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山東能源集團出清“僵屍企業”:3年壓減4萬多人

即使在煤炭行業最景氣的時期,山東能源淄礦集團第一大礦埠村煤礦仍然不賺錢。

原因很簡單,開采成本高。經過多年開采,煤層已經變得很薄,根本不適合大型機械化開采。這里噸煤的用人數量是先進礦井的兩倍,每年僅僅抽排礦井的地下水,就需要付出4000萬元以上的代價。

這樣的礦井還要保留嗎?2015年,埠村煤礦關閉了第一對礦井,當年實現減虧5000萬元,今年6月關閉最後一對礦井,可以減虧6000萬元。 這個有60年歷史的煤礦企業不再挖煤。

埠村煤礦於2015年註冊成立山東新升實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將埠村園區的國有資產和股權逐步納入新公司,承接園區管委會的監管職能,搭建起擁有自主投資決策權的集團化發展平臺。 當年,山東新升實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實現了盈利。 隨著礦井關閉和企業轉型,這家企業在冊職工從2007年的6366人,降至目前的3332人。

山東是國企大省,僵屍企業也主要集中在國企方面。煤炭、鋼鐵又是山東國企的大頭,也是僵屍企業的大頭。

山東能源集團是山東省政府於2011年在整合了除兗礦集團之外的6家省屬煤炭企業之後組建的,但這個集團的特點是新集團、老企業。

根據山東能源集團的一份內部材料,“作為一個老企業,資產質量差,老礦小礦多,冗余人員多,歷史包袱重,特別是屬於落後產能的礦多。”也正是因為山東能源集團的病竈很清楚,所以下起刀來位置也很明確,就是關井、減人。

山東能源集團現在有各層級企業588戶,被認定的僵屍企業有146戶,占到總量的近四分之一。這些企業給山東能源集團帶來巨大的負擔。按照國家政策標準山東能源集團擬退出的礦井共有65對,涉及產能4369萬噸,產量占到集團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左右。這些礦井,不但不產能利潤,還大量吞噬了集團的利潤。

山東能源集團相關人士透露,山東能源集團承擔僵屍企業離退休人員統籌外及企業辦社會的費用就有28.7億元。

山東能源集團現在對僵屍企業采取的是“三退兩清”政策:堅決退出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方向的產業;退出沒有市場空間的產業,堅決退出無利潤且占用著各類財務費用的落後產業;堅決清理低效無效的股權投資,回籠資金,提升股權投資效能;堅決清理各類無效占用,減少占用損失。

按照山東能源集團的計劃,2016年處置僵屍企業44戶、2017年處置97戶、2018年力爭全面完成僵屍企業處置工作。

2016年,山東能源集團將退出礦井20對,壓縮產能903萬噸,分流人員安置人員15772人;2017年,擬退出礦井15對,壓縮產能666萬噸,安置分流人員13378人;2018年,擬退出礦井11對,壓縮產能822萬噸;分流安置人員10892人;2019年,擬退出礦井4對,壓縮產能766萬噸,分流安置人員12287人;2020年,擬退出礦井12對,壓縮產能1135萬噸,分流安置人員28220人。

今年上半年,山東能源集團已經停產、停建17對礦井,壓縮產能773萬噸,涉及人員9073人,獲得中央獎補資金58463萬元。

從上述計劃可以看出,從今年開始,山東能源集團在2020年前將分流安置壓減8萬多人。

在過去的3年中,山東能源集團已經分流安置人員4.24萬人,用工數量較山東能源集團成立之初的2012年下降了17.5%,減少年人均成本35億元,降幅為15.2%。

這些人員去了哪里呢?山東能源集團的相關材料中介紹,主要有5個渠道。

一是外部開發,有序轉移。截至目前,山東能源集團的外省從業人員已經達到2.7萬人,這為省內關停礦井的人員安置提供了廣闊空間。

二是勞務輸出,分流安置。就是走出去托管礦井,承攬工程,吸納富裕人員。截至目前,山東能源集團已經托管礦井23對,分流安置人員6988人。

三是依法依規,清理清退。2015年清理非在冊員工6197人。

四是及時退養,自然減員。截至2015年底,山東能源集團共有5555人內退,等於騰出了一個大型衰老煤礦的人員分流空間。

五是自謀生路,走向市場。鼓勵人員富裕的礦企員工自主創業。截至目前,山東能源集團下屬的新礦集團自主創業2822人,肥礦集團自主(退崗)創業人員1264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551

河北明年將壓減1714萬噸鐵、1986萬噸鋼產能

記者從20日召開的河北省經濟工作會議上了解到,明年河北將壓減煉鐵產能1714萬噸、煉鋼產能1986萬噸。

2017年是河北省6000萬噸鋼鐵產能壓減任務的收官之年,同時銜接“十三五”任務,需要壓減煉鐵產能1624萬噸、煉鋼產能1562萬噸,河北將工作目標提高到壓減煉鐵產能1714萬噸、煉鋼產能1986萬噸。

目前河北的鋼鐵產能大多是在正在生產的鋼鐵聯合企業,加上鋼材價格大幅上升等因素,鋼鐵企業退出意願降低,去產能工作難度加大。河北省表示,將認真落實“產能真去真退”的要求,持續開展排查核驗,絕不能違規新增一噸鋼,不管多難都必須確保完成去產能任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370

廣東首提財政減支目標:省級一般性支出至少壓減5%

盡管財政收入總量已經連續25年居全國第一,但廣東已經開始感到“焦慮”。

今年,廣東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了減少支出的目標——省級一般性支出按不低於5%的幅度壓減。

收支矛盾加劇

《廣東省2016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17年預算草案的報告》(下稱“預算報告”)顯示,2016年,廣東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390.33億元、增長10.3%;支出13447.42億元,增長5%。廣東成為全國首個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跨上萬億元臺階的省份。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每年廣東省財政廳公布的預算報告後發現,過去五年,廣東財政收入快速增長,同時財政“赤字”也從2012年的1039.5億元擴大到2016年的3057.09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82%擴大至3.86%。

從支出結構上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占據最主要的部分,從2012年4781.18億元逐年遞增至2015年8912.66億元,且增幅均在10%以上。相應的,民生支出占全省支出的比重也從65.79%增至69.60%。不過,2016年的民生支出增速驟降,僅同比增長1.67%,占全省支出的比重也降至67.40%。

對此,廣東省政協委員、暨南大學經濟學院財稅系副教授楊森平認為,目前廣東的財政支出結構還是比較合理的。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作為財政收入大省,廣東財政收入占GDP比重較高,且公共預算收入在提升廣東整個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方面作用突出,走在全國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預算報告把“收支矛盾”擺在了預算執行問題的首位。廣東省財政廳廳長曾誌權表示,收入方面,2016年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調整各級收入劃分體制以及免征34項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等地方收入政策性減收因素增多。支出方面,省級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任務沈重,維持財政收支平衡的難度逐年增大;粵東西北地區財政自給能力進一步弱化。

以監督政府預算聞名的廣東省人大代表俞雪花對第一財經記者表達了同樣的觀點,“廣東壓力大除了營改增等稅制的改革因素,還有一些困難地區的稅收收入下降很嚴重。但是,民生支出是剛性的,不能降,政府必須現在就更加關註收支問題。”

而相對於其他省份來說,廣東面臨的挑戰或許更大。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稅務系主任林江就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廣東實體經濟發達,企業數量眾多,這是把‘雙刃劍’。經濟形勢比較樂觀時候,他們可以成為納稅的主要力量,但是當經濟形勢不好企業經營困難的時候,不僅稅收會減少,企業還會進一步呼籲政府減稅降費,政府壓力就更大,收支矛盾就會進一步突出。”

從壓減行政經費入手

近期,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各界人士對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建議。對於減稅降費的空間來自哪里,李克強很篤定地說,政府要真正與企業“同甘共苦”,真正過“緊日子”。他要求,要進一步壓縮一般性公共支出,進一步提高支出效率。

過去五年,廣東省每年的預算報告中均有收支矛盾的相關表述,只不過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設定明確的目標尚屬首次。報告明確提出,廣東省面臨財政收入增長放緩與剛性支出需求矛盾加劇的情況,要求2017年省級一般性公共支出按不低於5%的幅度壓減。

那麽,這個5%從哪里壓?接受采訪的數位專家均表示,從行政經費入手,也就是一般公共服務支出。此項支出主要用於保障機關事業單位正常運轉,支持各機關單位履行職能,保障各機關部門的項目支出需要,以及支持地方落實自主擇業軍轉幹部退役金等。

“降稅費就是要管住支出,否則再多的財政也不夠用。空間可以從政府機構改革里面來,有些政府機構人員臃腫,要精簡。再明確各級政府的事權,和財權對等,不是由政府支出的部分就不要由財政來負擔。”楊森平說。

第一財經記者同樣梳理了過去五年廣東省一般公共服務支出的情況,盡管在數額上有所波動,但總體來說,占全省支出的比重呈下降態勢。2016年,廣東省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158.79億元,占比8.43%,比2012年減少了4.11個百分點。

林江表示,行政經費支出的減少並不意味著剩下的支出都是合理的,仍有壓減空間。同時,應該給公眾一個說法,為什麽這項支出是必要的。

除了壓減行政經費,林江建議,可以“避免重複投入”來緩解當前收支矛盾,即合並不同的政府部門相同的預算支出。

“比如校車安全,涉及質監、公安、教育、交通,不同部門都有類似的科目,合並後不需要每個部門都給錢,就減少了支出。再比如涉農資金,農業、林業、財政都有專項資金,這些都需要整合,該合並的合並,該撤銷的撤銷。”林江說。

此外,還可以把支出項目按迫切性排序,分輕重緩急,可上可不上的項目盡量砍掉。

績效預算是改革方向

今年的預算報告提出,要擴大績效管理覆蓋範圍,組織開展一般性轉移支付、創新驅動資金等22類資金重點評價,涉及資金約6000億元。

但在林江看來,公共財政很多項目要做績效評價本身就很難,也是國際難題。“因為涉及很多難以量化的社會效益,不是簡單的投入產出或者收支對比,政府很難拿出有絕對說服力的證據來告訴公眾為什麽要花這個錢。公眾會質疑,一旦減了是不是政府就不做事了?那麽該減的政府是不是應當堅決減下去?對於政府來講難度很大。”

2016年9月30日,《廣東省人大常委會開展預算資金支出績效第三方評價實施辦法》正式向社會公布,這是廣東開展財政預算資金支出績效監督的一次有益嘗試。

實施辦法明確了在全國範圍內,通過政府采購代理機構公開招投標的方式確定第三方評價機構;同時也明確了第三方評價機構的基本資格條件、回避原則以及第三方評價工作程序,在評價工作程序當中分別對書面數據、資料的審核以及對現場核查的比例、方式作出了規定。

但是,引入第三方評價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第三方評價指標、評價方法和評價工作流程因機構而異,第三方評價結果的運用缺乏剛性約束有“問”而不“責”的現象,等等。

俞雪花認為,財政管理的水平多高,主要體現在預算管理和績效評價這一塊。她建議,進一步發揮在線監督功能,“廣東人大預算支出聯網監督系統縱向從省到市,橫向從人大到同級政府財政、審計、監察部門,實現了預算資金、預算單位全覆蓋,但是這個數據還不是我們代表想查就能查到。只有代表能夠隨時利用這個系統去了解各項事業的發展,能夠限制資金的安排情況,這樣才可以真正的監督到位”。

林江則建議,要對第三方評價做動態的完善。比如,不斷回顧在過去一年這個第三方評價做得怎麽樣,老百姓的評價是否也納入進行對比等。另外,評審費不能定得太低,因為合理的費用才能激勵其設計更好的評價體系,認真對待政府委托的項目評價。

“要體現第三方評價效果最主要的還不是財政部門,而是花錢的部門,如何加強評價結果的運用?沒有部門心甘情願減少自己的費用。這說到底是財政體制和預算體制的改革問題,不是簡單的績效評價問題。我們現在先是財政部門代編,再跟花錢的部門協商,也就是簡單的‘基數加增長’模式編制預算,而未來要做到‘績效預算’,這是我們改革的方向。”林江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689

一般性支出壓減背後的受惠行業-東方日報20130715

1 : GS(14)@2013-07-15 22:04:52

http://blog.163.com/wang_ya_yuan ... 141201361523145457/

上星期財政部發出通知,要求中央國家機關各部門對2013年一般性支出統一按5%比例壓減。以金額去計算,究竟5%是多少?一些專家根據去年國家的決算報告,把中央行政單位履行行政管理職責、維持機關運行開支的行政經費彙集起來,金額達1000億元。因此,按5%的比例壓減,實際金額為50億元。



這消息一出,市場第一反應就是想到有哪些行業會受到負面的影響。只要大家循著國內公務員消費什麼,以什麼形式消費及在什麼地方消費這三個方向去想,要把受影響的行業找出來並不困難。筆者認為中央統一壓減一般性支出,只是調節整體財務的一個部份,在壓減的背後,未來政府很有機會會推出一些加強改善民生的措施,而當中筆者最喜歡的領域是節能環保。



新能源屬節能環保以下的一個類別,而當中暫時來說行業景氣改善得最為明顯的是風電。風電發電場固定成本大,屬高經營槓桿,在大部份這種情況下,分析員預測盈利的準確性都被大大降低。根據一般人剛遇上轉角位時都偏向保守的理論,筆者認為現在市場對於整個風電行業的盈利預測偏向保守機會較大。那即是說未來市場還有可能繼續上調行業的盈利。



國內的太陽能生產組裝行業景氣亦在改善中,初步改善的是供需之間的關係,隨著新一屆政府提出要淘汰過盛產能的堅決態度,太陽能行業已見底,不過行業的盈利關鍵在於產品價格能否上升。至於非常規氣類,筆者認為煤價的長期走弱,加上上月中央調高了天然氣門站最高上限價格,將加速國內的煤制氣發展。在全國所有省市,增量氣價格比起存量氣價格平均高起碼35%。現在國內大部份煤制氣項目都未投產,一旦投產的氣有望被歸納為增量氣。在增量氣新的價格水平上,將一定程度改變了之前煤制氣開發短期很難盈利的局面。



王雅媛為持牌人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3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