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1日,杭州,在當天開幕的2017雲棲大會上,阿里巴巴宣布成立探索人類科技未來的實驗室“達摩院”。(視覺中國/圖)
到2036年,馬雲希望阿里巴巴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
“阿里巴巴應該有賺錢的能力,但絕不應該成為一家因為賺錢而存在的公司。我們真正的使命,是用好技術和創新的力量,讓世界經濟更加普惠共享,可持續發展和健康美好。”
10月17日晚間,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致信阿里巴巴全體投資者,系統性地詮釋了關於阿里巴巴的使命、邊界和對未來的思考。這是阿里巴巴集團上市後,馬雲每年一次以致投資者信的形式和投資者進行交流。
在2015年的致投資者信中,馬雲表示“世界對於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反應有些過度,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並不會影響中國的消費水平”;在2016年的股東信中,馬雲第一次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他說“未來三十年,我們將會迎來線上、線下、物流數據供應鏈相結合的新零售”,而今,新零售已經成為一個顯形的落地形態密集出現。
他進一步提出,到2036年,希望阿里巴巴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為全世界解決1億人的就業機會,能夠服務20億的消費者,能夠為1000萬家中小企業創造盈利的平臺。
在今年的股東信中,馬雲認為,新零售所帶來的全球產業鏈重塑,會改變今天全球化的組織方式。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更是全球化的絕佳機遇。同時,新金融將會完善和提升過去三百年的金融體系,螞蟻金服會擔當起打造21世紀金融體系的責任,未來新金融的關鍵能力是數據、信用和基於大數據的風控體系。
在物流領域,馬雲寄希望於菜鳥網絡的發力,不久前,阿里巴巴增持了菜鳥網絡的股份。馬雲預計,10年後可能面臨一天10億個包裹的挑戰。菜鳥必須為這樣的未來做好準備,目前,阿里巴巴正在整合物流行業的數據和資源,變革物流產業鏈,從而實現中國24小時貨送必達,全球72小時貨送必達。
為了實現這一切,馬雲承諾將進一步加大技術的投入和技術的創新。目前,阿里巴巴已經有超過25000名工程師和科學家在服務廣泛的用戶,而在幾天之前成立的達摩院更是將阿里巴巴的技術願景拓展至更加前沿的基礎科學領域。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