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的首月,券商業績表現欠佳。第一財經統計,截止到5月9日,共25家A股上市券商發布了2017年4月份財務數據簡報,母公司口徑下,25家券商共計實現營收98.49億元,環比比降幅達42.49%;錄得凈利潤35.92億元,環比3月大幅下滑64.25%。數據顯示,25家券商營收集體下滑,僅一家券商營收超過10億水平;而凈利潤方面,環比降幅最大的超過兩倍,僅一家券商凈利潤實現不足6個百分點的增長。
在業績環比大幅下滑的背後,是市場交投回調,監管收緊,券商自營業務環比3月受挫,拖累業績。有非銀分析師及券商業務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去年以來,監管之力持續顯威,券商各項業務都面臨收緊,監管對業績影響也日益突顯,資管、投行等各項業務對風險事件的把控尤為重要。
僅一家券商凈利增長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顯示,25家上市券商共計實現營收98.49億元,環比降幅達42.49%。母公司口徑下,25家券商營收清一色大比例下滑,僅廣發證券一家單月實現營業收入11.83億元,超過10億元,暫居營收榜首。
此外,國泰君安、海通證券緊隨其後,營業收入分別為9.74億元、9.32億元。而第一創業、太平洋證券則營收不足億元。其中,太平洋證券單月營收僅0.01億元,環比降幅99.08%。
凈利潤方面,25家上市券商錄入35.92億元,環比3月大幅下滑64.25%。具體來看,在25家券商中,過半券商凈利潤降幅超過60%,僅國金證券一家實現凈利潤正增長,增幅5.67%
而環比降幅最大的太平洋證券,相比3月凈利潤下滑了235.31%,其也成為4月券商月報成績單內,目前唯一虧損券商,虧損0.71億元。
4月券商業績看天吃飯本性不改,銀河證券統計數據顯示,當月份市場交易日18天,相比3月減少5天,拖累券商經紀業務收入。而Wind資訊數據顯示,4月滬深兩市累計A股成交金額9.16萬億元,環比減少了20.49%;銀河證券認為,受債市波動明顯影響,券商自營業績受到沖擊。
此外,雖然投行業務股權融資規模增加,但債券融資規模下滑。4月股權融資規模合計1527.00 億元,環比增長29.62%,其中,IPO38家,募集資金208.11億元,環比減少20.58%;增發46家,募集資金949億元,環比增長12.89%。債券融資規模合計1533.77 億元,環比減少8.22%。
“相比而言,券商3月的自營和資本中介有亮點,但4月市場下跌,個股分化嚴重,券商的自營壓力比較大。”華南某券商非銀分析師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4月券商自營業務受挫,拖累各大券商賺錢能力。
監管持續顯威
對於目前的券商而言,從整個行業來看,各項業務監管趨嚴,對於業績波動的威力持續彰顯。
“今年是監管停不下來的感覺,之前大家都在說風險是不是出清了,該管的都差不多了,但又出了新的規範。”有券商人士對第一財經如是稱。
就IPO業務方面來看,盡管業務審批加速,但把關趨嚴。第一財經統計報道,在今年IPO均衡節奏的背後,是波濤洶湧般的嚴監管政策。IPO企業首發過會被否率增加,今年以來的IPO被否數量,已超過去年全年IPO被否數量。其中,1月份和4月份被否數量達6家以上。
“IPO業務競爭繼續加大,整體費率也有所下降,我們粗測算已不足5%,部分公司費率降低至3%—4%,而過往行業平均費率維持在6%左右。“前述非銀分析師對第一財經分析表示。
中泰證券分析師戴誌鋒認為,4月以來,券商業務監管力度加大,證監會先發布期貨公司風險監管指標管理辦法,提高最低凈資本要求至3000萬元(此前的要求為1500萬元),後調整資管業務風險資本準備集體範圍和計提標準。
在金融行業去杠桿、去通道的監管思路下,券商資管業務的監管不斷升級。而最新的監管則聚焦在——資金池業務。
盡管證監會對外發聲,稱近日督導部分證券公司對照法規要求開展資管業務自查,是前期監管工作的延續,並非新增要求。但據華泰證券分析師保守估計,2016年資金池業務規模是2.6萬億,涉及到非標是15%~18%,而在這之中又涉及到要被清理的約為兩成,最終預計影響的規模在一千億左右。
“去年開始券商監管就在不斷加強,從2016年的八條底線到後來銀行非標理財的監管,再到今年年初的資管統一監管,包括之後的銀行委外等等的規定,對券商各業務,尤其通道壓力比較大。“接受第一財經采訪的券商人士認為,監管不斷升級,這對券商各業務轉型都提出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