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逆市求生:自動系統、稻香節流求存 力削開支兼拓新商機

2008-12-29  AppleDaily


【本報訊】經濟不景,各行各業透過不同方法面對逆境。自動系統(771)從減少非固定開支着手,而稻香(573)亦致力控制食物、人力及水電成本等。

記者:甄嘉儀

自 動系統董事總經理賴音廷表示,經濟好景時,集團面對營運成本高企、員工流失率高等問題,現時市況不好,反為公司提供穩定的環境發掘和開拓商機。他指出,現 時同業面對市場萎縮及財務等問題,該公司亦有同樣情況。截至9月底,自動系統的流動負債3.3億元,資產負債比率為零。

自動系統拓展海外

賴 音廷稱:「由於在營運成本上挑戰仍大,故服務收費減幅空間不多。要節流,就從公司非固定開支着手,同時主動為客戶減省營運成本作支援。」由於科技服務是中 小企不可或缺一環,他預料經濟不景,會令更多企業把科技服務工作外判,有利該集團。賴音廷表示,這段期間會致力發展海外市場,除可提升公司於海外市場的佔 有率,亦減低香港營運成本。截至9月底,該集團海外業務營業額較去年同期增60.2%。該集團有逾1500名員工,他稱,現未有裁員計劃,並表示現時是聘 請人才的最好時機。經濟不好,餐飲業往往首當其衝,稻香控股(573)行政總裁梁耀進表示,面對金融海嘯,市民消費意欲下降,旗下食肆生意亦有輕微下跌, 但他指出,「沙士時市民都會選擇安全、衞生的食肆光顧,但現時市民寧願儲錢。」梁耀進指出,以現時食品價格,市民在家煮飯與外出食晚飯的價錢差距不大,由 於集團主攻大眾化路線,相信仍有一定捧場客。他強調,集團過去6年都沒有正式減價,但旗下食肆最近亦推出晚市折扣優惠,令生意額上升近一成。

稻香走年輕人路線

另 一方面,稻香透過控制成本節流,「我們於沙田火炭和東莞分別設有食品物流中心,除能控制食物成本,讓我們有較好的議價能力,也能提高生產效益,令集團的水 電用量節省近三成,最重要是食物物流中心可減低中間人的成本。」此外,一向經營傳統中式酒樓為主的稻香,近年亦開拓年輕化路線,冀吸納新顧客層。梁耀進表 示,「基於成本和風險都相對下調,集團計劃明年於香港開10至12間分店,相信聖誕及農曆新年後餐飲行業或會面對更大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957

投資篇》 開源節流、理性投資 三十歲前賺進兩桶金長抱「黃金十檔」開名車住千萬宅

2011-1-31  TWM




要想怎麼收穫,就先得怎麼栽!大學時代就開始半工半讀的鄭嘉蕙,很早就懂得開源節流的道理,二十六歲賺進人生第一桶金後,接著開始投資理財、買房,目前已坐擁名車與市價兩千萬元的房產,開啟她迎向富足的人生之路。

撰文‧林心怡

「我一直主張,人一定要在年輕的時候,替累積財富預作準備。」張著一雙靈活的大眼睛,今年四十二歲,任職遠東百貨公關處襄理的鄭嘉蕙,說話速度飛快,正如同鄭嘉蕙總是快速立定目標、全力以赴的作風,靠著薪水與兼差,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進而理性投資、買房。

如 今,鄭嘉蕙住市價近兩千萬元的北市好宅,出門以賓士代步,生活富足的程度,羨煞不少同儕友人。原來,早在就讀文化大學中文系時,從大一開始,當大多數同學 都還在享受多采多姿的大學生涯時,鄭嘉蕙就已在雜誌社工讀,寫文章賺外快,自給自足。畢業時,還能同時拿到中文、新聞系雙學位,並存到人生第一個五十萬 元,爽快地買了輛車犒賞自己。

「同學們畢業之後第一份工作的月薪,平均僅有二萬多元,但我當時月收入就已經有近十萬元了!」鄭嘉蕙笑著說,當年在《大成報》時,她不但接了早、晚各一班的編輯工作,還利用空閒時間,接下其他雜誌社的各種大小書稿案子。

三 年後,即使是在聯經報系工作,鄭嘉蕙仍不改作風,白天在《聯合晚報》、晚上在《民生二報》(後來的《星報》)做編輯的工作,「算算最高紀錄,我這段時間一 共兼了三.五份的工作,在報社工作時間,從早上九點一直到凌晨一點,幾乎眼睛一睜開後的時間,全花在工作上!」富足邏輯一:投資龍頭股「看好它」或許正是 因為忙到幾乎沒時間花錢,對於物質上的誘惑,鄭嘉蕙在踏入社會之初,就已「產生抗體」。一九九九年時,在《民生報》開始轉任精品線記者,即使每天須接觸各 種名牌精品,但鄭嘉蕙卻始終顯得興趣缺缺,她回憶當年,物質欲望偏低的她,月花費往往不會超過五千元。

如此極端到徹底的「開源」與「節流」,讓她畢業四年後,在二十六歲那年,就存到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元,二十八歲就有逾二百萬元的存款。

而 在台股狂奔的九○年代,當時任職聯經報系的鄭嘉蕙,在《聯合晚報》同事「牽線」下,買下人生第一檔股票||中鋼,她笑著說,自己是個超長線的投資人,她甚 至常自我調侃道:「我從來沒想過有天會跟中鋼分手!」原來光是中鋼這一檔股票,鄭嘉蕙就持有十八年,靠著逢高調節、逢低補回,加上每年穩定的配息,獲利已 達百萬元以上;至於投資時間較短的,例如玉山金、遠百,投資年限也已經有二、三年,獲利也分別高達三倍與二倍。

分析鄭嘉蕙的投資邏輯,「鎖定獲利佳、產業前景好的幾檔龍頭股就好。」觀念頗類似「股神」巴菲特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並且看好它」。

在此邏輯之下,「在將近二十年的投資生涯中,我挑了十檔股票作為『長期飯票』。」細數她口中長線持有的「黃金十檔」股票,除了上述三檔股票,還包括台塑、巨大、鴻海、台積電、佳世達、統一超、中華電。

鄭嘉蕙以「最高規格」對待這些「長期飯票」,「這些股票的任何消息,我都會加以記錄,仔細研究股價走勢與消息間的變化,長期下來,對這十檔股票的『股性』非常熟悉。」而這些股票也大多「很爭氣」,幫她賺到四○%至五○%的報酬率。長年下來,鄭嘉蕙股市獲利累積接近千萬元。

「選對股之後,買進價格漂亮最重要!」鄭嘉蕙說,摸清股性的好處,就是知道相對高低點的位置。「例如中鋼長線的鐵板價就在近二十元左右。」因此,只要中鋼股價見到二字頭,鄭嘉蕙就會分批布局、長線持有,果然讓她累積不少財富。

只是,鄭嘉蕙迎向富足的人生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她曾歷經《民生報》結束、失業與房貸申請四處碰壁的窘境,所幸早期的打拚「存糧」,與人脈專業的累積,還足以應付當時失業、房貸因信用遭質疑的人生低潮,並且順利轉業成功。

富 足邏輯二:及早規畫與努力二○○三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期間,鄭嘉蕙眼見房價夠低,又有結婚打算,便以近三百萬元的自備款,在台北市文山區 買下總價八百萬元,三十五坪附雙車位的房子,經過幾年的增值,轉手獲利近三百萬元後,同樣在文山區換屋,以一八○○萬元買下五十四坪的住屋,若以該區住 宅,目前每坪成交價約四十幾萬元計算,房屋市價至少逾二千萬元。不到兩年,潛在獲利又有二百萬元以上。

對照許多昔日同學,現在還在大嘆買不起房子,抱怨著經濟壓力沉重。現在生活相對寬裕的鄭嘉蕙,覺得自己在理財上及早努力與規畫有了回報,因為在金錢上的富足跑得比同儕快,使得她有更多一點的銀彈與時間,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鄭嘉蕙

出生:1969年

現職:遠東百貨公關處襄理經歷:《民生報》記者、《大成報》編輯學歷:文化大學中文、新聞系雙學位

鄭嘉蕙的富足之鑰

開源:努力兼職賺外快,累積投資資本。

節流:從生活與工作習慣中及早養成對於物質誘惑的「抗體」。

投資:建立適合自己的投資邏輯,把握低檔買進原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61

除了開源 還須節流 五招防漏法避免家庭資金出現缺口

2012-3-19  TWM



家庭日常開銷,食衣住行育樂,處 處藏有漏財危機。就算事前做好預算規畫、抑制奢豪消費,錢還是有辦法找到漏洞滲出。為了防堵資金外漏,強化家庭財務體質,五種常見的家庭漏財根源,一定要 知道。

撰文‧歐陽善玲

在金融業上班的許小姐,六年多前與未婚夫在台北市信義區買下一棟三十年老公寓,準備當作結婚新房。當時,台北市房價剛走出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 群)谷底,兩人決定以一坪不到二十五萬元的價格購入,如今房價每坪至少四十五萬元起跳,許小姐回想起來,仍對先生精準、睿智的眼光感到佩服。

但這項看似完美的決策背後,卻因欠缺縝密的理財規畫,讓許小姐婚後除了背負房貸,還額外多了一筆小額負債。「三十年公寓整修起來工程浩大,從水管、電路、 油漆、地板到隔間,我幾乎全部翻修。」她說,決定買房時就知道要先準備一筆裝修費,在參考裝潢相關雜誌後,決定將預算控制在一坪四萬元內,總計約一百萬 元。不料後面東添西補,導致預算破表。「房子靠馬路,白天車水馬龍噪音大,必須改裝氣密窗;還有加裝鐵窗的價格也比原先估計得高很多。」更重要的,許小姐 規畫每坪不超過四萬元的翻修預算,竟忽略了家具、家電開銷。

「房子整修好了,戶頭也空了。最後沒辦法只好拗親朋好友贈送家電,自己再跟銀行信用貸款二十萬元買家具。」許小姐坦言,多了這份貸款,每月必須省吃儉用、 克制消費,連每年最期待的出國旅行也被迫取消。

家庭生活中,類似這樣的漏財情況不勝枚舉,就算事前做好預算規畫、抑制奢豪消費,錢還是有辦法找到漏洞流出。為了防堵資金外漏,強化家庭財務體質,下面五 種常見的家庭漏財根源,一定要知道。

第一招:先扣固定支出再提撥享樂資金中國人壽處經理林靜香指出,每個人的薪資結構不同,花錢方式也不一樣;要做到財務防漏,最基本原則就是將資金用途分門 別類、專戶管理。舉例來說,上班族常利用年假為自己規畫「犒賞之旅」,不論國內國外、距離遠近,最終目標就是吃好、住好、玩得盡興。此時,花錢只是為了讓 自己感到愉悅的途徑,但無形中卻成為財務大窟窿。

為了讓自己享受假期無負擔,林靜香建議,利用歲末或年初之際進行年度旅遊計畫,將目的地、相關費用仔細羅列清楚後,加總算出所需金額。有了預算概念,再到 銀行開立一個「享樂專戶」,將年度旅遊預算平均分攤至出遊前一個月,每月薪資提撥固定金額至享樂專戶,就能有效控制支出,杜絕漏財情況。

林靜香提醒,在提撥薪資至享樂專戶時,必須先扣除固定支出,剩下多餘的錢才能轉出。至於固定支出,包括日常生活開銷、房貸、保險及中長期投資部位。她解 釋,像退休、子女教育等未來必要開銷,也應視為每月固定支出項目,透過先扣除必要花費方式,再提撥資金至享樂專戶犒賞自己,便可降低漏財機會。

第二招:房貸不超過月收入三成擁有一幢自己的房子,是許多年輕人的夢想,但若為了圓夢,在未事先評估自己經濟狀況下,就貿然背負巨額房貸,不僅原有生活品 質降低,每月也會因償還房貸,而排擠其他理財規畫,例如保險、退休金、子女教育金等,淪為不折不扣的屋奴。

林靜香認為,國人「有土斯有財」觀念根深柢固,但因過於沉重的房貸而使自己生活品質惡化,並阻礙了投資理財的開源之路,就非明智之舉。較好的作法,是將每 月房貸支出控制在薪資的三成之內,剩下七成作為其他生活開銷與投資理財用途,圓夢同時又不會讓自己感覺經濟壓力沉重,會比較理想。

第三招:保險支出在月收入一○%內「在國外,年輕人會在公司附近租屋,不但省下每日通車時間及費用,也少了高額房貸負擔,假日還能盡情玩樂;買屋則是退休 後有了充足的財力,可多元選擇適合自己養老的地點才會考慮的事。」林靜香說,隨著工作資歷增加,薪資逐步成長,年輕人可先累積較高頭期款,再物色房屋標 的,才不會讓自己生活陷入窘迫地步。

隨著家庭風險意識逐漸提高,保險費用已是每月固定支出項目之一。保費太少,家庭保障恐怕不足;太高,又擔心漏財浪費。林靜香指出,一般保費支出以不超過家 庭月收入一○%為限,保障金額則應做到年收入的五倍,才算合理。

她解釋,當家庭遭遇事故,約需要五年時間才能恢復原本經濟狀況。建議年輕人踏入社會後要先幫自己買保險,保障內容以醫療為主;進入家庭、責任漸增,則可利 用投資型保單拉高壽險額度,同時進行中長期理財規畫。「以二十六歲男性為例,透過投資型保單,每月約四千元就可做到五百萬元保障,相當實惠。」第四招:教 育費控制在一○%至一五%徐小姐住家對面是一所著名私立小學,因為學校重視品德教育,與她理想相符,便決定讓獨生寶貝兒子就讀。「學雜費六萬元,上課到四 點半之後要留下來學才藝,每學期要再多付二到三萬元,要看學什麼才藝而定;如果住得遠,還有校車費用、營養午餐費,比公立學校開銷多出好幾十倍!」理財作 家張真卿認為,子女教育雖然是一種長期投資,但父母也要同時評估薪資收入,將一學期學雜費及才藝學習費用,平均計算出每月支出,應控制在家庭月薪的一 五%。「像我自己兩個小孩,就一個念公立、一個念私立學校;其實優質的公立學校辦學一樣認真,父母大可不必過分依賴明星私校光環,而排擠到其他家庭開 支。」第五招:養車不超過月收入五%李小姐是位愛好自由的單身貴族,三年前買了一輛中古車,以為從此之後就能無拘無束,行動自在,不料這卻成為她累積財富 最大拖油瓶。「當初為了貪便宜買了二手車,結果三年下來,光是維修就花了十萬元。這還不包括每月將近五千元的停車費,每年牌照、燃料稅及車險,每周固定洗 車的費用,換算下來,每月養車就要花掉一萬元!」家庭日常開銷,無非是食衣住行。其中,「行」的部分常是家庭財務很大隱形殺手。張真卿認為,年輕上班族要 是內勤人員,應多利用大眾運輸工具,非必要絕不輕言買車,假日如有出遊計畫,也可用租車方式代替,不但省下車貸負擔,每月也能有更多資金運用空間,一舉數 得。如果買車,養車成本最好能控制在月收入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73

連六年虧損 行銷與員工旅費卻增加向民眾拔毛之前 台電應先想辦法節流

2012-4-2  TWM



 

這一波電價調漲 的過程中,台電除了透過調漲電價「開源」外,更應當制定出更多「節流」政策與民「共體時艱」,漲價的合理性與必要性,最終還是必須禁得起社會的檢驗。

撰 文‧張瀞文

新內閣二月上任後,攸關民生經濟的油電價傳出要開始恢復正常調漲機制。根據經濟部初步規畫,電價今年將分兩次調漲,時間預計在五 二○前後及十月份,估計首波漲幅將達到二成以上。

根據經濟部的說法,近四年國際燃煤和天然氣等發電燃料價格持續上漲,而這四年台電並沒有調 漲電價,在不能充分反映成本前提下,台電虧損越來越大,因此經濟部研擬分二階段調漲電價,填補台電龐大的虧損。

換句話說,台電的生產成本持 續增加而電價維持不變,是造成這幾年持續虧損的主因之一。

一般民間企業,如果公司已虧損或是即將面臨虧損,首先一定要做的就是「節流」措 施。

看看龍頭企業

訂定節流措施因應不景氣

比如處理不賺錢甚至龐雜的轉投資、精簡 人力、降低出差費、減少行銷、廣告、甚至公關費等等,以二○○八年金融海嘯來看,當時國內外企業都做了不少節流措施,其中跨國企業如Google、花旗、 DHL,都盡量減少主管出差次數,或是調降飛機艙等。

國內企業如科技業的台積電、傳產業的台塑、金融業的國泰金等也都力行節約,不僅減少主 管出國,業務人員高峰會也都改在國內,機票錢都省了下來。當時最有名的就是國內塑化龍頭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親自以身作則,他及公司主管中短程出差一律改搭 經濟艙。而IC設計龍頭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甚至帶頭宣布,包括自己在內的公司所有主管全面減薪一成。

反觀台電,從○六年開始虧損以來,今年 邁入第七個年頭,虧損金額卻是越來越大,但台電的營運虧損卻不影響台電員工的績效獎金及考績獎金。

我們從二○一一、一二年台電送交立法院審 查的預算報告發現,台電內部在「節流」方面,其實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反觀台電

以浮濫預算應對 連年虧損

其中在二○一一年台電營業預算評估報告書當中,立法院預算中心就洋洋灑灑列出一大串台電有待改進的地方,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台電 在過去幾年連續虧損後,公關費、員工旅費以及行銷費用都不見減少。

從最讓外界詬病的人事費用來看,一一年台電編列了三二三億五○八一萬元的 「用人費用」,而這些用人費用包括正式員工薪資、超時工作、津貼、獎金、退休、卹賞金、資遣費、福利費等八項,除了「福利費」外,全數歸為「固定費用」。

預 算中心在評估報告中就明確點出,台電將「加班、獎金、津貼、資遣費」等不固定的費用全數列為「固定費用」這樣的作法,將難以顯現人員調度、管理失當或無效 率等問題,不利台電的成本控管。

其次,一一年台電已面臨連續第六年虧損,不過當年還是編列了三○六六萬元的公共關係費,這一點也遭預算中心 糾正。

因為依照行政院有關預算編列規定,公關費應不超過最近三年度平均數,如果年度預算為虧損者,更應檢討酌予降低,但是過去幾年來,台電 公關費用不僅沒有因為連年虧損而降低,反而與虧損金額一樣「與日遽增」。

另外,在服務費用部分,預算中心認為,台電是獨占的國營事業,廣告 行銷需求應當較低,不過過去幾年行銷費用卻居高不下,甚至年年成長,不曾因為營運虧損而降低。

另外,在台電送立法院的二○一二年預算報告書 當中,則有一筆一.六九億元的兼任司機加給預算遭到預算中心糾正。

根據預算中心評估報告顯示,這項司機加給是從一九八九年開始適用,到現在 已達二十三年。由於當時擁有駕照者少,才會讓工作人員兼公務車駕駛領兼任加給。

不過現在有駕照者已經很普遍,且兼任駕駛多是前往辦理本職業 務所需,加上台電公務車才二千多輛,平均每月支領加給的人卻多達四千多人,且年支付總額達一.五億元,預算中心認為有浮濫之嫌,應當重新檢討。

針 對預算中心指出台電多項缺失,台電表示,經營績效持續成長並無浪費缺失情事,其中關於司機加給問題,台電表示,車輛設置為穩定供電所需,司機兼任節省十倍 費用,公司經營績效持續成長,虧損實乃非戰之罪。

顯然在這一波醞釀漲價過程中,政府及台電除了透過漲價開源外,更應當制定出更多節流政策來 與民「共體時艱」,因為「虧損過巨」,並不代表「漲價有理」,電價上漲的合理性與必要性,必須禁得起專業與社會檢驗。台電只想從民眾身上「拔毛」彌補虧 損,民眾真的很難心服口服!

台電的九大浪費!

——立法院預算中心針對台電近兩年度預算編列提出的質疑1. 調派人力支援經濟部等機關不減反增,徒增公司用人成本2. 依規定提撥職工福利金,員工用電優惠另由營業收入抵減,涉有雙重福利之嫌3. 公益支出用於弱勢團體的補助比率偏低,且部分補助活動性質與公司業務無關4. 各項用人費用除「福利費」外,全數歸為固定費用,不利人事成本控減5. 公共關係費較最近3年平均數超出536萬餘元,有違預算編製規定6. 持續虧損,「行銷費用」卻較上年度增加7. 持續虧損,國內外員工旅費卻較上年度成長8. 連年大幅分攤能源研究發展基金支出,最終仍由全民電費負擔,顯欠妥當9. 編列兼任司機加給1.69億餘元為數頗巨,合理性有待商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48

一攻一守 三十三歲夫妻協力創造高績效 節流、投資分工控管 每年多存一百萬


2012-8-27  TWM




六年級後段班、自行創業的王傑民,與太太羅婷玉剛結婚時,都想搶當「家庭財務長」,經協調後,他們決定用共同帳戶的方式經營,再依各自的個性和專長來負責「開源」和「節流」兩個面向,讓家庭資產年年穩健成長。

撰文‧何珮郁

「Jimmy,你這星期的消費紀錄快彙整給我吧!」「還有,這兩周和朋友聚餐的費用已經快超支了,下半月social(應酬)的場合可能要少去一點了!」 這是每逢周日晚上,王傑民(Jimmy)和羅婷玉夫妻二人結婚四年多來,每周固定的「晚餐會報」。夫妻倆總是時間一到,就很有默契地坐在餐桌前、打開電 腦,討論家庭收支狀況,並在每一季檢討投資績效內容。

「算算每年的儲蓄,以及每年投資報酬率都有二成左右的績效計算,我們每年的結餘,至少都能存到一百萬元。」王傑民笑著說。其實結婚後,他的理財計畫想得更長遠了,因為存下來的這筆錢,他們將拿來作為未來退休與孩子的教育經費。

和大多數夫妻一樣,剛結婚時,王傑民與羅婷玉一直認為,家裡的錢「理所當然」應該由老婆管,「但我發覺老婆的理財方式太保守了,我們還年輕,可以多冒點風 險、創造更高的收益。」六十七年次的王傑民指出,雖然太太擅長收支控管,卻不善於投資,幾乎所有的儲蓄都放在定存,不僅很難為家庭資產淨值創造更高的成長 率,定存所得的微薄利息,還很容易被通貨膨脹吃掉。

各退一步 開共同帳戶、訂遊戲規則「後來,我們決定各退一步,乾脆開一個共同帳戶,建立『雙財務長』的制度。」王傑民笑著說,為了給太太多一點安全感,他用太太的名 字開了一個家庭共同帳戶,並且約定每月各自匯入五萬元,作為家庭開銷和投資的基金,其餘則各自保有用錢的空間,像購買名牌精品或送禮給對方,就屬於私人開 銷範圍。

除此之外,兩人還協議分工合作的方式,王傑民自認個性較大而化之,無法勝任記帳這類的細節,於是就由擅長投資的他負責「開源」的任務;而婚前就有用Excel軟體記帳習慣的羅婷玉,則負責「節流」的監控任務,以「雙財務長」的形式,各自負責自己擅長的領域。

「要讓規則持之以恆運作下去的動力關鍵,一定要先設定好財務目標和共識。」羅婷玉認為。制定好「遊戲規則」後,兩人就開始確實執行,只是,考量到目前王傑 民仍在創業初期階段,現金流較不穩定,他們先訂下「十年內先存到一千萬元」的短期目標,換句話說,每年至少要存下一百萬元;而長期目標則是在退休時,能夠 擁有三千萬元的資金。

有了具體目標後,羅婷玉在年初都會先製作預算表,將共同帳戶中每月十萬元的資金按比率分為三類,有四成是家庭生活固定開銷,三成的資金用來投資,另外三成 則為儲蓄,作為出國旅遊計畫和緊急準備金。此外,兩人在國外投資的房地產租金收入,每月約三萬五千元也會進入共同帳戶。

每周查帳 隨身記錄消費明細並檢討為了能精確地掌握每月收支狀況,羅婷玉不管再忙,都一定堅持每周日晚上記帳的習慣,彙整一周以來所有的消費帳單和發票,輸入到電腦 的Excel表中,自動算出各項比率。她認為,婚後兩個人的消費狀況比單身時複雜許多,如果沒有每周及時記錄,難免會有漏網之魚,甚至連婚前沒有記帳習慣 的王傑民,也開始用手機的App程式記帳,隨身記錄消費明細。

「剛開始,我們連買一瓶牛奶都會記下來。」王傑民對於如此細節的記帳方式曾經大感吃不消,但力行記帳一段時間後,開始較能掌握每個月大概會花多少錢,也能一目了然地看出消費項目中,較容易「失控」超支的部分在哪裡。

同時,羅婷玉也會固定在月中和月底各檢視一次「消費進度」,確認花費是否已超過當月預算,「像水電瓦斯費這種金額都很固定,如果不小心超支,大都是花在 social場合的錢。」羅婷玉說,如果在月中就發現和朋友聚餐的花費已經瀕臨上限,她會立即和先生商量,有默契地推掉一些邀約,三餐也盡量在家裡開伙, 才能確保每月不超支。

謹慎節流 當月透支下個月嚴格省回來「萬一真的不小心超支或是有意外支出,下個月當然就要更嚴格地『省』回來!」羅婷玉不忘補充道。他們同時也以自己的心得建議,若 要使用家庭共同帳戶,除了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記帳明細要清楚,讓兩人都對錢的去向了然於心;另一方面,對於哪些項目由共同帳戶支出,哪些 項目屬於個人支出,也可以趁輕鬆的氣氛下討論釐清,以免心生芥蒂,「情願先講好,好過後來吵。」羅婷玉心有戚戚地說。

王傑民舉例,例如太太近視,有戴隱形眼鏡的習慣,到大賣場採購家庭日常用品時,通常也會一併購買結帳。不過王傑民認為,隱形眼鏡並非共同必需品,在與太太討論之後,兩人都認同這筆金額應由太太個人支出,才不失公平原則。

不只在日常生活消費習慣上進行討論,兩人在非必要性的奢侈品消費也有調整。原本在婚前,兩人各自擁有一輛車,婚後,為了節省油錢、稅金和停車位費用,他們 也決定只留一輛車,每年因此省下數萬元的費用,「我精算過,如果只是應付偶爾交通需要,搭計程車還是比養一輛車來得省錢。」羅婷玉肯定地說。

顯然,在雙財務長的制度下,羅婷玉負責將上游的水龍頭拴緊,王傑民則負責積極提升家庭帳戶淨值的成長。婚後兩年,兩人便決定先減少負債比,用過去累積的儲蓄一起將房貸還清,降低應付的貸款利息,讓每月現金流規畫更單純。

投資開源 趁年輕積極創造高投報在投資帳戶中,王傑民強調,自己和太太都還年輕,所以大部分的投資標的屬性都偏向積極,其中有四成投資於美國股票,四成配置在加幣和人民幣等外幣投資,其餘則是配置在收益穩健的私募基金和現金部位。

而美國股票的投資風險較高,他也相當注重資產配置和避險的重要性;持股的內容約五成五在中長線投資的標的上,短線波段操作的標的只占三成,另外一成五的資金則是用來避險。

會有這樣的風險意識,王傑民坦言,是從大學時代的「慘痛」投資經驗而來。在二○○○年網路科技股正盛時,他用自己的儲蓄加上向父母借來的錢共四十萬元開始投資,獲利一路上升,累積最高金額一度達五六○萬元。

「我那時候真的覺得投資太簡單了,以為只要把錢丟進去,看著錢滾錢就好了。」王傑民苦笑,因為太得意忘形,完全忽視風險,在網路泡沫化之後,他的資金只剩二十萬元,反而慘賠本金的五成。

有了這樣的慘痛經驗後,王傑民意識到財務規畫的重要性,所以不論自己的投資性格多麼「積極」,都會配置部分的資金在避險標的上。即使在○八年美國次貸風暴剛爆發時,王傑民的投資虧損也能降到最低;景氣反轉向上時,不但能損益兩平,甚至創造更高的報酬率。

首先,美國次貸風暴後,王傑民除了多單部位,也同時放空房地產ETF(指數股票型基金)和金融股ETF,為資產組合進行避險,也正因這層避險保護,讓他在○八年股市重挫超過三成時降低虧損,到年底結算時,整體資產報酬率為負一○%。

歐債爆發後,股市震盪難測,他也選用與VIX指數(恐慌指數)相關的標的進行大方向的避險操作。整體來看,從○九年至一一年期間,王傑民每年的投資報酬率分別是一六%、三○%及二三%,符合他每年投資成長率至少一五%的目標。

循序漸進 逐步運作順利再加碼在建立家庭財務模式的過程中,王傑民認為過程並非一步到位,而是在溝通和嘗試中逐漸建立共識,像兩人約定要提撥到共同帳戶的金額,一開始是以實驗精神,先放入二萬元,後來運作順利後才逐漸增加。

他也分享,雖然是採分工的方式,也別忘了約定每月或每季一起檢視、討論,才能有共同參與感。「我們除了看投資獲利狀況,偶爾也會一起討論持股的財報和市場。」「不過,也不要過度頻繁地檢視,以免讓投資市場的短期波動影響彼此心情!」王傑民笑著補充。

現在,羅婷玉完全放心將投資全權交給另一半,也是因為王傑民已做好分散風險的配置,即使有小幅虧損,也不至於影響感情。兩人都覺得,透過分工合作的方式,擁有共同努力的目標,感情也更緊密了!

王傑民

出生:1978年

現職:iGen愛居人創辦人

經歷:台積電資深工程師

學歷: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資管碩士、台大化工系

家庭:已婚

羅婷玉

出生:1978年

現職:諾華公司人力資源顧問經歷:帝亞吉歐大中華區人力資源經理學歷:英國德蒙特福大學企管碩士

家庭:已婚

王傑民、羅婷玉的

家庭財務計畫書

步驟1 家庭財務目標: 60歲退休時,擁有3000萬元資金。

步驟2 階段財務目標: 每年家庭帳戶結餘至少100萬元。

步驟3 可行性收支目標: 夫妻每月各提撥5萬元至共同帳戶,再將資金分成家用40%、儲蓄30%、投資30%(投資帳戶績效設定15%)。

步驟4 定期檢視程序: 預先規畫家庭年度預算,每周詳實記帳;每月檢視收支表,檢討超支原因,下個月嚴格將超支部分省回來。

王傑民、羅婷玉的

財務整理3心法

設定共同帳戶:初期可試行提撥少數金額,運作順利後再逐步擴大。

分工合作:由細心的一方負責收支控管,擅長投資的一方主導投資理財,並約好一起定期檢視,雙方都有參與感。

記帳明確:一方面確實掌握消費狀況不超支,另一方面讓雙方都了解錢的流向,避免模糊地帶而產生爭執。

王傑民的私房投資要訣

1. 重視資產配置,將資金分為三部分,四成投資美股,四成投資外幣,其餘則配置在私募基金和現金部位上。

2. 美股以中長線投資為主,並根據市場變化,固定配置避險部位。

3. 投資與工作領域相關或較熟悉的產業股票,深入了解產業趨勢和基本面,作為買賣判斷依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693

證監會「開源節流」能否救市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3-01-11/100481736.html
中國股市歷來存在用指數考核監管層的傳統,因此監管層每日都在心憂股指的漲落,用證監會首任主席劉鴻儒的話說就是「如果股價飆升,高層會憂心忡忡,擔心有事發生;如果股價狂跌,底層會怨聲載道,公眾會喪失投資興趣」。

  為遏制股指大漲大跌,監管層往往會在股指高漲、市場情緒非常樂觀時放鬆融資標準、讓更多企業上市或增發,並控制資金流入,而在股指低迷、市場情緒黯淡時收緊融資標準,甚至暫停新股發行(IPO),並設法引入更多資金。這些操作手法背後是供需理論,即價格由供給和需求決定:當市場熱時增加供給(讓更多企業融資)降低需求(減少流入市場資金)會降低股指,當市場冷時減少供給增加需求會提振股指。

  筆者想探討的是:這種政策背後的邏輯是否正確?這項政策有效嗎?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現代金融理論明確指出,如果以市盈率為衡量標準,在公司分紅政策不變的情況下,股票市場整體的估值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一是投資者對公司未來利潤的預期,二是無風險基準利率的水平,三是無風險基準利率之上的風險溢價。

  在經濟低迷時,投資者對公司盈利的預期會趨向悲觀,而且風險厭惡程度以及伴隨而來的風險溢價都會提高,這些因素會導致股市估值的大幅下降。此時,假如政府採取刺激性的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以改變投資者對未來公司利潤的預期,並降低其對風險的厭惡程度,這就有可能會提振股市估值。

  從理論上說,證監會能做什麼呢?筆者認為,降低風險溢價是提升股市估值的關鍵所在。市場信息傳播越快、越透明,信息不對稱越低,投資者所需的風險溢價就越低。在這些方面,證監會的首要任務是規範和完善市場規則,打擊內幕交易和股價操縱行為,並規範和嚴格執行上市、退市規則。證監會的主要職責是作為「裁判員」以完善規則,並公正執法,從而間接提升股市估值,而非作為「運動員」去調節融資和資金的供需以改變股市的估值。

  實際上,股市的低迷往往不是因為沒有資金或企業融資過多,而是因為投資者在悲觀的預期以及風險厭惡下遠離了股市。只要投資者對公司利潤未來的預期和風險厭惡程度沒有改變,即使證監會控制融資量(節流)並增加資金(開源),其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一個足夠大的股市中,「開源節流」往往不是影響股價的重要因素。

  再來看第二個問題。以A股中的IPO為例,無論是IPO的個數,還是其募資總額,都與股市的整體估值沒有相反的關係,反而似乎是正向關係。例如2000年,A股IPO個數達145家,募資總額為855億元,其募資總額創下了當時的記錄,但是,2000年末時A股的市盈率高達69倍;又如2005年,A股僅有15家公司上市,募資58億元,IPO規模大幅度萎縮,但2005年末A股市盈率只有21倍;還有2007年,A股有121家公司上市,募資總額為4470億元,IPO供給大增,但年末市場的市盈率仍高達49倍。相反的例子也存在,比如2010年,A股有347家公司上市,募資總額為4911億元,大量公司通過IPO上市,而年末A股的市盈率為20倍。

  中國在美上市的概念股(下稱中概股)也證明了這一判斷。2010年末,中概股在美國資本市場備受青睞,噹噹網和優酷網上市首日分別獲得87%和161%的漲幅。當時,中概股在美國大量上市,經常獲得較高的估值。2011年,隨著渾水公司和香椽公司對部分中概股詐騙的揭露,美國投資者迅速遠離中概股,導致中概股整體估值大幅下跌,而且新的中概股公司難以在美國上市。

  因此,當投資者對公司盈利預期向好、風險厭惡程度低時,股市估值往往會高,這時,哪怕新股發行增加(也的確會增加),也不會改變這一趨勢。反之,當投資者對公司盈利的預期惡化、風險厭惡程度高時,股市的估值就會低迷,這時,投資者往往會逃離市場,就像2005年的A股市場那樣,而且新股發行會銳減,即所謂「冷市場」。在此情況下,卡緊IPO很難大幅提振股市。

  就後果而言,證監會「開源節流」的政策會造成兩個問題,一是為了提振股市而不讓合規的公司上市、增發,這不僅違反了基本的市場規則,也嚴重違反了自身規則制定者的角色,不利於建立成熟的資本市場;二是出力不討好,這一政策或許能提振股市,但是,根據上文的論述,其所能起到的作用必定是非常有限的,用一個成本效益比如此高的政策去救市,是否應該反思一下?

  從根本上說,假如證監會真想提振股市,就應該做一流的「裁判員」,而不是不入流的「運動員」。當前,證監會是繼續卡死IPO救市,還是梳理700多家正在排隊的公司,允許其中合規者上市?何去何從,決策者當深思。 ■

  作者為長江商學院金融學教授、MBA學術主任、資產定價研究中心主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03

《空巢退休族》購屋養老 節流更開源 資深女業務 讓房子成為取款水龍頭

2013-08-19  TWM
 
 

 

對於年逾五十即將退休的初老族來說,房子多半已從安身立命、擋風遮雨的功能轉為犒賞自己一生辛勞,或幫自己投資生財儲存養老資金的活存摺,業務員出生的Amy除了已在原鄉上海買了房子準備退休,自己原本的幾間房子更因為大幅增值,成為豐厚的老本,令人十足羨煞。

撰文‧梁任瑋

周末午後,今年五十八歲的Amy戴著帽子、悠閒地騎著單車在巷弄裡穿梭,她不時地停駐在大樓前觀察環境,不到一會兒,又拿出手機拍下房子照片。有別於其他貴婦喜歡流連百貨公司,Amy的興趣卻是蒐集房產的標的。

存房致富的基本功:開源節流不僅如此,在其他同齡的「空巢族」,因為即將邁入退休生活,才剛開始存老本之時,Amy卻因有很強的危機意識,早在四十歲時,就一點一滴地儲存退休基金,至今已擁有六戶分別位於台北市大安區與大陸上海市中心的房產,價值逾三億元,每月租金收入高達二十萬元。因此,對於十年後離開職場的收入,她毫無後顧之憂。

目前從事業務工作的Amy,坐在台北市光復南路精華地段的住家裡,分析自己的理財撇步,一語道盡存房致富的基本功,就是要懂得開源節流。

Amy分享一路走來的存房歷程,三十多年前,剛出社會,她也只是一位頂著台大外文系的高學歷,但領固定薪水,對理財完全一竅不通的內勤祕書;甚至也曾有過花錢如流水,手中存款不到十萬元,根本不敢奢望買房的年輕歲月。後來才轉做業務員,雖然容易獲得高額獎金,但來得多也去得快,「我只要一有錢就隨便花,甚至還曾將婚後與先生在中和買的第一戶房子增貸,去買了一輛進口名車,完全不去考慮價位高低,也不會考量自己有沒有需求。」直到三十歲那年,想將孩子遷入明星學區,一直沒有儲蓄概念,消費至上的Amy與先生,打算在台北市置產,才意識到自己竟然毫無積蓄!

高齡置產的三大考量

為了讓孩子有良好的教育環境,沒有存下買房基金的兩人,一開始只能先在南京東路五段租屋,然而,租屋的日子畢竟不是長久之計,Amy為了在台北市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屋,這才開始認真存錢,「只要可以賺佣金的案子,不管大小我照單全收。」在不斷開闢財源努力之下,不到三年,她存下了五百萬元,購屋計畫才開始。

一九九八年,Amy當時看上一戶位於台北市光復南路華視附近、距離辦公室不遠、藝人歸亞蕾的房子。「這戶房子格局非常方正,我一看就很喜歡。但開價高達一六五○萬元,每坪將近三十萬元,對當時的我來說是不小的負擔。」Amy進一步分析其中的利弊得失。當時,雖然這是屋齡二十年的華廈,不像新蓋的房子有健身房、圖書館可利用;但優勢是公設比很低,室內坪數有五十六坪可以用;加上地點好、生活機能方便,還可以省去通勤時間成本。因此,Amy並未大砍房價,最後以一六二○萬元成交,如今這房子價值五五○○萬元,增值三倍之多。

有了第一次存房的好經驗以及自用住家的煩惱解除後,一九九九年,Amy將房地產布局眼光由台北轉向上海。

Amy到上海買房,只是為了讓七十歲的母親回鄉定居,因為當時上海房價在低點,並考量到未來退休後也可能到大陸長住,她買了一戶徐匯區的花園洋房。之後, Amy開始對上海房地產有濃厚的興趣,近幾年來,又另外在上海的瀘灣區、常寧區買房,如今她的三戶上海房市值已達二億多元。為了未來的養老計畫,Amy將其中兩戶出租,另外一戶作為高齡母親定居之用,大陸房產的租金收入將成為退休之後的養老金。

Amy認為,「高齡投資族置產,一定要先問自己三個問題再進場!」第一是要確定房子可以養自己下半輩子嗎?如果要用房子養老,一定要精算房地產租金收益扣掉每月貸款的金額,並且一定要大於每月包含醫療費的生活支出;第二是你現在的房子可以讓你退休了嗎?所以先向房仲打聽,現在所居住的房子房價行情,如果大於理想退休金額的一.二倍,就順利安全過關;第三,投資時要秉持保守原則調節手上資金,也就是月所得(收入+租金)要大於貸款月付金兩倍,若所得小於月貸款兩倍,須停損調節。

讓房子幫忙完成人生階段性任務然而,眼看台灣房價愈來愈高,年輕人買房壓力愈來愈重,Amy也開始替獨子打算。為了至少幫兒子留下一戶房,周末,Amy一有空就到處看中古屋。雖然鎖定自己居住的台北市東區精華地段,Amy也採取進可攻、退可守的策略選擇標的,「鎖定套房,即使兒子不住還可出租,至少還有租金收入,不至於賣不出去。」由於Amy認為,接近六十歲的中年人已不適合再背二十年房貸,所以用現金一一八○萬元,在東區買了一戶小套房與一戶頂樓加蓋公寓,其中小套房給兒子住,頂樓加蓋公寓則出租。

近十五年的時間,Amy在台北與大陸存下了市值近三億元的六戶房產,為自己規畫讓人稱羨的退休生活。

活潑樂觀的Amy笑著說,存了台灣三戶、大陸三戶,總共六戶房;加上公司退休金一千多萬元,她一點也不擔心六十五歲過後的退休生活。她認為,房子對人生每個階段的意義都不一樣,年輕時為了子女教育,同時,也要考量當時工作方便性;中年之後,就要替退休生活打算,最好是有租金收入,可以讓房產成為穩定的現金流;並且,保持高度的風險意識,是能有安定退休生活的重要因素。因此現在的Amy,還拚命地找收入來源的「水龍頭」,拉高退休金的儲水位置,預備快樂享受退休生活,不讓人生留下遺憾。

空巢族你一定要精算:

1.你的房子是否可以養你下半輩子?

手上房地產租金收益-貸款月付金>月生活支出(含醫療費)2.你的房子是否可以讓你退休?

手上房地產現在行情>1.2×理想退休金額3.投資時,該如何配置及調節手上資產?

1. 月所得(收入+租金)>貸款月付金2倍,若所得<月貸款2倍,得停損調節。

2. 資金準備金得高達8~12個月。

3. 投資的房地產中,得有1/3是有收益的,如出租或店面營業……4.從市場成交量與房價趨勢,判斷何時該進場,何時該退場?

量增價小漲:市場初升段,可考慮大量進場低接。

量增價大漲:市場主升或末升段,可考慮微量獲利了結 。

量縮價小跌:市場初跌段,可考慮適度調節存貨。

量縮價大跌:市場主跌或末跌段,可考慮微量低接進場。

5.從租金行情,判斷何時該進場,何時該退場?

1. 當租金投報率低於1.5%,顯示租金追不上房價,即房價過高,但區域住屋供給卻無法跟上,表示房市有反轉跡向。

2. 當房屋總價>年租金60倍,顯示房價過高。

6.從總體經濟,判斷何時該進場,何時該退場?

1. 媒體公告的購屋痛苦指數,若房價超過家戶所得12倍,表示房價已到頂。

2. 房貸收入比(即小市民平均房貸月付金超過收入5成時),表示房價已到頂。

整理:李建興

空巢族 你一定要小心:

1.假距離

捷運或公共建設比想像中的遠有些房子以近捷運或大型公共建設為號召,飆出高價,但由於動線迂迴,從地圖上看起來很近,實際走來很遠,同時亦有標榜雙捷運宅,並非是位於兩條捷運線交會站的住宅,而只是在兩站之間,因此投資時步行時間與動線距離須雙重把關。

2.假捷運

台鐵、輕軌、BRT都叫捷運,但大不相同除正統捷運外,目前部分區域是以台鐵沿線增設車站,達到捷運化效果,高雄和淡水則正在興建輕軌捷運,而台中也引進盛行歐洲的BRT(將巴士公車以捷運化形式營運),雖然都是大眾運輸的一環,但通勤和生活圈效應不及正統捷運。

3.假利多

大型建設完工時期比想像中的久建商房仲常會以大型公共建設作為號召刺激買氣,往往政策才宣布就大肆行銷,惟台灣的政策多變,就連動工興建了,也容易受延宕,如新莊捷運先前即因樂生療養院拆遷問題而延後通車好幾年,投資時宜評估風險。

4.假人潮

路過大、面公園,人潮看得到吃不到買房不少人喜愛正對公園、學校和林蔭大道,這對住宅十足加分,但投資店面時,上述條件反而讓人潮不易匯集,開店不易集結人氣。

整理:李建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160

GSK裁多名中高層 節流成救命稻草?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3/4587028.html

GSK裁多名中高層 節流成救命稻草?

一財網 王蔚佳 2015-03-17 21:53:00

據被裁方透漏,此次GSK裁員涉及多人,同時還承受著被裁方“單方面解約”、“解聘孕婦和哺乳期女員工”、“未提供具體解約理由”及大規模解聘未按照規定向人社部門報備等種種指責,讓GSK在中國的下一步走向顯得愈發撲朔迷離。

英國最大制藥公司葛蘭素史克(GSK)在中國或將進入下一輪的多事之秋。

17日,GSK多位前管理層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獨家采訪時確認,GSK目前正在接受美國司法部就其在中國商業賄賂案的調查,依照美國法律,該結果將直接決定其是否定性為公司犯罪,並將有可能連帶承擔數倍於其在中國被裁決的30億人民幣罰金。

與此同時,GSK本月6日突然宣布大規模裁員。據被裁方透漏,此次GSK裁員涉及多人,同時還承受著被裁方“單方面解約”、“解聘孕婦和哺乳期女員工”、“未提供具體解約理由”及大規模解聘未按照規定向人社部門報備等種種指責,讓GSK在中國的下一步走向顯得愈發撲朔迷離。

司法調查進行時

“美國司法部的調查還在進行中,我們先後都被授權的律師事務所反複約談過,直到現在也還沒有結束。”昨日,GSK某前管理層張弛(化名)向《第一財經日報》透露。

按照該人士的回憶,從2013年夏天公司“出事”後,美國司法部的調查就隨即開始了。

“2013年7月起,美國瑞格(Ropes&Greg)律師事務所參與美國司法部調查GSK中國商業賄賂事件,而瑞格的調查結果和處理意見將直接決定GSK在中國賄賂事件的定性:究竟是不是公司行為。”該人士告訴本報。

2013年6月,GSK在中國涉嫌商業賄賂案發;2014年9月19日,葛蘭素史克中國公司賄賂行為被中國有關方面正式認定為“公司行為“,被判罰金30億元,葛蘭素史克中國公司(GSKCI)前中國區總經理馬克銳(Mark Reilly)等被告被判有期徒刑三年、緩刑四年,並處驅逐出境。

而商業賄賂究竟是不是公司行為,對現在的美國司法部調查和GSK來說可能都是最關鍵的問題。

“美國的《反海外賄賂法》是針對公司商業賄賂的最高標準的法案,根據這一法律,對於在美國設立和上市的公司,美國的司法機構任何時間都有權向海外公司進行調查。”17日 ,主要負責涉外業務的京都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郭慶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

她告訴記者,《反海外賄賂法》對於行賄行為設定了程度不同的幾種處罰,分別施予公司和個人,除需公司承擔200萬美元罰款、個人判處10萬美元罰金和5年以下刑罰外,該法案最嚴厲的地方在於其“選擇性罰款”。

“如果確認行賄,可以處以行賄圖謀利益的數倍,這個數字往往都是一個天文數字,此外,競爭對手也可以提起市場被不正當競爭擠占的訴訟,美國證監會可以裁定其撤市,聯邦內禁止交易、剝奪出口等毀滅性打擊,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她告訴記者。

中國公安部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自2007年來,葛蘭素史克向超過700家旅行社及咨詢公司轉移了高達30億元人民幣的資金”——依次推斷,如若美國司法部認定中國商業賄賂是公司行為,則GSK很可能將承擔數倍於30億人民幣的罰金。

不僅如此,GSK在英國總部還將很有可能繼續面臨更加嚴厲的懲罰。

2012年7月英國頒布《反賄賂法》,該法目前已經被公認為超越美國《反海外腐敗法》的全球懲罰範圍最寬、懲處力度最嚴格的“反腐大法”。

“不能解釋”的裁員?

而3月6日的大規模裁員,正是發生在GSK接受司法調查的關鍵階段。

“北上廣在3月5日,其他城市在3月4日收到了通知,要求我們在3月6日參加公司一個‘非常重要’的面談,雖然沒有說到底是什麽事,但是語氣很強硬,說不來就自己承擔嚴重後果。”17日,曾在北京參加3月6日約談的沈揚(化名)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按照他的描述,這個由公司人力資源負責人和相關部門負責人主持的約談並沒有在公司舉行——“在東四環的萬豪酒店,一個一個人地進去,說你違法了公司紀律,宣布單方面和你解除勞動合約,對你提出的問題,他們只是回答‘不能解釋’。”他告訴本報記者。

沈揚在GSK已經工作了10年,他告訴記者,和之前裁員不同,這一次的裁員大多是5年以上的“高年資”員工以及大區經理等資深員工,甚至包括一個重點產品線的總監。

“根據勞動法,需要裁減人員二十人以上或者裁減不足二十人但占企業職工總數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並且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而且裁員必須滿足四個條件,依照企業破產法規定進行重整的;生產經營發生嚴重困難的;企業轉產、重大技術革新或者經營方式調整,經變更勞動合同後,仍需裁減人員的;其他因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經濟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的。” 京都律師事務所主要研究勞動糾紛的律師賈寶軍律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如果涉及150人的裁員而沒有當地的人社部門報備,肯定是不合法的。”

17日,《第一財經日報》就上述問題向GSK中國確認,對方表示對具體問題無法提供詳細回答,也並未回應是否涉及以裁員規避美國司法調查,以及違反中國法律裁員等問題,僅表示,“對有清晰證據表明違反公司制度的行為,葛蘭素史克必須采取相應的懲處措施,包括終止勞動合同。”

據一名被裁的中高層透漏,3月6日解聘的員工90%以上都是地區經理以上的級別,屬於中高管理層,大多數曾獲得過公司各種各樣的獎勵,其中不乏被列入人才保留計劃,而且這些員工大多在公司工作5年以上,還有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員工。此外,還包括3名孕婦和4名正在哺乳期的員工。但以上信息尚未得到GSK官方確認。

“被談話的員工公司要求在3月9日前通知公司,要麽提交辭職報告,公司視為主動辭職,否則將在人事檔案上留下汙點紀錄;並要求在3月13日前上交所有的電腦和ipad和門禁卡等物品;所有被解職的員工沒有任何賠償,而且去年的評分直接降為最低5分,意味著去年的獎金歸零。”張弛告訴記者。

而最讓張弛覺得不能理解的是,公司並沒有給他們出具一份正式的解聘合同,也沒有寫明具體的解聘理由。

“我們後來交流了一下,在大家被約談的過程中,公司出具的口頭證據無非是組織旅遊,禮品,不合理的講課費,假發票等,更有甚者還有刪除郵件,知曉下屬的“不當”行為,以提高銷量為目的的科室會等匪夷所思的理由。公司的約談沒有留下任何書面的資料,員工當天的郵件系統全部被關閉,門禁也於當天失效。同時,GSK公司在各大辦事處加強了安保的力量,所有進出員工必須刷門禁,我們就是感覺自己被設計了。”他說。

救命稻草

張弛所說的“被設計”源於一周後公司新架構的對外公布。

《第一財經日報》獲悉,裁員發生的一周後,GSK中國宣布了新的組織架構,以這次受災最嚴重的肝炎治療領域為例,新的架構將地區經理以上(包括市場部人員)由原來的170人縮減為132人,減員比例高達23%;而在此次裁員中該治療領域有超過31人被解除合約,其中尚不包括接受警告而待崗的。

“之前被裁員的總監也正是之前的肝炎產品總監,因為肝炎事業部的兩條產品線合並,管理層也必然有‘被多出來的’。”張弛告訴記者。

而在沈揚看來,突然降臨在他們這些管理層身上的解聘或許並不簡單。

“2014年開始,公司進入所謂模式轉型的‘第二篇章’,很多市場都收縮不做了,加上出事後清退和主動離職的銷售代表,二線城市的市場基本沒有人去覆蓋,甚至在原有的一線城市重點市場,也被競爭對手拿去了不少市場份額。”他說。

2014年1月,受中國區商業賄賂案影響,GSK中國宣布開始其薪酬制度的根本性變革——對直接面向處方醫生的銷售員工的評估和薪酬體系進行根本性調整,不再以個人的銷售指標完成情況為基礎。

突然轉變的銷售方式既需要長期的適應期,也需要市場的重新培育,GSK開始告別之前的高速增長。

“2014年中國藥品市場的增長約20%,而同期GSK的銷量則約下降了20%;2013年僅處方藥領域,我們的銷售代表最多達到5000個,而現在僅有2000個,開源節流於是就成為了公司業務停滯期的一根救命稻草。”沈揚向記者透露。

編輯:陳姍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384

找解方》在不影響健保公平性之下開源節流 除了調整費率 還有四個改革新方向

2015-11-23  TWM

要提升醫療水準,除了有限的健保資源合理分配, 其實還可以在不影響健保的公平性下開源節流,讓健保永續。 並且積極立法,改善醫療環境,讓醫療品質更好。

方向一:僑民納保

停保欲復保 應補足之前保費一名台大醫院主治醫師透露,有華僑看診時跟他大讚,台灣健保真的好便宜,只要繳一點錢,就可以拿很好的藥;住院即使住單人房,一天自費三千多元,比五星級飯店還便宜,每天還有專業的醫師與護理師噓寒問暖。

依現行規定,民眾如果出國六個月以上,可選擇「繼續參加健保」或「辦理停保」。如果選擇停保,出國滿六個月後,回台第一天就可以復保看病;但如果出國未滿 六個月就回台使用健保,就得補繳三個月保費之後才能再停保。這樣的制度,讓許多長年旅居國外的僑民、台商,回台灣只要繳一點保費,就可以大享健保資源,對 每個月乖乖繳健保費的民眾而言,十分不公平。

第一線醫師發現,越來越多有錢的僑胞回台就醫,在國慶日前後達到高峰。另一位台北榮民總醫院醫師也說,病人告訴他,在國外排膝關節的刀要等很久,不然得花 大錢到私人醫院;而台灣健保只要花不到十分之一的錢,就能得到很好的照顧。「這些病人到醫院付五十元,就可以做很好的治療,非常不合理。」一名大醫院的物 理治療師說。

「只要持有中華民國護照,依法都應該繳保費,健保署不應該讓人民有停保的選擇,應該延續投保,健保的費基應該越大越好。」消基會名譽董事長謝天仁說。謝天 仁強調,健保署主動讓民眾停保,「若停保後欲復保,就應該補繳之前的全部保費才合理。」此外,僑民保費便宜,也是另一不公平之處。不少旅外僑胞在國外收入 頗豐,但因沒有台灣的薪資所得,回台後只要月繳最便宜的第六類保費七四九元,便可享受健保。

健保署長黃三桂在立法院答詢時坦承:「這個制度的確不公平,但無法查到僑胞的海外所得。」即使如此,仍可依平均保費金額來課徵僑民的保費。這項不合理的制度已經飽受非議二十年,但遲未解決,健保專家批評健保署因循苟且,應儘速改革。

方向二:論人計酬

致力讓民眾不生病 醫院才賺錢現行健保制度設計大多是「論量計酬」,也就是醫師開藥和檢驗項目越多,醫院的收入就越高,導致各醫院都在衝量,造成許多健保資源浪費與過度醫療。

衛福部次長林奏延說,「論量計酬」制度讓醫療治療處置增加,健保花費宛如無底洞,非全民之福,大家應該要改變觀念,做好疾病預防工作。

為了讓醫院走回正軌,健保署推動「論人計酬」制度,新北市台大醫院金山分院從二○一二年開始試辦三年,成效顯著。當時推動的院長、現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 院長黃勝堅說,金山分院一年舉辦兩百九十場講座、運動會等活動,幾乎一天一場,建立衛教知識也獲得當地民眾信任,養成「小病不亂看,中病才到金山分院看」 的共識,明顯降低民眾就醫次數,讓醫院也有盈餘,「有做的人都覺得不錯」。

「民眾健康就是醫院營利最大來源。」黃勝堅認為,論人計酬的概念很好,醫療團隊是靠關心病人的健康來賺錢,而不是靠開藥、開刀來賺錢,層次比較高。

由於在都會區看病容易,要限制民眾就醫行為相對困難,不少專家建議從非都會區開始推動。林奏延說,下階段要走向區域整合,未來將在屏東恆春和嘉義市擴大實施。

方向三:安寧醫療

重症「救到底」 無效醫療反浪費讓健保資源使用合理,並改善醫護工作環境,關照民眾健康,還有四大醫療觀念仍待革新。

一名台大醫院主治醫師透露,有華僑看診時跟他大讚,台灣健保真的好便宜,只要繳一點錢,就可以拿很好的藥;住院即使住單人房,一天自費三千多元,比五星級飯店還便宜,每天還有專業的醫師與護理師噓寒問暖。

依現行規定,民眾如果出國六個月以上,可選擇「繼續參加健保」或「辦理停保」。如果選擇停保,出國滿六個月後,回台第一天就可以復保看病;但如果出國未滿 六個月就回台使用健保,就得補繳三個月保費之後才能再停保。這樣的制度,讓許多長年旅居國外的僑民、台商,回台灣只要繳一點保費,就可以大享健保資源,對 每個月乖乖繳健保費的民眾而言,十分不公平。

第一線醫師發現,越來越多有錢的僑胞回台就醫,在國慶日前後達到高峰。另一位台北榮民總醫院醫師也說,病人告訴他,在國外排膝關節的刀要等很久,不然得花 大錢到私人醫院;而台灣健保只要花不到十分之一的錢,就能得到很好的照顧。「這些病人到醫院付五十元,就可以做很好的治療,非常不合理。」一名大醫院的物 理治療師說。

「只要持有中華民國護照,依法都應該繳保費,健保署不應該讓人民有停保的選擇,應該延續投保,健保的費基應該越大越好。」消基會名譽董事長謝天仁說。謝天 仁強調,健保署主動讓民眾停保,「若停保後欲復保,就應該補繳之前的全部保費才合理。」此外,僑民保費便宜,也是另一不公平之處。不少旅外僑胞在國外收入 頗豐,但因沒有台灣的薪資所得,回台後只要月繳最便宜的第六類保費七四九元,便可享受健保。

健保署長黃三桂在立法院答詢時坦承:「這個制度的確不公平,但無法查到僑胞的海外所得。

」即使如此,仍可依平均保費金額來課徵僑民的保費。這項不合理的制度已經飽受非議二十年,但遲未解決,健保專家批評健保署因循苟且,應儘速改革。

現行健保制度設計大多是「論量計酬」,也就是醫師開藥和檢驗項目越多,醫院的收入就越高,導致各醫院都在衝量,造成許多健保資源浪費與過度醫療。

衛福部次長林奏延說,「論量計酬」制度讓醫療治療處置增加,健保花費宛如無底洞,非全民之福,大家應該要改變觀念,做好疾病預防工作。

為了讓醫院走回正軌,健保署推動「論人計酬」制度,新北市台大醫院金山分院從二○一二年開始試辦三年,成效顯著。當時推動的院長、現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 院長黃勝堅說,金山分院一年舉辦兩百九十場講座、運動會等活動,幾乎一天一場,建立衛教知識也獲得當地民眾信任,養成「小病不亂看,中病才到金山分院看」 的共識,明顯降低民眾就醫次數,讓醫院也有盈餘,「有做的人都覺得不錯」。

「民眾健康就是醫院營利最大來源。」黃勝堅認為,論人計酬的概念很好,醫療團隊是靠關心病人的健康來賺錢,而不是靠開藥、開刀來賺錢,層次比較高。

由於在都會區看病容易,要限制民眾就醫行為相對困難,不少專家建議從非都會區開始推動。林奏延說,下階段要走向區域整合,未來將在屏東恆春和嘉義市擴大實施。

過去,不論民眾或是醫師,都認為對重症病人一定要「救到底」,造成過度醫療情況發生。過度醫療除了浪費醫療資源,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治醫師蔡宏斌表示,延長死亡的過程,可能導致全身性血管內彌漫壞死,導致病人七孔流血,或是全身水腫,令人不捨。

先後在台大金山分院與北市聯醫推動安寧緩和醫療的黃勝堅表示,世界潮流已轉變,當不可逆的情況到來,家屬與醫師要適時地放手,「希望每個人都帶著微笑離 開」。根據台北市聯合醫院最新統計,參與安寧緩和醫療的病人,每人每月平均減少六萬元醫療支出,而且沒有人因此住進加護病房,住院比率也從八七%降到四 六%。

方向四:立醫糾法

病人可合理求償 醫師可免訴訟台灣大學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調查顯示,醫學生認為,造成醫師人力「四大皆空」最重要的原因是「醫療糾紛頻傳」,目前衛福部醫事審議委員會案件年約五百件,其中內、外、婦、兒、急診五大科包辦前五名。

有鑑於台灣每年約有三十六.七名醫師被告,遠高於美國的一.二名與日本的十五名,為解決醫療糾紛帶給醫界的困擾,醫糾相關法律修訂刻不容緩。

在各界妥協下,修改《醫療法》八十二條之一,明訂屬於醫療上可容許之風險,不須負刑事責任;並以《醫糾法》草案作為配套,以建立明確的醫療糾紛調解程序,是努力方向。

一四年五月,立法院朝野完成協商,僅保留《醫糾法》草案中關於補償基金來源的條文待協商。但由基層醫師組成的醫勞盟率先反對立法,並在網路上串聯,醫勞盟理事長張志華擔心,立法後會鼓勵病人求償並責難醫療人員。

外界最期望解決糾紛的補償基金,不少醫師反對自掏腰包出錢。謝天仁認為,風險與利益應結合,健保簽約對象是醫院,醫糾補償基金應由醫院出錢,金額約四、五億元就足夠。為平息醫界怒火,衛福部曾提修正草案,但仍無法力挽狂瀾,法案就此冷凍在立法院。

「《醫糾法》有助醫病關係和諧。」台大法律系教授陳聰富說,糾紛產生後,病患或其家屬要求真相或賠償,醫師則希望不要進到司法程序,立法符合雙方需求,值得繼續努力推動。

撰文 / 林思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227

節流怎考慮 [工作坊Q&A]

在工作坊上所收集到的問題,也有一些頗為生活化的,可見大家所關心的問題未必是有關投資操作的。越細微的生活細節,有時越影響大,不知大家有否看過一些數字,每天進步1%跟每天退步1%,於一年後的分別如何呢?



Roden:

想問下「開源節流」,我明白到想財務自由「開源」同「節流」都同樣重要。但在節流方面自己比較弱,止凡兄對節流的心態是怎樣?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呢?


止凡回應:

其實今天我都沒有刻意節流,因為花錢的效率最大化早已經植根心中,所以在花錢時都按這模式,達至很好的節流效果。

如果剛開始的話,我建議可以考慮先養成記帳的習慣,blog內也有文章談論過的(見《運用記帳app》),一方面可以記錄開支,知道財務自由的達標情況,另一方面,有了記錄,就可以定時檢討自己在哪方面的支出需要改善,成效如何,不妨一試。


後記:

這星期的iM專欄剛好登了一篇有關花錢的「目標為本」與「成本效益」的文章,當中有一個買手機考慮的例子,配合這個工作坊Q&A,不如節錄出來讓大家看看。

舉例如選擇一部手機,如果用家是一位一把年紀的老人家,有很深的老花眼,今天最新型號的智能手機,他們看不清楚亦聽不清楚,他們根本不懂用,亦用不著。老人家所需要的主要功能只是打出打入,對於他們來說,買一部便宜十倍而適合老人家使用的簡單手機可能更適合。

就算不是老人家,也要看最新型號的智能手機所有功能是否能「用盡」。例如,不常利用手機來打機、看片的中年上班一族,手機除打出打入之外,還要上網、收發訊息、收發電郵、記錄日記、拍照、錄音、處理簡單文書之類,其實以上功能,市面上各大品牌三幾年前的手機型號也能處理。Steve Jobs去世後,感覺上智能手機只是在追逐一些記憶容量、拍照及顯示像素、處理速度,而實際功能上的突破欠奉,所以在選購手機之時,會否選回早幾代的型號呢?這些舊型號手機每每比最新型號便宜一半有多。

在選擇手機時,我們多沒有把「成本效益」最大化的想法,總喜歡最新型號,這到底是需要?想要?還是炫耀?當然,相差三幾千元,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未必值得廢神,這例子只想說明一種心態,單從選購一部手機,也可以窺視自己有否考慮花費的效率。除了手機,生活上還有很多細節,每每考慮一下「成本效益」、「目標為本」。

類似以上選擇手機的例子,算是帶出一個節流的態度,每個人生活習慣都不同,開源節流沒有好定義,但可以從這類「見微知著」的事情去反映,是生活與消費的一種態度。

還記得巴菲特說過,如果某公司的CEO有一天起床後表示開始要替公司開源節流,他便不會投資這家公司,因為開源節流應該是公司每一天都會做的事情,特意去想開源節流的話,這反映那位CEO並沒有把開源節流化成他的管理與生活態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3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