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南方名記】DCM中國管理合夥人林欣禾:專註會讓你少犯錯誤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4531

林欣禾(視覺中國/圖)

DCM成立於1996年,投資種子期、早期和中期的創業公司,專註於移動技術、消費者互聯網、軟件與服務。目前管理著超過 30 億美元的資金,曾發起過全球第一個專註於 Android 生態圈的風投基金。

在中國,DCM以“準和少”的投資風格著稱。投資過快手、易車、優信拍、丁香園、好大夫、人人網、前程無憂、快錢和當當等項目。

作為DCM中國管理合夥人,林欣禾此前是新浪的聯合創始人,投資過唯品會、58同城、快手、途牛旅遊網、豌豆莢、51Talk 無憂英語、紛享銷客和貨車幫等項目。

南方周末:很多投早期項目的機構都在廣撒網,你們卻很克制。為什麽?

林欣禾:要投得準,就要投得少。投得多,容易出問題。

DCM比較專註,只投互聯網行業的商業模式。傳統行業和偏重技術的項目,比如醫療、硬件和清潔能源等領域,我們基本沒有碰。事實上,這些領域過去火了一陣子,但後來沒發展起來,比如清潔能源。

專註會讓你少犯錯誤,讓你有時間對一個項目看久一點、看清一點。

我們不僅投得少,人手也少,目前只有8個人,相比其他VC少太多。很多比我們募資規模少的機構,都是幾十甚至上百人。

人一少,我們的溝通成本就很低,做項目的效率就很高。判斷項目時可以閃電速度,當天看中的項目,當天就可以投,不用反複上投決會。

我們八個人,經常相互否定對方看好的項目。有時候我否定的項目又被他們翻過來。這樣的互動很重要。現在很多投資機構內部決策非常僵硬,不同投資部門缺乏相互了解和溝通,反而相互攀比。投資人群體相對高學歷,普遍比較傲嬌。你的團隊今年投了三個項目,我就得投四個。這就導致很多投資人錯過了行業第一名後,為了怕兄弟部門責備,去投行業第二、三名,這是不理智的。因為第二、三名的失敗率遠高於第一名。

南方周末:人這麽少,怎麽做投後服務呢?

林欣禾:做VC和創業最重要的是三點。

一是怎麽融下一輪,這是我們突出的能力。我們跟被投公司管理層聊,永遠是談怎麽上市。

二是戰略怎麽定。很多投資人不敢得罪被投公司的管理層。公司好的時候,不敢說壞話。公司不好的時候,每個人都在指責管理層。我們恰恰相反,你好的時候,我們說你的不好。你不好的時候,我們想辦法幫你渡過難關。

我經常跟被投公司CEO說,你們是在長安街上開車,你只能看到長安街的路況,但我們同時投資了很多行業,能看到好幾條街道的路況。你的街道很堵,我們會建議你換個跑道試試。

三是幫他們招人,尤其是CTO和CFO級別的人才。

我們只提供上述三項服務,其他投後服務不太管。我自己創業過,知道創業者都是有自尊心的,不喜歡被VC說三道四。你派個投後人員去人家那指手畫腳,告訴創業者怎麽做銷售、渠道和PR,很容易遭到創業者厭煩。他會覺得你在浪費時間,因為他們天天都在琢磨這些問題。

南方周末:你們的投資風格是怎麽形成的?

林欣禾:過去我是創業的,剛開始做投資的時候,很興奮,就像一個小孩進了糖果店,什麽項目都想投,結果吃下去肚子痛。剛開始那幾年,投了很多傳統行業的項目,造成失敗率很高。後來就回到自己比較懂的領域去投資。

南方周末:如何說服出資人(LP)相信並接受你們的投資風格?

林欣禾:一開始他們也擔心,我們投那麽少,會不會錯過很多項目,質疑聲不少。但LP主要是看結果和數字,我們的回報率可以,他們就高興,繼續給錢。

有些LP過去說,有好的跟投機會一定叫上他們。當時唯品會有跟投機會,我們找他們溝通,但沒人敢投。所以說服LP其實很難。

南方周末:投得項目越少,意味著風險越大,畢竟籌碼太過集中。

林欣禾:確實風險挺大,但投資回報和風險是成正比的。這是我們決定玩的遊戲。我們承擔別人不願意承擔的風險,從而得到更多回報。

過去十年我們在少而精上,殺出了一條路。10年里投了63個項目,11個實現了美股IPO。當然也有失敗的。比如我們投資過女性內衣項目蘭謬。再比如,我們投資過一個叫麥包包的電商公司,在市場上基本沒有聲音了。

其實大家對項目的判斷能力差不多。很多機構投得太多,合夥人連被投公司CEO的名字都叫不上來。我們投得少,逼著我們跟被投公司走得很近,我們的團隊成員甚至經常到被投公司去辦公,臨時幫幫場子。

有的CEO個性比較強勢,很多人會喜歡投這樣的創業者。但我們認為,投資就跟結婚一樣,大家要在一起走很長的路,太強勢的性格沒法長久,所以我們寧可不賺一些容易的錢。每次決定投資一個公司,我們都會問自己,能不能跟他們的CEO一起過個5年的日子?如果心里沒底,那就不投。

當然,CEO也要認可我們,這樣才能避免以後董事會的沖突。如果大家相互認可,以後遇到困難會相互包容。

南方周末:你如何把握投資節奏?比如是否跟投?跟投到哪一步?

林欣禾:我們投得少,所以我們更有耐心晚一點退出。很多機構投了一大堆,一有風吹草動就琢磨著套現走人。

最重要的是看得準,看準了,事情就成了一半,剩下一半是你跟被投公司管理層的互動。互動能增進你對被投項目的了解,進而提高你判斷退出時機的準確性。

比如我們投資過唯品會,當時上市很艱難,但我們了解這個公司,臨上市之前又追加了一千萬美元。上市後,唯品會股價大跌,圈內很多人覺得我們笨,但後來它的股價翻了幾十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0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