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打不開的電視盒子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2-21/100475311.html
「當我走進客廳,打開電視,我感覺時間像倒退了20到30年。這是一個讓人充滿興趣的領域。」近日,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的一席話,再次引發了外界對蘋果TV即將出籠的猜測。互聯網如何滲透、改變,甚至顛覆電視,這是繼電腦、手機之後,IT界下一個極具想像空間的領域。

  但在中國,電視屏幕背後關聯著敏感的政策管控,這使互聯網的滲透阻力重重。近年來,終端硬件廠商、廣電和電信運營商、互聯網公司等各方勢力紛紛殺入互聯網電視,各種互聯網電視一體機或機頂盒面市,但始終難以真正地讓電視屏幕直接地、自由地登上因特網。

  小米盒子「觸雷倒地」,是最新一宗案例。這再次給業界提了醒,電視領域最關鍵的問題不是技術、資金乃至商業模式,而是廣電總局的政策管制及牌照準入。嚴厲的政策管制,以及相關各方的利益衝突與糾葛,制約著中國互聯網電視的發展,但產業力量的不斷集結也在逐漸擴大政策的裂縫。

剛起步的「千億金礦」

  互聯網電視是基於開放互聯網的電視服務,這被認為是繼PC、手機之後,下一個互聯網領域的「超級金礦」。谷歌、蘋果等互聯網巨頭均在籌劃佈局。

  Digital TV Research(數字電視研究公司)報告預計,中國互聯網電視的數量將從2010年的200萬台增至2017年的9300萬台。而國內終端廠商的預測更為樂觀。目前中國彩電市場年銷量約為4000萬台,智能電視的整體滲透率在40%左右,並有逐年上升趨勢。2012年,中國互聯網電視終端用戶(一體機+機頂盒)規模超過2000萬。照此趨勢,未來五年內,互聯網電視用戶數有望過億。

  即使僅以硬件銷售計算,這已是一個千億級的市場。「這個市場足夠大,能夠容納多家上市公司。」優朋普樂公司CEO邵以丁對財新記者稱,即使互聯網電視只是取代家庭DVD的市場,也有近600億元的市場規模。優朋普樂是一家互聯網電視服務提供商,與南方傳媒合作運營互聯網電視業務。

  一位家電廠商人士給財新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彩電年銷量4000萬台,智能電視比例40%,每台智能電視均價4000元計算,智能電視的市場規模在640億元;以互聯網電視機頂盒年銷量500萬台,均價300元計算,這部分市場規模約150億元。這兩部分硬件的市場規模就接近800億元。

  奇虎360公司CEO周鴻禕判斷,智能電視應用和服務,將是投資人和開發者的下一個千億級金礦。上述數字電視研究公司的報告稱,全球互聯網電視的視頻收入規模將在2017年達到287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將從2010年的4900萬美元躍升至2017年的20.57億美元。

  邵以丁認為,互聯網在PC端、手機端的業務發展軌跡,在互聯網電視上仍會重現,比如遊戲、社交、電子商務等業務未來都有可能移植到互聯網電視,它們在初期可能規模不大,但未來會越做越大。現在中國的家庭基礎帶寬達到2M以上,互聯網電視在中國進入大發展的時機已經成熟。

  各路資本正在積極行動。百視通2012年1月與聯通合作推出互聯網電視機頂盒;樂視網與CNTV(中國網絡電視台)合作云視頻超清機,11月發佈「超級電視」,12月20日推出樂視盒子;小米公司11月發佈小米機頂盒;騰訊與CNTV合資成立未來電視有線公司,合作運營互聯網電視;視頻網站愛奇藝與央廣新媒體公司以及江蘇電視台合資成立銀河互聯網電視有線公司,佈局互聯網電視;創維、TCL、海信等家電廠商也與牌照方合作,內置互聯網電視終端。

  此外,中國移動的互聯網電視項目組也和多家牌照方談判,計劃2013年試水互聯網電視業務。

  創新工場今年投資了樂視網旗下的互聯網電視公司樂視致新。創新工場合夥人邱浩對財新記者稱,這也是因為看好互聯網電視業務未來在中國的發展空間,提前佈局。

  邵以丁判斷,未來高清視頻內容的播放,一定是以電視屏幕為主。「在PC、手機上看視頻就像個人吃快餐,在電視上看高清視頻才是全家人吃正餐。」

小米盒子「踩雷」

  但是,現階段中國的互聯網電視在產業政策上仍存在諸多限制,各路人馬想玩轉這個產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迅速被叫停的小米盒子,即是典型案例。

  小米公司在11月14日發佈小米盒子工程機測試,在11月22日晚間即宣告因系統維護暫停視頻服務,計劃於12月正式發佈的小米盒子現在已變得遙遙無期。小米公司稱,正在按照國家相關政策,與互聯網電視集成平台和持牌機構密切合作,爭取盡快開始下一輪測試。

  一位接近小米公司的知情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小米盒子正與百視通談合作。百視通今年11月曾公告新獲廣電總局批覆200萬個互聯網電視機頂盒客戶端編號,一個編號只能對應一台機頂盒。

  小米盒子被閃電叫停,引發廣電、電信和互聯網圈的廣泛討論。「雷軍(小米公司董事長)更多是在試水,但是走得太急,對廣電行業的複雜度估計不足。」原中國移動家庭多媒體事業部經理盧山說,小米盒子違反了廣電總局2011年10月下發的《持有互聯網電視牌照機構運營管理要求》(業內稱181號文)。

  181號文規定,互聯網電視終端產品只能惟一連接互聯網電視集成平台,而不得有其他訪問互聯網的通道。這意味著,互聯網電視終端只能與互聯網電視牌照方合作,不得將公共互聯網上的內容直接提供給用戶。目前,擁有互聯網電視集成牌照的機構有七家:CNTV、百視通、華數傳媒、南方傳媒、湖南電視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廣電總局對互聯網電視終端設備採取許可序列號管理。

  小米盒子之前已與華數傳媒合作,獲得華數擁有的終端序列號,並接入了華數的集成播控平台。但問題在於,華數傳媒的內容播控平台不是小米盒子的惟一內容來源,小米盒子還集成了搜狐視頻、騰訊視頻、PPTV、風行網等視頻網站。這相當於在小米盒子上開了其他通向公共互聯網的通道。

  小米盒子聚合視頻網站內容的做法,也違反了181號文中「互聯網電視播放的內容應當具有電視播出版權」的規定。而搜狐視頻、騰訊視頻等網站的大部分影視內容只有網絡版權,沒有電視版權。

  「廣電總局必然會叫停小米盒子,如果不叫停,類似小米盒子的產品馬上就會大規模鋪開,到時候廣電總局再想管就難了。」盧山分析說。

  事實上,在小米盒子問世前,已有廠商生產了一些山寨盒子在深圳華強北、北京中關村等電子市場銷售,這些山寨盒子也聚合了視頻網站的高清內容和海外電視節目。「但這些山寨廠商規模較小,比較低調,廣電總局之前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盧山說,小米通過互聯網銷售,如果得到廣電總局默許,鋪貨量會很快,其他廠商再跟進,局面勢必難以控制。

  「雷軍不是不懂政策,而是在試探政策,更核心的意圖是小米想做內容運營。」一家互聯網公司負責人對財新記者分析。在互聯網電視產業鏈中,價值核心在內容運營,而終端硬件賺錢很辛苦。雷軍在小米盒子發佈會上也表態,小米盒子不會通過硬件來賺錢,而是通過內容和服務產生價值。

  但在過去IPTV、三網融合的多次政策博弈中,廣電總局始終將電視內容集成與運營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小米盒子的失敗,絲毫不令業界意外。

廣電總局要主導權

  「廣電總局管控的核心只有四個字,可管可控。」邵以丁表示,與PC、手機等私人屏幕不同,電視是家庭公共屏幕,廣電總局認為自己有責任讓出現在電視屏幕上的內容做到可管可控。

  在此邏輯下,不管是IPTV還是互聯網電視,都必須搭建內容集成播控平台。而播控平台也只有廣電系企業才拿得到牌照。此外,為防止互聯網電視對傳統有線電視運營商形成衝擊,181號文中還規定,「目前階段,互聯網電視內容服務以向用戶提供視頻點播和圖文信息服務為主,暫不開展廣播電視節目直播類服務。」

  「這是廣電吸取了IPTV的教訓。」盧山告訴財新記者,此前中國電信與百視通合作的IPTV業務,可以提供直播內容,對地方廣電網絡有替代作用,曾引起地方廣電網絡強烈反對。IPTV的用戶數目前已經超過2000萬。

  在IPTV業務中,廣電系統雖然掌握了集成播控平台,但在合作中,主導用戶拓展、計費系統、運營數據等的電信運營商實際控制了業務平台。所以,在互聯網電視業務上,廣電總局明確規定,互聯網電視集成機構應當建立獨立的用戶管理、計費認證系統,不得與傳輸網絡運營商合作進行互聯網電視業務的用戶管理、計費認證工作。

  「此舉意在將電信運營商踢出。」盧山透露,中國移動與互聯網電視牌照方談合作時,牌照方都要價很高,基本讓電信運營商淪為流量管道。

  從2010年以來,針對不斷試探政策底限的互聯網電視業務,廣電總局反應迅速,連續發出多個規範性文件,顯示了其強烈的產業主導意識。「這與廣電總局的一貫風格有些不同,發文之迅速,行文之嚴厲,條款之嚴密,以往都很少見。」盧山說。

  各路資本在廣電總局的強烈主導意識下屢屢碰壁,空間狹窄。比如,電視機廠商內置自建的集成平台很快被叫停;互聯網企業則需要尋求與牌照方合作,才有資質開展業務;電信運營商發展用戶的能力最強,線下網絡與資費系統完善,但被廣電的政策排除在外,現在只得處於觀望狀態。像中國電信目前能做的只是升級IPTV的客戶端與系統,對互聯網電視低調演進。

  在技術和運營經驗上實際不如互聯網企業和電信運營商的牌照方,是產業鏈價值的核心。它們全部來自廣電系統,因為互聯網電視業務與原有有線網絡、IPTV業務存在一定衝突,它們對發展互聯網電視的積極性不強。殷建勇稱,「牌照方現在是坐地收錢的模式,每授權一個盒子或一台電視機內置終端就能收到錢。」機頂盒廠家透露,一個編碼許可的價格大致在15元左右,CNTV、百視通和華數傳媒的開價都差不多。

  「此前,家電廠商、互聯網企業、廣電運營商都想通吃產業鏈,但最終都沒能實現。」邵以丁說,經過政策管制,各方也開始磨合妥協,尋求產業鏈的共贏之道。

拱出來的空間

  一位電信運營商人士指出,要做大互聯網電視產業,需要現有的政策適當放鬆。允許更多的玩家入場,共同運營,各自發揮價值,最終形成全產業鏈參與的健康模式。

  「與廣電系統合作,要一點一點去試探和突破政策,但不能突破得太多,也不能到底線。」和廣電系統企業合作過的人士分析說,互聯網企業或電信運營商需要與廣電系統內部企業結盟,形成一致利益,才有可能慢慢推動廣電總局松一點手。

  邵以丁認為,產業鏈各方應該先在現有的規則內把事情做好,拓展出市場和規模,再來推動政策調整。

  事實上,現有的互聯網電視管控政策,已較早前有所放寬,這是被市場一點一點「拱」出來的。最早積極推廣互聯網電視概念的是電視機廠商,借此提高銷量和利潤率。同時,還試圖做一些「軟硬平台結合」的轉型。電視機廠商曾自建集成平台,聚合互聯網上一些高清視頻內容,但很快被廣電總局叫停。之後,電視機協會與廣電總局交涉,最終情形有所緩和,廣電總局出台互聯網電視集成業務管理規範,發放集成業務牌照,允許電視機廠商與牌照方合作發展互聯網電視。2011年,樂視網推出樂視盒子。廣電總局也叫停,但允許上海、長沙和杭州三個城市進行互聯網電視機頂盒試點。

  盧山認為,未來,牌照方可能會推動廣電總局去慢慢調整政策。「比如百視通,作為上市公司,同時它需要業績回報,運作就很靈活。」

  但在廣電總局的職能中,政治優先,管理意識形態;同時兼顧產業利益。在這兩個目標之間,有時存在矛盾,但也有空間。這個空間就是政策鬆動之希望所在。

  「廣電掌控集成播控平台,短期存在調整空間,比如可以多放出一些牌照,或在細節處調整,如允許直播內容進入互聯網電視播控平台,允許與電信運營商合作等。」盧山說,而長期看,他認為需要從制度層面作出調整,比如改牌照審批為備案制。顯然,他的想法與現實有著遙遠的距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868

從「互聯網思維」聊開的 xuyk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f0hc.html
  青年朋友小Q是專做印染助劑生意的。他今天來看我,聊起「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思維』好像都是關於最終消費品營銷的吧?可能與我們做中間產品的關係不大吧?」小Q頗感疑惑地問。
   關於什麼是「互聯網思維」,我拜讀過幾篇專家寫的文章,也查了網上各種各樣的解釋,都說它顛覆了傳統營銷思維,然我怎麼都搞不懂它是怎麼個顛覆的。
   互聯網極大地改變了營銷方式,但其基本思想,我看來看去,覺得依然還是秉承以前的「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這個基本理念。你現在確實把它顛覆掉了?這就好比,以前股票都實實在在有一張票子,現在你投資股票,拿得出這種票子嗎?它們都被互聯網的電子符號替代了,但你能以此就說「這顛覆了傳統的投資思維」了?而我們看到,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的基本思維幾十年沒變,他電腦也從來不用,一直沿用老式方法(電話)操作,可他現今在世界投資領域裡的排名怎麼仍然還是第一?
   「互聯網思維」從理念上講,沒有任何新意。所謂互聯網就是「互相聯接網絡」之意,因此互聯網能夠更好地發揮和實踐「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的營銷思想。這是因為運用互聯網,1、可以更快地瞭解市場以及客戶的(潛在)需求;2、能夠快速滲透到終端客戶,並與之互動;3、更容易跨界發展。所以,在互聯網時代,誰整合終端客戶能力越強,誰就越能制勝;誰掉以輕心,說不定哪天就會被非本業的人跨界幹掉。
   由此可見,當下許多人噱頭噱腦地大講的「互聯網思維」,其實是講互聯網的營銷方法,而非營銷思維。
   講了這些,現在把話題拉到開頭小Q的提問上來。互聯網營銷要靠網上來進行,但完全可以借它的思考方法,運用到你的中間產品的傳統營銷上面。這裡著重講兩點:
   1、終端客戶整合營銷。
   a、關於終端客戶。你小Q以前的銷售對象主要是中間批發商,後來逐步繞開他們,直接銷給了印染廠,這時印染廠對你來說就是終端客戶,這與互聯網的本質不是一樣的嗎?現在你更要這麼做,因為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傳遞速度飛快,你不加強這方面的努力,別人就會很快搶佔你的市場。
   b、關於互動體驗。互聯網的「互」就是要求與客戶互動,讓他們體驗產品或服務。這條重要方法你也可拿來用上。以前,你銷售產品基本上是單向進行的,你有什麼銷什麼。現在需要進一步改進,要想方設法讓客戶多多參與你的營銷活動,比如,請他們幫你開發產品或改進工藝,向你提供市場信息,引導你進入新的市場,指點你產品方向,提出你產品和服務的改進意見,等等,這樣客戶不就與你互動了,同時不也就在體驗了?結果呢,互動越多,體驗越深,你賣給他們的產品也就會越多。
   2、跨界發展。現在,好端端的大品牌,被半路出家的突然幹掉,這樣的事情時有發生。這說明,互聯網時代邊界越來越模糊,跨界越來越容易。你也不妨用這個認識來拓展你的生意,比如,隨著環保要求的不斷大幅度提高,印染廠想要生存,勢必須要增加濁水、廢氣、污泥等處理方面的投入,這是個增長點,那你何必還只侷限於銷售印染助劑呢,也可順勢營銷環保處理化學品呀。
   「總之,你企業不大,基本都由你在打理,那你平時就不妨開著車,多到終端客戶那裡去轉轉,多與他們泡在一起,與他們多多互動,讓他們多多體驗。他們都在市場的第一線,以他們為中心,讓市場的力量推動你發展。」我說。
   「好!」小Q猛拍一下大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984

由「滿倉踏空」談開的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75z.html

   股市波瀾壯闊,連創歷史天量紀錄,但“二八”分化,使得好多做中小盤股的朋友“賺了指數不賺錢”。這些朋友中,有的深為自己沒有及時換入大盤股,造成“滿倉踏空”,懊惱不已!

   可不是嗎?這幾天,又有好幾個朋友多次來電,提出並討論這個“如何及時切換,以期踏準輪動節奏”的問題。竊以為,這其實純屬是個偽命題,是由事後之明(事後諸葛亮)的思維方式導致的,是把結果當原因了。

   一、股市的板塊或個股確確實實具有波動性和輪動性,但它們的輪動次序卻都是隨機事件,是事先不得而知的,這也是股市不確定性的一個突出方面。你想,即便是大盤漲跌波段的拐點也都難以確知,更不用說更複雜、更活躍的板塊或個股了,它們的輪動拐點你能料準?

   我們就拿看似最簡單的“二八”行情輪動為例吧。以前,“二八”分化跡象不知有過多少次了,而每次都有許多人滿以為行情轉換了,紛紛切換,可結果呢,還都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這回,大家確實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二八”真的輪動分化了,但這已是發生了的事情,這恰恰說明,輪動次序只有事後才可知道。當然,這回有人料事如神,看出拐點,及時切換,大獲成功,如願以償。其中,也許有人滿以為這是他百發百中做到的。那好,既然你有如此確定性的判斷能耐,那請你此刻再顯神通,明明確確地回答此問:“從明天早盤開市,你再要繼續重倉壓在‘二股’上面幾天?然後確定在什麽時候換到哪些板塊中去或撤離?”你確定得了嗎?

   二、從宏觀方面講,股市是市場經濟的產物,也是市場經濟的反映,如果股市的輪動次序真的事先可知,那也就意味著,股市是可預測的,從而市場經濟也就可以預測了,這樣的話,經濟危機也就完全可以避免的了。這可能嗎?所以說,正如與“泡沫只有等到刺破了,才知道泡沫”的道理一樣,股市輪動只有等到輪動了,才知道輪動了,而事先是無法確知其輪動拐點的。

   其實,因為股市各個板塊都是各個經濟領域的代表,所以不管是牛市反轉,還是熊市反彈,行情都會輪動到的,只是它們的輪動次序是隨機事件,是不能事先安排定當而已。

   從微觀上講,輪動假如確實可測,那股市中每天都有輪動漲停板股票,那你怎麽不去抓呀?!你若抓一個準一個,不出半年,巴神大爺保證邀請你吃飯呢。

   三、就中小盤股和大盤股的整體走勢來看,它們從各自的底部算起,中小盤股上漲了接近100%,大盤股大約上漲了47%,做中小盤股的朋友你難道還不滿意?何必對自己當前“滿倉踏空”耿耿於懷?你想漲的都是你的,而跌的你都可逃避,先在中小盤股里撈一把,再到大盤股里舀一勺,你想得到美?!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你無法集所有投資方法的優勢於一身,有所得必有所失,股市就這麽公平講理。

   當然,我這麽說並非否定投資方法應該要與時俱進、日趨完美的努力,而是強調應該遵循股市規律來行事。企圖踩準輪動拐點、踏準輪動節奏,長期而言,這是難以如願以償的。你想,即便是美元與石油或黃金、貨幣與貨幣之間的匯率、股票與債券、新型市場的股市與成熟市場的股市、等等,這麽顯而易見的金融領域,也都難以踩準拐點和踏準節奏,更不用說投機性極強的股市板塊或個股了呢。

   四、今天看到一篇頂尖名家的博文,他說,為了避免“滿倉踏空”,應該一半資金配置大盤股,另一半資金配置中小盤股,這樣就永遠不會踏空了。我不覺有點納悶:配置大盤股的一半資金好幾年不見贏利,這一半不等於是踏空了?現在,大盤股瘋漲,另一半配置中小盤的不也踏空了嗎?這樣做,踏空還是踏空,只是不會完全踏空罷了。

   不過,這位頂級大師這個建議涉及到了投資的一個重要問題,即應該如何進行股票配置。這倒是非常有意義的!既然追熱點、踏輪動等投機操作難度太大,那是不是可以合理配置股票結構來應對股市不確定性的情況呢?這就對了!但對於如何配置,每個人都會不一樣,也都會根據自己能力的不斷提高和具體情況而作調整,只要適合自己的就是好的。

   我這里舉個因人而異的股票配置的事例。我有一位青年朋友小H,他比較熟悉金融方面的東西,原先幾乎買的都是銀行股。我們在交流中,我提議,應該把眼界拓開一點,視銀行業為金融行業的一族,金融行業還包括了許多其他行業,比如,券商、保險、等等,所以,把所有的資金押註於銀行股上面不一定妥當。後來,他從銀行板塊中移出相當數量的資金換到了他也比較熟悉的券商和與券商有關的股票上,這次金融股大漲,他獲得了比原先配置更大的收益!“做熟不做生,既要深又要廣”,這是他領悟到的一個很有實際意義的投資道理。好!

   總之,為了避免“滿倉踏空”,追逐輪動不可取,合理配置才可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901

【專欄】內部激勵+並購整合,百度自己開的藥方能管用嗎?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18/148458.html

i黑馬:2013年之後的百度,找了兩副藥方,一副內服,一副外敷。內服的方子,主要是以內部激勵為主,不斷提高額度的“百度最高獎”是其中的一味藥;而外敷的方子則是大量地進行並購和整合,為百度添加更多的元素,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成分,如收購91助手。藥方不錯,可百度能就此消腫嗎?

201303197281363677062890.jpg

來源:黑問專欄
作者:張書樂


2013年之後的百度,找了兩副藥方,一副內服,一副外敷。內服的方子,主要是以內部激勵為主,不斷提高額度的“百度最高獎”是其中的一味藥;而外敷的方子則是大量地進行並購和整合,為百度添加更多的元素,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成分,如收購91助手。

饑餓來源:占據著國內絕對搜索市場的百度,進取動力不足。又由於在搶占移動互聯網市場的進度不佳,比整個互聯網節奏慢半拍,李彥宏對百度團隊怒評零分。

饑餓表現:百度開始以600萬美元的“百度最高獎”刺激內部,並拿出高達20億美元進行外部並購和整合,內外同時發力,重新找回饑餓的感覺。

饑餓指數:★★★

“我期待著有一天,當人們到國外旅行的時候,只要帶著百度翻譯,就可以毫無障礙地跟當地人溝通。我期待著有一天,人們可以不再需要電腦、手機,只要把一個小小的芯片植入你的腦子,你就可以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在2014年最熱的8月,站在百度大廈東廣場,對近萬名參加2014百度Summer Party的百度員工所作的激情演講。

這個明顯山寨馬丁·路德·金著名演講《我有一個夢想》的“連珠炮”,記錄下的不僅僅是李彥宏對未來互聯網版圖的野心,還有他對百度這間公司及其員工的期許。就如他2012年11月那封在百度內網中,以“改變,從你我開始”為題的著名公開信中,所要求的“鼓勵狼性、淘汰小資”那樣。

離破產還有30天

李彥宏的希望很簡單,不要富貴病,要有饑餓感。

2013年1月,李彥宏在2012年“公司系數”一欄的打分是零。在不少員工看來,這是Robin對百度在“移動互聯網”上的表現十分不滿意。

但這只是對李彥宏零分事件的皮毛分析,他真正的焦慮在於百度慢了,比整個互聯網節奏慢了半拍。在這個時間段內,李彥宏密集發聲,特別是在公司年會上,李彥宏甚至說:“過去的2012年對於百度來說,可能是近些年來最困難、最不容易的一年。外界對我們的發展有一些質疑——百度是不是錯失了布局未來的先機?是不是只能躺在領先的優勢上吃老本?是不是缺乏創新的動力和能力?”

這是富貴病。有百度員工甚至說,依靠搜索引擎上的絕對優勢,百度單靠一個競價排名就能活得很滋潤了。言下之意就是百度已經很成功了,沒必要再去那些未知領域冒險。這樣的觀點,在當時的百度很有市場,以至於不少百度的離職員工稱,“百度很多的部門還是挺適合養老的,諸如北大、清華等學府的人才,越來越不會在百度待太久,因為百度帶來的挑戰越來越少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範仲淹的這句老話,其實對於每一家進入穩定期的互聯網公司都在發揮著作用,特別是在自己的優勢領域,同時又沒有對手的情況下。幾乎在同時,左右著整個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的阿里巴巴也陷入了類似的局面,不少媒體都報道著淘寶的不少“小二”們,在淘寶店家的“賄賂”中,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

馬雲的選擇是在阿里體系里,高調反腐,而李彥宏則在百度體系里,全力推崇狼性文化。可問題是,如何才能讓躺在功勞簿上睡覺的員工們,因為饑餓而激發狼性呢?

“離破產只有30天”,成為了李彥宏用來激發士氣的一個口頭禪,但這還不夠。李彥宏必須要有治療百度富貴病的藥方。

告別“脂肪肝”的藥方

利誘是一條激發饑餓感的捷徑。

就在李彥宏激情演講的同時,百度頒發了年度的“百度最高獎”,6支10人小團隊分享了高達600萬美元的獎金,這也是之前三年“最高獎”的總和。四年累計共發出1200萬美元,這種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古老策略,也在骨子里透出了強烈的利誘味道。

但僅靠這些還不夠,百度十多年來的發展太過順利,以至於它已經喪失了疼痛的感覺。用李彥宏的話來說,這是恐龍病:“我聽說恐龍腳踩到一塊石頭,要幾個小時以後它的腦子才能夠反應過來。百度如果這樣,不管長到多大,都會失敗。”

李彥宏並非危言聳聽。2010年3月,當時百度在中國最大的競爭對手谷歌,以頻繁受到黑客攻擊為由,關閉了谷歌中國的域名,正式退出中國大陸市場。至此,國內的搜索引擎大戰基本塵埃落定,百度在此領域的地位變得不可撼動。

沒有對手是一種寂寞。之後的一兩年中,百度一直都沈浸在勝利的喜悅里,畢竟PC時代,互聯網入口只有搜索引擎和瀏覽器,後者的世界里還在群雄割據,這讓百度沒有了後顧之憂。中度“脂肪肝”的惡果也很快呈現。

具體表現在百度自身上,就是除了主打的搜索相關業務外,百度的許多其他探索和拓展嘗試,都很不成功。如電子商務上的百度有啊和網絡視頻上的愛奇藝。僅2012年,百度在這兩個項目的投資虧損就達2.942億元,而2011年則為1.794億元。在移動互聯網戰場上,百度更是乏善可陳。有人就揶揄當時的百度移動產品,不過是將PC端的搜索引擎適配了一下手機屏幕罷了,用戶體驗基本為零。

2012年1月,老對手騰訊旗下才誕生433天的微信已經擁有了過億用戶,到了年底,用戶量接近3億。騰訊借此成功搶占了移動互聯網的入口,這讓李彥宏感到憂慮。他在前不久參加的一次讀書會活動中就說:“像這種起來得特別快、用戶數目也非常大、粘性非常高的產品,我肯定是擔心的,我天天在琢磨,它會不會對我的業務產生實質性的威脅。答案是有可能。”

但創始人的憂慮,很多時候並沒有外界想象的那麽大,特別是對於百度這樣一個已經上了軌道的非創業型公司來說。侵入肌體內部的脂肪肝,必須要配合相當的療程來緩解和消除,光靠喊狼性口號,意義不大。

2013年之後的百度,找了兩副藥方,一副內服,一副外敷。內服的方子,主要是以內部激勵為主,不斷提高額度的“百度最高獎”是其中的一味藥;而外敷的方子則是大量地進行並購和整合,為百度添加更多的元素,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成分,如收購91助手。

這兩副藥方表面上都指向百度想要進軍的移動互聯網,但實際上,都是想借助移動互聯網這個新興領域,讓百度的員工們重新找回創業的感覺,那種步履薄冰、舉步維艱,且不知何時冒出一個敵人將自己顛覆掉的危機感。

藥方不錯,可百度能就此消腫嗎?

餓不起來的百度

2014年初,李彥宏沒有召開全員大會,也沒有發表激情的年度講話。他又發了封內部郵件,因為2013年全年度總營業收入達到319.44億元,同比增長43.2%;更因為第四季度,移動營收占總收入的比例已經超過20%。

他在內部郵件里激動地寫道:這證明無論在PC時代,還是移動時代,搜索營銷都是一種有效的商業模式,這也讓我們在變幻莫測的市場環境中更有信心。

百度似乎重新找回了饑餓感,甚至肌體都變得年輕了許多。正如李彥宏在內部信里提到的那樣,百度IDL研究院將正式啟動少帥計劃,面向全球招募優秀青年人才。在2013年,百度其實已經給自己提拔了一批“少帥”,其中最令輿論興奮的是,一個叫李明遠的29歲年輕小夥,在7月被提升為副總裁,距離2004年他作為實習生進入百度,不過9年光景。他晉升之後仍然負責百度移動業務,顯然,這一次提拔的指向性很明確。還有一點也值得註意,2010年的時候李明遠曾在百度與日本電商巨頭樂天成立合資公司後不久,選擇“負氣”出走,成為UC產品副總裁。在2011年11月,在與李彥宏兩次長談後,又被“請”了回來。

在移動互聯網上,百度也斬獲頻頻。2013年底,百度一共有14款移動產品用戶數過億,“億級俱樂部”成員不斷在增加。其中,手機百度客戶端用戶突破4億。與微信在騰訊的一枝獨秀不同,百度不同形態的產品勢均力敵。按照百度的說法,其已經在移動端初步形成了移動搜索、應用分發、LBS和移動視頻四大入口。要知道,在年初,百度的移動端還基本是荒漠化的。

但值得註意的是,在如此的狂飆猛進中,有太多的因素來自於外敷,即廣泛的並購,特別是對91手機助手的收購。2013年8月14日,李彥宏親赴福州與網龍公司簽署收購91無線的最終協議。10萬元人民幣起步的91手機助手,最終賣出19億美元。如此高度重視91,並開出天價,業界的評論中大多有一個共同的觀點:百度總算給自己買來了一個移動互聯網的入口。

百度的兩個老對手騰訊和阿里巴巴幾乎在同樣的時間內,大肆並購、暗挺著各種移動互聯網企業。比如在2014年初,由此引發的“殺”得如火如荼的打車大戰,其背後就蘊含著騰訊和阿里在移動支付領域的競爭。

然而,百度壓根就沒有能力參與,它的並購還停留在給自己找一扇大門,並拉上一堆和產品線聯系不緊密的小夥伴們。並購去哪兒整合旅遊類垂直搜索,並購91增強輕應用,並購PPS增強愛奇藝……這些增強型的並購動作,其實都是在構築防禦工事。而它的老對手們則已經在自家的移動互聯網大門口,為進入者興建更多的“景觀帶”了,有自建的,也有買來的。

有人調侃百度的窘境:在PC時代,霸著入口的百度占盡了便宜,甚至逼得阿里以禁止百度搜索來保全自己。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電子商務變成了入口、社交網絡變成了入口。可搜索引擎,在有了眾多App直達後,用處變得越來越弱了。BAT之間,發家的業務開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到了2014年中期,在阿里成功上市後,在三巨頭的局面里,百度以其不到800億美元的市值已經遠遠落後於騰訊(1800億美元)、新科狀元阿里(2400億美元)。差距的鴻溝在不斷拉大,這也是三者在移動互聯網水平上落差的生動註腳。

內服、外敷的方子,顯然沒有為百度帶來更多的饑餓感,甚至於自家的頭牌搜索業務,也遭遇到了更加狼性的周鴻祎領軍的奇虎360公司的狙擊。360搜索“上架”之時,從百度那邊挖了不少的墻腳。

或許百度90%的80後員工中,有不少人難以消受這種富貴病,既然在百度里找不到挑戰,只好出去饑餓一把。

“打雞血”還是重新創業

做技術出身的李彥宏時刻被危機感所籠罩,百度自身也是,但在大企業病難以消腫的現狀下,他又該如何謀篇布局呢?

註入更多的新鮮血液是一個選擇,但李彥宏並不打算在百度已達3萬員工的龐大體量上,再增加過多的負擔。他推出了不少新的人才計劃。

輕應用就是一個人才計劃。盡管看起來,這似乎是百度想要重新定義移動互聯網應用模式的一步棋。基於搜索的移動互聯網應用,在黏性不足的情況下,李彥宏想要換一道菜,但主廚並不是懶散的百度自己。

收購91之後不久,李彥宏立刻推出了輕應用概念(無需下載、即搜即用的全功能App),把移動搜索海量的長尾需求分發給年輕的開發者們。百度給出的蛋糕是,開發者在接入輕應用這個開放平臺後,除了能獲得大量分發和用戶以外,還能借助百度的強大技術支撐,贏得更好的用戶體驗。當然,更重要的還是能讓年輕的開發者們賺到錢。這一切看起來,很像蘋果應用商店的眾包模式。而用外部創業者的狼性來提高百度的活力,似乎是一條康莊大道。

“通過購買關鍵字,我們找到用戶,用戶使用服務並獲得良好的體驗。”平安業務負責人容俊彥對媒體談到在輕應用的試水體驗時,也透露出了百度的圖謀,還是延續PC端搜索引擎的模式來賺錢。“這樣的應用分發,看起來輕了,較之原生App技術難度也低了,但對於年輕創業者來說,競價排名更難且貴。”一個移動互聯網創業者對筆者如是說。

通過外部來“打雞血”似乎有了阻礙,另一個註入新鮮血液的法子開始浮出水面。百度選擇的路數,依然是從外及內。

據媒體報道,百度91於今年5月正式啟動了“內部創意孵化機制”,並開出總額高達10萬元的獎金,扶持優秀創業項目。活動開展至今已收集到108個創意申請,而這些項目中的佼佼者,將成為百度91後期孵化的重點項目。而在外界觀感上,這次內部創業很有象征意味,“與騰訊等基地型孵化路線不同,百度91所做的能力型孵化器,受機構性質、人力資源等因素約束較小,初創企業的價值增值與其利益息息相關,因此理論上成功幾率更大。而相較於百度根深蒂固的互聯網發展史,百度91的移動互聯網氛圍更為濃厚,也更適合移動互聯網創業項目的培植。”這段頗具深意的媒體評論中,本身或許也帶有百度自身的意見在其中。

從外圍小夥伴處進行突圍,進而引發百度老員工的垂涎與饑餓感,形成由外而內的二次創業,正如那段評論所說——理論上成功幾率更大。

而在輕應用之後,百度也進一步加碼。9月3日,輕應用及其相關新產品的話題再次在企業和開發者中被引爆。在當天召開的2014百度世界大會上,百度推出了一整套面向傳統行業的移動互聯網生態解決方案“直達號”。這一次,百度想要建立O2O體系,形成自己在移動互聯網上的獨家入口。

在百度的戰略版圖上,新的構架已經謀劃好了。過去,輕應用主要運用在百度移動搜索,直達號則覆蓋了地圖等平臺。百度希望借助O2O這個還沒有形成真正入口的移動互聯網方向,重建自己的話語權,並繼續通過外部“打雞血”的方式來彌補自身富貴病帶來的種種問題。

“至少,這一次面向的用戶更樂意花錢了。過去只是面向開發者,面向有眾多應用分發平臺可選擇的創業者,積極性不高是可以想見的。而傳統的地面商家,此刻都在找進入移動互聯網的入口,加上過去百度地圖的黏性,都為直通號加分不少。”業內人士戲稱,“人傻錢多速來!百度這次似乎真的找到門了。”

可問題是,百度肌體內部的脂肪肝,似乎還是沒有找到方子治。而不斷加“外掛”的方式,一旦不奏效,將有可能演變成百度新的脂肪堆積……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點擊鏈接,和作者一起交流:http://ask.iheima.com/?/people/zhangshuyu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142

【專欄】內部激勵+並購整合,百度自己開的藥方能管用嗎?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18/148458.html

i黑馬:2013年之後的百度,找了兩副藥方,一副內服,一副外敷。內服的方子,主要是以內部激勵為主,不斷提高額度的“百度最高獎”是其中的一味藥;而外敷的方子則是大量地進行並購和整合,為百度添加更多的元素,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成分,如收購91助手。藥方不錯,可百度能就此消腫嗎?

201303197281363677062890.jpg

來源:黑問專欄
作者:張書樂


2013年之後的百度,找了兩副藥方,一副內服,一副外敷。內服的方子,主要是以內部激勵為主,不斷提高額度的“百度最高獎”是其中的一味藥;而外敷的方子則是大量地進行並購和整合,為百度添加更多的元素,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成分,如收購91助手。

饑餓來源:占據著國內絕對搜索市場的百度,進取動力不足。又由於在搶占移動互聯網市場的進度不佳,比整個互聯網節奏慢半拍,李彥宏對百度團隊怒評零分。

饑餓表現:百度開始以600萬美元的“百度最高獎”刺激內部,並拿出高達20億美元進行外部並購和整合,內外同時發力,重新找回饑餓的感覺。

饑餓指數:★★★

“我期待著有一天,當人們到國外旅行的時候,只要帶著百度翻譯,就可以毫無障礙地跟當地人溝通。我期待著有一天,人們可以不再需要電腦、手機,只要把一個小小的芯片植入你的腦子,你就可以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在2014年最熱的8月,站在百度大廈東廣場,對近萬名參加2014百度Summer Party的百度員工所作的激情演講。

這個明顯山寨馬丁·路德·金著名演講《我有一個夢想》的“連珠炮”,記錄下的不僅僅是李彥宏對未來互聯網版圖的野心,還有他對百度這間公司及其員工的期許。就如他2012年11月那封在百度內網中,以“改變,從你我開始”為題的著名公開信中,所要求的“鼓勵狼性、淘汰小資”那樣。

離破產還有30天

李彥宏的希望很簡單,不要富貴病,要有饑餓感。

2013年1月,李彥宏在2012年“公司系數”一欄的打分是零。在不少員工看來,這是Robin對百度在“移動互聯網”上的表現十分不滿意。

但這只是對李彥宏零分事件的皮毛分析,他真正的焦慮在於百度慢了,比整個互聯網節奏慢了半拍。在這個時間段內,李彥宏密集發聲,特別是在公司年會上,李彥宏甚至說:“過去的2012年對於百度來說,可能是近些年來最困難、最不容易的一年。外界對我們的發展有一些質疑——百度是不是錯失了布局未來的先機?是不是只能躺在領先的優勢上吃老本?是不是缺乏創新的動力和能力?”

這是富貴病。有百度員工甚至說,依靠搜索引擎上的絕對優勢,百度單靠一個競價排名就能活得很滋潤了。言下之意就是百度已經很成功了,沒必要再去那些未知領域冒險。這樣的觀點,在當時的百度很有市場,以至於不少百度的離職員工稱,“百度很多的部門還是挺適合養老的,諸如北大、清華等學府的人才,越來越不會在百度待太久,因為百度帶來的挑戰越來越少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範仲淹的這句老話,其實對於每一家進入穩定期的互聯網公司都在發揮著作用,特別是在自己的優勢領域,同時又沒有對手的情況下。幾乎在同時,左右著整個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的阿里巴巴也陷入了類似的局面,不少媒體都報道著淘寶的不少“小二”們,在淘寶店家的“賄賂”中,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

馬雲的選擇是在阿里體系里,高調反腐,而李彥宏則在百度體系里,全力推崇狼性文化。可問題是,如何才能讓躺在功勞簿上睡覺的員工們,因為饑餓而激發狼性呢?

“離破產只有30天”,成為了李彥宏用來激發士氣的一個口頭禪,但這還不夠。李彥宏必須要有治療百度富貴病的藥方。

告別“脂肪肝”的藥方

利誘是一條激發饑餓感的捷徑。

就在李彥宏激情演講的同時,百度頒發了年度的“百度最高獎”,6支10人小團隊分享了高達600萬美元的獎金,這也是之前三年“最高獎”的總和。四年累計共發出1200萬美元,這種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古老策略,也在骨子里透出了強烈的利誘味道。

但僅靠這些還不夠,百度十多年來的發展太過順利,以至於它已經喪失了疼痛的感覺。用李彥宏的話來說,這是恐龍病:“我聽說恐龍腳踩到一塊石頭,要幾個小時以後它的腦子才能夠反應過來。百度如果這樣,不管長到多大,都會失敗。”

李彥宏並非危言聳聽。2010年3月,當時百度在中國最大的競爭對手谷歌,以頻繁受到黑客攻擊為由,關閉了谷歌中國的域名,正式退出中國大陸市場。至此,國內的搜索引擎大戰基本塵埃落定,百度在此領域的地位變得不可撼動。

沒有對手是一種寂寞。之後的一兩年中,百度一直都沈浸在勝利的喜悅里,畢竟PC時代,互聯網入口只有搜索引擎和瀏覽器,後者的世界里還在群雄割據,這讓百度沒有了後顧之憂。中度“脂肪肝”的惡果也很快呈現。

具體表現在百度自身上,就是除了主打的搜索相關業務外,百度的許多其他探索和拓展嘗試,都很不成功。如電子商務上的百度有啊和網絡視頻上的愛奇藝。僅2012年,百度在這兩個項目的投資虧損就達2.942億元,而2011年則為1.794億元。在移動互聯網戰場上,百度更是乏善可陳。有人就揶揄當時的百度移動產品,不過是將PC端的搜索引擎適配了一下手機屏幕罷了,用戶體驗基本為零。

2012年1月,老對手騰訊旗下才誕生433天的微信已經擁有了過億用戶,到了年底,用戶量接近3億。騰訊借此成功搶占了移動互聯網的入口,這讓李彥宏感到憂慮。他在前不久參加的一次讀書會活動中就說:“像這種起來得特別快、用戶數目也非常大、粘性非常高的產品,我肯定是擔心的,我天天在琢磨,它會不會對我的業務產生實質性的威脅。答案是有可能。”

但創始人的憂慮,很多時候並沒有外界想象的那麽大,特別是對於百度這樣一個已經上了軌道的非創業型公司來說。侵入肌體內部的脂肪肝,必須要配合相當的療程來緩解和消除,光靠喊狼性口號,意義不大。

2013年之後的百度,找了兩副藥方,一副內服,一副外敷。內服的方子,主要是以內部激勵為主,不斷提高額度的“百度最高獎”是其中的一味藥;而外敷的方子則是大量地進行並購和整合,為百度添加更多的元素,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成分,如收購91助手。

這兩副藥方表面上都指向百度想要進軍的移動互聯網,但實際上,都是想借助移動互聯網這個新興領域,讓百度的員工們重新找回創業的感覺,那種步履薄冰、舉步維艱,且不知何時冒出一個敵人將自己顛覆掉的危機感。

藥方不錯,可百度能就此消腫嗎?

餓不起來的百度

2014年初,李彥宏沒有召開全員大會,也沒有發表激情的年度講話。他又發了封內部郵件,因為2013年全年度總營業收入達到319.44億元,同比增長43.2%;更因為第四季度,移動營收占總收入的比例已經超過20%。

他在內部郵件里激動地寫道:這證明無論在PC時代,還是移動時代,搜索營銷都是一種有效的商業模式,這也讓我們在變幻莫測的市場環境中更有信心。

百度似乎重新找回了饑餓感,甚至肌體都變得年輕了許多。正如李彥宏在內部信里提到的那樣,百度IDL研究院將正式啟動少帥計劃,面向全球招募優秀青年人才。在2013年,百度其實已經給自己提拔了一批“少帥”,其中最令輿論興奮的是,一個叫李明遠的29歲年輕小夥,在7月被提升為副總裁,距離2004年他作為實習生進入百度,不過9年光景。他晉升之後仍然負責百度移動業務,顯然,這一次提拔的指向性很明確。還有一點也值得註意,2010年的時候李明遠曾在百度與日本電商巨頭樂天成立合資公司後不久,選擇“負氣”出走,成為UC產品副總裁。在2011年11月,在與李彥宏兩次長談後,又被“請”了回來。

在移動互聯網上,百度也斬獲頻頻。2013年底,百度一共有14款移動產品用戶數過億,“億級俱樂部”成員不斷在增加。其中,手機百度客戶端用戶突破4億。與微信在騰訊的一枝獨秀不同,百度不同形態的產品勢均力敵。按照百度的說法,其已經在移動端初步形成了移動搜索、應用分發、LBS和移動視頻四大入口。要知道,在年初,百度的移動端還基本是荒漠化的。

但值得註意的是,在如此的狂飆猛進中,有太多的因素來自於外敷,即廣泛的並購,特別是對91手機助手的收購。2013年8月14日,李彥宏親赴福州與網龍公司簽署收購91無線的最終協議。10萬元人民幣起步的91手機助手,最終賣出19億美元。如此高度重視91,並開出天價,業界的評論中大多有一個共同的觀點:百度總算給自己買來了一個移動互聯網的入口。

百度的兩個老對手騰訊和阿里巴巴幾乎在同樣的時間內,大肆並購、暗挺著各種移動互聯網企業。比如在2014年初,由此引發的“殺”得如火如荼的打車大戰,其背後就蘊含著騰訊和阿里在移動支付領域的競爭。

然而,百度壓根就沒有能力參與,它的並購還停留在給自己找一扇大門,並拉上一堆和產品線聯系不緊密的小夥伴們。並購去哪兒整合旅遊類垂直搜索,並購91增強輕應用,並購PPS增強愛奇藝……這些增強型的並購動作,其實都是在構築防禦工事。而它的老對手們則已經在自家的移動互聯網大門口,為進入者興建更多的“景觀帶”了,有自建的,也有買來的。

有人調侃百度的窘境:在PC時代,霸著入口的百度占盡了便宜,甚至逼得阿里以禁止百度搜索來保全自己。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電子商務變成了入口、社交網絡變成了入口。可搜索引擎,在有了眾多App直達後,用處變得越來越弱了。BAT之間,發家的業務開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到了2014年中期,在阿里成功上市後,在三巨頭的局面里,百度以其不到800億美元的市值已經遠遠落後於騰訊(1800億美元)、新科狀元阿里(2400億美元)。差距的鴻溝在不斷拉大,這也是三者在移動互聯網水平上落差的生動註腳。

內服、外敷的方子,顯然沒有為百度帶來更多的饑餓感,甚至於自家的頭牌搜索業務,也遭遇到了更加狼性的周鴻祎領軍的奇虎360公司的狙擊。360搜索“上架”之時,從百度那邊挖了不少的墻腳。

或許百度90%的80後員工中,有不少人難以消受這種富貴病,既然在百度里找不到挑戰,只好出去饑餓一把。

“打雞血”還是重新創業

做技術出身的李彥宏時刻被危機感所籠罩,百度自身也是,但在大企業病難以消腫的現狀下,他又該如何謀篇布局呢?

註入更多的新鮮血液是一個選擇,但李彥宏並不打算在百度已達3萬員工的龐大體量上,再增加過多的負擔。他推出了不少新的人才計劃。

輕應用就是一個人才計劃。盡管看起來,這似乎是百度想要重新定義移動互聯網應用模式的一步棋。基於搜索的移動互聯網應用,在黏性不足的情況下,李彥宏想要換一道菜,但主廚並不是懶散的百度自己。

收購91之後不久,李彥宏立刻推出了輕應用概念(無需下載、即搜即用的全功能App),把移動搜索海量的長尾需求分發給年輕的開發者們。百度給出的蛋糕是,開發者在接入輕應用這個開放平臺後,除了能獲得大量分發和用戶以外,還能借助百度的強大技術支撐,贏得更好的用戶體驗。當然,更重要的還是能讓年輕的開發者們賺到錢。這一切看起來,很像蘋果應用商店的眾包模式。而用外部創業者的狼性來提高百度的活力,似乎是一條康莊大道。

“通過購買關鍵字,我們找到用戶,用戶使用服務並獲得良好的體驗。”平安業務負責人容俊彥對媒體談到在輕應用的試水體驗時,也透露出了百度的圖謀,還是延續PC端搜索引擎的模式來賺錢。“這樣的應用分發,看起來輕了,較之原生App技術難度也低了,但對於年輕創業者來說,競價排名更難且貴。”一個移動互聯網創業者對筆者如是說。

通過外部來“打雞血”似乎有了阻礙,另一個註入新鮮血液的法子開始浮出水面。百度選擇的路數,依然是從外及內。

據媒體報道,百度91於今年5月正式啟動了“內部創意孵化機制”,並開出總額高達10萬元的獎金,扶持優秀創業項目。活動開展至今已收集到108個創意申請,而這些項目中的佼佼者,將成為百度91後期孵化的重點項目。而在外界觀感上,這次內部創業很有象征意味,“與騰訊等基地型孵化路線不同,百度91所做的能力型孵化器,受機構性質、人力資源等因素約束較小,初創企業的價值增值與其利益息息相關,因此理論上成功幾率更大。而相較於百度根深蒂固的互聯網發展史,百度91的移動互聯網氛圍更為濃厚,也更適合移動互聯網創業項目的培植。”這段頗具深意的媒體評論中,本身或許也帶有百度自身的意見在其中。

從外圍小夥伴處進行突圍,進而引發百度老員工的垂涎與饑餓感,形成由外而內的二次創業,正如那段評論所說——理論上成功幾率更大。

而在輕應用之後,百度也進一步加碼。9月3日,輕應用及其相關新產品的話題再次在企業和開發者中被引爆。在當天召開的2014百度世界大會上,百度推出了一整套面向傳統行業的移動互聯網生態解決方案“直達號”。這一次,百度想要建立O2O體系,形成自己在移動互聯網上的獨家入口。

在百度的戰略版圖上,新的構架已經謀劃好了。過去,輕應用主要運用在百度移動搜索,直達號則覆蓋了地圖等平臺。百度希望借助O2O這個還沒有形成真正入口的移動互聯網方向,重建自己的話語權,並繼續通過外部“打雞血”的方式來彌補自身富貴病帶來的種種問題。

“至少,這一次面向的用戶更樂意花錢了。過去只是面向開發者,面向有眾多應用分發平臺可選擇的創業者,積極性不高是可以想見的。而傳統的地面商家,此刻都在找進入移動互聯網的入口,加上過去百度地圖的黏性,都為直通號加分不少。”業內人士戲稱,“人傻錢多速來!百度這次似乎真的找到門了。”

可問題是,百度肌體內部的脂肪肝,似乎還是沒有找到方子治。而不斷加“外掛”的方式,一旦不奏效,將有可能演變成百度新的脂肪堆積……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點擊鏈接,和作者一起交流:http://ask.iheima.com/?/people/zhangshuyu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316

逃不開的泡沫 壞泡沫 vs 好泡沫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826

本文作者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高級經濟學家、副總裁章俊,授權華爾街見聞發布。

貨幣政策寬松導致金融資產泡沫風險上升

在經濟增長乏力的背景下,央行從今年下半年開始推行定向降息降準以及貨幣政策操作工具的創新來進行“滴灌”式寬松,希望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但實際情況依舊是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居高不下。這背後的原因是在目前“經濟三期疊加”的背景下,實體經濟有效貸款需求下降,同時壞賬率上升也導致銀行風險偏好下降,從而出現慎貸惜貸的現象。因此央行貨幣政策操作重新回歸傳統軌道,在基準利率維持不變長達兩年之後,在11月底首次下調40個基點,並極大的激發了市場對央行未來貨幣政策寬松的預期。在實體經濟複蘇不確定性持續的情況下,大量的流動性湧入了銀行間市場和債券市場,造成了銀行間市場利率和債券市場收益率出現大幅回落。更為出乎監管層預期的是,對央行未來貨幣政策寬松的預期導致投資者風險偏好顯著上升,沈寂已久的A股市場大幅上漲,並且融資融券金額飆升說明投資者在本輪交易中大量使用杠桿。結果是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內A股指數漲幅超過50%,A股市場從之前的長期熊市瞬間切換為牛氣沖天,並有泡沫化的風險。這也導致央行面對持續疲軟的經濟數據而在後續寬松政策的出臺上有所顧忌。

人口拐點將中國引入一個長期的利率下行通道

從主要發達經濟體轉型的歷史來看,經濟結構發生重大改變的背後往往是人口結構發生改變。通常來說,人口結構老齡化導致勞動力供給和儲蓄率下降,從而經濟增長方式也從之前的投資驅動轉向消費驅動,其結果是經濟增速出現一個甚至連續幾個臺階的下降。在此過程中,央行往往采取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通過不斷下調利率來避免經濟增長失速。因此我們能觀察到的是,一個經濟體伴隨著其人口拐點的到來,其利率也進入長期下行通道。這在日本90年代人口拐點到來之後表現的尤為明顯,而美國雖然在80年人口拐點之後,人口結構的老齡化的速度由於移民以及出生率等原因並沒有日本那麽明顯,但長期利率的拐點還是出現了。

QQ截圖20150107134150

QQ截圖20150107134337meigurenkou

雖然在短期內央行出於對股市暴漲之後出於對金融資產泡沫苗頭的擔心,而在後續降準降息方面有所顧慮,但我們認為明年央行依然會有2-3次的降息,並根據包括外匯占款在內的流動性狀況適時降準。但更為重要的是,從中長期來看,我們認為隨著人口拐點到來和經濟轉型,中國即將進入了一個長期的利率下行通道。根據聯合國人口署預測中國人口拐點出現在2015年,之後人口中的勞動力占比將持續下降,人口老齡化程度將不斷上升。勞動力供給和儲蓄率的下降將使得經濟轉型成為更為迫切的問題。在此過程中有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過剩產能出清等問題,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三期疊加”的特殊時期,因此有必要保持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來為經濟增長托底。此外,目前中國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的確處在高位,不僅和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零利率不能相提並論,即便是在新興經濟體中也是屬於較高的(印度由於人口結構相對年青,可以支撐相對較高的利率),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所也的確有下調的需求。

QQ截圖20150107134214

經濟轉型過程中通常伴隨著資產價格泡沫

人口結構改變所引致的經濟轉型過程中一般都伴隨著經濟增速的下滑,這是因為通常“舊經濟”都是投資和出口拉動型增長,比“服務和消費”為主導的“新經濟”的增速要高。而且經濟在轉型過程中的往往會出現“舊經濟”已經增長乏力,而“新經濟”還沒有成功接棒的青黃不接的情況。因此為了幫助經濟平穩轉型,避免經濟在轉型過程中出現“硬著陸”,一般央行都會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通過為實體經濟提供流動性並著力降低其融資成本來為經濟托底,這也就是我們之前提到的“伴隨人口拐點,利率也進入長期下行拐點”的現象。 但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對“新經濟”的選擇和確定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因此當投資者已經開始拋棄“舊經濟”,但對“新經濟”依然抱有一定疑慮的時候,貨幣寬松所產生的過剩流動性會湧入金融市場,拉低金融市場的無風險利率並提高金融資產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從而導致金融資產價格暴漲形成泡沫。

類似的房地產和股市等資產價格泡沫不僅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屢見不鮮, 而日本90年代的泡沫經濟最為典型。面對經濟轉型過程中經濟增速下降和日元升值的雙重壓力,日本央行從1986年 1月到1987年2月連續五次降低利率,把中央銀行貼現率從5%降低到2.5%。在市場缺乏有利投資機會的情況下,寬松貨幣政策造成了大量過剩流動性湧入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推高資產價格形成泡沫。而日本央行在1990年跟隨美聯儲重新進入加息軌道則直接刺破了資產泡沫,使得日本經濟陷入了“失去的十年”。這種由流動性推動產生的單純的資產價格泡沫,對經濟增長的破壞力可見一斑,這也就是我們所定義的“壞泡沫”。

資產價格泡沫不只有一種,好泡沫?

資產泡沫基本上都是因為資產價格和實體經濟發生了嚴重的脫節而造成的,而且泡沫的破滅對經濟具有很大的破壞性,但就泡沫的性質和之後對經濟的長期影響而言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美國20世紀初的互聯網高科技泡沫的破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從1995年開始,美國制造業受到 “強勢美元”政策的沈重打擊而一蹶不振,而同期美聯儲的低利率政策加上全球資本持續流入美國,從而造成美國國內流動性過剩。當時互聯網科技的突破讓過剩流動性找到了方向,大量互聯網科技公司獲得巨額融資,而且股價扶搖直上。不僅納斯達克指數的每年增幅在40%以上,連標普500中也出現了美國在線,雅虎以及環球電訊這樣的科技巨無霸公司,而亞馬遜公司的股票市值竟與通用公司的市值幾乎相當。 1999年底開始,美聯儲為了防止經濟過熱而開始加息直接刺破了已經被吹的過大的“互聯網科技泡沫”。

雖然日本和美國的泡沫經濟在形成的宏觀背景方面有諸多相似之處,但在對經濟的長期影響方面的區別也是非常明顯的:日本寬松政策制造的大量流動性只是簡單的進入股市和房地產形成了資產泡沫,並沒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反觀美國互聯網科技泡沫是美國經濟在轉型過程中對新經濟增長驅動力的一種探求,雖然過程中由於過度投機而產生泡沫,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對之後的美國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泡沫破裂之後,大量的互聯網公司破產倒閉,但互聯網科技這種全新的生產力的潛力得到了認識,也為之後類似google這樣的互聯網企業在美國的誕生並成就美國成為全球互聯網科技的領導者奠定基礎。這恰恰與日本泡沫破裂之後的一地雞毛的景象完全相反。而且美國互聯網泡沫過程中大量的高科技及通信方面的科研投入和基礎設施建設,在泡沫破滅之後似乎在一段時間內造成了大量的過剩產能。但回過頭來看,美國經濟在之後的發展中不斷的從中獲益。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美國的互聯網科技泡沫是對長期經濟增長有益的 “好泡沫”。

好泡沫 vs 壞泡沫

通過以上對日本和美國泡沫經濟的對比,我們可以說:雖然“泡沫”作為經濟和商業周期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是難以逃避的,但在實際中也有 “好泡沫”和“壞泡沫”之分。伴隨著中國進入人口拐點以及經濟轉型的時間窗口的到來,利率也將進入長期下行通道,在此過程中出現資產價格泡沫的風險在上升。鑒於新經濟的出現並不能在實際上改變經濟和商業周期的存在,而經濟和商業周期存在則總是伴隨著是各種泡沫的膨脹和破滅。因此我們認為所需要討論的重點並不是中國經濟是否會泡沫化的傾向,重要的是可能會出現何種泡沫:“壞泡沫”還是“好泡沫”?就資本市場而言,資產價格泡沫形成背後的邏輯往往是說新經濟將極大的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證明高估值的合理性。但實際上,在低利率的轉型經濟環境中往往很難分辨“過剩流動性催生的資產價格泡沫”和“經濟增長獲得新的著力點並由此產生的反映經濟基本面的股市繁榮”。鑒於日本資產泡沫的教訓,監管層要高度關註寬松貨幣政策的流向,更多的引導流動性進入實體經濟,謹防經濟轉型過程中出現流動性催生的單純的資產價格泡沫,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壞泡沫”。當然,對於投資“新經濟”而產生的“好泡沫”,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防範過度投機造成泡沫破裂之後對經濟的過度傷害。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463

股市是你們倆開的?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y9e.html

   去年5月份,股市瘋漲,做實業非常成功的產業資本家L君,看得眼睛血紅,頭發碧綠!遂請一位股市高手為他炒股,並與他定了契約:

   1、炒股理財為期1年,即從2015年5月至今年5月。

   2、傭金按年盈利的20%提取;如果虧損大於20%,超出部分全由高手承擔。

   當時,高手信誓旦旦地對L說:後市看高8000點甚至上萬點。L聽了振奮不已!於是乎,是年5月份搬入一大筆本金,立馬大賺!L大喜!緊接著6月份,盡管期間股災發生,他還是想辦法又搬來與前次一樣多的本金。

   元旦過後第一天發生熔斷股災,這天L突然打來電話,說,虧損較大,因為考慮到投入的資金量不小,所以要我跟他一起去拜見高手,看看高手的操作怎樣。

   高手年齡三、四十歲吧,畢業於頂尖名牌大學金融方面專業,現在從事金融行業,風度翩翩,全身透發出金融氣息。我在一旁聆聽高手講解,了解到一些基本情況:

   1、高手采用基本面分析選股,短中線相結合的技術操作(由於只有7個月,還談不上什麽長線操作)。

   2、去年5月份入市的一半本金重倉軍工股,大賺。

   3、6月份遭遇股災,增加的一半本金中的部分資金是分批入市的;還有,在股災期間及現在,有時倉位只有一半或空倉。

    4、控制回撤,止損位-20%。

    5、倉位經常控制在七、八成,二、三成為空倉。

    6、最終浮虧大約36%。

   L轉過身來,笑著問我怎麽看。我當時只提了一個問題:

   根據上述這些實際情況,眼下浮虧比例與大盤從最高點5178點下跌幅度幾乎相等,但先前有過明顯贏利,而後來股災期間增加的本金始終也沒有用完過(有時空倉比例較大或幾乎完全空倉),又采取了分批建倉、控制倉位、回撤止損等措施,這些都是抵沖和減少虧損的有利因素,有助於跑贏市場,可實際上,最終結果卻比市場平均水平低很多。若從去年5月中旬算起,迄今大盤或軍工板只塊下跌了20%多點,而現在的盤子浮虧卻達到了36%,多虧了起碼一半以上;如果那幾只股票拿著不動,也虧不了這麽多。怎會如此?

    拜見完高手出來,L問我:“怎會這樣呢?”

   “原因很簡單的,高買低賣,做反了,結果是,牛市少賺,熊市多虧。”我答。

   “這樣?”L疑惑不解。L又告訴我,高手說股市恢複很快的,現在有些股票早已跌到了底部,吩咐他把融資融券開通,他剛辦好這項手續。

   看得出,L是這麽認為的,他確確實實地看到去年5月份高手為他炒股,業績輝煌!至於股災,誰也難以避免,換作別人也都會這麽虧損的;高手畢竟是專業人士嘛,水平不會差到哪里去的,當前股市已經下跌了很厲害,反彈應該是個很好的機會,高手融資出擊就像自己貸款辦廠做生意那樣,抓住商機,擴大贏利,這樣可以縮短翻本時間嘛,到時能夠有點賺頭則更好!L這種想法或念頭與高手的策略高度一致!至於我的邏輯分析和風險提示,L顯然不感興趣,因為他覺得沒有什麽可操作性。

   最後,我笑著說:“約定期限還剩5個月,真能翻本?股市是你們倆開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303

由國君預測歐洲杯聊開的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6za.html

   世界矚目的歐洲杯足球賽將於北京時間2016年6月11日打響。

   就在大名鼎鼎的前國泰君安首席分析師任澤平因對股市預測出錯而黯然失色之際,5月下旬,國泰君安策略團隊上位,發表了《【國君策略展望歐洲杯】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德勞諾杯花落誰家》,預測起了歐洲杯。這份報告說,“表面來看,預測冠軍的難度堪比預測股市漲跌”,但他們“運用去偽存真的策略思維,從歷史規律中探尋”,運用基本面分析法,發現“西班牙、葡萄牙具有最強奪冠實力,德國、法國次之”,並聲稱“預測的準確性值得期待”。

   在我國,重量級券商預測足球大賽尚屬首次吧?但縱觀世界,這並非什麽新鮮事,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每逢足球大賽,總有世界著名投行進行預測。

   那麽,召集金融分析師,依靠大數據,運用各種大型模型,預測足球大賽靠譜嗎?這不禁讓我回想起這幾屆大賽:

   1、1992年歐洲杯。當時,丹麥隊沒能進入決賽階段比賽,但後來因為南斯拉夫爆發內戰而被禁賽,丹麥才獲得機會替補參賽。結果丹麥隊踢出賞心悅目的現代全攻全守的華麗足球,並且一舉奪得冠軍,譜寫了歐洲杯上的丹麥童話。

   2、2004年歐洲杯。當時,根本不被人們看好的希臘隊在德國人雷哈格爾主教練的帶領下,依靠堅固的防守及犀利的反擊,上演了希臘神話,最終奪魁。

   3、2010年南非世界杯。世界上所有大大小小的投行分析師加在一起,竟然還頂不過一條章魚。當時,“預測帝”章魚保羅不可思議地猜中了1/4決賽以及其後的全部8場比賽。

   我操!根據什麽大數據,借助什麽超級模型,進行什麽基本面分析,等等,最終有個屁用!“足球是圓的”——這是足球測不準原理的最經典表述。

   由於綠茵場上不確定性因素無窮無盡,即便是某個運動員的進場腳步,他究竟是左腳先跨入球場的還是右腳先跨入的,都有可能影響比賽結果,更不用說其他因素了,所以說,冠軍杯最終花落誰家始終是不確定性的。這就是足球的魔力所在。難怪每逢足球大賽,博彩公司生意爆棚。

   其實,著名投行們深諳其道,他們認為“沒有永恒的經濟周期,只有永恒的足球”,“投行加足球,等於各種宣傳”。據此推想,國泰君安發表歐洲杯預測報告或許也是為了自我宣傳吧?

   由於球賽預測與結果往往大相徑庭,令人大跌眼鏡,所以,對其大可不必當真。不過,盡管如此,但對於投資來說,其中倒是蘊含著某些值得思考的東西,比如,有這兩點:

   1、你看,盡管投行頂級分析師們絞盡腦汁,使出渾身解數,但預測結果卻不及一條章魚;盡管丹麥隊、希臘隊賽前根本談不上有什麽優越的基本面,但結果是,他們一路過關斬將,最終登頂……其實,這些是不確定性領域的必然現象,你分析能力再強,未必一定能贏。將這推及到不確定性的股市,即可推知,《股市無專家,只有贏家與輸家》(2016-05-28)。隨著人們對不確定性市場的深入探索與理解,投資界已經發生了不小的思想轉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投資理論無所謂對與錯,只有贏與輸。這一思想觀念引導和促使人們更加務實。

   2、從上述“贏與輸”理念出發,對於各種理論或模型,不管它們最終結果怎樣,你無須糾纏於對與錯上面。要是發現偏差,你只須進一步找出原因,及時改變策略,爭取獲利,變壞事為好事。比如,你對股指期貨與股市現貨進行對沖交易,當發現與實際價格相差較大時,你要思忖:這很可能是由事先自己未知的不確定性因素所致,偏差就意味著存在套利空間,因為來自同一個市場的一系列數據在對沖的兩個交易策略中不該出現很大矛盾的。這時,你若及時找出原因,調整策略,就能抓住機會獲取套利收益。你這樣對待問題,也就把註意力放在了“贏與輸”上面,而不去糾結於交易模型或理論是對還是錯,只關心怎樣做才會贏或不輸。

   由於市場永遠是不確定性的,所以說,任何投資理論或模型都不可能是完全對的,追求什麽是對的沒有多大意義。怎樣立於長期不敗之地才是最重要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930

[已推薦到博客首頁,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由朋友買房問題聊開的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e6s.html

   前幾天,有位寧波的青年朋友發來信息問:“今年寧波的房價又漲了,這讓我更加糾結於買不買房的問題了。買吧,怕自己收入不高,以後就像蝸牛背上了殼,變成個房奴;還有,怕買後房價下跌。不買吧,現在貨幣超發,政府護盤,房價繼續再漲……這可如何是好?”

   這想必也是很多人糾結的問題吧?我籠統地回答:“你若買來自己居住,現已有一定的公積金積累,又有能力按揭貸款,則可考慮購買,無需考慮漲跌因素。若是買來用作投資,則要考慮資金實力怎樣、與其它投資品比較怎樣、等等因素。”

   買房自己居住為何不必考慮房價漲跌因素呢?道理很簡單:
   1、買房居住是為了消費,再貴也得買,不然你就難以改善居住的舒適性(住房條件的舒適和住自己房子的心理舒適)。這就好比是,糧食再貴你也得買,不然你就要挨餓。
   2、巴望房價下跌而買得便宜,這恐怕是個一廂情願的想法。由於房子日益成為金融資產,所以其漲跌運行拐點是難以預料的。盡管房價總有一天會跌下來,但問題是,究竟何時下跌?跌幅多大?這就誰都難以預料了,連專家、政府也都說不準。“房價就要下跌”都喊了快28年了吧?你看跌了沒?政府屢次調控房價,結果都變成了空調,屢調屢漲。若你拉長時間段看,縱觀全世界,不管在哪里,只要房子具有金融資產屬性,那里的房子都是往上漲的。是不是?就拿離我國大陸最近的香港來說吧,即使是1997年遭受金融風暴猛烈沖擊,房價被腰斬,如今還不是差不多漲回來了?可見得,房價漲跌根本就由不得你怎樣,你怎能掐準?把眼光放遠來看,買房是個隨機事件,你買房居住消費與房價漲跌並沒什麽關系。你總不能覺得房價要跌了,就趕緊把房子賣了,去睡大街或租房,等跌到底了,再買回來住吧?你有這個高拋低吸的能耐?並願這樣折騰?
   我以前有個徒弟,好多年前,要結婚,想買房,但他看房價高企,遂想等到跌下來再買,結果房價越等越高,他呢越等越郁悶!後來,我對他說:“你買房是居住消費,所以不必去管它漲跌,什麽時候要想住了,什麽時候買都對。而一般來說,晚買不如早買。”於是乎,他一咬牙,買下一套。現在回頭一看,呵!這房價漲了將近兩倍了呢!
    我在小文《百姓一間房,心酸訴不完》(2016-03-15)中說到過,那年,我大哥在房價最高時,同時正值股市最低迷時,無奈地拋掉大部分股票,幫他兒子首付買了一個小套二手新房用於結婚。即使如此,現在這套房子也快要上漲一倍了。
   讓人實在無可奈何的是,這房價你根本就不知道何時會跌,會跌多少,這讓你怎麽去等?媽的!是可忍,孰不可忍!
   從目前來看,縱觀已經買房的人,你說,有哪個買錯了或買虧了?說到這,我驀然想起,前些年,廣州市市長安慰市民說,請大家不要著急買房,只需再耐心等待幾個月,房價就會降下來,可結果房價非但沒有下降,反而一路漲到現在!名家牛刀也一再叫喊“房價就要大跌”!若聽他們,肯定懊惱不已!所以說,比“房價就要大跌”更糟糕的是,你想買房卻一直沒買。
   接下來,再扯開一點,閑聊一個房價漲跌的因素。
   我國目前的房地產問題錯綜複雜,早已不只是一個經濟領域中的問題,而是社會、經濟、政治、民族、文化、習俗等綜合性問題,但本文只從經濟領域方面而論。
   由於房子業已成為金融資產,具有投資功能,所以它的漲跌不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而是由預期收益及其相應風險決定的。很多人買房並非只是為了居住消費,而是冀望以後升值或保值。只要人們依然預期房子將會增值,認為房價還會上漲,那麽任憑你采用什麽供求關系措施來調控,比如,再怎麽限買限賣,再怎麽加息,再怎麽收緊貨幣供給數量,再怎麽提高首付比例,再怎麽增加房產交易稅,再怎麽限制人口,再怎麽加大房子供給能力,哪怕空置率再高,鬼城再多,等等,房價就是降不下來,反而越調越高。是不是這樣?
   所以說,運用普通商品的經濟學供求關系原理是不能根本性地解決房價上漲問題的。應該用金融學原理來對待才是:改變人們對房子的上漲預期。其中一個重要措施就是:實行房產稅制度。比如,如果買房者每年要繳納3%或更高的房產稅,那麽購房潮還會那樣洶湧澎湃嗎?勢必會有所退潮吧?這是因為,連年不斷地繳納房產稅,就相當於房子這項資產向外不斷地分紅,而一項資產不斷地向外分紅將使其價值不斷下降,於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項資產也就越來越不值錢。(這里穿插舉個例子:巴菲特很喜歡高分紅和派息公司的股票,但他自己哈撒韋·伯克希爾公司“摳門”得要命,幾乎從來一分錢都不分紅。為什麽?因為巴爺深知,分紅會降低公司的價值和減少股東們的利益。而他的股票隨著公司價值的不斷提高,其價格目前高達22萬多美元一股,是世界上最貴的股票。)然而,這個在大多數國家或海外地區普遍實行的房產稅制度,為什麽在我國則不能順利地實施呢?原因很複雜!比如,目前抵制房產稅的人認為:1、現在我國的總體稅負太高,不宜再開征重磅新稅,欲要開征房地產稅,就要先減少其它稅收,比如,大幅降低增值稅和優化所得稅。如果實施房產稅造成總體稅負增加,房產稅就是不合理的。2、我國實行的是土地公有制,房主只有70年的土地使用權,卻沒有所有權,而要對缺乏所有權的對象征收房產稅,從法理上說不通。3、目前,我國實行房產稅的條件還不成熟……等等。複雜啊!
   有人把我國房地產發熱現象與西方國家的房地產危機直接做比較,認為,我國房地產這樣膨脹馬上就要引發美國當年那樣的房地產次貸危機。這個判斷是把我國房地產發展情況與美國的相提並論了,其實,兩者有著很大區別。美國次貸危機的前提是房貸過分證券化,先是投機炒高房價,然後把房子打包成投資證券,再由保險公司再投保;還有,美國購房,首付很少(只有5%);這樣一來,就像加大杠桿炒股似的,結果一遇風吹草動,引起連鎖反應,人們奪路狂逃,紛紛拋售房子,導致房價狂跌。還有,美國佬很不安分守己,熱衷於消費享受,見房子稍有增值獲利,就會賣掉房子去換消費,所以房價尤其敏感和脆弱。而我國的房地產市場沒有美國式的這種過度證券化結構;買房首付比例又較高或很高,這樣,其實已經支付掉了很大一部分房子成本費;尤其是,中國人深受農耕文化影響,大多數人買房不是為了像炒股那樣的去投機(實際上,在我國,由於房子變現速度很慢,房地產流動性很低,所以也就根本沒有一個可讓你頻繁交易的投機場所),而是為了長期擁有,等待漲價出售或者留給後代;這樣,從目前來看也就不太容易產生像美國那樣的次貸危機。是不是?
   “購買力無法支撐高房價”,“房地產泡沫即將破滅”,等等,這些言論不知說了多少年,而房價硬生生地漲了多少年。真可謂,我國的房地產“在罵聲中發展與成長”。這說明,金融市場是不可預測的,經濟危機也是不可預測的。不過,我想,等到哪天再也沒人說房價高了,並都一致認為還會大漲,那時也就差不多到頭了。這與股市的情況一樣。
   當然,我國房地產問題多多,甚至非常嚴重,可我們平頭百姓又有什麽辦法呢?適者生存。

鏈接閱讀:《由牛刀文章引出的資產定價問題》(2015-02-28)
               少存銀行,多買資產》(2010-07-20)
               聊了一句“房產稅”》(2013-03-06)
               小侃“預期收益與風險”》(2012-07-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274

由主板和創業板的現狀聊開的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gd8.html

   這3個月來,主板逐漸走強,而創業板仍然走弱。請看如下創業板指數與上證指數的日k走勢對比圖:

3個月來,創業板指數(紅綠色)與上證指數(灰白色)的日K走勢對比圖
由主板和創業板的現狀聊開的
 
   上圖顯示,主板與創業板走勢“分道揚鑣”。偏重於做主板藍籌股的朋友認為,創業板盛宴落幕,主板藍籌價值逐漸回歸,價值日趨顯現,它們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作用不可小視,所以未來的行情將棄小捧大,很多資金將從創業板流向主板。而熱衷於做創業板股的朋友則認為,創業板經過這半年來的調整,不久將重拾升勢,因為它們是新型產業的排頭兵,代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時不我待,現在其價值還未充分發揮出來,又因資本總往阻力最小的方向流動,所以創業板將進一步得到市場認可,後市行情可期。
   “主板派”與“創業板派”雙方似乎都圍繞著“價值”而論,都認為自己所做的板塊股票更有價值。其中有個朋友問我:“你怎看?”
   這把我秒殺問倒!因為我不能完全理解和了解市場,只能尊重市場,敬畏市場,所以難斷孰是孰非。不過,我從股市的基本屬性及其邏輯出發,講了一點“答非所問”的內容:
   1、首先,我們把眼光再拉寬一點,看看創業板指數與上證指數的月K走勢比較圖:

創業板指數(紅綠色)與上證指數(灰白色)的月K走勢比較圖
由主板和創業板的現狀聊開的

   由上圖,我們一目了然地可以看出,創業板與主板的走勢是相對獨立的,並無緊密的相關性,也沒此消彼長的運行狀態。它們有時同向而行,有時反向行走;各自的漲跌幅度也無規律,差異很大;還有,創業板的運行周期比主板短得多,也就是活躍得多。鑒於這些特征,目前我們所看到創業板與主板“分道揚鑣”的狀態,只不過是各自行進過程中的一個局部的反向行走的片段而已,據此尚不能斷定,主板將長期走牛走強,而與其同時,創業板必將長期走熊走弱。
   2、有些朋友認為,主板藍籌價值被嚴重低估了,而創業板則被大大高估,泡沫甚大。然從市場有效性角度來看,這個說法未必一定中肯。誠然,A股這一冰火兩重天的現象可謂奇葩,但產生的原因極其複雜。我們知道,制度是市場的靈魂,之所以造成這種“怪象”,市場制度與機制缺失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比如,直到如今,幾乎所有的上市公司都是只進不出的“不死鳥”,缺少優勝劣汰和吐故納新,以致創業板市盈率高企。我們不妨借美國納斯達克來作解釋。當年,納斯達克泡沫狂飆之時,平均市盈率高達800多倍!後來,泡沫破裂而轟然坍塌,但創造出一大批引領世界經濟的新型產業企業,比如,微軟、英特爾、思科、蘋果、亞馬遜……同時,淘汰了大多數企業。納斯達克指數的成分股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日益體現出這個市場的價值。現在,納斯達克的平均市盈率為20多倍,與另外兩大指數(道瓊斯和標普500)非常接近。反觀A股,如果制度及機制沒有重大改進與完善,那也只能接受“凡是現實的就是合理的”事實,市盈率將會一直居高不下。然而,盡管如此,請勿否定或輕視市場的判斷力,因為金融市場的判斷力與其成熟度無關,所以,創業板有前景的企業一定還會被市場追逐,從某種意義上說,泡沫是催生優秀企業的溫床,它們需要用錢煆燒出來。我們相信這個市場將來一定也會誕生出一大批優秀的新型產業企業。
   3、雖然市場常常是無效的,但不會長期一直無效。主板有些傳統藍籌股長期被低估,一定有其原因與道理,你老是不思進取,不創新開拓,不與時俱進,只靠政策過日子,市場看不到你價值提升,這樣讓人怎麽青睞你,追捧你?現在,國家下決心深化改革,“一帶一路”、PPP、國企改革、國家戰略部署、等等,市場化改革步伐加快,這才有力地推動了藍籌行情,市場給予其更高的估值,合情合理。
   由上“各打五十大板”的評說可見,行情本質上是靠市場發現價值提升而推動的,而不是靠板塊之間的資金流動來產生的。
   我們還可把“創業板與主板運行是相對獨立的”這個特征,延伸運用到做個股上來。其實,各個股票的運行也都有自己的運行路徑,具有相對獨立性,這正是“重個股,輕大盤”投資操作的理論基礎。
   總之,無論是做主板藍籌股,還是做創業板股,都應根據自己的“能力圈”去對待,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關鍵是,要努力去發現它們的價值所在。最後,還是那句話:《認識客觀規律,不要輕視任何一種股票》(2010-05-14)。
   “哈哈!我說了這些等於是沒說吧?”我笑言。
    “好像是,好像又不是!”朋友答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0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