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溫和去杠桿“緊咬”資金面 5月還要過緊日子

5月3日,受資金面緊張的影響,十年期國債期貨收益率開盤即上漲近5個基點,銀行間質押式回購利率大幅上行。盡管央行當日公開市場加大了投放力度,但針對到期的2300億MLF(中期借貸便利)卻意外地沒有續作。

市場擔心,這是否意味著流動性將進一步收緊?此前,有分析人士稱,此前連續多日銀行間質押式回購利率開盤持續高位,判斷逆回購利率上調概率將加大。

不過,中信證券研究部總監、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明明周三表示,結合目前的監管層強監管發力加碼和國內外基本面共振回暖尚不穩固的背景,貨幣政策將仍然保持穩健中性,在今年已兩次上調政策利率後短期內再次上調的可能性較小。

但總體來看,分析人士稱,資金面松動的前景暫時看不到,而且同業資產和負債持續收縮的壓力仍持續存在,加之繳稅等因素,5月資金面仍然不會非常寬裕。

MLF未續作

3日早間,2027年到期、票面利率3.4%的國債現券收益率上漲近5個基點至3.51%。午後國債期貨跌幅收窄,1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T1706收盤跌0.08%,5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TF1706跌0.05%。

5月3日,央行進行170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200億元14天逆回購操作,100億元28天期逆回購操作,凈投放1400億元,操作利率維持不變。另外當日有2300億6個月MLF到期,截至發稿央行公開市場業務公告發布未進行續作。

資金面延續了緊張的態勢,銀行間質押式回購利率大幅上行,DR001加權平均利率報2.9132%,較上日加權平均價上行4.71bp,創2015年4月2日以來新高;DR007加權平均利率報3.1762%,較上日加權平均價上行18.18bp,創3月31日以來最大上行幅度。

中信證券研究部總監、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明明表示,較多投放短期流動性而未續作MLF主要是由於近期外匯形勢好轉以及3月末和4月末為傳統的財政存款釋放期為中長期流動性提供支撐。

根據央行此前公布的數據,3月外匯占款環比減少546.91億元,延續自去年11月以來降幅逐月收窄的趨勢。明明認為,“此前由於外匯占款持續下滑對流動性造成的抽離局面正在逐步改善”。同時,3月為傳統的財政存款釋放期,4月底由於月末因素財政支出投放相對集中,均對近期市場中長期流動性形成補充。

另一方面,他稱,央行在此前保持MLF的大額投放主要為對沖外匯占款持續惡化對流動性形成的抽離。而目前外匯占款數據正在逐步改善,降幅逐月收窄,因此再進行MLF的大額超量續作意義減弱,流動性總量仍然平衡並未明顯減少。

此外,周三央行公開市場凈投放1400億元,投放力度增強,尤其是7天逆回購投放量明顯增加。明明稱,逆回購投放增加維穩資金面,“縮長放短”下資金加權平均期限與利率已出現下降。

事實上,4月份央行投放資金的加權平均期限和利率已出現下降,逆回購加權平均利率降至2.54%,加權平均期限降至12天,而逆回購與MLF綜合加權期限也出現小幅下降,由上月的123天將至121天。

值得註意的是,周三公開市場操作價格並未調整,操作利率維持不變。

此前,華創證券稱,華創證券稱,上周五,DR001和DR007開盤利率分別跳升20bp,至2.55%和2.65%,而周二銀行間隔夜開盤利率進一步上行30bp至2.85%。考慮到DR開盤利率對資金成本起到的指引作用、DR開盤利率具備了部分基準利率的職能,如果開盤利率持續高位,OMO(逆回購)上調概率將加大。

明明表示,今年年內DR001、DR007開盤利率出現跳漲的兩次均在央行上調OMO操作利率後次日同步上漲,不能說明DR利率為央行OMO操作利率的先行指標,且央行不直接調控DR開盤價格,從邏輯上而言OMO為央行貨幣政策工具,而DR利率為操作目標。因此結合目前的監管層強監管發力加碼和國內外基本面共振回暖尚不穩固的背景,貨幣政策將仍然保持穩健中性,在今年已兩次上調政策利率後短期內再次上調的可能性較小。

5月流動性仍不寬裕

在“溫和去杠桿”的前提下,分析人士認為5月的流動性可能仍然偏緊。

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表示,一方面,經濟向好支持監管趨嚴,央行維持資金面緊平衡的態度尚且看不到松動的理由。4月PMI雖然回落0.6個百分點至51.2%,但仍在經濟擴張區間。另一方面,同業資產端和負債端收縮的壓力持續存在,同業“去杠桿”的進程才剛剛開始。此外,5月仍面臨稅收上繳的壓力,對資金面仍有沖擊。

中共中央政治局周二(4月25日)召開會議強調,要高度重視防控金融風險,加強監管協調,加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加大懲處違規違法行為工作力度。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姜超表示,4月同業存單凈發行大幅萎縮至1400億,表明銀行業擴張速度大幅放緩,商業銀行縮表下債市可能較長時間處於調整狀態。

根據他的測算,銀行理財委外的總量在3-4萬億之間,其中農商行和城商行的委外比例平均都在20%以上,如果監管政策嚴格執行,則來自農商和城商行的贖回壓力不可忽視。

Wind資訊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同業存單存量規模7.92萬億元。未來三個月到期規模3.67萬億元,其中5月份到期規模1.54萬億元,僅次於3月份的1.59萬億元到期規模,創同期歷史次高。此外,5月份同業存單到期數量2059只,將首次突破兩千只關口,創歷史新高。

銀行“縮表”威力或有限

在金融去杠桿從嚴的大趨勢下,金融機構紛紛開始了“縮表”行動,這對債券市場短期的流動性構成壓力,近期債市二級市場的波動已經開始向一級市場傳導。不過,隨著近日各家上市銀行紛紛披露了2017年一季度報告,真實情況或許並沒有設想的那麽嚴峻。

通過比較商業銀行歷年的銀行報告,明明指出,2017年一季度,同業資產和負債均出現收縮,但收縮首當其沖的是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而這些銀行恰恰是過去兩年同業資產和負債擴張的助力。相比之下,國有大行同業資產出現小幅擴張。

“這表明在監管壓力下,以同業存單為紐帶的同業資金鏈條有收縮的趨勢,同業資金重新回歸國有大行,這種回流增加了國有大行的資金配置需求,利率債或為較好的配置標的。”明明表示。

與此同時,銀行對債券的投資呈現出一定短期化和交易化的傾向。

據統計,2017年一季度銀行債券投資的增速相比2014-2016年有了大幅的下降。明明認為,這主要是2017年以來,債券市場“中樞擡升,震蕩加劇”加大了債券投資的難度,同業規模的收縮和廣義理財納入MPA考核也影響了債券投資資金的供給。

不過,值得註意的是,這其中交易性金融資產項目卻顯著增長。2017年一季度,交易性、可供出售和持有至到期較去年年末上漲12.7%、4.3%和2.6%。其中,五大國有銀行可供出售和持有至到期投資分別增長5.5%和2.7%,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和大型城商行僅分別微增0.3%和1.7%。

“這表明在市場震蕩加劇的行情下,銀行投資債券的需求仍然會保持增長,尤其是受監管影響較小資金充裕的國有大行,這構成了債券市場穩健的需求力量。”明明表示,監管加強但是不改“溫和去杠桿”的基調,銀行總資產增長放緩,但不至引發銀行業“縮表”。

在他看來,債市短期存在一定做多的機會,10年期國債收益率區間仍維持3.2%-3.6%不變,考慮市場利率相對較高,因此存在一定下行空間。

招商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徐寒飛認為,市場仍然在短期的“去杠桿”陰影中,離供需完全的出清甚至“調整過頭”還有一段距離,債券市場的波動仍然會比較大,此時經濟基本面數據“低於預期”的“間接沖擊”的影響要小於“去杠桿”帶來的直接沖擊的影響。不過,4月份以來收益率盡管有小幅上升的跡象,甚至突破前期的高點,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收益率會大幅上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7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