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一月內超千億債券棄發,“間歇性錢緊”將是常態

上周7只債券發行利率超過7%,4月份143只、總規模超千億的債券取消發行……債市波動正從二級市場向一級市場蔓延。

信用債市場去年4月也曾出現棄發潮,主因是違約頻發。而這一次,主要是對於市場流動性的擔憂。華創證券分析師牛播坤、張偉最近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央行“縮表”、金融機構縮表,國內流動性呈現拐點性變化。

數據顯示,央行自2017年年初以來已連續兩次上調政策利率。作為利率走廊上限的隔夜SLF利率累計上調了55個基點,而作為下限的7天逆回購累計上調21個基點。另外2017年一季度央行累計凈回籠1.03萬億,縮表1.1萬億。

一名券商分析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監管層維持資金緊平衡也好,央行前三個月小幅“縮表”也罷,並非為了打消企業融資的積極性,仍是為了達到行業結構性調整、產能過剩部門去杠桿及引導資金脫虛向實的目標。

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5月1日表示,2017年債市的關鍵在於監管政策落地情況及央行貨幣政策確定的貨幣市場利率中樞,“現階段債券市場將繼續震蕩市。”

然而,就像社科院教授劉煜輝日前所言,貨幣市場利率中樞步入上升通道,“間歇性錢緊”將是常態。

部分債券發行利率飆升

回顧上周的一級市場,有7只債券發行利率超7%。Wind資訊4月新發債券利率平均水平顯示,公司債、企業債、中票、短融的月均發行利率分別為5.07%、5.81%、5.34%、4.68%,整體發行利率從去年年底一路上升。

華創證券債券分析師李俊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近期債券發行利率走高的主因還是供求關系。債券供給方面,由於4月30日以後發行的債券需要補充最新的年報,因此首次發行的企業債有所增加;第二,由於每年4月是企業償債高峰,從企業資金需求角度來看,有借新還舊需求。從債券配置端需求而言,在銀行同業監管趨嚴的背景下,資管和A基金的資金成本也一路上升,對債券的配置意願也有所降低。

多位投行人士此前對記者表示,貨幣政策趨向緊平衡、利率成本小幅擡高,債券發行顯然沒有去年容易了。Wind資訊數據顯示,2016年全年信用債發行高達14.2萬億,創歷史新高。

上述券商分析師對記者表示,個別債券發行利率升至7%並不能代表債券市場的整體資金水平。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這7只債券發現,其發行主體分別為3家民企、2家地方國企和1家外企。7只債券中,僅有一只為可以跨市場交易的企業債,而這只債券也恰恰是7只債券中,唯一一家主體信用評級僅為AA-、需要依靠擔保人增信的企業債;其他6只均不能跨市場交易。

分析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這類債券在發行利率中有“流動性溢價”系正常現象。

另外,這6家公司融資成本高企也並非新鮮事。回顧7只債券發行歷史,有4只債券發行人此前募集資金成本也達7%。其中,寧波銀億控股有限公司在2017年1月發行債券利率已達7.4%;浙江古纖道新材料有限公司去年同期發行利率也達7.5%;浙江昆侖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去年同期發行利率更是高達8.5%。

千億債券棄發

債券市場發行利率水漲船高的同時,一波“棄發潮”也隨之來臨。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發現,4月份取消發行的債券總數高達143只(按公告時間計),涉及融資規模已超千億。

從各發債主體公告來看,取消發行的原因主要是市場行情波動、利率上行與認購不足。

一位投行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直言,大部分債券暫停發行的直接原因還是認購不足,也有部分非剛性需求企業因當前利率水平較高而取消發行。

第一財經記者從一位銷售人員處獲悉,很多潛在買方都在擔心利率進一步上行影響估值,尤其對信用評級不高的公募債配置意願更差。

根據中登公司規定,2017年4月7日後公布募集說明書的信用債券入庫開展回購,需滿足債項評級為AAA級、主體評級為AA級(含)以上要求:而4月7日前公布募集說明書的信用債只需滿足AA級即可入庫。

第一財經記者發現,在這些取消發行的債券中,主體評級為AA的債券最多,占比達47.5%;評級為AA+的次之,占33%;主體評級為AAA的債券取消發行的最少,占21.4%。

湊巧的是,2016年、2017年兩次出現“棄發潮”都在4月份。相同點是,都是出現在利率快速上升時期,市場流動性較為緊張,且一般會發生信用風險與流動性風險共振,只不過程度有所不同;不同點在於,去年“棄發潮”由東北特鋼為主的信用債違約造成信用風險主導,而今年發行人則主要由於利率成本上行較快而選擇取消發行。

“間歇性錢緊將是常態”

根據華創證券分析師牛播坤、張偉最近的研究報告,國內流動性呈現出拐點性變化。

該報告指出,2016年9月至今,貨幣政策實質是“中性”偏緊。宏觀經濟保持高景氣運行,為金融防風險、去杠桿創造了適宜的基本面環境。

與此同時,嚴監管下,金融機構面臨縮表,城商行、股份行及非銀機構首當其沖。“三會”正緊鑼密鼓采取針對措施對所轄金融領域亂象進行整治,強監管已成為影響金融市場的主導因素。近期銀監會發布一系列政策對銀行同業、理財以及信貸業務中存在的問題加強監管,預計對商業銀行影響最大之處來自於同業業務收縮。

截至2016年,五大行、股份行、城商行(中報)的同業負債(納入同業存單)/負債平均占比分別為13%、29%、28%。另外其他存款性公司對非銀機構債權進入2017年以來增速已明顯回落,同比增速由2016年年末的50%,降至2017年3月的24%,非銀總資產增速減緩。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姜超表示,隨著監管加強,理財大概率逐步贖回委外專戶和基金,采用的方式可能是到期不再續作。此外,表外理財主要配置信用債和非標資產,利率債等流動性資產占比較少,理財縮表對信用債沖擊更大。

劉煜輝在近日的一次公開演講中表示,貨幣市場利率中樞步入上升通道,“間歇性錢緊”將是常態。

劉煜輝稱,國內上一次出現“從資產荒到負債荒”是2013年,彼時靠貨幣信用擴張制造了一個兩年半的利率下行,但如今情況已然不同。在他看來,資產荒和加杠桿是一個自我強化的過程。收益率越下,所需杠桿率越高,所需資產就越多。相反,收益率越上,越是缺錢,並演變成“負債荒”。

針對近期債券利率上行程度,是否可以達到所謂的“負債荒”,李俊江認為,信用債在前幾個月凈融資為負是事實,債券融資僅為企業融資的一種形式,仍需要將銀行貸款與非標融資納入整體考慮。綜合來看,社融在前幾個月仍在增加,從債券市場凈融資為負,尚不能推出企業“負債荒”的結論。

就如上述券商分析師所言,監管層維持資金緊平衡與央行“縮表”並非為了打消企業融資積極性,而是引導資金脫虛向實。上周證監會還推出了雙創債試點辦法,正是為更有融資需求的新興產業提供融資便利。

不過,劉煜輝提醒,美聯儲停止國債再投資,5年後約可將資產負債表瘦身1.35萬億美元。“縮表”對美元流動性的沖擊及全球資本流動的沖擊,要比加息的沖擊更為直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4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