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淑怡/圖)
(梁淑怡/圖)
(本文首發於2018年2月22日《南方周末》)
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愛佑慈善基金會、中國扶貧基金會及免費午餐、一億棵梭梭等多個“熟面孔”悉數上榜。“陌生面孔”東南大學教育基金會殺進“2017 中國公益品牌榜”基金會新媒體運營TOP10。
研究顯示,由於公益組織對傳播工作重視度不夠,公益傳播人才培養耗時長,公益傳播經費不足、公益傳播專業化程度低等原因,中國公益組織存在機構品牌、項目品牌等社會知名度普遍偏低、品牌行業局限性較大、公益品牌維護專業化水平低等問題。
項目多、資金體量大的公募基金會的品牌影響力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大。相反,鮮為人知的東南大學教育基金會似一匹黑馬,進入“2017中國公益品牌榜”。
該榜單歷經30余天的調研及數據分析,由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首次對外發布。
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Philanthropy Research Center of Southern Weekly,縮“PRCSW”)由南方周末於2016年11月發起成立。這是一個致力於新聞與公益融合創新,中國公益案例庫、數據庫及智庫建設,專註公益組織傳播能力研究、公益品牌深度挖掘及提升等工作的媒體智庫。
在實際調研中,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研究員發現由於公益組織對傳播工作重視度不夠、公益傳播人才培養耗時長、公益傳播經費不足、公益傳播專業化程度低等原因,中國公益組織存在機構品牌、項目品牌等社會知名度普遍偏低、品牌行業局限性較大、公益品牌維護專業化水平低等問題。
近兩年,隨著公眾參與公益的熱情逐漸提升,公益行業專業化同步提高,各家公益基金會開始重視自身品牌建設,並陸續在品牌塑造及對外傳播上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進而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依托南方周末獨特的多維度傳播渠道和品牌影響力,旨在讓更多的公益品牌走出公益圈,走向普通公眾,決定2018年春首次推出“中國公益品牌榜”。該榜單分為公益機構品牌榜和公益項目品牌榜。
榜單入圍機構、項目由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提名。基於行業內調研與專家評審、基金會透明指數(FTI)、微信傳播指數(WCI)、微博影響力、百度指數、捐贈總人次(騰訊公益、支付寶公益)等為依據,從行業認可度、信息公開度、新媒體運營、公眾知曉度、公眾參與度五個數據維度進行公益品牌影響力綜合評價。
從中國公益品牌榜單中,我們不難看到,在過去的一年中,中國公益品牌發展有了長足進步。經過中國公益行業、公益機構、公益人的不斷努力,讓原本與公眾存在一定距離的中國公益事業逐步揭開面紗,呈現在公眾面前。
不過,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負責該榜單的團隊在數據歸集及梳理過程中也發現了不少問題,值得相關公益機構與從業人員予以註意及改進。
大多數基金會官方微信公眾號普遍存在更新周期不穩定、內容同質化較強、內容可讀性差、品牌雜亂、服務號缺乏相應開發等問題。
我們在前期調研中發現,目前中國公益基金會公益品牌以及項目信息對外輸出,主要依靠微信公眾號。在微信與微博端的傳播影響力有限,而在今日頭條、百度等用戶基數巨大的內容分發平臺的投入力度較小。
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對榜單終評的50家基金會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數據分析,50家基金會100%擁有官方微信公眾號,但與商業微信公眾號相比較,大部分基金會的微信賬號仍處於較為初級的狀態。
據進一步的分析我們發現,大多數基金會官方微信公眾號普遍存在內容更新周期不穩定、同質化高、可讀性差,公益項目品牌雜亂,微信服務號缺乏相應技術進一步開發等問題。
部分基金會的微信公眾號處於半停滯或停滯階段,公眾號更新頻次少,無法保證穩定的內容更新頻率。個別基金會官方微信公眾號甚至沒有任何推送,如凱風基金會只註冊了賬號便再無更新。河仁慈善基金會官方微信公眾號,截止2017年末,共推送3篇文章,2篇於16年12月推送,1篇17年5月推送。大部分公眾號未達到微信公眾號基本功能開通要求,比如無法進行留言、無法進行原創標識、無法贊賞、無法關聯小程序。
推文展現形式單一,多為圖文結合的方式,圖片使用率高、內容同質化較強,擺拍現象嚴重。60%的基金會公眾號年度總閱讀量低於10萬。與之形成反差的是,一些行業內知名度不高的基金會,如東南大學教育基金會,在微信傳播中名次靠前。
據我們觀察的50家基金會中,近期還在運營其官方微博的有43家,無官方微博的有3家,近6個月停更的有4 家。粉絲數低於1000的5家,高於1萬的29家,其中高於10萬的有6家,最高為壹基金,粉絲數超過83萬。
我們還發現,停更或更新頻率低成為基金會官方微博的普遍狀態,接近40%的基金會官方微博最近一個月未更新。
50 家基金會中,接近60%未開通頭條號、百家號等自媒體平臺賬號,其中僅7家基金會頭條號保持更新,90%的基金會頭條號粉絲數量未超過500,只有2家基金會的頭條號粉絲達到8000以上。
綜上所述,公益基金會自媒體傳播方式及效果整體不佳。除少數明星基金會或擁有明星項目的基金會,仍然保持較為平穩的品牌影響力外,大部分基金會以自媒體為介質的品牌傳播缺乏公眾廣泛認知度。
同一公益項目在不同公募平臺存在多個名稱和籌款項目現象普遍,公益項目同質化嚴重,部分基金會項目名稱與平臺籌款項目名稱差別極大,但項目文案與預算為同一項目,影響了公眾品牌認知度,也不利於項目信息公開透明。
在“中國公益品牌榜”調研及分析過程中,我們發現,國內公益基金會普遍擁有自己的官方網站,但仍有部分公益基金會官方網站處於信息更新不及時,或網站停止運營等現象。
基金會中心網作為第三方信息公開平臺,其披露的中基透明指數(FTI)顯示,“截止到2018年1月15日,全國納入指數的4960家基金會的FTI均值為33.55,其中滿分基金會數量達到110家。”大部分基金會信息公開存在缺失或嚴重缺失情況,其中不乏中字頭基金會,以及在行業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大型基金會。
一些基金會存在多個官方認證微博賬號,重複賬號存在棄用現象,粉絲未進行有效遷移,實際上造成了傳播資源的大量浪費。個別基金會擁有幾個或十幾個微信公眾號,名稱也極為相近,分散了基金會核心公眾賬號的瀏覽量與傳播品質。
除此之外,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研究員還發現,同一公益項目在不同公募平臺存在多個名稱和籌款項目現象普遍,公益項目同質化嚴重,部分基金會項目名稱與平臺籌款項目名稱差別極大,但項目文案與預算為同一項目,影響了公眾品牌認知度,也不利於項目信息公開透明。
公益項目存在項目名稱相近和抄襲項目名稱現象,類似於“彩虹”“微笑”“守護”“拯救”等詞匯被廣泛用於項目名稱,未進行有效差異化處理,給公眾辨識項目造成了一定困難。
大部分公益基金會和公益項目傳播仍處於較為原始階段,傳播內容較為粗糙,除了微信推送與圖文混排的H5外,未進行有效的創新,甚至並未進行有效資源鏈接與品牌合作。
2017 年中國公益品牌出現了幾例現象級公益產品,其中以支付寶公益平臺推出的螞蟻森林、騰訊公益平臺推出的幫助“小朋友”樂享藝術之旅兩個項目廣為公眾所熟知。
螞蟻森林在半年時間內,就讓2億中國網民參與到環保活動中。作為螞蟻森林公益項目支持方的一億棵梭梭項目,也因此得到了超過600萬人次的直接捐贈。
幫助“小朋友”樂享藝術之旅,即2017年度公益行業名噪一時的“一元捐畫”活動,由WABC無障礙藝途發起,通過操作簡潔的H5迅速占領朋友圈,在短短一天之內,獲得超過500萬人次的捐贈。在其後又有機構以類似形式推出了幾個H5活動,均取得了不錯的公眾互動效果。
大部分公益基金會和公益項目傳播仍處於較為原始階段,傳播內容較為粗糙,除了微信推送與圖文混排的H5 外,未進行有效的創新,甚至並未進行有效資源鏈接與品牌合作。
針對榜單所出現的問題,在調研過程中,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研究員了解到,公益品牌傳播人才匱乏是重要原因之一。
“我們是少有的設有專職傳播團隊的公益基金會,但大多數同事相對比較年輕,因此傳播形式比較單一。”靈山慈善基金會項目總監劉艷峰向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研究員介紹,“公益品牌傳播人才需要既了解公益和項目,又了解傳播,因此想要找到合適的傳播人才是有一定困難的。”由於傳播人才的缺乏,目前大部分基金會傳播過程中仍然缺少與社會渠道和社會化媒體合作。
人才的匱乏制約了公益基金會傳播工作,間接導致公益基金會無法拓展新的傳播渠道,甚至直接影響到公益基金會自媒體運營的穩定性。
2017年5月發布的《中國公益組織從業人員薪酬調查報告》中顯示71.3%的公益組織工作人員月薪在3000-15000元之間,而國內大部分基金會集中於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3000-15000元的薪資區間很難招到或留住優秀的公益人才。其中50.5%的受訪者離職原因是薪資水平太低,47.3%的受訪者選擇離職後去企業工作。
加之公益行業品牌傳播工作強度較大,很多公益傳播一線工作人員作息難以保障,工作影響生活的情況較為普遍,因此公益行業傳播人才流失較為嚴重。
人才的匱乏制約了公益基金會傳播工作,間接導致公益基金會無法拓展新的傳播渠道,甚至直接影響到公益基金會自媒體運營的穩定性。
同時,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研究員也了解到,部分機構新媒體運行方式仍然采取“先審查後推送”的傳播流程,傳播人員表達創新不足,也成為制約公益品牌傳播的重要原因。
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研究員也了解到,制約薪資的重要原因就是基金會資金體量有限,傳播資源與資金主要投入到公益項目中,因此在整體品牌傳播的投入與重視程度便會有所降低。
而機構的重視程度往往也決定了公益牌傳播的效果,阿拉善SEE基金會傳播官員趙鈴川向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研究介紹,“機構負責人的重視程度對公益基金會品牌傳播有著重要影響”。由於相應負責人的重視與長期關註,阿拉善SEE基金會的透明指數長期處於滿分狀態,“我們會主動上傳最新的信息,以便捐贈人查詢”。
“我們已經認識到除微信公眾號平臺外,頭條號、百家號的流量已經上來了”。劉艷峰介紹說,未來基金會更加重視新媒體渠道建設,投入相應的資源進行整合。
調研過程中,多家基金會負責向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研究員表示,對於商業品牌傳播與公益品牌傳播的現狀和差異認識比較模糊,認為自己機構的品牌傳播是制約機構發展的短板,願意在品牌傳播上投入更大的力度,希望能夠得到系統的幫助與支持。
(梁淑怡/圖)
(梁淑怡/圖)
(梁淑怡/圖)
(本文作者為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研究員)
2017中國公益品牌榜: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長期關註中國公益傳播與中國公益品牌。在關註與調研中發現,由於機構重視程度不足、公益傳播人才培養困難、公益傳播經費不足、公益傳播專業化程度低等原因,中國公益品牌存在品牌社會知名度普遍偏低、品牌行業局限性較大、公益品牌維護專業化水平低等問題。近兩年,隨著公益行業專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各家公益基金會開始重視品牌建設,並開始投入一定人力物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基於此,南方周末基於自身傳播渠道和傳統品牌影響力,旨在讓更多的公益品牌走出公益圈,走向普通公眾,計劃於2018年度推出『2018中國公益品牌榜』,分為『公益機構品牌榜』和『公益項目品牌榜』。榜單入圍機構、項目由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提名。基於微信傳播指數(WCI)、基金會透明指數(FTI)、微博影響力等大數據指數為參考,從行業認可度、信息公開度、自媒體運營、公眾知曉度、公眾參與度五個數據維度來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