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手機代工慘澹經營 它卻逆勢交出獲利成績 陳世惠魔鬼大改造 華冠逃過虧損命運

2011-5-23  TWM




在手機代工大廠紛紛出現虧損的狀況下,華冠卻能逆勢交出獲利成績,華冠總經理陳世惠用兩個月魔鬼改造,讓小麻雀也能舞出手機代工的新春天!

撰文‧翁書婷

二○一○年,是手機品牌廠宏達電最風光的一年,智慧型手機熱賣,讓宏達電獲利創下歷史新高;但是,二○一○年對台灣手機代工廠來說,卻是最慘澹的一年,全 球最大的手機代工廠富士康,跌破眾人眼鏡,出現巨額虧損二.一八億美元(約新台幣六十四億元),華寶也大為失色,虧損三億元,就連英華達也在營收大幅縮小 下,三月宣布併入英業達。

然而,在市場普遍看衰手機代工廠下,有一家公司卻開始賺錢,走出連年虧損泥淖,逆勢交出EPS(每股稅後純益)○.二八元的成績,今年它的手機出貨量還要突破二千萬支關卡,上看二六○○萬支,全年營收有機會衝上二八○億元,成長幅度高達四三%,這家公司就是華冠。

手機代工業在虧損邊緣掙扎新北市中和某棟大樓裡,華冠總經理陳世惠穿梭在各個實驗室,桌上一字排開都是華冠這幾年做的產品,「你能想像嗎?十年前,我們代 工一支傳統的功能性手機(feature phone),可以賺四百美元。現在,我們做一支更好的功能性手機,利潤卻只剩四美元。」毛利低落是代工廠普遍的悲歌,只是全球智慧型手機銷量大幅成長, 但手機代工廠無一不在虧損邊緣掙扎,讓人不禁疑惑,手機代工產業怎麼了?

答案很簡單,「我們暫時沒有委外釋單的計畫。」宏達電財務長容覺生說。智慧型手機市場技術門檻高、利潤肥厚,讓手機品牌廠將組裝製造緊握手中。在品牌廠無 意對外釋單下,高毛利的智慧型手機訂單拿不到,代工廠又難從功能性手機銷量賺到錢,青黃不接的結果,手機代工成了落日產業。

談到大環境的問題,陳世惠也忍不住感嘆,「前幾年我們做feature phone都有賺錢,只是賺來的錢全拿去開發智慧型手機。」早在○四年,華冠就積極投入智慧型手機的開發,以為很快就會有爆發性成長,沒想到,卻等不到期 待的智慧型手機大筆訂單進來,拿到的都是二線手機品牌的小單,沒有達到規模經濟,讓華冠短短兩年就大虧十二億元,虧到連董事會都罵。

「現在每十個人,至少有四個人用的是智慧型手機,可是在二○○七年以前,能有一個人拿智慧型手機,就很厲害了。」陳世惠看來,當時行動網路環境的不成熟,造就了需求不彰,在3G網路尚未普及下,消費者怎麼會有購買智慧型手機的需求?

品牌大廠關起門來自己做,代工市場規模小,又僅兩、三家品牌獨大,缺乏訂單支持的華冠,成績當然不好看。

屋漏偏逢連夜雨,開發智慧型手機的投資大洞來不及填滿,又遇到了○九年的金融大海嘯,整體手機出貨量負成長,智慧型手機獲利春燕沒飛來,功能性手機訂單也開始衰退,整個華冠風雨飄搖,逼得陳世惠不得不想辦法動刀改造。

「當時可能很多人恨我。」裁員、關廠、智慧型手機研發喊卡,陳世惠改造的動作一波波,因為他明白,如果不改造華冠,讓華冠重新動起來,整家公司可能會遭金融海嘯滅頂。

陳世惠一聲令下:「兩個月,營業費用要降二○%,製造效率得提升五○%,開發時間要縮減一半。」這是陳世惠給高階主管的嚴苛任務,時間這麼短,動刀的幅度卻這麼大,因為他一想到手機代代演進,生命週期遠比其他電子產品還要短,就沒有太多的時間能浪費。

一聲令下執行內部大改造

不過,華冠的好處在於規模小、組織相對扁平,比起富士康、華寶企業結構上的疊床架屋,組織調整豈是一朝一夕。可是,華冠不一樣,它的組織簡單,卻又五臟俱全,調整的命令一下,整個華冠都開始動了起來。

「不要的成本先砍,產線也都要重新規畫,每個環節都一一被拿來用放大鏡檢視。」華冠財務長周照程說,營業費用要減少兩成,每一塊錢都不容許浪費。就連工廠 營運也一樣,產線重新調整後,以前花三十秒做檢驗工作(testing),現在要縮減到三分之一,效率、成本全部重新調整,讓華冠重新上緊發條。

另外,為了盯緊各部門的改造進度,每個禮拜陳世惠都和高階主管開會,他要華冠從上到下都動起來,「因為手機產業的變化實在太快,我們不能等。」果然,金融 海嘯一過,景氣開始復甦,加上iPhone掀起的智慧型手機風潮,在在顯示華冠的機會來了,「許多買不起高價智慧型手機的消費者,也開始選購中高階的 feature phone。」華冠副總洪一峰觀察,相對低價的中高階功能性手機,一樣有觸控與上網功能,表現雖不若智慧型手機好,價位卻親近一般消費者。

於是,陳世惠把智慧型手機的研發團隊投入中高階功能手機,性價比完全不輸入門款的智慧型手機,還讓摩托羅拉因而找上門,短短半年就設計四款機種,出貨一百萬支,未來更瞄準Android平台,殺進智慧型手機戰場,希望一舉拉高智慧型手機的出貨比重。

儘管如此,資策會MIC行動通訊分析師林柏齊倒沒這麼樂觀,因為各大品牌廠釋單,最快要等到一二年,因此,華冠能否順利接到智慧型手機訂單,甚至進一步將智慧型手機出貨比重拉高至六成,將是觀察重點。

面對未來挑戰,華冠也不敢大意,陳世惠眼神堅定地說:「我每天都戰戰兢兢,就像坐在薄冰上!」

華冠

成立:1999年

資本額:40億元

董事長:李森田

總經理:陳世惠

主要業務:手機代工(無線通信器材、電信射頻、電子零組件)

近三年獲利:

2008年EPS -1.65元2009年EPS 0.06元2010年EPS 0.28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14

銀行都不做的生意,它卻獲李嘉誠注資 台灣經驗 孵出兩岸最大借貸網

2016-02-01  TCW

二○一五年,中國倒掉逾千家P2P網路借貸公司,這間公司靠著借錢給年輕人,業務量逆勢成長。

在「網路上借錢給大學生」,竟然能夠得到亞洲富豪李嘉誠、馬來西亞國家主權基金與荷蘭最大金融集團ING等青睞,憑著這個概念,這家成立僅三年的公司,一月二十日宣布獲得人民幣十億元(約合新台幣五十一億元)的投資。

這家公司叫「我來貸」(WeLab),一個直白到近乎市井的名字。二○一三年在香港成立,短短三年已有超過二百五十萬活躍用戶,申請貸款金額逾人民幣一百億元(約合新台幣五百一十五億元)。這個數字,比成立十二年、英國最大網路借貸公司Zopa還要高。

去年堪稱中國互聯網金融災難性的一年,因為經濟成長趨緩,銀行不良貸款率飆升,壞帳連連爆發。根據官方統計,二○一五年,全中國逾三千六百家P2P(peer-to-peer,點對點)網路借貸公司中,有一千多家倒閉,平均每天倒掉三家,爆雷率高達三分之一,呆帳金額高達人民幣一百五十億元(約合新台幣七百七十二億元)。

WeLab不僅沒有掃到颱風尾,業務量反而逆勢增長,還吸引了政府基金、大型銀行等投資者搶著入股,創下中國互聯網金融新創公司B輪融資的新高紀錄。

台灣金融業出身找出傳統銀行借貸困境

有趣的是,WeLab雖然在香港成立,做中國市場的生意,卻是靠台灣經驗成為現在被《富比世》(Forbes)雜誌評估為市值上看十億美元的Fintech(金融科技)公司。

WeLab創辦人暨執行長龍沛智雖是香港人,但曾任台灣花旗信用卡行銷主管,隸屬花旗銀行董事長管國霖麾下。於二○○六年,在台灣帶領團隊經歷過卡債風暴與金融海嘯;WeLab中國區總經理陳俊仁是道地台灣人,歷任VISA大中華區暨台灣區總經理、中信銀支付金融處長。

這兩人,都不是矽谷理工背景的小夥子,而是台灣銀行界外商、本土兩大信用卡龍頭的高階主管。他們在台灣信用卡市場的經驗,深知傳統金融的商品設計與缺陷所在,以此為根柢,再想辦法用網路科技解決,與一般Fintech新創公司從科技切入金融完全不同。

WeLab能夠獲得主權基金的青睞,更在於其銀行背景,而走出不同於一般主流Fintech公司想要取代銀行的思維。

一位馬來西亞主權基金人士分析,太多Fintech公司只想憑著網路概念就創業,門檻其實很低,而WeLab選擇與銀行合作,「解決銀行解決不了的問題,才有存在與成功的價值。」

從銀行出身的龍沛智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說,每個人進入社會上班,都會開設銀行帳戶,銀行已經擁有上千萬人的客戶資料,「你要跟銀行搶客戶,基本上是難如登天。」

因此,「WeLab不跟銀行搶客戶,我們的客戶是一般銀行接觸不到、沒有信用資料的大學生。 」陳俊仁說,這群客層沒有薪資紀錄,在聯徵中心沒有信用資料,基本上是銀行接觸不到、也不敢放款的人。

「借貸最困難的地方,就是十個人坐在你的面前,裡面有好人、也有壞人,但你不知道誰是會還錢的那個人,」龍沛智說。

大數據算出信評三分鐘填資料,一天內放款

WeLab的能耐,就是擁有一個獨門武器:一套能用大數據模型,計算出貸款者還款能力的信用評分機制。

傳統銀行做法,是要求貸款者填寫一堆書面問卷,調閱其身家背景、職業、財力證明、信用紀錄、聯徵資料等,並經過多次面談,據此判定放款與否及金額大小。不僅曠日廢時,搜集到的資料,也未必能證明借款者的還款能力。

舉例來說,一個在士林夜市賣雞排的攤販,他可能連國中都沒有畢業,從未有過正職工作,做生意都是用現金,沒有信用往來紀錄或報稅資料。即使月收入超過三十萬,擁有優良的還款能力,一般銀行還是不願意借錢給他。

P2P的興起,正是要解決這個問題。業者在網路上架設平台,把有錢的人與缺錢的人抓在一起,雖然省去銀行繁複的手續,也能觸及到更多族群,徵信流程卻如同民間借款般粗糙。

有的平台只要求上傳照片、資料,卻無法驗證借貸者的真實性,更多是連擔保都不做,要求雙方風險自負。這就造成了整體弊端叢生,甚至讓P2P金融淪為洗錢、非法吸金的代名詞,中國這波倒閉潮正反映了這個狀況。

WeLab剛好能彌補這兩種方式的缺陷,它不需要調閱一堆聯徵紀錄,借貸者只要花三分鐘填完基本資料,最慢一天內就能完成審核,即時提領現金。

取得用戶手機資料用通訊錄、簡訊判斷還款力

關鍵,就在它取得的資料。借貸者下載App的同時,必須同意授權給程式抓取手機內部各種資料,例如通訊錄、簡訊內容、社交網站訊息紀錄等。

陳俊仁解釋,該公司研發出的程式,會自動交叉比對資料相互間的真實性,最後算出一個信用評等分數,做為放款與否及金額大小的判斷依據。

WeLab還能從手機裡的通話紀錄、簡訊內容,分析出借貸者的信用評等。手機中如果經常接到DVD出租店的電話、電話費催繳等簡訊,分數當然不可能高;反之,若從無相關訊息,「代表他借東西都會準時還,費用會準時繳,信用當然好囉,」龍沛智說。

透過這種用程式解讀大量非結構化數據的方式,WeLab大幅降低了借貸風險。龍沛智表示,不僅至今尚未出現被詐欺的案件,呆帳率低到僅○.五%,比一般銀行的一至二%好上許多。

之所以能有這種準確度,是龍沛智與其團隊花了一年的時間,分析兩億多筆大數據的結果。「我們把借錢這件事,拆解成許多細小環節,一個個用數據去對應、定義、分析,這是一般銀行做不到的,」龍沛智說。

不搶銀行生意專攻大學生、菜鳥族群

相較於一般Fintech業者都想著要取代銀行,WeLab反而與銀行合作。他們從銀行端取得資金來源,再放款給大學生與社會新鮮人等沒有聯徵紀錄的族群,等於是幫銀行開拓了新的客源,包含ING、北京郵儲銀行等,都是他們的資金合作夥伴。

目前WeLab最高貸款額度是人民幣兩萬元,期限最長為一年。「我們抓的是長尾後面小額,但大量的那一端,不會去跟銀行搶企業或大客戶的生意,」陳俊仁說。

「他們在進行的是一場革命,完全顛覆了傳統的風險評估方式!」在風控領域深耕二十年的勤業眾信風險諮詢公司總經理萬幼筠,在看到WeLab模式時驚呼:「銀行業者多年來想做卻做不到的事情,他們做到了!」

萬幼筠觀察,WeLab走的是像螞蟻金服、微眾銀行那樣小額大量的路線。雖然成立時間尚短,無法確認其大數據計算模型,是否真的這麼厲害,但就目前的成績看來:「這幾乎是去跟銀行要錢,借給一群一定會還的人,這生意太好做了!」

當美國、英國與中國的金融科技創業蔚為風潮,台灣在去年九月底正式成立金融科技辦公室,相關的法規也陸續開放,WeLab的成功模式或許能給台灣的金融業者不少借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4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