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7年,公眾號的打開率急劇下降,很多大號粉絲如果靠自然增長,也很難。比如一條,很有名的大號,也要持續從第三方渠道購買用戶才能保證用戶的新增。
4月8日、9日,本人有幸作為評委參加了由創業黑馬主辦的首屆黑馬內容創業營面試環節,感觸頗深。創業黑馬自2008年創立,一路走來,踩過的坑頗多,作為親歷者,深知內容創業要大成,不易。
在面試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一些內容創業者明顯在踩坑,有一些我們經歷過,有一些我們正在經歷,我將它們整理出來,以提醒其他內容創業者。
坑1、沒有流量能力輕談內容創業
面試過程中,我們遇到一些比較理想化的內容創業者。他們但憑自己的一腔熱愛,現在居然幾乎要從零開始做微信公眾號。說實話,如果是2015年下半年或2016年開始,還是有機會的,那時候公眾號用戶增長雖說慢一點,但還在漲。很多拿到融資的內容創業者,在猛做一段時間內容後,也花投資人的錢在廣點通上做投放,獲取了現在能拿得出手的20-30萬粉絲。
進入2017年,公眾號的打開率急劇下降,很多大號粉絲如果靠自然增長,也很難。比如一條,很有名的大號,也要持續從第三方渠道購買用戶才能保證用戶的新增。
原因很簡單,內容創業的紅利期結束,進入“紅海期”,每一個細分領域都有非常多的競爭對手存在,單純想靠內容吸引用戶關註你的公眾號難如登天。當然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有一些頭部的公眾號,比如咪蒙、老道消息等,硬是靠獨特的風格,吸引全網關註,但這樣的頭部公眾號估計占整個公眾號的十萬分之一都不到。你有這個本事做到那種程度?粉絲自然還是可以搶的。
所以,現階段還想做內容創業的人,兩手都要硬:內容要過硬,起碼處於同領域前列水平;同時流量獲取能力也要過硬。正好本次黑馬內容創業營里,有一些同學是專門幫助內容創業者獲取流量的,大家感興趣可以聯系我們。
坑2、沒有強IP和版權做付費內容
喜馬拉雅、得到、知乎、分答等平臺的努力“造勢”下,內容付費風起雲湧,李笑來、李翔等通過以上知識付費平臺,將營收輕松做到千萬元級別,刺激一堆內容創業者也想複制這種成功。媒體人尤其對知識付費閉環興奮不已,刺激點在於:首先內容付費變現路徑最短,內容即營收;其次、最適合媒體人做,只要內容水平不太差的團隊都能幹這個活;第三、但凡做內容有點時間長度和積累的媒體人,都能輕松邀請一批“大咖”資源,這是做知識付費的關鍵之一。
但這里有一個特別值得警醒的坑——那些大咖到底把所謂的“IP”如何授權的?是純音頻授權,還是音視頻都授權?大咖如果跟平臺之間沒有獨家的協議,而是開放合作,哪個平臺找他,他都能去,那麽平臺的價值在資本眼里就很小。除非能像知識分子一樣,把魯白等知名科學家弄成公司股東,這些科學家除了學術外的所有IP版權都授權給了這家公司,在資本看來才具有長期打造和變現的價值。
也有內容創業者學習邏輯思維等,想把創始人打造成一個IP,然後圍繞這個IP變現。難點在於一個IP的打造千難萬難,要從無名做到有名,流量和投入都不是一個小數目,是否一定能推出來,要打個大問號。
坑3、只憑一腔熱愛,商業模式不清晰
從我們接觸的內容創業者來看,商業模式思考不清晰會是他們未來前行最大的阻力之一。只要喜歡,三五個人,直接申請開一個公眾號就可以開始內容創業了。不過根據我們的觀察,如果商業模式長期不清晰,內容創業容易中途夭折。創業分子等內容項目做不下去,核心是商業變現不能順利、快速實現。
筆者曾跟真格基金合夥人李劍威交流,他認為內容創業者本來切的就是傳統的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的市場蛋糕,這是一個千億元計的市場,哪一種媒體形態都能通過廣告、會議活動賺到比較高的收入和利潤。
如果今天的內容創業者對於自己的商業模式路徑還不清晰,那是沒有道理的:創業黑馬基本摸索明白了園區服務、創業公司品牌傳播服務、培訓服務這三種商業模式,產業媒體大都可借鑒;一條、二更等基本搞明白了內容即營銷的短視頻盈利模式。得到、喜馬拉雅以及它們平臺上的內容創業者則走通了知識付費的模式……還有網紅電商模式。至於哪種方式更適合自己,這要結合自己的團隊、資源等實際情況。提醒一句,商業模式這個東西,不是想明白的,是做明白的。
坑4、創始人只懂內容,團隊跛腳
在面試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大量的傳統媒體人,在這波內容創業大潮中,紮入互聯網金融、娛樂、旅遊等垂直領域進行內容創業。他們的創始團隊大都是編輯記者出身,有比較嚴格的媒體訓練。這種團隊能很快在細分領域建立影響力,但從創業黑馬的經驗看,所有垂直類的產業媒體,其實都要走通“內容——用戶——關系——營銷”這個大閉環。創業黑馬的前身——創業家,2008年創立,一直到2016年,8年時間才走到創業板申請IPO階段。
如若內容創業團隊的創始人只有內容基因,團隊其他成員又不能頂上,會很麻煩。新媒體時代,其廣告收入不如雜誌和報紙時代客單價高,必然不能如同傳統的報紙、雜誌,直接靠廣告變現。必然要同步走用戶付費模式,而要走完內容到用戶,再到關系,然後營銷,每一步都很艱難,可能需比較長時間。
現在的市場不給傳統媒體人基因的團隊這麽長的摸索時間。這時候,如果內容出身的創始人不有意識地去補足團隊的短板——營銷、用戶運營等,這些關鍵崗位一旦跛腳,寸步難行。創業公司某個業務能有突破,一定是用對了人,人對事才可能對。
坑5、把身家性命都押給第三方平臺,沒有自己的主陣地
從黑馬內容創業營面試的200多個項目看,大都把自己的粉絲、用戶放在第三方平臺,比如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百家號等,鮮有擁有自己的獨立平臺的——比如M站,APP,即便有,其數據能拿出手的也不多。
這種普遍的情況會存在一定的風險——比如根據微信平臺的規則,可以以內容不符合相關要求而封殺微信公眾號,這時的內容創業者將無比無力,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創始人只有清零重來。
很多知名的公號做到一定階段後,必然要做自己的平臺,比如邏輯思維做得到。沒有得到,邏輯思維成不了獨角獸公司。核心原因在於,得到沈澱了用戶關系,後面想象空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