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風險:經濟受大宗商品價格拖累

中債資信與社科院世經政所聯合撰寫的《對外投資與風險藍皮書》“下稱《藍皮書》”稱,2015年以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經濟方面表現不一,但增速普遍受到大宗商品價格不振以及世界經濟複蘇乏力的負面影響。

上述《藍皮書》指出,從政治局勢來看,各國差異性較大,但整體趨穩:部分國家完成選舉和政府更叠,政治格局穩定,部分國家則飽受戰爭和恐怖主義威脅,仍處在新一輪國家秩序和地緣政治格局重塑中。

其中,特別是部分沿線國家經濟結構單一、嚴重依賴大宗商品出口的弱點暴露無遺,政治經濟局勢的變動推動“一帶一路”部分沿線國家的社會形勢變化和影響環境風險增加。

《藍皮書》稱,民族宗教因素、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全球經濟增長乏力與失衡三大深層次問題相互交織,主導了全球國家風險的變化趨勢與分布格局,並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形成較大挑戰。

為此,《藍皮書》稱,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除了關註投資機會和收益外,需要更加註重國家風險的評估和防範。在政府層面上,需要建立和完善海外投資保護政府全面行動框架和規範企業海外經營行為。在企業層面上,需要建立有效的風險管理體系,提高危機應對能力,充分嘗試多種所有制企業聯合“走出去”等形式。

東南亞地區基礎設施升級成瓶頸

《藍皮書》稱,在政治層面,從目前來看,“伊斯蘭國”在東南亞實施的恐怖襲擊,無論從數量還是破壞力上,尚不可與中東國家同日而語。

即便如此,東南亞國家未來的反恐形勢仍不容掉以輕心。互聯網和社交網絡大大助長了恐怖主義在東南亞的擴張。譬如,“伊斯蘭國”成立了馬來語的網站,專門用來招募東南亞恐怖分子。

與此同時,東南亞國家目前大力鼓勵外國投資者進入制造業,但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低下已經成為東南亞國家發展制造業的重大瓶頸。

《藍皮書》指出,若制造業所必需的物流、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無法得到充分、高效的保障,最直接的後果就是運營風險的加大,從而導致投資成本的飆升,且日後的生產經營活動也將時常面臨中斷或延遲。由於東南亞國家基礎差,同時缺乏資金,且擔心過多的國際援助將加大債務壓力,東南亞國家的基礎設施升級改造進度緩慢。

中東地區非傳統安全風險持續上升

《藍皮書》指出,在中東地區極端思想回潮,恐怖組織肆虐,恐怖襲擊頻發,中東地區非傳統安全風險持續上升。

自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以來,中東地區多個國家陷入政治失序、經濟崩潰的治理困境,維持地區穩定的地緣政治格局被打破,中東政治版圖出現嚴重的碎片化趨勢。在重塑地緣政治格局的過程中,域內外大國為提高自己對地區事務的影響力,暗中支持利益代言人制造混亂、挑起戰爭,導致地區局勢持續動蕩,人民生活異常艱難。

《藍皮書》稱,近幾年來,肆虐中東地區的“伊斯蘭國”就是典型代表。雖然在多國打擊下,“伊斯蘭國”已損失大面積的地盤和石油資源,轉入戰略守勢,但短期內要想徹底鏟除“伊斯蘭國”幾無可能。

除“伊斯蘭國”以外,中東地區還活躍著基地組織及其分支、沙姆征服陣線、庫爾德自由之鷹等其他組織。總之,只要中東地區混亂的地區秩序得不到修複,就無法從根源上遏制極端宗教思想的傳播和恐怖組織的肆虐,時常發生的恐怖襲擊將中東地區的非傳統安全風險推至高位。

同時,就中東國家經濟形勢來看,石油出口國,國際原油價格下跌導致石油出口額大幅減少,引發短期經濟增長波動;非石油出口國,經濟結構差別較大,但對外依存度普遍較高,國內政局不穩和外部經濟環境持續低迷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油價下跌和經濟疲弱導致財政收入加速下降,但財政支出相對剛性,降幅較緩,中東國家財政形勢明顯惡化。

展望未來,全球經濟複蘇乏力,中東國家經濟多元化轉型任重道遠,中短期內,中東地區經濟可能將延續疲軟的態勢。中東地區大部分國家市場規模有限,經濟結構單一,經濟的對外依存度較高,尤其是石油出口國,嚴重依賴石油經濟,經濟增長面臨外部經濟環境變化和內部結構性矛盾的雙重考驗。

與此同時,《藍皮書》指出,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為中東國家經濟發展與轉型提供契機。中國與中東國家的經濟合作一直主要集中在能源資源、基礎設施建設和工程承包領域,但實際上雙方經濟互補性較強,在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推動下,根據各個中東國家經濟結構的特點,可以有針對性地開拓新的合作領域。

比如,海灣產油國正致力於經濟多元化轉型,雙方可以在金融、旅遊、房地產、航空、海運、商業等領域開展合作;伊朗工業體系比較健全,基礎設施薄弱,中國可以加大對伊朗中高端制造業、鐵路、電力、通信等領域的投資;埃及勞動力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中國企業可以依托中埃經貿合作區,投資中低端制造業;以色列科技發達、人才優勢突出、基礎設施亟需完善,中國與以色列的合作主要涉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高新技術產業、水資源開發等領域。

中亞地區的準入壁壘

《藍皮書》指出,在中亞,國家經濟滑坡也給極端主義的滋生提供了溫床。

同時,中亞國家政權交接有可能給政治穩定性帶來考驗,對外資企業形成沖擊。為此,雖然中亞地區領導人的更叠不足以改變國家對待中國投資的態度,但由此可能帶來的局勢動蕩極有可能給包括中國在內的外國企業的投資和運營帶來沖擊。

與此同時,部分中亞國家對能源行業設置了準入壁壘或政策限制,對中國-中亞能源合作項目的開展造成了較大不便。

例如,哈薩克斯坦近年來對石油天然氣等戰略資源加強了國家控制力度,根據哈《礦產資源與礦產資源使用法》,國家對礦產品的交易和地下資源利用權的轉讓有“優先購買權”。

這一規定使哈地下資源利用者在買賣和轉讓交易中失去了主動性,對未來外國投資者進入和退出哈礦業市場,特別是收購哈薩克斯坦礦產企業構成了實質性障礙與風險。此外,在油氣行業及勞務方面提出了“哈薩克含量”的規定,即在哈註冊的各類公司在經營活動中,凡涉及哈國商品、工程和服務采購事宜,都必須依法在投資合同和礦產資源開采合同中明確規定采購比例,還包括外方和哈方被雇傭人員的比例。

而現實生產過程中,很多需要采購的商品,比如工藝複雜的器械設備等在哈沒有生產,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相應的技術支持也十分匱乏,一旦完全遵守“哈薩克含量”,勢必將給企業的運營增加巨額成本。哈薩克斯坦石油與天然氣部曾經對未按照合同履行“哈薩克含量”的油氣企業進行罰款。

同時,《藍皮書》稱,恐怖主義活動在中亞已經進入活躍期,恐怖分子可能通過襲擊外資企業達到要挾政府、擴大國際影響的目的,從而實現政治訴求。

目前中國已經取代俄羅斯,成為中亞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同時在該區域投資大量基礎設施項目。此前雖然沒有中國企業或公民在中亞遭遇恐怖襲擊的報道,但隨著中國在中亞的海外利益日漸擴大,風險敞口也必然隨之加大。

《藍皮書》稱,未來,中國在中亞地區的基礎設施、常駐機構,以及中國公民遭受恐怖襲擊的風險呈上升之勢:從世界其他區域經驗來看,目標龐大,穿越國界的能源基礎設施更容易成為武裝襲擊的目標。

譬如,對中亞地區來說,費爾幹納盆地是石油資源的主要產區,但該盆地是中亞宗教極端組織的發源地,也是恐怖主義、極端主義集聚的地方。自中亞國家獨立以來,極端勢力以費爾幹納盆地為依托,多次向烏、塔、吉等國政權進行挑釁和進攻,在費爾幹納盆地進行了一系列的恐怖主義襲擊。中哈石油管道靠近費爾幹納盆地,極有可能成為潛在的襲擊目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8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