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讀書札記170428不當行為26正統經濟學的四大防線(下)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4/28/%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70428%e4%b8%8d%e7%95%b6%e8%a1%8c%e7%82%ba26%e6%ad%a3%e7%b5%b1%e7%b6%93%e6%bf%9f%e5%ad%b8%e7%9a%84%e5%9b%9b%e5%a4%a7%e9%98%b2%e7%b7%9a%ef%bc%88%e4%b8%8b%ef%bc%89/

讀書札記170428
不當行為(廿六)「正統經濟學」的「四大防線」(下)
朝日執筆

前兩集介紹了前三度防線,不過,三者加起來的威力,也許都比不上今集介紹的「正統經濟學」的“終極武器”— 「無形之手」!

從 阿當斯密、李嘉圖David Ricardo,一直到 山繆臣,史上眾多的經濟學大師都曾對以「理性」為基礎的標準模型作出不同程度的質疑。然而,何以過了這麼多年,「理性模型」仍是屹立不倒,始終仍被「正統派」奉為核心教條呢?這大概都是因為「市場」的力量委實太過強大。

「假如有某些人做了某些蠢事──例如那些實驗室中的受測者──但這些人必須在市場中競爭和互動,於是如此這般……最後不就會回復正常嗎?」正如教徒對上帝的無限信心,經濟學家相信,只要全心交托「市場」,倚仗「無形之手」的大能,萬事萬物總會歸於「蘇格拉底的正義」— The right man does the right thing in the right place at the right time!

這隻傳說是出自於 斯密子大菩薩的「無形之手」之所以「強大」,在於你根本不能描述出「它」有多強大。其作用似乎總是被描述(誇大)到一個難以作出具體解釋的「神秘」程度。當任何(主張「標準模型」的)人對人類屢屢被觀察到的「不當行為」,難以用任何合理方式將其「理性化」之時,他還可以退守「市場」,期望「市場」可以將這些「不理性」撥亂反正。當連在「市場」介入後,這些「不當行為」仍是不斷出現的時候,這隻充滿神秘力量的「無形之手」總能派上用場。

情境26a1:在一家超高檔餐廳內,你傻傻地執著於「沈沒成本」,明明已經很飽,還是要把最後一道菜硬塞進口,只因為你已經付了錢。

情境26a2:這個賽馬日的尾場快將開跑,已經輸了$1,000的你,決定把手中僅餘的$20現金(賭本),投註「獨贏」在那隻「1賠50」的「南極精神」。

情境26a3:雖然你知道初創企業的成功率只有20%,你自己之前也失敗了三次,但經過一番周詳計劃,研究評估之後,你認為這次再創業的成功率一定超過八成。

即使你常常做出情境26a1的「不當行為」,又如何呢?會輕幾斤嗎?當然不會,你只會重幾斤!但這對你自己以至整個世界會產生什麼禍害嗎?你在情境26a2中(理所當然地)把最後的$20輸掉了,結果不就是散場掏出八達通乘車回家嗎?你會因此而傾家蕩產嗎?會抑鬱而死嗎?你在情境26a3中,創業再一次失敗,會因此而無錢開飯嗎?會生無可戀嗎?就算你真的去吊頸跳樓燒炭,會警惕後來的創業者更「理性正確」地作出判斷,從而提升整體的創業成功率嗎?
市場儘管無比冷酷,但顯然並不一定會把人變得「理性」。幸好(或不幸地),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不理性」(或者不按「標準理性模型」)的行動都不會致命。

上帝當然致力驅除世上的罪惡,但只要存在「自由意誌」,罪惡就不會絕跡於世上。同理,「無形之手」非常勤勞地把世上的「不理性」掃除,但「自由」的人還是會作出「不理性」的選擇。不過這並不要緊,這些微不足道的「不理性」,並不影響整個「理性的世界」,正如些許的黑暗正好映襯出上帝正義國度的「光明」。
簡言之,這是一個「套套邏輯」:所有「影響大局」的「不理性」都已被「無形之手」掃走了,剩下沒有掃走而讓我們觀察到的,都是「不影響大局」的!

當然,也不是所有「正統派」經濟學家,也對「無形之手」抱持著如此「全心全意全力全靈」的「信德」。有一派「教義」中的「無形之手」並沒有如斯的「全能」,他們不相信「市場」會讓人變得「理性」,但透過市場的本質—「競爭」,至少會將「價格」維持在「理性水平」。即使企業的管理者都是(不擅長學習的)人類,但競爭的壓力必然會迫使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

這個說法似乎不無道理,但其在標舉「市場」的「本質」—「競爭」時,卻忽略了「競爭」的本質。達爾文「天擇論」的重點是「淘汰落後者」,而不是「挑選領先者」。獅子只會把1,000隻的斑馬群中,最後的那隻斑馬吃掉。對於前面的999隻斑馬,這次「競爭」中的排名實在毫無分別。各位打過工的,都應該見識到貴公司種種「低效」、「不理性」的狀況,但它們卻不少都是百年老店。
按道理,環境越嚴酷,「天擇」的淘汰機制就越有效。不過,現實中當遇上真正的「大災難」,結果一般都是不問優劣,「闔家富貴」!森林大火中,跑得最快和最慢的斑馬同樣葬身火海;金融海嘯中,經營得最好和經營得最差的公司同樣宣告破產。「市場競爭」並不具備「循序漸進」的淘汰能力,故此也不見得能夠迫使公司追求「利潤最大化」。

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四液說」到「病菌說」,從牛頓到愛因斯坦再到量子物理。挑戰既有「學術範式」,從來都是一場漫長的鬥爭。儘管我們可以舉出大量對「理性標準模型」的質疑,但這並不足夠。歸根結柢,這是「舉證責任」的問題。由於「經濟學」已是「百年老店」,並在政治、社會、學界都擁有相當穩固的地位,因此要挑戰「權威」,找到「理論」中的「疑點」並不足夠,還必須證明「它是錯的」!相反捍衛者卻沒有「證明自己是對」的義務。反過來說,對於「行為經濟學」的研究和發現,「舊教」可以只作「質疑」而不必「證偽」,而「證實」這些「行為經濟學」理論,卻是「新教」的責任。
戰鬥之所以漫長,是因為「舊教」仗著「主場之利」,可以一直「搬龍門」,把防線一再後徹。當然,這也是 孔恩Thomas Kuhn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所講到,所有學科發展的常態流程:當發現「異例」時,先盡量嘗試以現行範式中理論解釋吸納之,若當真不能解釋,則在現行範式中對理論作出修正。若修正後仍未能將「異例」吸納,則將其擱在一旁,「當睇唔到」。

起初,「神創造天地」,所有人都是理性的。只是經過多年的「實證觀察」,連經濟學家也不好意思再說他們是「理性」了—不要緊,只要他們表現出來的行為「仿彿」是一個「理性人」的行為就行了。可惜在現實中,人卻不斷幹蠢事,行為也不「仿彿」一個「理性人」,哪咋辦?不要緊,只要提高利害關係/提供學習機會,他們就會回歸「理性」了。然而,原來提高利害關係/提供學習機會後,人還是不斷地做傻事,那又如何?也不要緊,我們有「市場」,只要把人放在「市場」中「競爭」,即使個別人不理性,但由他們組成的整個市場也會表現得「理性」(例如價格會維持在「合理水平」。)那麼,如果「市場」也表現得「不理性」呢?也不要緊,這只是短期現象,長期來說,它還是會回歸「理性」的!

說實話,朝日並未能判斷最後那一句「長期理性」的命題,其實是否有「可證偽性」,但卻立刻想到(朝日認為可與斯密子比肩的)大師凱因斯的兩句名言:

市場不理性的時間,一定「長過你條命」!
Markets can remain irrational longer than you can remain solvent.
(「斷估」這應該是他「炒燶」農產品期貨,讓「馬鈴薯堆滿辦公室」時說的。)

對於眼前的事,「長期」是一種誤導的說法。長期來說,我們都死了!
The long run is a misleading guide to current affairs. 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不過,Thaler作為一個「新教徒」,當然還是要繼續對傳統範式作出挑戰。為了對「正統派」的幾度防線作出最有力的攻擊,他決定在「真實世界」中,由「最理性的精英」組成、「利害關係最高」、「交易次數最頻繁」(這樣也就有更多的學習機會)的「自由市場」,嘗試找出各種「不理性」的行為,或至少是「不理性」的「價格」。
這就是「金融市場」!

26集關鍵字:
無形之手
不影響大局的不當行為
市場競爭
範式(不)轉移
長期理性

《不當行為》Richard Thaler著/劉怡女 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4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