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投副總經理:中國13億消費者是世界經濟最重要穩定因素

清華大學副校長姜勝耀24日稱,金融是當今經濟運行的命脈,金融業的健康穩定關乎經濟穩定大局。

在清華五道口《清華金融評論》與工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新形勢下全球經濟展望與投資機會研判”論壇上,他提到,過去的2016年,常有“黑天鵝”事件發生,美國、歐洲、日本以及新興經濟體的經濟複蘇之路也並不平坦,中國的經濟也不可避免得受到國際、國內環境的影響。如何在新常態下應對這些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的經濟形勢以及可能出現的這類特殊情況,是當今政府和投資者面臨的一個重要的課題。

在論壇上,中國保險學會副會長姚飛稱,國家社會需要好的金融、好的保險。無論是保險資金的運用還是金融資本投資,資本本身沒有善惡,但是資本行為即便符合規則,也會產生一系列的代價和公共連鎖效應。他認為,保險資本或者是金融資本,尤其是新進入的資本或機構,在經歷2016年的波折和監管整肅之後,會對中國的國情有更多了解,會更多關註民生和實體經濟,會多些互利共贏的理念。

2013年,中國在國際上提出“一帶一路”的倡議。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祁斌認為,這實際上開啟了一個新型的全球化進程,為應對當前全球複雜局勢提供了一個有效的辦法。當前,全世界最重要的穩定因素以及經濟增長的推動力是中國的13億消費者。中國經濟處在轉型過程中,消費升級領先於供給水平,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最大的主題,推動海外並購對接中國市場,可以有效地支持中國經濟的產業升級和供給側改革。

對於當前國內的新產能、新動力、新產業等,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王忠民認為,需要有效的風險投資金融框架來支持才有機會發展壯大。同時,也需要建立量級足夠巨大、交易足夠及時有效的金融交易市場,來解決存量問題、產業結構問題和周期性產業問題。

此外,他也提到,在經濟環節中出現問題時候,也是金融創新和推演出新市場的歷史機遇,遇到問題不一定要撲滅,可以通過衍生出新的金融市場來釋放和規避風險,這也是解決中國經濟問題的一個主要的金融手段。

對於今年的宏觀經濟形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陳道富認為,有信心保持穩定,不過信心背後需要政策、改革支撐。上海博道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也提到,今年中國經濟中的宏觀風險大幅度降低,只要房地產市場不出現戲劇性的變化,今年宏觀風險問題不大。從全球的角度來看,工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資產管理部主管湯熠認為,相比美國、歐洲等地區,在未來的三年到四年,大中華地區有可能成為一個相對的政治和資金避風港。

在工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叢林看來,香港中資企業融資正迎來跨越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世界經濟格局中日益凸顯的穩定發展的中國經濟為香港中資企業融資創造了方向性、歷史性機遇;內地與香港經濟優勢互補,為香港中資企業融資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而“一帶一路”戰略和企業“走出去”戰略的加快發展,則為香港中資企業融資提供新的業務藍海和戰略機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9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