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那些開便利店的BAT們,後來都怎麽樣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05/162383.shtml

那些開便利店的BAT們,後來都怎麽樣了?
東方一柱 東方一柱

那些開便利店的BAT們,後來都怎麽樣了?

真是心疼那些看到風口就立刻all in的創業者。

本文由東方一柱(微信ID:East1Pillar)授權i黑馬發布。

春節過後,唱衰線下實體突然變成了媒體圈里的一種政治正確,實體的pr畢竟不似互聯網的pr那般邪魅精分,所以寫手們可以肆無忌憚地逞口舌之快,用這樣的標題反反複複地強奸你的眼球:

百麗集團大勢已去,關店止損揭轉型之痛

沃爾瑪持續關店,大賣場受困

達芙妮巨虧8億,關店近千家

關店1500家,曾經是中國服裝首富的美特斯邦威怎麽了?

李寧實體店關掉1800多家,面臨大洗牌

牛逼轟轟的創業導師一邊鼓吹電商所向披靡,實體受到各種暴擊傷害,一邊卻又篤定地相信,隨著所謂的“線下消費升級”,實體開始崛起。

前有BAT,京東紛紛在布局農村後開始布局線下實體,後有萬科,華潤,中糧等一批老炮開始推進“互聯網化的實體店”,就連剛剛被微信封殺的知名逼格微商——“小黑裙”都發出狠話來,今年要開100家實體連鎖店了。

明星創業者,去哪兒網的創始人莊辰超,天使拿了令人咋舌的3億美金,揚言要開1萬家愛鮮蜂。

介於互聯網人的口味就是這麽難以捉摸,無怪乎2017年初創業圈里開始流行一些關於風口的論調:狼人殺,愛鮮蜂模式的便利店,迷你KTV。

根據所謂的,或不知所謂的“第三方機構”調查,目前人均GDP達到8000多美金,預計到達2020年,人均GDP會達到1萬美金,然後就得到了“中國便利店業”會進入黃金發展時期,2017年中國的便利店市場規模會達到1000億的論斷。

這些機構一定忘了考慮了貢獻快10%GDP的房產的感受,在祖國GDP中持續領跑的北上廣深杭,每天可都在挑戰便利店“核心客群”的神經。

那麽問題來了,實體店究竟是不是一個好生意?

1背景和定義

目前便利店的示範國家非美國和日本莫屬,最早的便利店概念是誕生於美國,它的定位更多是商超的補充。

美國的便利店旁邊多是加油站和停車位,甚至配備Motel設施,香港和臺灣的便利店受制於寸土寸金的地價,開設在就缺乏配套設施的社區,日本的便利店博取二者之長,所以目前世界便利店3巨頭,7-11,全家,羅森,現在都已經是日本資本控制。

日本的MCR協會早期定義便利店一般輻射的人群為3000人,食品占據全部商品的品類的50%,大部分營業時間一般24小時,全年無休,一般為開放式貨架。而如今的日本便利店提供的服務,已然包含了交水電,繳保險,ATM機,文印,送貨上門等,真正做到了生活保姆的極致。

111

▲如今的日本便利店

美國的便利店行業協會(NACS)把便利店分為六大類:

購物廳式便利店(<75㎡),迷你型便利店(70-110㎡),限擇型便利店(140-200㎡),傳統型便利店(220-230㎡),擴展型便利店(260-330㎡),超大型便利店(370-460㎡)。

美國的便利店通常有兩種定位,一種定位是“食品飲料店”的一個變種,而另一種屬於加油站體系,通常由石油巨頭運營,比如美國便利店前10強中,5位都是石油公司。

我國的便利店從誕生以來,也走出了不同於美國的“加油站式”和日本的“另一個家”的社會主義特色的“混搭”便利店模式,目前處於一個毫無章法的野蠻生長階段。

那我們時常看到的《虐哭無印良品,最不日本的日本品牌成了行業第一,年銷260億》,《誰說實體不行?這家美國門店年營收25億橫掃歐美》又是怎麽一回事呢?

我認為最有力的回答是:中國是世界工廠,什麽東西都能以極低的成本獲取,供應商同行還爭得頭破血流,實體店無法溢價,歐美日電商的很多供應鏈都得靠中國,完全不是線下實體的對手。

2選址

長久以來,善於運作便利店的精英圈內就流傳著這樣一條金科玉律

三分天註定,七分靠選址

我們來簡單分析一下適用於中國行情的幾個便利店選址法門:

城市商圈:像望京Soho這樣的附近繁華地段,坐落著各種酒店,超市,娛樂設施等。

客戶情況:成熟,購買力極強。

城市骨幹要道和交通樞紐的商業街:包含地下地鐵中轉站,XXX步行街等。

客戶情況:人流量大,客戶性價比高。

居民商業街和住宅區:開店成本低,周邊有交通點(公交站,地鐵)。

客戶情況:主要是附近居民,流動性大,難以形成黏性。

大體位置選好後,還得考慮細節因素。

交通與方向。比如和附近公交車站,地鐵站的位置和距離,是否有停車場,路過的行人是以下車/靠近為主,還是上車/遠離為主;單行線,限行區,風景區都要考慮。

客流的裂變性和需求。比如坐落在上班族群居的城中村附近的早點需求,回遷樓盤附近的母嬰購物需求,高質量寫字樓附近的下午茶需求。

便利店的戶型。開間的話,店面寬必須大於3米,否則店招不醒目,不利於強化影響,進深戶型的話,不利於導購,客流利用率低,貨架擺放設計要求高。

3商品和配貨

便利店之所以為便利店,商品的便利性是最關鍵的,比如在店門口,美國的便利店會放熱狗,漢堡等即食產品,中國也不過是換成了關東煮,包子等。

日本的便利店則會根據季節的差異,推出各種時令事務,比如春季會推出櫻花壽司,櫻花冰淇淋等。

根據某浸淫便利店業多年的前輩說:

加工食品40%,速食品5%,日配食品20%,其他35%,才是便利店食品結構的最優解。

這些高周轉率的商品,營業額和利潤率都相當高,對物流考驗大。7-11的開店策略一向是在特定區域,高密度,高強度地開店,就是為了有利於采用集中化的配送方案,別看一間100㎡左右的7-11提供著2000多種食品,每年卻可以節省下相當於貨物原價的10%費用。

雖然每天晚上的5、6點,大家都能看到實體店門口停著送貨面包車,可實際上,便利店的物流管理是可以分為3種的。

批發商直接送達:不通過自己的配貨中心,批發商自己負責派送。

集約化配送:和批發商,合作廠商一起構建進貨系統,把多家provider向多個便利店的M→M模式,變成了1→M的模式。

共同配送:建立共同配送中心,統一集貨,統一配送。

這3種管理模式代表了便利店物流體系進化的3種階段,需要通過複購率,商品動銷率,停留時間,客流結構變化等100多項數據,才能真正決定使用哪種模式,稍有差池,就是資金流的萬劫不複。

愛鮮蜂這樣所謂的充分利用“閑置資源”,通過O2O的方式整合附近實體資源,受限於自己本身配送的不專業(無行業經驗)、合作點的不可控因素(人手,商品品質,店主管理)太多、配送速度無法保證,根本無法hold住用戶體驗。

4模式

直營or加盟?這是所有連鎖機構都不得不面對的西西弗斯魔咒。

就像京東,一直宣稱要直營保證品質,後來還不是開放了第三方商家入駐,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

不搞加盟,輸出服務品質劃一,適合統一管理,考慮因素少,但體量難以爆發。

搞加盟,體量能迅速上去,但管理混亂,培訓成本高,規範難度大,還容易對品牌有不利影響。

管理好加盟商,是便利店集團絕對要邁過去的一道大坎。不論是什麽連鎖機構,品牌總公司都絕對會開放加盟,這樣可以將人員與房租兩個支出大頭的資金風險甩給加盟商,降低管理和投入風險。

連順豐如此財大氣粗的主,對外一直喊著堅持全國上下幾百家嘿客門店全部直營,最後還不是向市場妥了協?

222

5再多說一些

說起來現在的中國處於便利店極度不飽和狀態,便利店處在風口浪尖,導致一大票創業者們把O2O的靈魂套上“消費升級”的畫皮群魔亂舞,他們看過一些簡單的實體店資料,聽過一些專家課程,為自己踩中了“風口”而沾沾自喜,殊不知:

便利店不是標品,而是最令人頭痛的非標品。

冷靜下來,對中國便利店的商品結構稍稍做一下分析,細思極恐。

根據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越高,消費水平越低,便利店的發展就越缺乏經濟基礎。

7-11的大獲成功,直接導致了國際便利店業的崛起,雖然最近它頻頻在媒體上露臉,可它在大中華地區的運營卻還在虧本,這難道不值得深思?

某TAB精英分子創業團隊,在去年底被我拒掉BP後,成員們果斷掏出自身家底籌出了一家實體便利店,並美其名曰:

我們是線上走向落地的創業者。

現在他們APP也搗鼓出來了,各類配送服務也開始合作,還雇傭了幾個地推人員。晚上盤點著缺損近1萬元的賬面,他們有點進退兩難。

真是心疼那些看到風口就立刻all in的創業者。

馬爸爸說完“不是實體不行了,是你的實體不行了”這句話,也就轉頭就去收編了蘇寧,銀泰,圓通,日日順等一大票小弟,為此不惜花掉1000億的cash。

李總理也曾經跳出來,配合阿里CEO張勇立過一次flag:

實體沒有虛實之分,網店和快遞都是實體經濟。

333

報告總理,那我覺得摩拜也能算是實體經濟。

BAT 實體店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3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