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是一個反應很快的人,雖然他的履歷非常不一般,他在投行並不是從底層一點點做起來的,當時‘空降’到羅斯柴爾德銀行後,他就很快掌握了所有並購方面的技能,對金融術語以及我們這一行的基本技能都掌握得特別快。”與馬克龍在羅斯柴爾德銀行共事過一年的中國姑娘肖瑩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獨家專訪時如此評價這位法國總統候選人。
“印象比較深的是,我參與了兩個由他主導的項目,作為主導者,馬克龍在這個過程中顯示出領導力。另外,他對待客戶的技巧太讓我佩服了,我記得有一次電話會議的時候,客戶給我們提出了可能會給我們帶來很大工作量的不太合理的要求,馬克龍很有智慧地既向客戶解釋了情況,又利用我們有限的資源,而不是把資源浪費在無謂的要求上。” 在肖瑩看來,當時年輕但“破格”晉升的馬克龍,為人隨和,辦事高效,雄心勃勃,不過並未察覺到他有如此遠大的政治抱負。
“他最好盡快建立良好的政界關系,如果他能當選,我希望他能在接下來的議會選舉中獲得成功,他必須得到廣泛的支持,否則什麽也做不了。”對法國政治頗有研究和見地的專業人士讓-馬克•德拉巴爾(Jean- Marc Delebarre)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馬克龍雖然不是他的第一選擇,但對他仍然抱有希望。
“(如果當選)他必須利用當選初期各方對他支持的熱情高峰期,盡快在經濟和社會等政策上作出改變。如果不能在‘蜜月期’里作出快速反應,那麽6個月後,來自左翼、工會以及其他反對勢力會很快卷土重來,很多社會問題會很快重新形成更大的困擾。”德拉巴爾稱。
商界期待經濟發展新政
對一些商界人士來說,馬克龍顯然是總統最佳人選。法國翼迪投資公司合作發展經理索菲•巴瑞克(Sophie Beric)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大多數中小企業家都贊同馬克龍的政策,因為任何能夠幫助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比如鼓勵科創、靈活就業政策、增加投資等對企業有實際作用,令企業更加國際化的政策,對企業家來說都很有吸引力。”
最新數據顯示,法國一季度經濟增長持續乏力,僅為0.3%,低於去年四季度的0.5%。此外,季度出口下降0.7%,進口增長1.5%,消費支出增長0.1%,失業率超過10%,商業投資增長1.3%。奧朗德執政以來,法國經濟滯脹情況嚴重。因此人們對於馬克龍的期望值還是很高的。
在巴黎建立首個中法創業者服務生態圈“歐創慧”的海外留學人員創業者協會會長李天倫也向第一財經記者表達了類似觀點:“馬克龍降低企業稅的政策是比較令人期待的,這會扭轉目前企業賦稅太重的困境;在鼓勵中小型企業和創業方面,我覺得馬克龍一定會拿出相應的或者更大刀闊斧的一些扶持政策,不管是資金上的或政策上,都可能幫到有科技含量的中小企業。”李天倫還認為,作為年輕的總統,一定會在數字經濟等方面作出一些大動作。
在法國生活了整整30年,曾經在法國東部某大學任教,現在擔任一家法國旅遊公司中國部主任的楊瓊華更是贊賞馬克龍,稱其年輕,代表著積極向上、開放的精神並充滿活力。“馬克龍比較吸引我的是,他可能會’左右逢源’,因為現在左派的和右派的人士中都有支持馬克龍的,所以雖然他從政經驗不足,將來如果結合左右勢力中的一部分人,建立強有力的政府,實施他的政綱,那會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社會問題的挑戰
在今年的大選競選期間以及之前的幾年,法國上下對極右翼“國民陣線”勒龐支持率逐年上升的事實,表明法國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已經給民眾造成了巨大影響:在全球經濟複蘇緩慢的大背景下,法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也未能達到預期,法國龐大的中東裔人口、高企的失業率、敘利亞難民湧入以及恐怖襲擊等社會問題都正在困擾著大多數法國人和法國政府。
楊瓊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自己在法國呆了30年,可以說目睹了這個國家發生的巨大變化。
“當年初來乍到的大學時代,半夜出門也從來不會有安全擔憂。現在我們出門,包都得背得緊緊的。過去幾年里,我們一家四口有三人在巴黎街頭光天化日之下被明搶的經歷。”在采訪中,楊瓊華感慨巴黎的治安每況愈下。
在她看來,經濟不景氣,移民和貧困人群增多,中產階層遭到擠壓,種種因素使人們心里積累了很多怨氣:“法國的中產階級越來越窮,由於經濟不景氣,法國的失業率在10%以上,按照法國的福利政策,失業的人可以申請失業救濟金,50歲以上的人可以連續3年拿救濟金,政府這部分資金需求的大幅度增長,則不得不靠加稅來彌補。這就導致窮人可以享受國家各種補助,富人不介意這種影響,而中產這一層,既拿不到政府補貼,稅收卻每年都在增加,工資調整幅度小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跟物價相比,收入在減少日子過得越來越緊。”
楊瓊華還告訴記者,她在法國大東部地區靠近盧森堡和德國的若林大學任教時,對發生在那里的很多事情都很深的感觸。那是一個工業重鎮,聚集了很多工廠,曾經是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後來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出現嚴重的工廠倒閉現象,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以前這個地區在政治傾向上一直是左派的,每次投票絕大部分選民都投給左派,但這一次非常令人吃驚,在第一輪投票中,勒龐領導的右翼政黨‘國民陣線’以超過27%的支持率領先所有其他黨派”。
右翼崛起的土壤
到達巴黎的第一天,第一財經記者就走訪了巴黎兩處被稱為“安全禁區”的地方,所見所聞確實觸目驚心。
2015年11月13日發生在巴黎的連環恐怖襲擊事件令一個叫聖丹尼的地方進入了全球視野。同一天,爆炸案還發生在巴黎市中心的咖啡館,音樂廳則響起槍聲。在巴黎北郊的聖旦尼,法國警方擊斃了此次連環恐襲的幕後操縱者。
即便事情已發生了一年多,記者到訪聖旦尼時仍看到很多店鋪的鐵簾門緊鎖,年久失修的建築隨處可見。據了解,聖丹尼是全法國最窮困的地區之一,這里中東裔、北非裔以及華人等多種族人群混居,年輕人受教育程度低,失業率高達40%,毒品和暴力事件頻發,被視為巴黎郊外最衰敗和危險之地。
在從聖丹尼開往巴黎市區的沿途高速公路出入口,記者看到大量難民帳篷成群紮堆,一些自稱是敘利亞難民的男女向過路的車輛乞討。按照目前歐盟攤派的難民安置人數,法國接受的難民數為3萬,但這並不包括大量非法入境者。難民給法國的公共費用和社會治安造成的壓力,讓很多人感到不安和擔憂。
接著,記者又來到了常常讓當地華人“驚魂不定”的“美麗城”。美麗城是巴黎幾個中國城中商業開發較早的一座,也是巴黎中東裔移民聚集地,由於該區域居民多貧困失業,華人便經常成為搶掠目標,來自大陸遊客早已敬而遠之。
有報道稱,僅2015年底至2016年夏,發生針對華人的各種暴力搶劫案件就多達100多起。“每個人晚上下班回家的時候都提心吊膽的,總要環顧左右看看是否有人跟蹤。”美麗城的一位發廊店主認為,在一些比較亂地貧民區,偷搶變得好像很平常。
治安每況愈下,種族沖突和恐襲頻發,不可避免地給巴黎蒙上了一層不安,同時更暴露了法國深層次的社會問題,這給法國極右翼政治勢力的崛起提供了關鍵支撐。因此,一旦馬克龍上臺,除了促進經濟發展和減少債務外,必須要在如何治理社會治安、移民問題、如何遏制恐怖襲擊等問題上有所作為。
在競選期間,馬克龍的政治綱領曾被批評為“假、大、空”,很多民眾表示對其各種政策有認知上的困難。然而,有一點可以很明確,馬克龍若當選,歐盟將舒一口氣。作為堅定的“挺歐派”,他在競選宣傳中曾承諾,如果當選總統將加強法德合作,繼續推動歐洲一體化,從防務到經濟,從數字經濟到應對氣候變化,都提出了一系列加強法國和歐盟發展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