中國海外併購案中,81%的主體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的佔比僅為12%。

但民營企業卻需要更多的外部支持,不管是復星出海還是伊芙心悅競購Christioan Lacroix,都有PE的影子閃現;事實上哪怕是新世界發展(0017HK)收購荷蘭海沃,也還要拉上聯宇投資。

海外收購中PE的角色

手持重金的PE基金,在這類跨境併購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錢 並不構成談判的價碼。」一家會計師事務所人士指出,這點在國有企業的海外投資中表現得尤其明顯。「國有企業本身並不缺錢」,自身的資金積累、銀行貸款乃至 政策性資金加起來綽綽有餘。「由於這類投資對國有企業而言都是戰略性併購,因此價格並不是最重要的考量。」這就降低了PE基金的投資收益率,這或許可以說 明為何PE很少出現在資源性收購案中。

事實上,迄今PE與國有企業的合作也並不順暢。一位PE基金合夥人舉例:他們曾經幫助國內某國有企 業去競購歐洲的一個發電機廠商,最後失敗的原因是合作夥伴「速度太慢」了。歐美的併購市場往往很透明,都是通過掛牌的方式出售的。但這一機制要求競購者在 3個月時間內完成對併購對象的考察、出具標書,並根據實際情況不斷進行修改。

「在跨境併購中,PE所能起的作用往往並不是資金。」畢馬威中國投資和重組諮詢服務合夥人陶匡淳說:他們對行業、對目標市場的認知還有服務能力才是更重要的。以曼達林基金為例,其背靠意大利第二大銀行所能解決的是併購融資能力以及對當地項目的掌控能力。

這點在民營企業「出海收購」中也同樣成立。中國資本的大量出海,直接導致了海外項目對中國競購者「出價偏高」。上述會計師事務所人士說,PE在這類項目中「更喜歡扮演過橋貸款者而不是股權投資人」。

儘管復星是國內的第一大民營企業,「但在歐洲又有誰知道誰是復星?」何況此外還涉及資金來源、交易結構安排乃至處理當地有關稅務、公關關係等其他事務。

聯 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曾解釋過在併購IBM PC部門時引入TPG、General Atlantic的原因:他們可以提供資金,PE在此次收購中總共向聯想投資提供了3.5億美元的戰略投資。「更重要的是這代表了這批美國投資機構對此次 收購的信心」,這對維穩資本市場、使公眾乃至政府對此項收購保持積極態度頗有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