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共享經濟:褪去概念包裹和炙熱欲望還剩下什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17/155873.shtml

共享經濟:褪去概念包裹和炙熱欲望還剩下什麽?
紅沙發RedCouch 紅沙發RedCouch

共享經濟:褪去概念包裹和炙熱欲望還剩下什麽?

一個好的公司像洋蔥,一層一層剝出來是有堅實的邏輯做支撐的。

黑馬說

隨著 Airbnb、Uber 在全球的興起,共享經濟的概念得到更多的普及和認可。住房、出行資源相對稀缺的中國更是不敢懈怠,如同雨後春筍般出現了以滴滴為代表的一批共享經濟主導的公司。但所謂的風口就像城頭變幻的大王旗,說起就起,說沒就沒,如今所有人的焦點都放在網紅經濟上,共享經濟驟然降溫。這會是一個美麗的泡沫麽?身為共享經濟倡導者兼創業者,林超有他的一番見解。

分享者:林超,廳客 App 的創始人,連續創業者。中山大學數學&金融雙學位。成功創辦過三家高科技和互聯網消費類公司,曾在德同資本從事互聯網領域投資。廳客 App 是一個幫助服務業人士和用戶對接的 C2C 服務交易平臺。獨立工作者、技能出售者可以通過廳客 App 獲得高效傳播,進行服務展示和用戶管理,目前已獲得真格基金等投資機構的投資。

文|林超

我所理解的共享經濟的演化與本質

人類經濟的交易模型,從過去到現在有幾次比較大的變革。第一次的交易的形態是村落的交易,大概在公元前八千年的時候。那個時候人類開始在村落里面以物易物,他的整個信任基礎就是建立在我們是熟人。我們一輩子會見很多次,所以這樣你騙我只能騙一次,騙了之後你就不能在這個村里去容身了。所以在這樣的體系下大概經歷了幾千年的時間。

第二個階段開始產生村落與村落之間的交易。一般情況下就開始產生了貨幣介質,這個貨幣介質不一定是紙的,不一定是銅的,甚至有貝殼之類的東西,這是第二個階段。然後第三個階段你就發現時間越來越密集了,第三個階段就是城鎮化。城鎮化之後就產生了一樣非常有趣的東西,Market Place

Market Place 就是在城鎮的中間,有很多鄉村去到這個城鎮,因為大家互相不認識,但是在這個城鎮中間有一個大家公允的,是一個交易場所的這樣一個地方,大家聚在那一起,這個形態基本上是 C2C 的。最早的時候都是以個體為核心,拉著羊拉著牛去那邊互換。而且除了有交易介質之外,最核心的是有交易的基本遊戲規則。就是城鎮的管理者,他會把那些賣假貨的或者頻繁的坑蒙拐騙的這些人清除掉,所以這個就是最基本的原型。

303367220570796701

再往下走你就發現,大概在四百年前出現了公司。有了公司之後就出現了另外一個變革,就是人不再與人交易了,人在跟一個虛擬的實體交易,叫做法人。在這個時候開始,你會發現有特別多的中間的衍生形態的東西出來,因為有了法人就必須有律師,就可能會有銀行,就可能會有擔保,就可能會有證券公司,很多的衍生的形態就會出來了。而這些衍生形態都是基於出現了法人這個實體,人開始跟一個虛擬的人去打交道。

這個階段再往下的一個階段就是法人這件事情發展到非常大,無邊無際。大概在1950年左右的時候,法人這個東西已經發展到極度的龐大了。你看我們說全球五百強,全球五百強這個概念是大概在二三十年前才提出來的,是工業文明鼎盛繁榮的標誌。公司這個東西已經發展成像世界一樣大的東西了,叫 Multinational Company,到處都有。

所以法人已經建立了一個非常龐大的體系。或者說你這麽看問題。你去肯德基吃雞翅,你再也看不到肯德基老爺爺了,肯德基老爺爺都已經早都不在了,但是這個公司仍然存在,它已經變成一個符號了。所以說法人變得無邊無際巨大的時候,衍生出很多問題,因為法人這個體系需要大量的支撐體系去支撐。你會發現職業經理人分成很多結構,職業經理人之外還有咨詢公司、法律體系、銀行。整個中介體系,為了一個信任背書,人類衍生出龐大的結構來支撐它。

再往下你就發現大概在1990年到2000年中間,產生了互聯網的新的一次技術革命之後,交易形態又回歸到了 Market Place。最早 ebay 就是叫做電子交易市場嘛。最早的概念就是 C2C 嘛。所以它是一次徹底的瓦解,從一個最大突然間變成一個最小,回歸到 C2C 這種模型。然後再會發現說,在這個徹底打散的基礎上,又重新衍生出一個逐漸成長的生態。比如說包括一些公司,開始把自己融進去了,大的商業機構開始把自己融進去了,這個生態又開始在打散了一個新的世界之後,又開始重新架構一個世界。你會發現歷史的整個大的循環它是在重演的。

共享經濟這個體系我認為,未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它其實是不可逆的。是因為我們看這個大的歷史輪回會發現,其實打散了這個 C2C 模型之後,它回歸到了城鎮的交易形態,如果這個輪回再往回去推你會發現,之所以叫輪回,是因為它的形態一定會對應回更本源的一種形態。它更穩定的形態應該是村落形態,只不過這個村可能叫地球村了。就基於有共通的社交網絡,比如說 Facebook,有微信。基於移動支付,基於大數據,基於很多很多更可信的公共可取的信任介質。你會發現你跟另外一個人,兩個人第一次見面,有可能天南地北的,但是你就可以產生某種信任感,而這種信任感的本質其實是一種叫做全球公民意識的重新的崛起,就是地球村嘛。這個我覺得是大勢所趨,基本上不可逆的。

我們在聊這個事情的這個節點,從這個意思上來看人類的幾次變革,到最後你會發現共享經濟讓人類回歸到更原始的,就是人與人之間天然產生信任的基礎的體系,而把中間很多衍生的信任,背書的這種生態逐漸剝離掉了,它們變成無處不在了,像空氣一樣,水電一樣變得無處不在了。

那現在我們站在這個時間點來看這個問題。2016年其實是個非常有趣的年份,今年共享經濟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全球,都又一次遇冷的一個年份,大家對共享經濟這個事情又在覺得說這可能是個概念,可能是個過渡階段。它是非常有趣的,其實我們來看電商,以前在中國的發展歷史或者全球的發展歷史也是這樣子的。一直以來都是一波又一波的電商的公司,生了又死死了又生。

所以在這點上我們看共享經濟在中國的發展,或者在全球的發展,我們可能要看這樣一個問題。第一個,大的趨勢。你(時間)尺度上如果放到十年或者幾十年的尺度,它(共享經濟)一定會發生。但是如果尺度縮小到一兩年你會發現,很多公司可能還是會死,先烈不斷的產生。

因為人類歷史的發展其實不是一個線性的發展軌跡,它其實像個拼圖一樣,今天拼一塊明天拼一塊,突然間有一天有一個人拼了最後一塊,他吃掉了所有蛋糕。但是你以為他就是那個改變世界的人,其實不是的,因為他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但是在沒有拼成拼圖之前很多人會覺得,到底有沒有這個圖解啊,到底可不可能啊,其實可能是概念而已,其實是這樣一個情況,進兩步退一步進兩步退一步這樣一個情況。

所以我覺得共享經濟,第一,它一定會發生,這是我們從上萬年的交易形態的演變上發現它一定會發生。但是第二個,它真正成熟,有果子可以摘的這個階段,可能會不同的行業差距非常大。有些行業可能很快就有果子可以摘了,但是有些行業摘果子的時間可能甚至要等到五年十年之後,都有可能。

共享經濟它的本質其實是供給側的一個重構,如果我們回到上一次的工業革命,我們發現其實是一個非常清晰的脈絡。電在最早應用到工廠的時候,它是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有點類似早期的第一波互聯網的,對現實世界的重構。它更多的是直接把蒸汽機換成了發電機,是使用的能源結構的一個升級。

而早期的第一波互聯網應用的實體行業,他們大多數的就是把獲客方式,從以前口口相傳,或者是從我們叫街邊店,自然人流,換成了我用移動互聯網的信息的方式,或者用互聯網的信息的方式,加速了信息流動。加速信息流動有很多衍生的形態,比如加速資金的信息流動,比如我的交易不再用紙質的媒介,而是用電子的媒介。但是這個整體來講還是第一波的變革,就是把發電(能源)形態改變了。

而你會發現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二十幾年之後,發生了第二波的很大的變革,它是生產力重構,就是工廠本身的形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電的產生使得整個工廠能源的效率,發生了徹底的變化。以前蒸汽機的時候,它的聯動軸的設計,導致它的工廠的規模必須很小,因為聯動軸超過大概一百多米的時候它的效率就銳減了,所以所有的設備必須放在蒸汽機方圓一兩百米的範圍內。所以你會發現這個工場是做不大的,基於這一點你會發現,有很多很多衍生的形態也就發生了變化。比如工場既然不太大,那放在市區也就是OK的,放在市區是OK的也意味著里面生產的工人,可能男性女性都會有,尤其早期都是紡織工場嘛,女性會很多。還有工場的整個組織架構是比較簡單的,比方說不需要職業經理人,可能就是領班的一個人,三層結構可能就完了。比如說工廠主、一個領班的、普通的工人,就結了。

那麽你會發現第二波的變革,是整個工廠生產形態的重構。因為電的產生,就是因電而起,又跟電無關。它變化的所有東西,其實跟電的效率的提升已經沒有關系了,它變化的本質是工廠要搬到郊區去,它的規模變大了十倍二十倍,因為電的電線是可以遷移到很遠很遠的,兩百米五百米八百米一千米,其實電的效率都沒有發生銳減。

第二個是說隨著工廠規模的變大,你會發現只有郊區有這樣的地方。很多工人的身份發生了轉變。以前可能是女性上班的很多,女性上班的方式可能是每天只工作六小時,後面你會發現如果要搬到郊區去,一個人好不容易從市區到郊區,那一定是讓他的工作時間更長,這樣才有效率。讓他賺到更多錢,不然他不願意出去,所以你會發現工作時間就邊長了,工人的數量變多了。這個時候你會發現需要管理的層級,可能不是只有三級了,可能有四級五級六級,可能有流水線線長,可能有經理,經理可能有大區,有片區,有很多的層級出來了。

層級出來之後又衍生出很多其他的體系,比如咨詢公司可能就出來了,因為層級多了之後要計算,很多的流程的優化,這個體系就需要有人專門去研究了,包括大學也就出來了。所以說第二波的變革,本質上因電而起又跟電無關。我們互聯網也是一樣的,我們認為現在我們面臨的供給側改革,就是所謂的第二波變革,它的變革的東西是實體行業,生產本質發生了變化。

520295384170645813

▲ 人們的需求更加多樣化,可提供的服務也隨之豐富

對共享經濟背後商業邏輯的思考

我認為現在絕大多數做共享經濟,特別是做人與人的共享經濟的公司,它有些共性。第一個共性就是,大家都是首先看到這個商業模式。第一是因為共享經濟這件事情進來了。第二個是在共享經濟這里面,他發現人的共享經濟是特別容易進入的,門檻相對低,而且市場看起來還挺大的,因為中國人也挺多。身邊有些朋友拉著拉著就可以開始做了。那這樣的公司從去年到今年,從幾年之前到現在一直有在死,成立了,融到一點錢,A輪不到可能就死了,這樣的公司其實還挺多的。 

我認為看到事物(公司)的角度,是有三個不同的角度,看待任何一個公司或者生意,其實都可以用三個角度去看:

第一個角度就是從商業模式的角度去看。這個商業模式是不是一個好的商業模式。

第二個角度是從技術更叠,就是說是不是有新的技術能夠支撐這種新的交易的形態,或者新的生意的形態能夠產生,為什麽以前沒產生,為什麽現在能產生。

第三個角度我們叫做文化更叠,或者實際的消費者訴求。就是你回歸到常識,回歸到去觀察一個消費者的心里是怎麽想的,他的需求點在哪里,他日常生活是怎麽樣去理解這個事情的。 

從這三個角度去看,那你會發現很有趣的現象是,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特別厲害,聽起來特別特別 fancy 而且市場很大,特別是去年的時候,也有很多投資機構都是號稱要 all-in 共享經濟的,那意味著投資人很多,投資人很多那創業者自然就信心百倍了,膽就壯了。但是大多數的人只是從商業模式的角度看這個問題。

但是你會發現共享經濟這個事情雖然講的很多,但是對消費者而言,始終是說你利用共享經濟這件事情,你解放了供給端之後,到底對消費者有什麽樣的價值。這件事情其實很重要,而且是很本質的一件事情。那這件事情其實絕大多數做人的共享經濟的平臺都沒有解決。這點對我們來講也是,我們逐漸逐漸意識到這點其實非常重要,就是我們對消費者講(有什麽價值),而且這個價值還分很多種。 

比方說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的平臺上都是牛人,那你自然而然對消費者是有價值的。但是這種價值可能是不可持續的。比方說消費者對牛人這個人群(的預期),其實他有很多的光環效應,他有很多的期許。但是當他去消費牛人這件事情的時候,你會發現會落入一個典型的困境,實際獲得的永遠比期望的要低,這個是個死穴,死循環。當他消費了兩三次之後,他會發現是不可持續的,他感覺到第一,約牛人不容易。

牛人很多時候不理他啊,等很久啊。第二,好不容易約到一個牛人,這個牛人並沒有讓他,他期望見到這個牛人就會有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並沒有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第三個就是牛人一般都沒有服務精神的,牛人並不是為了使你涅槃或者使你轉變而去跟你聊天的,牛人更多的是直接給你經驗,從他的角度去出發。 

所以這就產生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這個行業從消費者的角度,它的價值是不可持續的,盡管一開始獲取用戶、拉新會很容易,但你會發現留存可能會很差。這是從牛人開始的邏輯。這是市場上一派共享經濟生意體的邏輯。 

第二派的共享經濟生意體,它其實是以人人服務人人,草根服務草根的這個邏輯在興起,其實很想淘寶早期的時候。你會發現它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如果這個市場上沒有淘寶,那我認為這樣的公司野蠻成長,最終搞不好也有一大番天地。但是這個市場上任何一個已經既定的成熟的邏輯下的再延伸,你會發現都很難成就一個真正傑出的公司,就是顛覆原來的商業模式往往都不是,把這個東西進行改良就是顛覆了。 

所以說真正商業模型的重構其實是,確實是要完全想的不一樣的,所以現在人人服務人人這套體系的商業邏輯,更多的是淘寶系的邏輯,它的核心邏輯特別簡單,就是不斷增加 SKU,做到無比的大,無所不包。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滿足消費者的訴求呢,那特別簡單,有一個邏輯,就是淘寶已經有的,一些邊緣的服務的類目,淘寶不主打的一些類目,特別是跟服務有關的,非標的、長尾的、低客單價的,那咱們把它撤出來。

比方說像手制小零食,手制小零食這個事情本身淘寶不是特別看重的,還有就是手繪啊、靈魂出竅啊、陪聊啊,這種在淘寶上本身體量就不高。這種行業我們把它切出來。有什麽好處呢?第一,供給和需求都是現成的。本身淘寶上有很多供給嘛,我只需要一個一個去淘寶上拉下來就好了。第二個,需求也是現成的。因為淘寶上本身有交易,有些人還交易的挺不錯的,那就不錯了,直接把它拉進來之後你會發現,供需產生了一個碰撞瞬間量就上來了。

可能下載量啊,包括用一些市場手法可能瞬間量就上來了。 但是這里面可能忽視了一個最本質的邏輯,就是說你真的要走出來,那真的要走到一個很大的平臺,你的本質上的商業邏輯必須重構,你看問題的角度必須完全不一樣。我認為一個真正強健的公司,不是說把量做起來了,稍微轉一下型他就能夠變強健的。 

一個好的公司像洋蔥,一層一層剝出來是有堅實的邏輯做支撐的。包括這個公司的每一個人,他都能夠特別清晰的知道公司現在做這個事情,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它的底層邏輯是什麽。差的公司像燈泡,什麽火做什麽,什麽概念來了做什麽,一不小心把這個燈泡打碎了。如果這個燈泡可以一路不碎,那還挺好,也許它就可以登堂入室。

但是問題是市場競爭這麽激烈,燈泡和燈泡之間就要碰撞,燈泡碰來碰去搞不好就碎了。燈泡碎了之後你會發現,除了外面那層概念,里面就是一層迫切的想要火,迫切的想要做大,用欲望驅使的炙熱的燈絲。創業者用欲望驅使的炙熱的燈絲,除了這個燈絲之外就沒有東西了,遇到空氣他們就要氧化。

qrcode_RC4startup_1_副本

共享經濟 褪色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6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