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保險“退燒”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30088

嚴厲監管下,曾經一度欲躋身於險資陣營的社會資本,現在已大多知難而退。(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10月26日《南方周末》)

曾經一度炙手可熱的保險牌照,正在漸漸“退燒”。在日益收緊的監管環境下,許多資本不敢再瘋狂涉險,經營一家保險公司的門檻也變得越來越高。

對那些覬覦保險牌照的資本而言,這或許是最好的時候。

一度火熱的保險股權市場正面臨“有價無市”的尷尬:一方面陸續有多家險企股東清出旗下股份,意欲退出保險市場。另一方面,社會資本對保險牌照的熱情已逐漸消退,陸續有公司宣布放棄保險牌照,從積極投入轉向觀望。

在這背後,金融去杠桿,監管部門補齊監管短板、嚴防險資大鱷擾亂市場起了效果。

拐點出現

僅從數字來看,市場對於保險牌照的熱情已減弱,不少上市公司宣布退出設立和競購保險公司。

據財匯大數據終端統計,截至2017年8月,發布公告稱擬參與設立或競購保險公司的上市公司數量為20家,去年同一時期的這一數字為46家。

例如金杯電工(002533.SZ)就在7月底公告稱,終止參與九安人壽、九信人壽的發起設立事宜。

此前,永泰能源(600157.SH)聯合樂視網等七家公司在8月發布公告表示,擬共同發起設立一帶一路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後因樂視方面宣布放棄投資財險公司,新公司的籌建前途未蔔。

美盈森(002303.SZ)則在3月中旬公告稱,要聯合鼎輝集團等10家企業共同發起長青保險公司,僅一個月不到,公司又宣布終止這一計劃。

除了對保險牌照興趣下降,資本主動放棄股權收購或是降低收購比例的情況近來也時有發生。

海航資本旗下渤海金控就在8月發布公告,公司將終止收購華安財險14.77%股權。公司解釋稱,經審慎研究、分析並與交易各方友好協商,渤海金控董事會一致同意終止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事項。

東吳證券也在8月公布,公司調降了擬收購東吳人壽股權的比例。原先擬以每股1.11元向創元集團收購的1.99億股東吳人壽股份,實際減少1.1億股,東吳證券持有東吳人壽股權比例也由原計劃的4.975%下調2.75個百分點。

資本“離棄”保險的原因各不相同,既有因為合作夥伴出現危機退出者,也有因為政策環境變化轉而觀望的。但不少業內人士指出,監管趨嚴才是社會資本最大的顧慮。

三個月前,保監會發布《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第二次征求意見稿)》(簡稱“辦法”)。根據該辦法,保險公司單一股東持股比例不超過保險公司總股本的三分之一,單一有限合夥企業持股比例不超過百分之五,控制類股東3年內不得轉讓所持股權等。同時股東將被劃分為四類,不同類別股東的門檻也被提升。

此前,一些險企股東能夠實現自我註資、內幕交易、隱形舉牌等違規方式做大,其背後正是依靠關聯股東和高度集中的股權架構。

根據此前的監管規定,險企單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不得超過50%。但有一些股東通過不斷增資擴股,或者關聯公司的股權轉讓,又或是股東股權質押托管給大股東的方式,變相突破50%的關卡,達到一股獨大、操縱公司的目的。股東之間缺少有效制衡,最終導致了激進行為的發生。

“股權辦法修改,明顯的影響是,讓社會資本獲取保險股權的難度大幅增加。”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教授朱俊生看來,此前各家公司對保險牌照趨之若鶩,現在大多選擇理性觀望。

保監會相關負責人近期表示,在償付能力二代最新工程中,將對所有資產進行穿透,這將成為對資產風險計量的普遍原則。如果資產無法穿透,將會適用懲罰性的資本要求。此後無論是入股、投資抑或是註資保險公司的行為,都將被嚴格追溯其來源及合法性。

這也意味著,想要通過收購保險股權售賣萬能險快速做大、一家股東控制險企的方式已經行不通。

“這道門堵住以後,有一些抱著特殊目的入場的資本就被擋在門外了。”朱俊生表示。

5年200張牌照

“去年就有一家公司想收購我們的股權,開價15個億,我直接告訴他們不可能。”楊生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楊生從業二十多年,現為某駐京險企高管,他稱從未像現在這樣看好保險行業。

這確實是中國保險業最為“得意”的幾年。無論是手攜萬億資金在資本市場縱橫捭闔,還是動輒百億現金流為企業輸血送氧,保險已經一改往日金融行業邊緣的角色,成為資本市場呼風喚雨的力量。

楊生回憶,當時一些新晉公司的舉措對行業帶來很大“震動”,不僅洗牌了整個行業,更改變了多年來險資的“溫和”形象。也正是這一時期,資本對於保險牌照的需求開始湧動。

2011年,行業整體保費收入告別了多年持續的爆發式增長。巧合的是,“落馬”的前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在那一年正式上任。

據南方周末記者不完全統計,在2011年後任職的五年多內,經項俊波手中批複的保險牌照就有近60張。在此前的一些年份,年均3到5張才是常態。

最重要的改變來自2013年保監會修訂的《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允許保險公司單個股東(包括關聯方)出資或者持股比例可至51%,大股東在公司運營治理上對險企有更大的話語權。

“那幾年中國保險市場規模迅速膨脹,民營企業又開始不斷進入保險行業,而且很多都有地產行業背景。無論是牌照批複的速度還是拓寬保險資金運用渠道,都是非常罕見的。”楊生表示。

這也讓不少學者提出質疑。股權管理意見的改進是否會對現有的模式提出挑戰?新老企業是否會劃斷區別?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郝演蘇就認為,按照最新的股權修改意見來看,現有的險企股權結構並沒有發生實質性改變,對於那些存量牌照而言,股權改進對他們的影響並不大,更多的是對後續牌照空間的改進。

“從法律上,只要符合公司法,監管部門就很難要求險企對當下的股權架構進行調整。”郝演蘇說。

現實是,由於大型國企特殊的股權架構,地方政府或者相關部門仍握有部分險企相當多的股權。同樣,目前大多合資險企都采取“外資+內資”各50%的股權架構,想要適應新的股權管理也需要更多指導性意見。

“而且這對於保險行業的上位法(保險法)也存在影響,是不是上位法也需要進行修改?”郝演蘇說。

燙手的股權

在愈發嚴格的監管環境下,目前有相當一部分保險股權正在被“出清”。

結合保監會官網及工商信息不完全統計,自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已有25家險企發生的股權變更獲監管部門批複,其中外資險企、內資險企均有涉及,民營資本、國有資本也各有進退。

一家大型財險公司精算負責人張起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股權出清通常伴隨股東的增資擴股或引入新股東的環節,這不排除險企想要適應監管變化、稀釋大股東持股的原因,但更多是出於現金流告急的現實考慮。

險企經營情況、股東性質、市場環境變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保險股權市場,股權變更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對於那些常年虧損,股東實力較弱或者股權結構較不穩定的公司而言,股東換血的可能性也最大。

在最新的償二代標準體系下,險企為應對更為嚴格的償付能力要求,增加註冊資本金成為其唯一的選擇。

比如股東股權長期處於紛爭中的中法人壽,其最新二季度核心及綜合償付能力均為-1843%,遠低於監管50%和100%的最低數字。

為防止發生流動性風險,該公司於2017年4月宣布將註冊資本金從13億元提高至15億元。同時公司除原股東鴻商集團、人濟九鼎參與增資外,還將引入廣西長久汽車和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兩位新股東。

此前因高位舉牌創業板震驚市場的中融人壽,其原股東報喜鳥集團、神力集團和丹棱申宇木業都將全部股份轉讓給深圳市力元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轉讓後,深圳市力元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持有公司14%股份,晉升大股東。而此前,中融人壽就因償付能力不符合規定,被保監會叫停開展新業務。

相似的故事也發生在君康人壽身上。這家歷經股東內耗、與監管“叫板”、創始人退出、兩度易名的老牌民營壽險公司,在多次股權轉讓後,也迎來了一位擁有絕對實力的大股東。

根據其披露的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目前君康人壽股東中持股比例最高的是寧波市鄞州鴻發實業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50.88%。該公司實際控制人劉忠田,為香港主板上市公司中國忠旺控股董事長。

值得關註的是,在上述25家險企中,股權變更同時,註冊資本金同樣上升的有10家,分別為中韓人壽(合資)、中法人壽(合資)、君康人壽(民營)、誠泰財險、大地財險、中融人壽(民營)、昆侖健康、華海財險(民營)、信泰人壽(合資)、恒邦財險(民營)。

而從接收股權的新股東中,不乏知名的資本家族。譬如“中植系”中植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就於2017年初接手南昌施必得和江西翔麟礦業手中的恒邦財險股權,以16.8%的股份成為公司第三大股東。

2017年3月,保監會批複同意由中民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接手北京金宸星合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持有的1.7億股長城人壽股份,占總股本的6.04%。中民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為知名企業中民投旗下全資子公司,而中民投公司董事囊括了史玉柱、盧誌強等多名知名企業家。

“提高險企的核心償付能力,目前只有通過增加註冊資本金的方式。但是否引入新股東,這更多取決於原股東的資金實力和意願。”張起表示。

由於部分股東對於行業長達8—10年的盈利周期並沒有心理準備,加之此前萬能險等快現金流業務嚴格受限,虧損或許將成為一些險企不得不面臨的現實。

金旭目前擔任一家險企的獨立董事,據他透露,當前排隊申請保險牌照的數量相比原來監管部門公布的兩百多這一數字已有大幅下降。

他將保險公司形容為“泰坦尼克號”式的企業:體量巨大的同時意味著股東必須具有高超的掌舵能力,而這一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股東的資本實力。

金旭表示,目前業內已經基本形成了共識,當前的監管風格短期不會改變,未來甚至有可能越來越嚴格。

這或許正是不少險企股面臨的窘境,一方面部分股東面對常年虧損和不斷加強的監管,想要脫手股份找到“接盤者”。另一方面審慎的監管環境也讓一些抱著特殊目的的入場者知難而退,對保險股東提出了更高要求。

這意味著保險經營的門檻會越來越高,“小股東扛不起就不要來了。”他表示。

(應受訪者要求,楊生、張起、金旭為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4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