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城商行跨區降溫

http://magazine.caijing.com.cn/templates/inc/chargecontent2.jsp?id=110701021&time=2011-04-24&cl=106&page=all

《財經》記者 明了 董欲曉
 

  自2006年以來的城商行跨區擴張熱潮,今年漸漸冷卻。

  《財經》記者從多處獲悉,銀監會已暫緩審批城商行開設異地分行申請。「估計兩三個月都不可能解凍,下半年才有可能逐步開始恢覆審批。」一位接近監管層人士稱。

  今年「兩會」期間,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在參加貴州代表團會議時曾批評北京銀行,「我一打個盹,你們就跑了。北京還不夠你們幹的?」口吻嚴厲異於往常。此舉被諸多人士解讀為限制城商行異地擴張的信號。

  在隨後4月1日召開的城商行聯席會議上,中國銀監會主席助理閻慶民明確表示,今後將審慎推進城商行跨區域經營,把城商行內控機製作為重點檢查項目,對於內控不健全的城商行的新設網點申請,「暫停審批」。

  摸底跨區經營

  去年底,銀監會對城商行進行調研。評估方式採納定量和定性兩套指標,定量指標包含:資本充足率、資產利潤率等財報指標;定性指標則分為城商行戰略科學性、競爭充分性、經驗可複製性、風險可管控性、發展可持續性等。

  調研報告已上報國務院。接近監管層人士稱,報告獲批覆前,城商行異地分行設立將暫緩審批;報告獲得批覆後,城商行異地擴張的門檻將有所提高。

  目前,商業銀行實現跨區經營須在資產指標及監管評級上達標。

  銀監會2006年頒佈的《城市商業銀行異地分支機構管理辦法》規定的資產指標為:省內分行資產總額不少於150億元人民幣,資本充足率不低於 8%,核心資本充足率不低於4%,不良貸款率連續兩年不高於6%,在申請之日前連續兩年盈利,扣除全部貸款損失準備缺口後資產利潤率不低於0.35%等。

  同時,跨區經營的城商行須達到監管評級二級(含二級)以上水平,但在省內實行聯合重組後,其監管評級達到三級的,可在省內尚未設立城商行的城市設立異地分行。監管評級依據資本充足率、資產質量、管理、盈利、流動性和市場風險狀況這六個單項要素進行綜合評價。

  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在地方政府的大力遊說下,上述指標並未得到嚴格執行。前述人士透露,此次調研後,「可能只有二類監管評級以上的城商行可獲得更多跨區發展機會。」

  目前,在全國147家城商行中,達到監管評級二類的城商行僅50多家。

  此次調研中,定性指標中的戰略科學性即強調城商行定位是否清晰合理。

  「不能僅以『規模論英雄』。」接近監管層人士表示,目前國內不缺少大銀行,而是缺少真正填補金融服務空白的區域性銀行。「要摒棄跟風式、同質的 跨區域經營,定位科學性是跨區域評估首要考慮的因素。」另外,監管層的態度是為北京、上海等城商行競爭較為激烈的一線城市降溫。「要考慮在本地市場和想去 的市場競爭是否充分。」上述人士說。

  記者對照銀監會城商行機構名單粗略統計,截至2010年底,異地開設分行的城商行已逾百家。其中多為非省會城市城商行在省會城市開設分行,而更多總部設在省會城市的城商行,則把目光放到了北上廣深等經濟發達地區。

  進入2011年,城商行跨區經營勢頭依然不減,丹東銀行、廈門銀行、綿陽銀行、珠海華潤銀行、大同銀行等十幾家城商行,均在籌備新的異地分行。

  城商行規模迅速擴張的同時,風險不時暴露。今年年初以來,城商行被曝多起案件,其中齊魯銀行特大金融票據詐騙案更是拉響了城商行風控警報。

  該人士表示:「這次調研更重要的是評估(銀行)內部決策能力,評估公司治理和風險管控能力。」

  規模擴張弊症

  早在四年前,監管層還在鼓勵城商行跨區經營。

  2007年城商行開始接受同質同類監管,這使得城商行得以與其他金融機構一樣,享有異地設立分支機構的權利,城商行開始走向異地擴張道路。

  2009年,銀監會頒佈《中小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市場准入政策的調整意見(試行)》,進一步放鬆中小商業銀行在中國西部和東北等地設立分支機構的限制,取消運營資金的限制,以促使其全面發展地方金融、服務中小企業。

  此後,城商行跨區域發展迎來新高潮,不僅大型城商行紛紛設立分行,中型城商行亦紛紛搶灘縣級及省外市場。

  有業內人士指出,近幾年金融業改革和發展速度明顯加快,是由於處在經濟下行週期,金融管制和市場准入相對前幾年有所放鬆。

  2010年,城商行全年新增分行116家,佔自2006年全國第一家城商行異地分行設立以來總數的30%。

  然而伴隨規模擴張而來的是收益率的下降。江蘇銀行、上海銀行和杭州銀行,已實現跨區經營,並在籌備上市。從這三家銀行的年報看,2008年至2009年資產規模增速頗高,分別達到47%、26.7%和50.6%, 但淨利潤增長卻遜色許多,分別為16%、17.5%和7%。

  城商行做大做強的背後,是地方政府強有力的推手。

  「城商行的擴張應由市場主導,但過去幾年的發展摻雜了太多行政因素。」某城商行人士反思,「大舉擴張很大程度上是大股東——地方政府的想法。」

  城商行多是城市信用社重組而成,初期產權不明晰,帶有地方政府濃郁的行政色彩。上世紀90年代,地方政府在解決城商行歷史壞賬等問題上給予了資金支持,從而坐穩了大股東的位置。

  「地方政府把金融機構的發展作為政績,不僅做大本地金融機構上市發展,還想辦法引進外地金融機構。」 上述城商行人士表示,目前已有諸多城市將推動該地城商行跨區經營、上市融資列入「十二五」規劃。城商行擴張過快,已導致其經營超過風險管控能力。

  華北地區某城商行人士就表示了自己的擔憂,如果自身實力不行,走得越遠越會暴露出自身的缺陷。

  閻慶民在4月初的城商行發展論壇上表示,城商行不要一味地追求資產規模擴張,「發生一個案子,可能將城商行十年苦心經營的利潤全部吃掉。挑不起100斤的擔子,不妨挑50斤的。」

  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則在近期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上重申,對銀行設立分行申請進行嚴格審批,每兩年對其執照進行重新評估。

  戰略重新定位

  從鼓勵跨區經營,到現在的從嚴審批。監管層著力於城商行戰略經營的重新定位。

  此次調研背後,監管層對於城商行戰略科學性的強調,突出了差異化定位的要求:規模較大、管理較佳的銀行可全國發展;小規模城商行則側重區域內發展,定位特色銀行和社區銀行。

  此前,銀監會二部主任肖遠企曾發表公開講話,提出城商行發展的四條路徑,即大型銀行、特色銀行、社區銀行、及戰略性退出市場。

  目前我國147家城商行總資產規模達到7.8萬億元,佔銀行業金融總資產的8.24%。城商行之間發展差別很大。前十大城商行資產總和超過3.2萬億元,佔城商行總資產40%。

  銀監會人士表示,這類銀行可以在保障風控的前提下異地擴張。「即使在美國它也算是大銀行,如果管理得好,怎麼不能夠跨出去呢?」

  現實中,部分城商行在異地擴張中首先考慮的也是自身定位。去年底開設合肥分行的杭州銀行將重點服務對象鎖定浙商。目前,50多萬浙商在安徽經 商,僅合肥就有10多萬人,企業超過1500家。在流入安徽的省外資金中,浙資佔比50%。「以此為基礎,足夠我們成長及開展業務。」杭州銀行管理人士表 示。

  重慶銀行則因跨區經營策略審慎,實現了規模與收益增長基本同步。該行2009年僅在成都和貴陽設立兩家分行,2010年僅設立西安分行;2008年至2009年資產規模增長43.4%,同期淨利潤增長33.7%。

  小規模的城商行則可定位社區銀行和特色銀行。監管層一直鼓勵其深耕本地業務或特色業務,服務中小企業。

  社區銀行的範例主要來自美國。美國目前有約8000家社區銀行,每家資產規模低於10億美元,但其資產總計佔全國銀行的22%。

  國內中小城商行已不乏深耕本地的實驗者。遵循「以較少資本博取較大收益」的路子,將客戶定位中小企業,泰隆銀行和台州銀行2009年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ROE)分別高達33%和35.19%,遠高於20%左右的行業水平。

  據瞭解,目前銀監會正在制定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差異化監管指引,隨著相關文件的發布,中小城商行此類業務將獲得更大商業空間。

  監管層的引導是一方面,但「城商行乃至商業銀行規模越做越大的重要原因是,沒有形成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某銀行業專家分析,「很多城商行的大 股東是當地政府,並不關心經濟上的回報率,只在意政績。如果銀行有真正意義上的大股東,比如民營資本,他們不會願意做大規模,因為這要不斷燒錢補充資本, 不然股份就會被稀釋。」

  「引入民營資本是公司治理一個很好的方向,這樣可以淡化行政色彩,形成新的公司治理架構。」銀監會人士說,「這也是我們近年來一直抓的重點。」 近年來,城商行陸續上市,通過資本市場的外部監督完善銀行治理結構。目前籌備上市的城商行多達40餘家,但業內人士分析,這並不能帶來行業性的解決方案。 資本市場容量有限,「城商行上市也只可能滿足幾家有代表性的銀行。」一位城商行人士對此並不樂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0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