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3-5年的產品經理,該有的三種個人修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05/163950.shtml

3-5年的產品經理,該有的三種個人修為

3-5年的產品經理,該有的三種個人修為

產品經理啥都會,但好像哪個都不太行?

來源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作者 | 起點學院活動分享

以下為前微信高級產品經理@星徹 演講實錄,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團隊筆記小組成員@Winky 依據嘉賓分享內容整理,編輯有修改:

做產品經理3-5年了,意味著什麽?

我身邊有很多人工作3-5年的產品經理,甚至有兩年的產品經理都遇到了一個問題:

做產品經理3-5年了,意味著什麽呢?

微信圖片_20170705102936

      1. 意味著跳槽可以找獵頭

這種感覺是不是很爽?不用自己投簡歷,而是別人來說:

“唉!那個你要不要找這個工作,要不要考慮一下?”

“這個不考慮。”

“為什麽不考慮?你考慮一下唄。”

……

就是這樣的一種感覺。

2. 意味著不再需要問別人:什麽是產品經理

當你工作兩三年的時候,你已經可以很清楚地告訴別人:產品經理到底在幹嘛?怎麽溝通開發?怎麽挖掘需求……基本上,這些都可以達到了。

3. 意味著薪水已經比剛畢業的時候多了很多

有時候50%往上漲,這個時候薪水已經比剛畢業時候要好很多了。

當你的收入已經達到一定層次的時候,作為產品經理,你要感受“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比如在大學時候,吃一頓四五十的飯都會覺得很難受,那時候你很難體會誰花一百塊吃飯的感受,你是想不出來的。所以,當你的收入提高的時候,一定要去感受那種生活,因為這是把錢投資到自己對事物的認知上。

4. 意味著該尋找一個新的方向

可能是行業方向、崗位方向,也可能是工作狀態方向。

可能3-5年你就會覺得,我學不到東西了,然後就會吐槽公司不靠譜,然後就會出現瓶頸,就會想走,甚至很多只有一年的產品經理也會有這種心態,所以三年五載的時候,該找一個方向了。

5. 意味著可塑性不再是自己的標簽

工作三年以後,沒有人會說這個人可塑性很強,只有在你很弱的時候才有可能。

比如,現在每個人有一百塊錢,你只有兩塊錢證明什麽?證明你還可以有更多裝錢的空間;但反過來——你很窮,那可塑性強,也證明啥都沒有。

在三年五載的時候。你已經沒有可塑性了,因為你的思維模式、工作習慣、你幹事情的沖勁等這些東西都已經基本定型了,很難說出現一個人以前三年工作不努力,然後說我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那只有一種可能——他欠債了。

6. 意味著精力、體力不如以前

科學曾證明人過了24歲,身體開始走下坡路。所以,大學的時候你玩的多猛,是你這輩子的健康的巔峰,現在身體精力跟體力都是下降的。

精力是誰分散的呢?是家庭,要考慮的事情越來越多,那精力就分散掉了。

身邊很多人在剛工作時覺得我終於解放了,可以自己賺錢了,沒有考慮和父母關系。然後等到過年回家,就會說“我覺得我爸老了”,接著就開始反思這樣的關系,把更多時間放在家庭上。

體力上也很明顯,你坐著的時間越長,你身體就越不適應運動;你的肌肉含量決定了你腦子轉的速度,就是肌肉含量越多,血脂越低,里面的含氧量就越高,腦子越快——不然為什麽胖人容易困?是有科學道理的。

微信圖片_20170705102941

我當年剛進產品行業的時候在想:

我走上了一條光明的大道,因為產品經理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職業,收入高,讓幾億人家喻戶曉,未來是CEO的材料。我要努力奔跑,學習方法論,打磨產品,體驗成為最優秀的產品經理,打造最優秀的產品。

剛入職一兩年的時候都是這麽想的,所以,我底下寫的是一個年輕的靈魂,括號里面寫的是盲目——因為當時根本不知道自己未來面對的東西到底是什麽。

很多人進了一個創業公司,進了一個傳統行業大集團的互聯網部門做產品,以為這個世界是美好的,可能一腳就踩到了坑里。

微信圖片_20170705102945

五個身邊人的例子

我舉五個例子,四個是我身邊的,一個是我前兩天面試過的人。

A君:

5年經驗,從360到金山,再到搜狐暢遊做平臺,現在到優酷土豆。

履歷很光鮮,可惜他找工作時並不理想。因為他在上面的幾個公司只做了一件事——做功能。因為這幾家公司沒有做行業,他無法積累任何行業的經驗,這意味著即使換工作,他也只能做功能。

但是,沒有公司會招一個有五年的產品經理,30k的月薪去做功能——因為2個兩年的產品經理,完全可以替代他。所以要去做行業而不是做功能。

B君:

11年經驗,經歷3家小公司,最後加入亞馬遜。

現在找工作並不理想,因為他跳槽的這幾個公司沒有關聯性。如果把它的這個職業軌跡當成爬山的話,爬了一個小山坡,用了兩年時間,然後下來,又爬了800米的海拔再下來,又爬了一個800米的海拔,然後下來又爬了一個800米的海拔,終於從這個800米上到了2000米,哪怕是11年,他也就是兩千米的海拔。

所以,大家在做職業規劃時,一定要想清楚每一步之間的關聯,千萬別任性。

找工作不能完全改行的跳,因為只有連帶性的東西才有積累。

比如清潔工阿姨,想找一個合適的工作,她需要選擇自己最優的點走下一步,她對馬路很熟悉,才會有最大的收益。

C君:

13年工作經驗,經歷了3家創業公司,其中最後一家待了10年。

我去跟他聊天,問工作有怎麽樣的想法,平臺應該怎麽設計的時候,發現他講的東西不成邏輯,他每一次都抓不到最核心的那個點。

比如,他在產品設計時,關心的是你看我們這個邏輯完善不完善,卻沒有想過它的整個流程是否最簡單,是否最優。

工作13年思維定式,家庭拖累,跟不上互聯網最前沿的產品形態,再找工作不容易。

D君:

2年工作經驗,負責藝龍某個產品線的一個環節。

像藝龍、去哪兒這樣的APP,一個產品線是酒店,酒店的搭售,那就是一個環節。

如果酒店搭售個保險,這保險誰談來的,不是產品經理吧?價錢誰定,不是產品經理吧?收完之後的客服誰做,不是產品經理,產品只能做頁面呈現。

幹了兩年,你覺得這個兩年的人出來之後他能學到什麽?下一份工作問他的時候你能給我帶來什麽,什麽都沒有,除了跟人家說我執行力好,那個剛畢業的執行力比你好。

兩年別看還是不錯的,但兩年內,他的收獲很少,可能根本無法滿足下一份工作的需求。

E君:

2年工作經驗,傳統公司的互聯網部門,經歷了6個項目的從0到1,最後死掉的過程。

大部分項目只是發布上線,並沒有多少真實用戶,然後領導就改方向了。

每個項目從0做到1,很有全局觀,但對於跳槽新公司來說講沒有意義——因為下一個能跳的大公司應該是有相關性的或者海拔再高一些的,但大公司是沒有從0到1的過程的,他們需要的是在某一個品類有自己的理解、方法論和套路的產品經理。

上面的五個典型的例子,大家用心體會一下。

在開始下個話題之前,先問一個問題:

你認為同理心可以培養嗎?是天賦還是後期的才能?

我是個做事兒比較偏的產品經理 ,我最近剛好在做這樣的事,我帶著人做一個叫 “人格分裂的場景帶入”,這個是我在做產品經理這五年里面收獲最大的;包括對外的商務溝通,跟身邊人的接觸,項目管理,用戶體驗。

這個用戶角色帶入全都是靠人格分裂,就是逼著自己變成那個人,然後去寫畫像,碎片化,再把這些碎片化的東西全都記在腦中。

當看到該用戶角色的某一行為時,通過用戶的客觀行為去做一個關聯但不要下結論,先豐富自己對社會的認知,然後通過接觸很多類似的人把這些碎片都存下來,長時間後你腦中會形成一個人類大數據用戶畫像。

以後再遇到類似的人時,腦中首先會有一個此類人的特征及可能的行為。

比如有個兩歲小孩,我就把我見過的地鐵上的、自己家里的、醫院的、電視劇里的所有兩歲小孩全調出來,然後模糊的形成一個兩歲小孩的特征,可能做的什麽事,有哪些事情是意外等等。

3-5年的產品經理,該有的個人修為

微信圖片_20170705103222

產品能力修為

1. 1秒鐘變傻瓜

當帶著用戶的視角去觀察一個App時,1秒鐘變傻瓜是因為這些用戶畫像已存在腦海中,你瞬間忘記自己是誰——這就是人格分裂。

比如,如果我要跟面前的這位女生握手,我所有的念頭和行為切片應該是什麽樣子。我已經想跟它握手了,接下來我的手在哪?

我要伸出手,擡起大臂,然後手向前伸,然後腿再向前邁一步,腳落地,然後手再向前伸,然後觀察他的反應,這是肢體切片。

再比如看APP的時候,把它變成毫秒級別的:

一打開歡迎頁晃了我的眼睛,第一個頁面是這樣的,然後沒有按鈕——噢,下面有那小點點,我劃一下試試;噢,是可以滑動的。

然後翻到最後一個頁面的時候,小點點沒有了,那怎麽進去呢?找不到按鈕,噢,原來有一個“立即體驗”,這個叫使用產品,我就點了一下“立即體驗”,進去之後頁面還有一個加載的過程,噢,上面寫的是什麽?

這個過程叫一秒鐘變傻瓜,把所有的這種東西想出來講出來,講出來之後到底哪地方體驗好,哪地方體驗不好。

2. 同理心

同理心的核心用法就是人類用戶畫像大數據,同理心很重要但很也缺乏。

那麽,如何培養呢?

方法有很多,方法之一是觀察,人類用戶畫像大數據就是觀察後的結果,需要註意的是觀察時只看客觀事實,千萬不要帶入個人主觀意見,觀察後要找機會去確認。

比方說:

一個儀表堂堂的哥們也能罵出臟話來,這是客觀事實,因為臟話就是臟話,但如果說一個儀表堂堂的哥們素質不咋滴,這個就不對了,因為有些人就習慣性地說臟話,並不一定素質不好。

還有一個辦法是表演,例如報表演班、看話劇、看電影。

有些場景,不到一定年齡體會不到,那就把它抽象出來,然後不斷的放大這個場景。

我做產品經理,做的時間越長,看電視劇哭的可能性越高,是因為看的時候我就總是會把自己帶進去感受,不是感動了自己,而是被劇中的他的苦澀所感動。

3. 溝通表達

不僅僅是跟產品團隊的人溝通,更多體現在如何跟陌生人溝通。

我現在最願意幹的一件事情,就是跟出租車司機聊天,我特別有成就感,因為這個行業的人是壓抑在社會底層的人,所有人都認為他是服務者。所以出租車司機心里是極其壓抑的。

為什麽出租車的司機一打開話匣子就收不住了——因為他憋屈,這個時候你去站在他的角度說:

師傅,你現在滴滴接單活幹得好嗎?

唉,就那樣。

平臺是不是壓榨你們挺狠的?

馬上共鳴產生,就是為了追求這種存在感和成就感。

把你自己的情緒先調整下來,說到底好在哪?那你們怎麽看呢?你們互相之間聊嗎?

我這是在做用戶調研,抓住所有的跟陌生人溝通和接觸的時間做用戶調研。

在你想說話的時候,用一些辦法,有些時候你跟司機聊天,他情緒不在的時候你就聊不出來。當做他的情緒很冷靜,他給你的基本都是假話。

你問他你需要錢嗎?我需要對吧,但是如果說你把他情緒調到嗨起來,說唉你現在生活這麽幸福,你有個兒子女兒孫子的,你需要錢嗎?唉呀不用,有孩子就行了——結果是不一樣的,人在忘記自我和徹底放開的時候,說的大部分是真話。

溝通表達還表現在你未來的匯報上、跨行業溝通上。

我們是年輕人,願意接受新事物,做互聯網的反應快;但都有一個問題——不尊重傳統行業。

其實傳統行業很牛的。所有的需求來自於人肉體和精神,它不是你閉眼睛想創造就能創造出來的。所有的傳統行業能發展100年1000年2000年,是因為一直圍繞著肉體去做事情。

人總要出門,出門就要有工具有汽車;人總要睡覺,睡覺就要有床;人總要喝水,喝水就得有杯子;這些東西是一直存在的。

互聯網只是把傳統行業的信息更快速的給到我們,所以它是工具;傳統行業提供的是實體,除了社交、搜索這些屬於純互聯網產品,大部分互聯網必須要依賴傳統行業,才能把信息更快速的展現給用戶,所以互聯網本質上是工具。

未來一定要帶著尊重和敬畏之心和傳統行業人士去溝通,因為他們隨口講的一句話可能會顛覆你的三觀,傳統行業也是未來產品經理的一個出路。

思維視野修為

1. 行業內

但凡看起來是誇一個公司的文章,基本都是公關稿——很多公司在今日頭條上發文章給誰看?給投資人看,給潛在投資人看,因為人家有靜音放大的可能:我看這個公司還有新聞,他再冷靜也會進行放大,所以投資的可能性就高了一些。

當看到一件熱門事件,在行業內一定要靜下心去理解其背後的本質。所有的事情在歷史上都能找到同樣的東西,在生活中都能找到所謂的新互聯網模式的縮影,這些規律沒有新的,全都來自生活。

例如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出現時,是因為好玩兒,還是因為真正明白什麽是共享?

共享經濟古代就有類似的,它只是一種資源使用的模式。共享單車本質上是租自行車的一種形態,只是不需要去店里歸還。

2. 跨行業

思考一下自己做的功能還是行業,因為功能容易被替代而行業不會。

一個職場人的核心競爭力不是能力而是經驗,經驗的背後是時間;跨行業就是對每個行業要有自己的理解,只有時間帶來的沈澱才能積累對行業的理解。

你的沈澱是最重要的,所以跨行業這件事情,尤其是對每個行業的理解特別重要,他是不斷地沈澱下來的。

3. 社會洞察力

平時生活中遇到一種現象,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所以做產品時要思考產品是否滿足了用戶的需求,這就是做社會洞察。

我們平常生活中遇到的,要看到這個社會的人,到底要的是啥?

所以,當你做產品的時候,先不要說“啊,最簡單的體驗就是最好的”。

你要想:他急他浮躁,你要做的不是簡單,而是滿足他的急。比如說滴滴打車等待的時候,出現一秒兩秒三秒沒有意義,你加點別的——比如說你知道我是個男的,出一個小女生在那跳跳舞,十秒鐘我都感覺不到啊。本來我就急,就不要再出倒數時間了。

情商心態修為

1. 自我:對自我深刻剖析和了解

我首先看清楚自己是誰,我是一個存在的這個世界上的一個20多歲的,擁有什麽樣的思維方式和什麽樣的背景的一個人。

2. 他人:觀察分析,換位思考

這個APP的使用者或者是現代社會群體分成哪幾種,他們是什麽樣的特點,有什麽樣的這個心理狀態等。

3. 世界:多讀史書,讀史使人明智

我喜歡看歷史,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是不斷的在一遍遍一模一樣的上演,發現規律是那些,然後運轉的形態可能也就那些。

古代的皇帝,有多少為了寵愛妃子死了?全都是這樣,那為什麽當皇帝的人還沒有前車之鑒嗎,它的成本有多大?國家亡了,財產沒了,命也沒了,那他怎麽就不學呢?但他就是不學。

產品經理的出路

我認為未來產品經理出路有兩條:

微信圖片_20170705102953

互聯網+:

了解傳統行業的基本規則,用互聯網思維展現給用戶。

第一,互聯網+一定是互聯網人幹出來的,一定不是傳統行業的人幹出來的,雖然他們懂基本的知識,但是無論從體制還是從能力,從對互聯網東西的了解和能力,它們都幹不了。

只有外行的人,像我們這種天不怕地不怕,認為傳統行業就這麽兩點一線,把中間環節全打掉的人可幹,然後一腳踩進去,發現自行車還得維護呢!還有人專門毀自行車呢!那你踩進來了沒辦法了,只能是半年之內快速融資再融資,保證自己死不了,這事勉強幹了。

第二,互聯網+的行業非常非常多,如果身邊有人的話,找工作5到10年的傳統行業的人,跟他交換,你把互聯網的東西告訴他,把一些想法告訴他,讓他把行業的基本常識告訴你。

不要問它對行業的理解,因為行業理解是我們這行不行了,這行沒什麽意思了,你要問他基本情況。

我跟一個阿姨聊天,她做絲綢,只能在微信上朋友圈里掛,然後參加中國絲綢協會的大會,就跟人家講:我在微信里賣一般絲綢這種東西——這樣節奏很慢,而且客單價很高,很難出線。

我說你給我講講絲綢從養蠶到繅絲,到後面的工藝產品的基本常識;然後我問:你覺得在絲綢領域,一個普通中產階級的入門級產品是什麽?她說手帕絲巾。我說不對,手帕跟絲巾有很多東西可以馬上替換掉,而且體現不出絲綢的特點,那什麽東西最能夠體現出絲綢的全方面的特點?飽暖絲滑,貼身舒服,而且輕,是睡衣。

我跟她講:睡衣絕對是你的爆品,而且穿過睡衣的人就會成為絲綢的忠實用戶,你不要再去推絲巾了。這就是從互聯網的思維角度了解了基本常識,給他一個解決方案。

全能崗位

大家有沒有覺得:產品經理啥都會,但好像哪個都不太行?

有沒有覺得:我要是會寫代碼就好了,有沒有覺得:開發千萬不要有產品思維,不然我就下崗,對吧?

但相反,現在有越來越多的開發有產品思維。

你看到這種人是不是都鬧心?我都不搶你寫代碼的活。還有設計師UI交互懟你,天天說為什麽這麽設計,那產品經理能幹嘛?

產品經理以後能幹全能,一個公司總是需要各種各樣的人,分屬各自的崗位——但總得有一種人,他需要了解全部。

比如,我們在做微信搖一搖電視平臺的時候,總得有商務去跟電視臺談,商務可以給他講,但是電視臺說你能幹A,那個A加B能幹嗎?蒙了吧?那個得基於我們接口能力,那哪個接口能力呢?不知道!開發又不會去參加這種會議,所以這是產品經理能幹的事情。

產品經理就是問你一個人,就跟問所有人一樣,效率也提高。

有些事情在一個人的腦子里面,好過整合在兩個人腦子里面,就算兩個人溝通再好,天天睡一張床上,得到的結論未必是好的。

所以,未來產品經理有可能成為全能的人,可能出現在公司轉型的時候,重大項目的時候,跨行業的時候。

需要全能型的人,既要去談,又要知道能力,要有產品的功能策劃能力。

這是我覺得產品經理未來可能有的兩個方向。

—— END ——

產品經理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9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