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世界互聯網來說,中國代表一股新的力量。
現在,全球市值排行前十的互聯網公司中,中國公司占據半壁江山,阿里、騰訊、百度、京東、網易名列其中。但是,如果立足於未來,你會發現,這五大巨頭的輝煌更多來自PC時代的回響,中國互聯網公司真正的創新始於移動時代。
有人將移動時代的典型創新產物稱為“新四大發明”,原因有二:第一,它們是純粹的本土原創;第二,它們的影響力正在從中國輻射向全球。
從這個角度上看,微信、“無現金社會”、共享單車和WiFi萬能鑰匙,是移動時代的“新四大發明”。
為什麽它們被稱為“新四大發明”?
與PC時代相比,大部分在移動時代爆發的超級應用,根本無法找到一個參照模版。
淘寶的身上有eBay的影子,百度是中國版的谷歌,QQ最初界面和MSN如出一轍,BAT都是青出於藍勝於藍的學徒,在正確的時間點登上互聯網的快車,奠定了此後八年的格局。
但是,不管是豐富如同一座虛擬城市的微信生態,還是通過分享經濟高效匹配資源、成為新流量入口的WiFi萬能鑰匙,或是移動支付與共享單車所蘊含的超前想象力與線下運營方式,這些新的超級應用都是從零到一的原創產品。
它們基於變化的中國環境所產生,在創新中改良,從而開辟了一種既適應於本土、也可輸出到全球的中國模式。是否是本土創新,成為了兩個時代、兩種模式的分水嶺。
“新四大發明”加速改變了幾代人的生活方式,從線上到線下,從連網到連網之後一系列的信息服務,“新四大發明”不僅影響了互聯網圈的核心人群,更從中心輻射到外圍,下沈到三四五線城市,以及過去曾經被科技所隔絕的群體。
微信最初只是一個消息盒子,隨後卻迅速成為了覆蓋通訊、訂閱、搜索、購物、金融等複合功能的超級巨無霸。當用戶在現實生活存在某種需求,他可以便捷地在微信中找到相應入口。
同樣,在分享經濟理念尚未成為風口之前,WiFi萬能鑰匙已通過構建分享平臺、實現WiFi資源的高效匹配,幫助數以億計的用戶接入互聯網以及延長在網時間,很多此前從未接觸互聯網的用戶,因此得以上網看資訊、看直播、與親友視頻,獲得更多樂趣。不到四年時間里,WiFi萬能鑰匙攫取了9億用戶,成為全球最大的網絡分享互助平臺。
“無現金社會”和共享單車,則是在最短時間內改變了人們的消費/出行習慣,為日常最高頻的需求提供了全新、便捷的解決方案。
與舶來品相比,生於本土的應用更符合當下環境,也能靈活應對需求的更叠。
本土創新力量如何崛起
“中國模式”的崛起,是技術演變與社會環境共同催生的結果,歸根結底,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互聯網普及過程帶來的流量紅利,打開了創新的窗口期。最新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下簡稱《互聯網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這個數字,相當於美國和印度網民的總和。
同時,中國的人均周上網時長達到26.5小時,算下來,每個人每天上網的時間接近4小時。海量用戶加上超長在線時間,便成為了培育創新應用的最佳土壤。
第二,中國部分產業存在明顯的市場空白和需求痛點,這些存在顯著文化差異的需求難以被國際互聯網巨頭所滿足,反而成為本土創新者的機會,培育出中國特色的移動互聯網業態。
WiFi萬能鑰匙解決的是最廣泛的基礎連網剛需,共享單車直擊出行剛需,移動支付則在信用卡體系不成熟的情況下將中國用戶帶入了“無現金社會”。
與此同時,鼓勵創新創業的政策背景,以及高速成長的VC環境,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值得註意的是,中國的移動互聯網產業並不僅僅停留在線上,而是打通線上線下,成為虛擬世界與現實生活的新介質。WiFi萬能鑰匙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是全球4億個熱點,移動支付的爭鋒點在於接入線下商戶的質量與數量,共享單車的各個玩家更是拼命爭奪“路面權”,實際上,中國企業借助移動互聯網的應用,實現了對真實需求的響應。
向世界輸出“中國模式”
著名海外觀察家、前高盛總裁約翰桑頓在2012年訪華時曾說,中國企業具有超強的模仿與改進能力,但“原生創新”(original innovation)仍然落後。
時過數年再看,這個評價顯然並不準確。這五年間,中國移動互聯網行業不僅誕生了上述創新大戶,更不斷將被證成功的模式對外輸出。
今年下半年,摩拜和ofo先後進軍歐洲、美國、東南亞的多個城市。“互聯網女皇”瑪麗米克爾的報告特別指出,中國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共享出行市場,中國人使用共享交通工具出行的總量占全球的67%。
英國《金融時報》在對比了中美兩國市場研究機構的數據之後發現,2016年中國移動支付的市場規模已經接近於美國的50倍。這一差距接下來有望縮小——從歐洲的機場免稅店到日本藥妝,支付寶已經登陸26個國家和地區的10萬多家線下商戶,微信支付也入駐了13個境外地區的13萬家境外商戶。
不僅如此,更多矽谷公司開始直接複制中國移動互聯網的成功案例。
微信“一站式服務”的理念正在影響西方對手,包括擁有20億月活躍用戶的Facebook。此前,Facebook旗下Messenger應用,加入了新聞電視臺、天氣服務和電商網站等機構提供的自動回複功能,向天氣服務機器人發送地理位置,便可以獲知當天的溫度與氣象;CNN則隨時可以為你推送最新的頭條新聞。這與微信的公眾號自動回複極其類似。
Facebook7月上線的“Find WiFi”功能,則和WiFi萬能鑰匙完全一致。“Find WiFi”位於功能欄目中“更多”的標簽下,用戶點擊之後,WiFi地圖上會顯示附近的熱點地圖以及相應商家細節。這正是WiFi萬能鑰匙的基礎功能。
谷歌、微軟也先後在軟硬件產品中上線了極為相似的共享WiFi類功能,試圖將這一模式複制到全球其他地區。谷歌的Project Fi項目就曾被媒體稱為“收費版WiFi萬能鑰匙”。
並非所有的中國式創新都能複制,然而,至少在東南亞地區,移動支付、共享單車和WiFi萬能鑰匙,已經有了頗為成功的先例。
“新四大發明”之後,會不會出現第五大、第六大發明?
流量紅利是始終存在的。《互聯網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我國仍然有6.32億非網民。如何連接、轉化這部分用戶,是下一個挑戰與機會。
需求也仍然存在缺口。大到醫療、金融、新零售,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閱讀、娛樂、信息消費,在各個垂直領域,也許,正有我們尚未註意到的“第五大發明”在野蠻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