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廣發行IPO難覓亮點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49030&time=2011-04-16&cl=115&page=all

結束內鬥、重振業務的廣發行,資產、盈利均不突出,將如何向市場描述一個富有吸引力的投資故事?
財新《新世紀》 記者 符燕豔 劉衛

 

  作為個別尚未上市的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廣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廣發行)終於啟動首次公開發行(IPO)進程。

  4月初,眾多中外投行接到廣發行「選秀」通知。4月9日、10日,時值週末,包括中金、花旗、中信、高盛、麥格理、UBS、摩根大通、美銀美林、海通證券、廣發證券等在內的十幾家投行悉數聚於羊城,角逐這一IPO大單。

  就時機而言,廣發行IPO恐怕「生不逢時」。儘管銀行業2010年利潤同比增長34.5%,超出市場預期,然而出於對未來增長與風險的擔憂,銀 行股估值整體仍處在低谷,眼下的這波銀行股行情顯然很難支撐到廣發行上市之時。而廣發行在同業中,資產、盈利等主要指標也未見突出,最關鍵的是,很難有人 能說出廣發行的特色。

  「越快上市越好,因此估值高低關係並不太大。」一位銀行業分析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說到沒有特點,前期上市的光大銀行(601818.SH)也一樣。」

啟動上市

  原名「廣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廣發行,正在消除品牌上的地域概念。4月8日,這家銀行高調宣佈改名。該行一名高管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這意味著廣發行上市前的準備工作已經完成。

  廣發行走到這一步實屬不易。1988年這家銀行設立的初衷,是為「適應廣東綜合改革試驗區經濟發展需要,探索金融改革新路子」,但現實與之大相 逕庭。當時廣發行註冊資本15億元,發起股東55家,包括各家專業銀行、廣東省各級財政和大型企業集團。表面上,廣發行是按新型商業銀行模式籌建的新銀 行,但它仍是一家國有股佔絕對地位、受政府影響巨大的商業銀行。

  成立的頭十年間,廣發行累計發放貸款2000億元,其中90%用於廣東經濟建設。在1995年以前,廣發行一直實行多級法人制,總行對各分支行 控制力微弱,各市縣財政和專業銀行在各地分支機構掌有大權,在某些地方,廣發行一度充當「二財政」的角色。根據2005年6月30日的審計報告,廣發行淨 虧損超過350億元,不良貸款高達560億元,不良貸款比例達到28%。

  2006年,廣發行在政府主導下引資重組,引入花旗集團、中國人壽、國家電網、中信信託等戰略投資者,花旗管理團隊開始進駐廣發行,以花旗經驗,對公司治理結構、業務流程等加以改造,也為日後上市奠定基礎。

  2006年,廣發行淨利潤還是虧損6.24億元,到2007年已扭虧為盈,實現淨利潤26.82億元;2008年盈利達到27.84億元,2009年繼續盈利,淨利潤34億元,同比增長22%,符合連續三年盈利的上市標準。

  2010年初,廣發行開始醞釀上市,確立了「以股份增發為首選,次級債發行為輔助,積極推動IPO進程」的資本補充思路。根據該行的三年增資計 劃,廣發行在2010年進行增資擴股,共募集資金不超過150億元。據2009年年報,該行現有股東 631戶,總股本約為119億元。前四大股東——花旗集團、中國人壽(601628.SH)、國家電網、中信信託,各佔20%的股份。

  然而,廣發行的麻煩並未結束。2009年,廣發行高層開始震盪,董事長李若虹突然離職,副行長王新涉嫌弊案獲刑。「引入花旗團隊後,李若虹與他們不對付,並且以黨委書記的身份插手管理,令花旗團隊非常不適應。」一名股份制銀行高管說。

  2009年6月,來自中國銀行北京分行的董建岳正式接棒李若虹,擔任董事長。2010年洋行長辛邁豪則到期卸任,行長一職由同來自花旗的台灣利明獻接任。「處於內鬥不休的廣發行,現在也許是休戰、重振業務的時候了。」

估值之憂

  資本市場反應平靜。一名參與「選秀」的投行人士說,「從去年以來,幾乎每個月都有廣發行馬上上市的消息,導致了市場沒有了興奮感。」

  他預計,廣發行「A+H」的上市計劃,融資規模大約為40億-50億美元,低於預計今年登陸H股的光大銀行融資規模,後者大約為60億-70億 美元。這樣的融資規模,市場完全有能力消化。「現在香港的錢,多得不得了。」上述人士說,但具體融資額仍「要待投行確定後再定下來」。

  然而,銀行股此時正處於估值低谷。在A股市場,光大證券報告指出,以4月8日的收盤價計算,銀行業2010/2011年市盈率(PE)分別為10.7倍/8.7倍,2010/2011年市淨率(PB)分別為1.87倍/1.6倍。

  廣發行一名股東指出,「現在銀行股估值這麼低,A股能發到12倍-15倍市盈率就不錯了。況且廣發行的盈利能力在同業中也不算好的。」

  確實如此。一位接近廣發管理團隊的投行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花旗進入廣發後,委派洋行長辛邁豪,「帶來穩健的理念,規範化的管理」,從長遠來看,對廣發幫助比較大。不過, 在短期內,花旗對本土市場的特質瞭解有限,市場營銷等不及本土銀行,業務增長較慢。

  以2009年為例,廣發行平均資產收益率僅16.21%,而光大銀行為19.43%,招行(600036.SH)為21.18%。

  但在A股市場,光大銀行的PE估值僅12倍,PB估值也只有1.58倍。招商銀行PE估值更是低至8.6倍,PB為1.86倍。數名分析師指出,廣發行的估值應該只是在行業的平均水平,即使是末單股份制銀行IPO,也不會太高。

  不過,上述人士也指出,現任董事長董建岳更「瞭解中國國情,瞭解監管思路,這能夠補充花旗的不足」。總體來說,廣發行增長前景可期。

  可資參考的是,2011年3月9日,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對由國壽投控持有的707萬股廣發行股權進行公開拍賣,最終每股成交價達到5.52元,比掛牌價溢價53%,亦比廣發行2010年完成的150億元增發價高出1.14元。

  按廣發行2010年每股淨資產2.78元、每股收益0.46元計算,本次拍賣價格的PE達到12倍,PB達到1.99倍。

增長之慮

  董建岳曾表示,IPO融資規模,將會根據未來三年的資本需求而定。

  2008年金融危機後,全球銀行業監管普遍提高標準。中國在當前緊縮政策下,一再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最近一次已達到20%的歷史高位,資金佔用巨大。在此情況下,融資再次成為各家銀行不二選擇。

  就廣發行而言,截至2010年末,資本充足率及核心資本充足率為11.02%、8.30%,分別較年初增加2.04個和2.68個百分點。雖然兩項指標尚在監管紅線範圍之上,但低於2010年商業銀行整體加權平均值。IPO融資將為廣發行下一步發展解燃眉之急。

  一名分析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樂觀估計,未來幾年銀行業每年的增速只有14%或15%的水平。禾其投資合夥人薛瀾也分析,繼續靠做大資產 規模的盈利模式難以為繼。「從今年開始,未來兩年的貸款增長的幅度肯定會回落到10%左右,毋庸置疑,這會影響銀行股的利息收入增長。」

  不管資本故事如何演繹,中國銀行業靠貸款和利差為生仍是不爭的事實。廣發行亦不例外。2009年,廣發行利息收入約231億元,而非利息收入僅 20億元。一名股份制銀行業高管指出,「決定銀行盈利規模的,是資產規模、營業網點和員工數量,因為這決定了存款和貸款的規模。而營業網點數量的增加,每 年都有指標的限制。」

  董建岳曾透露,廣發行貸款議價能力比較高,淨利差和淨息差在同業裡排名第二,僅次於民生銀行(600016.SH)。高華證券報告顯 示,2010年四季度,民生銀行淨息差為2.95%,招商銀行為2.74%。不過,一名銀行業分析師指出,淨利差或淨息差「只是一個評價,要麼只是說明存 款成本有優勢,或者資產定價有優勢。關鍵還要看風險控制水平。」

  數據顯示,2009年,廣發行不良貸款率2.4%,遠高於光大銀行的1.25%和招商銀行的0.82%,而其撥備覆蓋率僅156.1%,遠低於光大銀行的194%和招商銀行的246.66%。

  急於上市的廣發行,如何向投資者描述一個富有吸引力的投資故事,將是中標投行和管理層面臨的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