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你看到的是模式創新,我看到的是常識顛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21/163720.shtml

你看到的是模式創新,我看到的是常識顛覆
金沙江創投 金沙江創投

你看到的是模式創新,我看到的是常識顛覆

我們不忘初心、我們永葆好奇,我們期待在常識被顛覆的過程中,發現即將改變世界的偉大公司。

來源 | 金沙江創投(ID:GSR-Ventures)

 整理 | 劉佳 

曾看過知乎的一個討論,“世界在發生哪些驚人的改變”。說到驚人,莫過於常識被顛覆。我們所說的五年一代溝,常常是源於常識的顛覆。

31

20年前,國內的媒體上曾經流行過“互聯網生存大賽”,看誰可以在只依靠互聯網維持生存足夠長的時間。回顧當時的報道,有的媒體居然稱宅在家里的人為“當代魯濱遜”,還有參賽者對著電腦挨餓,現在看起來簡直就是大笑話。

20年間,中國的“新四大發明” , 網購、高鐵、移動支付、共享單車,改變了數以億計中國人的生活。20年前,沒有人能想到可以在手機上買生鮮,海淘商品,甚至買車買房;15年前,沒有人能想到從北京到上海坐火車也只要5個小時;5年前,沒有人能想到可以不帶一分錢一張卡,吃吃逛逛毫無壓力;2年前,也沒有人能想到可以不用買自行車,在路邊隨便牽一輛車隨騎隨放。

在中國互聯網過去的20年里,隨著社會的演進和科技的進步,數不清的模式創新誕生,模式創新又帶來了數不清的常識顛覆,常識顛覆又推動了人們生活方式、消費觀念、價值觀的加速演化。

科技已經不僅僅是工具,模式也不僅僅是載體,進步的科技遇到對的模式,共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成為常識顛覆和社會演進的基礎。

對於物權認知的顛覆

隨著個人信用體系的建立、技術進步與規模提升帶來的生產成本降低,共享經濟的出現讓大部分人不再需要擁有商品的所有權,更大程度了提高了商品的流轉效率和利用率,節約了社會成本,也降低了人們為所有權而付出的額外成本。隨著airbnb(房屋)、ofo(單車)、衣二三(服裝)、小電(充電寶)等共享經濟領域創業公司迅速成長,消費者對於占有與使用有了新的認知。這些公司的高速發展也說明了消費者是能夠很快接受這樣經濟、有效的新模式。這背後所折射出來的,正是新生代消費者物權認知的顛覆。

對於生活方式認知的顛覆

站在個體角度來看,涉及衣食住行生活方式的變革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然而,我們把時間拉長,以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維度來看,代際之間關於生活方式的認知已經發生了深刻的顛覆。20年前,對大部分人而言,就連下館子都是個很低頻的消費行為;而現在,年輕人普遍不願意下廚, 靠外賣平臺就能不出門解決三餐。這不僅僅是怎麽“吃”的可選項豐富了;而是“叫個外賣”已經成為潛意識里的第一選擇。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滴滴一下”成為出門前的第一個步驟,他可能都不會有機會知道原來出租車是需要在路邊揚招的。在今天,生活方式依舊沿著滿足人類越來越“懶”的需求在變革中——這個賽道上,依舊有機會誕生顛覆人們常識認知的偉大公司。

對於工作方式認知的顛覆

在50後、60後們的眼中,“畢業包分配,組織管工作”。而今天,人們對於工作方式認知的顛覆不僅僅在於勞動力可以自由流動,勞動者可以自由“跳槽”、可以自主創業,個體對於是不是要到公司工作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認知顛覆——越來越多的自由職業者湧現。滴滴平臺上的快車司機就是最好的例子。隨著互聯網平臺匹配效率的提升,工作已經越來越回歸到勞動者以自己的時間換取勞動報酬的本質上。

對於社交關系認知的顛覆

95後,00後都互聯網的原住民,他們更孤獨,更追求個性,也更把網絡看做是一個平行世界。很多人有網上的朋友,而不需要在現實中見面,不需要現實中的身份認知和投射。原有植根於現實生活場景中才能建立起來的社交關系,現在通過網絡也可以輕松建立。最近學到一個詞,叫“奔現”,指在網絡中認識的兩個人由虛擬走向現實發展。而現在很多在二次元的世界里建立穩固的社交關系的00後們,是“奔現”的堅定抵制者。

從90年代末的“互聯網生存大賽”到今天,歷經20年,已經沒有人能夠掙脫這張看不見的網,我覺得倒是可以辦一場“無互聯網生存大賽”。

20年足夠發生太多的顛覆與變革,20年後,我的孩子已經成年,他的世界和世界觀註定和我的完全不同。站在現在,開開腦洞,想想我成年的孩子所生活的世界,面對這些很有可能發生的顛覆,我既激動又恐懼。

33.webp

信息展現形式發生變革

曾經,我們這一代人經歷了紙質到電子屏幕,再到隨身攜帶的手機普及的過程。而到20年後,在那並不遙遠的將來,世界的信息又將以什麽樣的方式展現與抵達呢?虛擬現實是我們現在可以預見的信息載體之一,甚至有可能跳過所有外在實物介質,直接與腦電波相連相通。

傳統教育不複存在

曾經,學習是件痛苦的事;學校里的同學水平參差不齊,卻不得不接受統一的教學進度和安排。到我的孩子成年時,或許傳統的學校和班級概念已經消失,通過遊戲化的自適應教育,在機器的輔助下,學生可以得到完全個性化的教學和練習。甚至,教育可能隨著信息展現形式的變化發生根本的變化。試想一下,一些基礎需要記憶的知識可以直接通過物質化的載體,比如知識膠囊的形式,在人需要的時候“彈出”,甚至直接進入人腦中。

交通方式由平面變為立體

出行方式的變化根本是由於空間被重新定義。目前我們的交通方式都還是通過平面來進行的;即便是飛機,也遵循著虛擬航線。而未來,複雜系統將進一步推進空間與立體的交通方式出現。如今依托平面軌道的交通方式將被徹底替代。

人工智能取代人類工作

到我的孩子成年的時候,人工智能一定已經滲透到了各行各業, 將“最大程度的把人從生產過程中解放出來”,也就是取代了大部分人的工作。 醫生、律師、金融分析師,曾經常識里優秀的行業從業者們,或將永遠失去工作。

人工智能

一些人生而肩負顛覆和創立的使命,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發現他們、助力他們、成就他們。我們生活在常識被顛覆的洪流中,不可逆,也並不可怕。我們不忘初心、我們永葆好奇,我們期待在常識被顛覆的過程中,發現即將改變世界的偉大公司!

模式創新 常識顛覆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6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