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達康書記”吳剛:只談做人做事,不談GDP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4-09/1092637.html

001-000.thumb_head

每經影視記者 丁舟洋 每經影視編輯 溫夢華

達康火了。

難道大家真如網絡上說的那樣,愛上達康書記的顏?其實,觀眾未必真的為吳剛的雙眼皮、輕敲桌面的手指和喝茶的水杯著迷,吸引他們的是深入角色的精彩表演。

就像娛評人今天所說的,附加在達康書記身上的偶像話語,是對只看臉不看演技的粉絲經濟的一種反諷。大家打心眼兒里欣賞的,其實是以吳剛為代表的,這一批《人民的名義》中實力派演員們的做派:臺詞準備一絲不茍,形體表演惟妙惟肖,從言談舉止到動作思維的到位傳神,這就是一名演員應該有的自我修養。演員就應該琢磨關於表演的事,而不是其他。

坐在吳剛對面,專屬於有修養的實力派演員的氣場撲面而來。專訪結束後,吳剛還為每經影視錄了一段祝福語,那種經過長期專業訓練聲音字意,和舞臺上、銀幕里看到的感覺,別無二致。不由心中感嘆:演員這碗白米飯,他端得起。

“我塑造的這個人,要像個實心兒菜,一層層都是紮實的”

每經影視:達康書記井噴了。您怎麽也沒想到,觀眾們會像守護偶像一樣去守護電視劇里的這個角色吧?您怎麽理解大家這種行為?

吳剛:我有時候也看彈幕,挺好玩的,剛開始可能不太適應,我正看戲的時候怎麽出現那麽多6,這什麽呀?但很快就明白了,這就是現在觀影的特點,互動性很強。在娛樂中看了戲、也參與了,而且同步參與。就跟演員在舞臺上感受到觀眾的呼吸,觀眾感受到演員的呼吸是一個道理。

每經影視:您怎麽看李達康這個角色?其實李達康這個人內心很孤獨的,他對家人,也有很多虧欠。

吳剛:你說的沒錯。拍戲的時候,我就跟我媳婦兒嶽秀清(在戲中扮演李達康夫人歐陽菁)和導演商量,能不能弄點感情戲、家庭戲,豐富一下這個人。要不然這哥們多苦啊!整天就撲在工作、開會上。

我們就商量多加了段兒感情戲,就是他老婆被關進去後,他與他老婆的一場戲。畢竟那麽多年的夫妻,大家價值觀不一樣分手了,再厭煩,也還是有感情的。

站在李達康的角度想:“歐陽菁,她跟我夫妻那麽多年,雖然已經離婚了。但她進了監獄,我看著她,無能為力,那時候湧上心頭的反而都是兩個人感情好的時候的點滴。”那我想,可不可加點這個。加完之後去剪,還覺得挺好的。她在監獄,我在家里,又加了兩場戲,應該大家很快會看到。

李達康這個角色,我是很喜歡的。我覺得大家喜歡他。是喜歡他的坦蕩,喜歡他的執著,喜歡他的單純。李達康真急、真罵,但他心真好。這反映現在社會的一種需求,老百姓不喜歡誰玩假的。

每經影視:聽說您的發型,也是翻來覆去考慮了好長時間。

吳剛:其實我覺得在化妝開始的時候已經是在人物的創作當中了,我坐在化妝臺前,一看那個外形,嗯,心中就開始入戲了。所以外形是很重要的。我想讓角色有些變化,但又不能超出了那個人物,弄個大禿瓢肯定不行。在開拍之前的頭天晚上十點多了,我和導演還有我們的造型師,最後敲定,就是這樣一個發型了。

“一戲一隔”是人藝對話劇演員的要求,每一場表演都是創作,都和以前的不一樣。我對自己的要求是“一人一隔”。就是我塑造的這個人,得和別的角色不一樣,不能是雷同、是套路。要像個實心兒菜一樣,從外形到內心一層層往里剝,一層層都是紮實的、立得住的。

“演員像個雜貨鋪,他可以存任何東西”

每經影視:您當初為什麽同意接這個角色?

吳剛:我是比較早的進入到這個戲。我參加完一個電影節,回來的路上,這個戲的演員統籌和制片人,就在我家門口等著了,直接去了一個咖啡廳談這個戲。把劇本大綱給我看。

這個戲我看了劇本後,覺得挺難的,尺度非常大,而且讓我演領導,領導離我生活挺遠的。我認識他們,他們不認識我啊。但李路的真誠感動了我,我就把“賣身契”簽了,時間還特長,半年,我說這麽長時間啊。李路說,至少四個多月吧。我說沒問題,我這個人有個原則,只要是我答應了你的,假設時間超期了,我也完成。

為了吃透這個角色,我反複研究劇本,而且到處找政府開會的視頻,觀察里面領導是怎麽開會的。演戲除了天分,還有悟性。我希望演員是個雜貨鋪,他可以存任何東西,像駱駝一樣。等到演戲的時候,可以搗出來,把所有的儲備都用上,添在這里一點、添在那里一點,就是不一樣的。

每經影視:現在有些明星缺乏演員的自我修養,臺詞都不背,張嘴就說1、2、3,後期再去配音。這個戲里,好像沒這個情況?

吳剛:必做的功課啊,所有的人都在等著你,那麽多工作人員,在這忙活了兩個小時,就為了等你那十分鐘的戲,你八遍十遍還背不下詞兒來。我覺得這是不可以的。

每經影視:您出演陳凱歌導演的電影《梅蘭芳》中的角色,因為“一條就過,不NG”而被大家稱為“吳一條”。

吳剛:大家對我褒獎了。其實這是一種演員的天職,我們人藝演員的傳承,“戲比天大”,真的就是這樣。演話劇《嘩變》的時候,搭檔丁誌誠的母親去世了,大家都沒敢告訴他,演完戲才跟他說,所以謝幕他沒參加,演完戲他直接就走了。

很殘酷,但必須面對。像熬十天大夜、拍戲受傷、往零下三十度的水里跳,那都沒什麽可抱怨的。

“拍電影電視劇,首先不能跟話劇時間沖突”

每經影視:現在您火了,來找您拍影視劇的一定更多了。

吳剛:其實影視劇的邀約一直不斷。我之前參加了不少影視劇演出,今後還是會按我自己的路子來選擇。

首先是劇本爛了我沒法去,這不是砸我自己的牌子嗎。現在好的劇本真的不太多。像《人民的名義》這種,你一看劇本就拍案叫絕的。

其次,話劇我一定會堅持做的,人藝是我供職的單位,未來也是一樣。無論在外邊拍多麽了不起的電影或是電視劇,合同上一定要寫好,劇院有演出的時候,這段時間一定騰出來。片方同意,我才簽這個合同,不同意的話,我就不去了。因為這個時間,一定要交給北京人藝。

每經影視:喜歡話劇的年輕觀眾其實非常多。但您會不會覺得話劇的回報與付出不太對稱?

吳剛:大家不一定都喜歡我,但戲劇是有一幫忠實觀眾的,而且年輕觀眾特別多。看戲劇有一個好處,可以讓生活更深刻,這是很重要的。

人藝培養了一批好演員和戲劇愛好者,這一點功不可沒。至於你說回報,我理解的是,話劇的接觸面畢竟沒有電視劇廣,我們劇院一場戲就1100個座位,你演十場,演一年,也比不上網絡上全國同看,這覆蓋面有多大。

我有時候看英國皇家戲院,他們把有的戲拍成舞臺電影,拍得非常好,卷福演的,在我們劇院也放過這個片子,舞臺的聲光特別棒。將來我們的話劇電影要是能拍出那樣的效果,那話劇的觀眾面就廣了,全世界都可以看了。

憑借著一副好嗓子,吳剛當年差點兒去了廣播電臺當播音員,但由於對表演的熱愛,吳剛在收到電臺和北京人藝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毫不猶豫的選擇了人藝。

“擇一事終一生,愛一人到白頭”。用這句話來形容吳剛的事業與愛情,是恰當的。吳剛考上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員培訓班,從此開始了他的演員生涯。吳剛也結識了人藝同學,後來成為他夫人的嶽秀清。

其實像吳剛這樣功力深厚的演員,在《人民的名義》中是大多數。40個演員,幾乎全是科班出身,而且大部分是話劇院的臺柱子。

對這些把演員這個職業看得很重的話劇演員們來說,做足功課是基本素養。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人生在世,各行各業想做好都不容易,演員吃下去的苦同樣如此。至於修身、修德,亦是一個將表演藝術作為一生追求的職業演員的必修課。

在吳剛看來,主旋律影視劇其實應該叫“主流劇”。既傳遞正能量和真摯的情感,又講了一個好故事,美國大片其實大多如此。但這樣的主流劇在中國還未成主流。

而與話劇舞臺的堅守相比,熱錢湧入的影視圈誘惑無窮。對於未來,吳剛又如何取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6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