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阿里巴巴拼圖接近定盤 80億美元融資花落誰家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8-10/100422354_all.html

  「圖景日漸明晰,資金逐步到位。」多位接近阿里巴巴集團的消息人士這樣描述阿里巴巴融資的現狀。阿里巴巴正在佈局一場總計80億美元的融資大戲,由阿里巴巴集團CFO蔡崇信擔任總導演,目前他還有三個月操作時間。

  5月21日,阿里巴巴集團與美國雅虎公司聯合宣佈,雙方就阿里巴巴股權回購一事簽署最終協議——按照對公司總體350億美元的估值,阿里巴巴集團將動用63億美元現金和不超過8億美元的新增阿里巴巴集團優先股,回購雅虎持有的阿里巴巴集團20%股份。這項交易需在六個月以內完成。

  在350億美元估值剛出來時,包括摩根士丹利、巴克萊等投行分析師在內的多位市場人士認為估值略低。迄今不到三個月,阿里巴巴集團的整體估值已上升近20%。

  「至少超過400億美元。」一位接近阿里巴巴集團的人士對財新記者稱。2005年,時任雅虎CEO的楊致遠用「10億美元+雅虎中國業務」換得阿里巴巴集團40%的股權,七年間,阿里巴巴估值增長超過10倍。

  一位阿里巴巴內部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融資進展很順利,投資人態度踴躍,「如果事先對融資沒有七八成的把握,這個回購計劃也不可能最終簽署。」今年初,阿里巴巴集團以約190億港元的代價將B2B公司下市,加上回購雅虎所持股份需63億美元現金,阿里集團在2012年面對的是高達87億美元的融資任務。阿里巴巴B2B公司截至2012年3月末賬上還有約18億美元現金,亦可用於補足此輪80億美元融資之外的缺口。

  據財新記者瞭解,參與阿里巴巴這場融資大戲的國內外金融機構多達幾十家,其中包括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主權財富基金——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投)。從估值不斷上升可見,阿里巴巴此輪大融資較為主動。

  七年前,包括軟銀在內的眾多早期投資人,普遍不看好公司的盈利前景,紛紛提出套現要求。楊致遠出現並堅守「戰略投資」承諾,在最關鍵時刻穩住了阿里巴巴,馬云也為此付出了「出讓公司第一大股東身份」的巨大代價。實際上,因老股東套現,馬云最終從雅虎10億美元投資中只拿回了區區7000萬美元貼補公司運營。而七年後,阿里巴巴卻成為被各家投資機構爭搶的投資獵物。

   「融資冬天」論永遠都是相對的。如果馬云在未來幾週內宣佈順利完成80億美元融資,還有誰能說中國互聯網公司特別是電商,已經進入融資的冬天?



融資大蛋糕

  據消息人士透露,在80億美元的融資方案中,一半資金來自銀團貸款,另一半通過私募股權投資。而規模高達40億美元的私募股權投資如獲成功,將創下中國企業私募股權投資的一項新紀錄。

  財新記者瞭解到,阿里巴巴計劃將大約20億美元的股權融資規模,繼續按原先350億美元整體估值向投資人發行普通股;剩餘 20億美元的股權融資額度,則會按超過400億美元的更高估值向參與機構增發優先股。

  在20億美元的優先股發行方案中,有5億美元將來自「阿里老股東」,而剩下15億美元則由新進投資機構分食。

  優先股融資提出的整體估值與回購雅虎股份的估值相比,已有明顯提升。財新記者瞭解,多數投資人仍認為「這個價錢不低,但是合理」。與此同時,投資人還需接受馬云的另一項「不可談判」的條件——投資人需「放棄投票權,且不可能進入董事會」。

  根據雅虎與阿里巴巴就回購簽署的協議, 如果阿里巴巴以高於13.5美元/股的價格售股,即以高出350億美元的估值實施股權融資,雅虎將有權提高與阿里回購交易中的售股價格。一位阿里巴巴內部人士解釋說,阿里巴巴以超過400億美元的新一輪估值來「增發優先股」,用意就是「不觸發協議中對雅虎的保護性條款」。

  有兩家參與2011年9月認購5%管理層及員工持股的PE機構,目前已經接受新一輪優先股股權融資條件。優先股的優先條款目前尚不得而知,但是在投資人的眼中,這是一項「不期望有巨大回報,但卻非常穩妥的投資」。

  據財新記者瞭解,阿里巴巴最初曾計劃在IPO前完成一輪CB(可轉債)發行。發行可轉債對阿里巴巴來說,可以減少股份稀釋,是比股權融資更有利的方案。

  但為了更好地吸引投資人參與,阿里巴巴決定以提升估值以及「純財務投資」的苛刻條件,將CB計劃修改為發行優先股,以平衡投資人利益。

  即便條件苛刻,投資人仍趨之若鶩。多位投資人表示,阿里巴巴無疑是「賺錢最容易的電商公司」。就算目前盈利狀況稍弱,但投資人不必擔心,因為從用戶數、交易額及品牌效應等多維考量,阿里巴巴在整個中國電商產業中「一家獨大」的情況還很難被改變。

  400多億美元估值何來?一位阿里巴巴的投資人對財新記者表示,因為阿里巴巴集團已經盈利,估值分析是基於一個合理的市盈率,同時參照了與阿里規模及發展環境相似的上市公司——如騰訊和百度目前的市值做的綜合判斷。

  6月初,一向行事低調的蔡崇信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披露了阿里巴巴2011年業績,預計今年公司增長將非常強勁。他說,除去B2B板塊阿里巴巴網絡有限公司約10億美元的收入,去年阿里巴巴集團收入28億美元。另據雅虎今年3月公佈的年報,阿里巴巴集團2011財年實現淨利潤3.39億美元,淨利潤率14.48%,利潤增長強勁。

  一位接近馬云的PE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在本輪融資過程中,阿里巴巴方面曾透露過「集團整體上市計劃有可能會提前至2013年」的想法。

中投搶食

  在阿里巴巴80億融資大戲中,最神秘的角色是政府背景資金,無論貸款還是股權投資,都有中資國有金融機構的身影。

  國家開發銀行香港分行一位內部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國開行將給予阿里巴巴集團兩筆總計20億美元的中長期貸款,其中一筆是10億美元三年期限,另一筆是10億美元四年期限。這位內部人士透露,貸款「依據正常市場定價,即以倫敦Libor為利率基準向上浮動」。 在這兩筆貸款中,目前已經有10億美元到賬,其中部分貸款替換了之前國外銀行承諾的過橋貸款。

  他向財新記者進一步證實,阿里巴巴早在幾年前就與國開行展開接觸。國開行評估後認定,阿里巴巴現金流很好,而從長遠看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前景不錯,目前這筆貸款的市場風險主要集中在「未來何時上市,以及電子商務行業波動所帶來的影響」。

  事實上,在整個阿里巴巴股權融資中,最敏感的話題是20億美元普通股融資究竟花落誰家,中投的名字已經曝光。

  中投的這筆投資令外界困惑。首先,擔負「化解國家外匯儲備」任務的中投,投資項目集中於海外,因為投資境內企業涉及二次結匯,因此在其已公佈的各類投資項目中,幾乎看不到中國境內企業的名字。鮮有幾筆涉及中國的交易都是間接交易,為中投在境外投資的私募股權公司的投資。

  此外,熱衷於投資金融和資源行業大企業的中投,對阿里巴巴集團的投資也顯得比較另類。「所以中投的投資看上去很奇怪。」一位接近中投的人士對財新記者分析稱。

  兩位接近中投的消息人士證實,早在五六月間,中投就已完成對阿里巴巴集團的盡職調查,但目前該項目尚未獲得中投投委會的最終認可,「最快也可能要等到9月末」。■

  本刊特派香港記者王端,記者李箐、於寧,實習記者陳磊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203

友達 郭董最後面板拼圖?

2012-9-10  TCW




當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的日本行鬧得沸沸揚揚之際,台灣面板產業最熱門的議題,則是誰會是郭台銘下次出手買的對象?友達,成為檯面下的候選人之一。

買友達是好棋!取得大尺寸面板產能,制衡三星

這是個簡單的加法,郭台銘如果順利入股夏普,取得進入董事會的權力,掌控的大尺寸面板市占率二四.五%,與市占率最高LG Display的二五.八%趨近,如果再買下友達,將取得四一.九%的市占率,成為面板霸主。

已經擁有奇美電與夏普的產能,對於支持鴻海在液晶電視的組裝綽綽有餘,還需要一家相同產品線的友達嗎?

今年股東會郭台銘喊出的「眼球計畫」,其實包含了觸控面板稱為小眼球計畫,與液晶電視組裝稱為大眼球計畫,都需要面板的產能與技術。

觸控螢幕,透過與夏普合作技術,結合奇美電中小尺寸產能打造出一條龍模式,整合已經開始,奇美電宣布切出觸控面板的貼合事業部給鴻海,據傳此團隊正緊密提升iPhone5的後段貼合良率,未來與夏普前段製程接合。

大眼球計畫的焦點就是全球兩億台的液晶電視組裝市場,目前鴻海組裝的電視僅占全球五%左右,奇美電可以全部支應,但是未來量再擴大,產能不足的另一個選擇就是友達。

對上游寡占玻璃廠,取得議價權

任何購併案決定於其效益與購併成本。購併友達,立即的好處是占有最大市場中國液晶電視的一半江山,還可吃下今年大量對外釋放組裝的日本電視品牌訂單。

其次,增加議價權。對上游材料寡占的玻璃廠如康寧(Corning)擁有更大的議價力。最後,量變就會產生質變,擁有夠大的市占率就可以像三星(Samsung)一樣,與康寧合資研發次世代面板用玻璃,再結合夏普技術提升電視面板,走上差異化,拉抬終端產品價格。

如果郭台銘擁有絕對多數的產能,還可以制衡過去在友達和奇美電間玩兩手策略,做為殺價手段的三星,達到聯日抗韓的目的。

至於成本,更是站在郭台銘這一邊。友達股價已跌至歷史新低價位,而且友達並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主要股東。

就算不購併,以目前股價計算,郭台銘只要拿出打算買恩益禧(NEC)面板專利的四十億元資金,就可以買下友達五%股權,等於「可以坐上友達的牌桌叫牌」,在友達董事會取得一席董事,這也很符合郭台銘每次都是以小錢槓桿大產能的購併邏輯。

買友達也是險棋!李焜耀也愛主導,購併過程更棘手

買下NEC的專利,夏普的高端顯示技術,再加上奇美電和友達的產能,似乎是個完美劇本,對於鴻海來說掌握面板這個關鍵零組件,友達反倒是成就郭台銘鴻海霸業的最後一塊拼圖。

儘管業界討論沸沸揚揚,但是郭台銘如果走上這一步會是個險棋。

友達內部主管認為,「老郭的煩惱很多,有必要把戰線擴大嗎?」購併友達絕對會引起一場血淋淋的戰爭。

去年底,奇美電與友達盛傳合併,其實有人居中牽線依舊沒成功。癥結點在郭台銘入股購併都想取得主導權,而友達董事長李焜耀絕對不可能放手。

競爭使人才出走,恐讓中國得利

「KY(李焜耀英文名)背負團隊的包袱,就算想退,他怎麼向一群跟著他的弟兄交代?」一位面板零組件大老分析,講白一點,這些經理人過去都是分封領地的諸侯,一旦換了老闆,就是第一個被幹掉(的對象),李焜耀絕對不會允許這件事,光是這個理由就讓老郭很難買得下手。

第二風險是人財兩失。友達內部高階主管表示,合併短時間作收規模經濟好處,但可能落得人財兩失。過去產業每整併一次,競爭者只增不減,鴻海吃下友達難保不會有人出走到大陸,反倒讓中國取得更好的人才。

唯一整併可能!持續虧損,讓友達願坐下談判

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教授李吉仁認為,從策略的角度來降低競爭不是只有透過購併,還有交叉持股,藉由在對方董事會取得一席之地,利用「隱姓協調」,「技巧性」的了解對方的營運狀況,降低彼此的競爭,前提就是雙方願意敞開心胸,讓對方真正介入董事會。

以此判斷郭台銘與李焜耀都想主導的個性,要完成這個美夢困難重重。

不過觀察友達近來表現,連續三季虧損大於整合日漸見到成效的奇美電,難保哪天友達會被逼上談判桌與鴻海策略聯盟。當面板走上技術差異化之爭時,缺乏獲利,將限制友達發展下一世代技術的能力。

每當產業低潮時,就是企業策略聯盟與整併的絕佳時刻,鴻夏戀在雙方協商後終將落幕,但李焜耀與郭台銘在面板產業的角力才正要開始。

【延伸閱讀】吃下友達,郭董就能稱王 ──全球大尺寸面板市占率

(友達+奇美電+夏普=41.9%)友達光電17.4%夏普6%奇美電18.5%

其他9.4%三星22.9%LG Display25.8%

資料來源:研究機構iSuppli整理:曾如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370

聯想的金磚拼圖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204
 北京時間9月6日凌晨1點多,CEO楊元慶向聯想全體員工發了一封郵件,宣佈了聯想收購巴西一家消費電子公司CCE的消息。


  這次收購花費大約1.5億美元。它所收購的巴西CCE公司旗下包括電腦、手機、電視三塊業務。


  這是聯想近年頻繁收購中的一個非典型案例。


  這次在巴西收購的特別之處在於,以往聯想收購大部分股份的德國Medion、日本NEC都是發達國家、成熟市場中的企業,但巴西卻是發展中的新興市場。


  從2009年以來,聯想一直都是複製自身在中國的傳統價格和渠道戰略:在新興市場傾盡全力,在這些對價格相對敏感的地區,依靠高性價比、在渠道中鋪滿自己的產品來獲得市場份額,並隨著這些PC市場並不飽和、遠沒能人手一台電腦的國家的消費能力上升,自身的銷量和市場份額也隨之上漲。在成熟市場,聯想實行的則一貫是「保衛」戰略,其投入力度、對市場佔有率的重視程度都十分不同。


  由於新興市場的高增長,以及惠普、戴爾這樣的競爭對手對PC市場的悲觀和懈怠,聯想PC出貨量連續13個季度超越整體行業增長,並連續11個季度成為全球前四大廠商中增長最快者。


  聯想在新興市場上的範例是俄羅斯和印度。聯想的俄羅斯業務興起的原因,除了奧運帶來的品牌效應外,第一,是由於在「超級銷售」陳紹鵬的帶領下,聯想的俄羅斯團隊依靠對俄羅斯渠道商的頻繁交流、給對方更優惠的政策和條件,打開了當地的渠道;第二,則是提供高性價比的產品,首先聯想在金融危機導致的供貨危機中提供了高性價比的上網本,之後又在其他對手沒太反應過來時提供了適合俄羅斯市場的4G產品。用了3年時間,聯想在俄羅斯PC市場的佔有率從0.9%躥升至10%。


  巴西的市場地位毋庸置疑:巴西不僅是全球第五大個人電腦市場,而且根據摩根士丹利的報告,巴西現在的PC普及率只有40%,遠遠低於發達國家85%的普及率,這意味著這個市場潛力巨大。


  早在2008年,就曾有消息稱聯想打算收購巴西第一大PC廠商Positivo,但因為對方要價太高和金融危機而擱置。


  但在巴西,聯想之前的業務進展卻不那麼盡如人意,雖然聯想早在2009年年底就向這個市場派出了曾任聯想中國區總經理的夏立。


  並且,在2011年正式任命夏立為巴西地區總裁時,聯想還曾公開對媒體表示希望能將巴西的市場份額增長到10%以上。而截至今年3月,聯想在巴西的市場份額僅為約3.6%,聯想CFO黃偉明在宣佈收購CCE時稱聯想2011年在巴西的市場份額為8%左右,在巴西的PC市場上排名第七。


  總結起來,在新興市場的成功,第一非常依賴與本地人的關係。


  楊元慶上個月曾對媒體表示,聯想在初期開拓俄羅斯、巴西等市場時,通常是從中國選派管理人員,以此保證能夠拷貝在中國市場賴以成功的經營模式。


  但現在,他認為「再深入做,還是要依賴於本地的人才」。如今,聯想在美國任命了大衛·史莫克(David Schmoock)為總裁,在歐洲,聯想今年挖來了宏碁前CEO、意大利人蘭奇(Gianfranco Lanci)出任EMEA(歐洲、中東與非洲地區)總裁。


  選擇併購一家本土公司,無疑是獲得本地化人才的好辦法。聯想表示,這次收購CCE後,將維持原有的管理團隊不變。此次收購完成後,聯想集團在巴西的員工人數將在兩年內,從目前的大約250人上升至超過4000人。


  贏得新興市場需要提供高性價比的產品,不過,與在跟中國毗鄰的俄羅斯做法不同,巴西跟中國相隔了大半個地球,如果選擇中國工廠的產品,僅運費就花費不菲。此外,在巴西,進口商品還面臨著需要繳納高額關稅的問題。


  基於以上原因,今年7月,聯想集團已經宣佈要投資3000萬美元,在聖保羅建立新的PC工廠。而收購CCE,則意味著聯想可以一下擁有這家公司主要在巴西免稅區的7家工廠。黃偉明稱,在寫給員工的信中,楊元慶稱收購CCE的好處包括,「獲得位於巴西的重要生產基地」。


  收購的好處還在於,基於巴西特殊的緊急狀況—2014年將主辦世界盃、2016年將主辦夏季奧運會—能讓聯想趕在這兩項盛事之前做好準備,享受由這兩項賽事帶來的政府投資、旅遊等對巴西經濟和消費的拉動,包括對電腦、手機等產品的消費能力的提升。


  「我們可以自己做,」聯想的亞太和拉美區總裁Milkovan Duijl曾對外國媒體說,「但我們就會錯過世界盃,錯過奧林匹克。」


  雙方預計這次收購將在2013年第一季度完成。


  當然,收購CCE,還意味著聯想將獲得這家公司在巴西市場上排名第6、去年出貨70多萬台PC、略多過聯想的PC市場份額。兩家聯合後,將成為巴西市場上的第三大PC廠商,市場份額達到14%至16%,僅次於本土廠商Positivo和惠普。


  在聯想難以打開局面的德國和日本,收購德國的Medion公司後,其市場份額馬上翻了一倍,在日本與NEC合資並控股合資公司後,也就相當於聯想佔有了日本25.4%市場的把控權。在截至今年3月底的年報顯示,聯想集團在成熟國家市場盈利為3.53億美元,銷售佔比達到了中國區一樣的比重,都為42%,日本和德國的兩起併購作用顯著。


  聯想和楊元慶在各個場合都表現出了對於成為全球PC市場第一的強烈渴望。


  尤其是當全球第一這個目標越來越觸手可及時,聯想就越愛談這個目標。截至6月30日,聯想全球市場份額升至15%,與惠普僅相差0.7%,而在去年同期,雙方差距還高達6%。當宣佈對巴西CCE的收購後,聯想的CFO黃偉明這樣對媒體計算聯想的市場排名:用IDC的數據差距大概是0.5%,當季度大概差60多萬台;用Gartner的數據,差距就大概只有20萬台,跟惠普的「差別應該不會太大了」。


  去年進行了兩次收購、今年也進展到第二次收購的聯想明確表示了自己對收購的熱情。「在任何地方,如果有這個機會,我們肯定會繼續做這個收購,」黃偉明稱,收購時聯想主要考慮是不是產品互補、團隊文化能否融合、價錢是否合適。


  但聯想並非一門心思僅僅考慮傳統PC市場。與去年兩次集中在傳統PC領域的收購不同的是,聯想今年的第一次收購是為了做云存儲。


  而這一次,聯想則能「在PC時代的產品領域迅速佔領有利的市場地位」,「向巴西增長最快的細分市場提供個人科技產品……特別是手機和電視」,楊元慶在郵件裡這樣寫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390

鴻海集團布局下一代網通的最新拼圖 郭台銘為何看上連賠三年的台揚?

2012-10-01  TWM




﹁鴻夏戀﹂沸沸揚揚之際,郭台銘卻移情另外一家公司台揚。這家老牌網通公司已連虧三年,有何﹁祕密武器﹂可以讓郭董甘心砸錢成為最大股東?一場高空巧遇就能敲定兩者的結盟?鴻海打的到底是什麼算盤?

撰文‧翁書婷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日本神隱返台二十二天後,首度召開記者會,這一次並非為了夏普,而是一家台灣老牌的網通公司台揚。

讓人玩味的是,台揚近年營運逐漸惡化,已經連虧三年,去年就虧損十七億元。台揚這家老牌網通廠到底有什麼寶貝,竟然可以讓郭台銘拿出十八億元投資它,讓鴻海成為占股三二.六二%的最大股東?

高空巧遇談結盟

鴻海入股台揚,源起於一段三萬五千英尺高空上的巧遇。今年年初,郭台銘在飛機上碰巧遇到台揚副董事長謝其嘉,雙方除了身材保養話題外,郭台銘還順道問了謝其嘉,「你們要不要和鴻海結盟呀?」五個月後,台揚與鴻海就談定了入股事宜。

一名知情人士透露,「雖然郭台銘只是在飛機上順口一問,但這個想法藏在心裡很久了,他想投資台揚最少已有兩、三年。」原來,台揚在兩、三年前買下兩家擁有高階無線通訊技術的外國小公司,讓郭台銘對台揚大為驚豔。二○○九年和一○年,本來以衛星通訊設備為主的台揚,為了跨足4G行動通訊領域,砸下近六億新台幣資金,購併美國TelASIC與丹麥RadioComp公司。

「這兩家是技術導向的公司,規模很小總共才六十名員工,卻握有蓋4G基地台時,需要的RRH(遠端射頻前端,用於行動寬頻基地台的設備,可提升基地台傳輸效率)關鍵元件與技術,所以含金量很高,特別受矚目。」一位業內主管觀察。

台揚買下這兩家公司後,也就吞下上百項相關專利,如同吃下大補丸,「我們是台灣射頻(RF,一種高頻電磁波)領域最強的公司。」台揚財務長季惠霖驕傲地說,「我們要買美國公司時(指TelASIC),華為(世界前二大電信設備商)也看中它的發展潛力,跑來和我們搶。」謝其嘉解釋卡位4G的原因,「當手機、相機、平板電腦,甚至電視都能打電話或視訊時,頻寬就會不夠用,這時4G基地台就會有大量需求。」但台揚買下這兩家公司後,財政一年比一年窘迫,季惠霖低聲說,「本來台揚研發占營運成本只有六%,購併後為了維持兩家公司的營運與技術研發,研發費用暴增到二○%。」被研發費用壓得喘不過氣的台揚,今年又碰上通訊產品有瑕疵要大量回收,財政更顯困難。

台揚缺資金 鴻海要技術「如果為此大量降低研發成本,公司就只會原地踏步。」台揚董事長王華燕說,為了不讓台揚三年多的心血化為烏有,董事會決定接受郭台銘的資金。

因此當缺資金的台揚碰上缺技術的鴻海,兩邊各取所需,一拍即合。「投資台揚後,完成高、中、低階無線通訊與寬頻技術的互補,一起進攻新興市場。」郭台銘說。

回顧鴻海在網通產業的布局,從○三年購併國碁,再到入股建漢,鴻海偏重家庭與商用網通設備,在基地台設備涉獵不深,而且鴻海雖然在4G領域有所布局,「但鴻海偏重低階硬體製造,建漢雖然有研發軟體,但技術沒有台揚出色。」法人分析,因此握有高階技術的台揚,成為郭台銘在下一代網通布局的最新一塊拼圖。

不過對於算盤打很精的郭台銘來說,十八億元投資的,不僅只台揚4G通訊技術而已。台揚的衛星通訊設備,除了曾在波斯灣戰爭時大放異彩,被CNN記者寫進書裡表揚一番,也是台灣唯一跨足這個領域的網通公司。因此郭台銘一直在等合適時機,入股台揚進攻4G與衛星通訊設備,這個合適時機就是今年。

在衛星設備的布局,郭台銘當然也不會放過。季惠霖就透露,「雖然在中國,衛星通訊設備還是被政府管制,但有越來越開放的趨勢;而且台揚已經拿到中國衛星通訊設備製造核可證。」也就是說,鴻海入股台揚後,拿到一張通往中國衛星設備製造的入場券。

郭台銘在衛星通訊領域很積極,今年七月鴻海旗下公司富士康和美國休斯網、中國大陸協鑫集團合作,在江蘇無錫成立寬頻衛星網路運營中心。

不過一位業內人士看這購併案說,「台揚雖握有4G和衛星技術, 但台揚的客戶和建漢的客戶大不相同,郭台銘要費很多心思,才有可能將台揚技術整鴻海網通事業裡,發揮綜效。」

台揚公司

成立時間:1983年

資本額:41.3億元

主要業務:無線通訊與衛星通訊設備經營團隊:董事長王華燕、總經理顏信介近3年EPS:2010年-0.38元、2011年-4.3元、2012上半年-1.28元郭台銘狩獵行動——鴻海網通領域購併史年購併對象購併(入股)金額2003國 碁367億元2003國 電雙方合併換股比例為,一股國電換發0.672股鴻海2005奇美通訊25億元2005建 漢鴻海集團買入建漢股票,持股11.57%,鴻海成第二大股東2012台 揚 鴻海投資2億元、建漢投資16億元,成為第一大股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29

富邦媒體王國 最後拼圖將到手?

2013-04-01  TWM
 
 

 

半個世紀以來第一次,台灣即將以競拍方式,釋出兩張無線數位電視台執照。

更令業界驚訝的是,取得這兩張執照的業者,除了經營電視頻道,還可以利用多餘的頻寬,經營電信業務,這也是一個破天荒的改變,勢必成為財團業者兵家必爭之地。

釋照內容大逆轉頻寬加碼一倍,搶到賺到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三月十二日舉行第二梯次數位無線電視釋照規畫草案聽證會(簡稱二梯釋照),規畫以競拍方式釋出兩張無線數位電視台執照。當天除了無線五台派人到場,有意進軍電視的聯合報系旗下UDN TV、威望CatchPlay、中華電信、富邦大股東投資的凱擘等也都低調參與。

當天聽證會結束後,不少與會業者都「嚇了一跳」,因為這次聽證會NCC所提出的草案內容與上次(去年三月二十二日)所提出的草案內容,竟出現大逆轉。

原本草案規畫釋出兩張執照,每張給予6MHz頻寬,新決議的草案加碼一倍,每張執照給予的頻寬放大為12MHz。而取得執照的業者,只要自營一個高畫質數位電視頻道就好,剩下的傳輸容量服務範圍NCC並沒有設限。

換句話說,以一個高畫質數位頻道僅需要6MHz頻寬來看,剩下的頻寬是可以提供電信類相關服務的。NCC副主委虞孝成表示,未來拿到執照的業者,除了做高畫質數位電視外,可以從事打電話以外的行動通訊加值服務,包括行動電視、電視購物、交通、股市資訊等服務都是可經營的範圍。

由於6MHz的頻寬預計可以壓縮成十台至二十台行動電視頻道,業者可以設計收費或免費,甚至跟電信業者互動或結盟,從事節目製作、影音內容、數據傳輸等多元化服務,用戶只要透過電視或行動通訊裝置就可以接收到這些訊息。等於說一魚兩吃,誰拿到這張執照等於就賺到了。

從整個傳統電視大環境來看,目前有線電視普及率高達八一%,無線電視台在廣告逐年遭有線台瓜分下「慘澹度日」,近四年來,有線電視頻道廣告業務成長超過五成,而無線成長僅一成。

二○一一年時,除民視因為鄉土劇每年至少可以維持兩億元的獲利,台視在非凡黃崧入主後以嚴格的成本控制維持一.八億元左右的獲利外,中視虧損五千六百萬元,華視更是大虧二.七五億元,營運情況並不理想。

搶執照得看背景實力不夠雄厚,也賺不到錢

台視前總經理鄭優說:「現在就算拿到無線電視台的執照,還要投資大量基礎設備,除非有財團的背景支撐,或是原本在媒體事業就有投入,可以跨媒體整合經營,否則完全沒前置布局的業者就算拿到執照,想要獲利真的很困難」!

若以檯面上浮出有意參與競標的人馬來看,對於媒體有高度企圖心,財力又雄厚的富邦集團,被視為最有可能拿下執照的大黑馬。

根據業界說法,富邦高層對於這次的釋照相當重視,目前已規畫一個小組研究相關法規,為了避開「黨政軍」及「外資」不得投資的規定,最後蔡家兄弟可能會採取大富投資凱擘(大股東另外成立公司)的模式,參與這次的執照競標。

整個集團在數位匯流的版圖上,電信這一端,蔡家兄弟擁有台灣第二大電信公司台灣大哥大與台灣固網,布局已相當完整;電視端,在有線電視部分,除了擁有台灣最大系統台凱擘寬頻及台固媒體,還有三個momo購物台與一台親子台,集團數位匯流版圖,獨缺一個無線數位電視台。

接下來如果蔡家兄弟可以取得無線電視台執照,不僅可以經營三個頻道以上的無線數位電視台,還可以搭配台灣大對於用戶從事行動電視加值服務,無線電視的購物台甚至可與集團momo購物台結合,將電信、電視、網路整個數位匯流的力量發揮到最大,富邦能不能成為全台最大的數位匯流王國?就看最後這一塊拼圖能不能拼得上去!

除了富邦,王雪紅旗下威望CatchPlay控股公司董事長張孝威,以及近期正在進行壹傳媒交易案的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辜仲諒,也傳出對於參與標案「相當有興趣」。

僧多粥少,財團眼中的大魚如何上鉤,將會是場激戰,只不過在現有無線電視台獲利陷入停滯的情況下,拿到執照的業者能否有創新手法,殺出一條血路,又是一項大難題。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頻道多過內容 重播何時了?

台灣電視目前分為無線與有線兩大系統,五家無線電視台由於壓縮技術的進步,一個電視台可以播出三到四個頻道,目前共播出二十個無線數位頻道。接下來NCC規畫中的第二波無線數位頻道釋照案,由於將釋出兩張執照,以每台頻寬可壓縮成三至四個頻道,國內無線數位電視最多將增加到三十台。

未來若有線電視全面數位化,估計目前一百個左右的頻道可增為三百個。換句話說,未來全面數位化後,台灣將有三百多個電視頻道,以周星馳電影︽唐伯虎點秋香︾曾重播了八百多次,過去一年宮廷劇︽後宮甄嬛傳︾一再重播來看,凸顯台灣電視問題不是頻道太少,而是內容貧乏。當交通部及NCC不停釋出頻道同時,國內發展數位內容的配套措施到底在哪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30

台式手搖茶通過五百項龜毛測試 完成亞洲拼圖 不怕磨 日出茶太九個月攻進日本

2013-10-14  TWM
 
 

 

日本服務業被公認為亞洲最成熟的市場,但外來品牌要討好當地消費者的難度也最高,以珍珠奶茶起家的日出茶太,只花九個月就順利將原汁原味的台式手搖茶外銷到東瀛。

十月二日,來自台灣的日出茶太(Chatime)手搖茶品牌,在距離東京市區車程近一小時的筑波西武百貨美食街,開設日本第一家據點。開幕式中,日出茶太創辦人、六角國際董事長王耀輝殷勤接待日本商社貴賓,儘管參加過多場新店開幕式,但此刻他的心情格外緊繃,因為完成進軍日本這一役,等於完成在亞洲市場中最重要的一塊拼圖。

「打入日本,是我創業以來最大的心願。」王耀輝致詞時說,日本市場對食品安全的高標,使日出茶太進駐日本展店的門檻也相對提高,因此,有別於在其他國家是透過代理商展店的發展模式,在日本,日出茶太是與日本顧問公司合資成立分公司,採取經營直營門市的方式全面開拓市場。

日出茶太在日本的合資夥伴「志群總合研究所」,是當地知名商業顧問公司,與日本各大商社關係深厚,此次可以快速在西武百貨展店,就是透過志群社長山下玲如牽線。

忠於台味 機器被拆解查驗不過,商業人脈只不過是進軍日本的第一道難關,「真正的挑戰,是日本人『少買現調飲料』的飲食習慣,以及這裡超高規格的食品安全標準。」王耀輝說。日出茶太成立九年來,已在世界各地開出一千家分店,光是今年七月,全球就有十五家分店同時開幕,展店速度之快,令人難以想像。但唯獨在日本,為了打下未來發展成「連鎖店」的基礎,跨出第一步的速度,就必須慢慢來。

首先,要讓日本人接受新的飲食習慣,就一定要讓人驚豔,「我們堅持『正宗台味』,所有的原物料、茶葉,都從台灣空運進口。」不只原物料,包括機器、容器、包材等,也全數來自台灣。然而,這個堅持卻給王耀輝帶來麻煩,姑且不論運送成本攀高,「因為都是進口的,從吃的到用的,每一品項都得經過非常嚴格的食品安全檢驗。」王耀輝印象最深的是,日本政府為了檢驗飲料封口機安全性,就把機器整個解體,細部拆解了一百多個零件;此外,光是一台果糖機的檢驗費就高達日幣五百萬元,原物料也要通過日本五百多項農藥檢驗,「為了確保品質,我必須從源頭就與廠商密切溝通,可以在日本開店,也可說是對日出茶太原物料與產品的品質掛保證。」他欣慰地說。

為了扎好馬步,奠定「連鎖化」發展的基礎,日出茶太還花費六百萬日圓在日本成立訓練教室,由台灣總部派遣教育訓練部門主管到日本訓練當地員工,將整套標準作業流程輸出到日本,「告訴員工『如何做』,這是為了確保做出來的飲料能夠忠於『台灣味』;另方面,我們也會教育員工『為何要這麼做』,讓日本人知道台灣人對服務及品牌定位也是有想法、會堅持的。」設訓練室 明年展店三十家事實上,日出茶太並非台灣首家進軍日本的連鎖手搖茶品牌,目前已有四家品牌在當地開店,但展店速度極為有限。六角國際總經理張國強認為,日本消費者習慣用自動販賣機,現調飲料市場僅以咖啡為主,因此珍珠奶茶打入日本市場大不易。但這一回,日出茶太企圖用扎實的打底功夫,一舉扭轉日本人的飲食習慣;王耀輝說,「按照計畫,明年底前要在日本開三十家分店。」去年底,六角國際在台灣資本市場登錄興櫃,王耀輝表示,股票要有價值的前提是公司持續成長,「在市場飽和的台灣,日出茶太成長的方法就是變成一家國際公司。」今年下半年,日出茶太將在美國內華達州、加州與佛羅里達州等地,釋出代理權並開出新門市,透過市場分散,將亞洲市場占比從五成以上有效降低。

張國強語重心長地說,台灣外帶茶飲市場競爭激烈,店數每年大量成長,目前至少逾六千家,數量僅次於便利商店,但不少品牌開得快,收得也快,因此六角國際從創立之初就鎖定海外市場,從展店速度看來,顯見市場有極大潛力。

至於對日本這個「亞洲最重要的一塊拼圖」,王耀輝的企圖心也不僅止於積極展店,「也將代理日系餐飲品牌進來台灣,目前差不多已談定;未來甚至不排除讓股票在日本上市。」王耀輝愈說愈見雄心壯志,彷彿像是打一場台灣服務業反攻日本的聖戰一般。

六角國際

成立時間:2004年

負責人:王耀輝

資本額:1.25億元

主要業務:連鎖外帶式手搖飲品業

全球據點:1000家

近3年獲利:每股盈餘(元)

2010-1.93

20115.36

201210.03

撰文‧梁任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166

中信銀延攬李玉秋 布局拼圖到齊 搶富豪客戶 私人銀行大戰正酣

2013-12-23  TWM
 
 

 

在台灣,專門服務高資產客戶的私人銀行業務,一向是外銀的天下,但近期本土銀行也積極搶攻這塊大餅,只是仍有相當多的挑戰需要克服。

撰文‧張舒婷

十二月以來,儘管中信金控股價平平,卻成為台灣外資圈的熱門話題之一,外資圈資深重量級人物、前美林證券台灣區負責人李玉秋日前傳出已加入中信銀,執掌私人銀行業務。

李玉秋出身於花旗銀行儲備幹部(MA),一九九○年即任職於美林證券,算是資深美林人,二○○三年擢升為美林私人銀行亞太區行銷負責人,○七年七月又升任台灣區執行長兼主席;○九年七月離開美林後,陸續擔任香港野村國際財富管理部門、英國基金公司創利德亞洲團隊等顧問。

不僅資歷漂亮,更重要的是,李玉秋在長達十九年的美林生涯中,幾乎全都投身在私人銀行體系中發展,日前離開創利德後,台灣多家金融業者展開挖角戰,最後花落中信銀,讓業界對中信銀發展私人銀行的企圖心有了不同的想像。

本土銀行積極搶進私銀

「Albert(李玉秋英文名字)是罕見的私人銀行管理人才,中信銀願意做這筆投資,搞不好真的有機會闖出一番新格局!」某位熟稔中信銀業務的資深人士如此表示。

事實上,中信銀去年底即開始規畫推出私人銀行業務,今年第二季則陸續宣布擴大財富管理業務服務範圍,一方面將財管客戶門檻下調至五十萬元,另方面也針對高資產客戶強化服務內容,強調對資產往來總額達三千萬元以上的客戶提供專屬理專、投資建議報告等;如今成功延攬李玉秋,等於完成最重要的一塊布局拼圖,全面開戰的時機已不遠。

不過,儘管中信銀磨刀霍霍,面對的挑戰卻也不少。首先,多家國銀已不約而同瞄準私人銀行市場大餅;今年三月,國泰世華銀行私人銀行事業處正式成立,目標鎖定法規上定義的「專業投資人」客戶,即資產總額達三千萬元以上者,並計畫招募十位以上私人銀行財管顧問;此外,國銀當中在私人銀行領域耕耘較久的台北富邦銀行,自十月以來強力放送電視廣告,強打「量身訂做」訴求。

另方面,一向對私人銀行相對興趣缺缺的公股行庫也有搶進動作;前年合庫銀成立「尊榮理財中心」,鎖定資產在新台幣兩千萬元以上的客戶,去年則已悄悄將客戶的資產門檻從兩千萬元降低至一千五百萬元,以因應競爭,及早搶市。

在面對國銀積極搶攻之下,外商銀行也開始有了動作;就在李玉秋加入中信銀的消息確定後,不到一周,私人銀行龍頭業者瑞士銀行即作出回應。瑞銀台灣區財富管理執行長陳允懋宣布,明年將斥資一千五百萬元瑞郎(約五億元新台幣),將台灣的資訊系統進行升級。不僅如此,瑞銀以往專攻總資產五百萬美元(約一.五億元新台幣)以上的客群,之後將考慮在適當時機,將門檻降低至一百萬美元(約新台幣三千萬元)。

陳允懋強調,資產一百萬、五百萬、一億元的客戶,需求是不一樣的。「我們發現,一百萬美元以上的客人也很重要,而且有其需求,但一百萬到五百萬美元之間的客群,區分性還沒有真正做出來,我們想好好做這群客人(的生意)。」瑞銀這些新措施,不論對其他外銀或本土銀行來說,皆是一枚強力震撼彈,銀行圈普遍認為,可預見私人銀行業務競爭,將愈來愈激烈。

台商等高資產客戶回流

台灣的「私人銀行」這塊餅到底有多大?為何引來如此多業者的注目?根據瑞士信貸二○一三年「全球財富報告」指出,台灣一千八百萬名成年人口中,總資產在一百萬美元以上富豪人口比率約一.七%、共三十.六萬戶。這一.七%的台灣成年人,共同擁有超過三○六○億美元(約九‧二兆新台幣)以上資產,相當於去年台灣國民生產總額約六五%財富,而且這可能還是相對保守的估計。

曾負責國銀財管業務的一位金融業界人士分析,台灣有錢人的習慣是「不要『錢都露』」,加上節稅考量,過去習慣將財富分散在台灣以外的其他國家;陳允懋也說,根據他的經驗,星、港的富豪中,非星、港籍的台灣人占比甚高,「台灣人絕對是大宗,最少一定也有兩成。」在銀行業者的解讀中,過去這些「藏富於海外」的資金,如今已有了落葉歸根的機會,「關鍵在於自由經濟示範區的後續效應!」陳允懋表示,金融業納入自經區後,境外理財、投資業務放寬,也可望享有免稅待遇,「直接效果就是讓台商等高資產客戶回流。」他並表示,其實近年來隨著兩岸關係改善,已經可以感受到,台灣的高資產客戶不再急著把資金外移。

另一位外銀資深主管也表示,示範區的政策方向,擬開放讓外國人可投資外幣計價的金融商品、衍生性金融商品,先前市場討論「華人理財平台」,一定以星、港為主,最近台灣終於被注意到,可望吸引更多的外國人、外國公司、台商客戶來台,成為私人銀行潛在客戶。

陳允懋以瑞士信貸的報告分析未來商機:「若只就這三十萬戶、一戶資產一百萬美元來算,即使只擁有其中一%客戶,也有三千戶,還是可以管理三十億美元的資產。」此外,為分散風險,台灣的高資產客戶往往傾向同時和多家財富管理業者往來,也就是說,同一位富豪客戶,可以同時給多家私人銀行帶來生意,積極耕耘的話,銀行業者不難分到一杯羹。

儘管各家銀行垂涎私人銀行大餅,但事實上,私人銀行業務在台灣長期以來都是外商銀行的天下,部分在財富管理業務具一定實力的本土銀行,也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搶攻資產在五十萬到三百萬元之間的客戶。

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表示,「國內銀行發展私人銀行業務,只能算是『小打小鬧』,做些土財主的生意。」曾在本土銀行服務近二十年的一位資深主管也同意:「講白了,我們只能搶外銀不要、但稍微有點錢的客人啦。」換言之,國銀若要在這一波私人銀行大戰中勝出,還有很多硬仗要打。

遊戲規則不明確 限制發展首先是在商品服務端;發展私人銀行的重點是提供客戶「量身訂做」服務,包括財富移轉、遺產和稅務規畫,甚至是經營權管理等。業者直陳,「國銀最大瓶頸就是對於這類產品和服務不夠深入、多樣,無法和外銀相提並論。」殷乃平則認為,本土銀行不但在私人銀行這一塊的經驗不足,法規也是一大障礙,別說台灣對私人銀行的規範乏善可陳,就連法規中,類似『私人銀行』的字眼都沒有,遊戲規則不明確,是限制發展的最大問題之一。

整體而言,台灣的利差空間長期低迷,加上商業銀行各項業務的競爭已殺到見骨,如今私人銀行的業務市場出現爆發成長機會,自然成為國銀力圖搶攻的新目標,只是在法規不完善、步調又已落後外商的環境下,國銀能否成功搶市,或許還需持續觀察。

近一年鎖定私銀業務出招的主要銀行銀行客戶總資產門檻近期動作瑞士銀行100萬~500萬美元調降高資產客戶的門檻至100萬美元花旗銀行100萬美元新增富二代財富管理營隊中信銀行3000萬元新台幣延攬李玉秋接掌私人銀行國泰世華銀行個人3000萬元、法人5000萬元新台幣今年3月成立私人銀行事業處合庫銀1500萬元新台幣去年調降高資產客戶的門檻至1500萬元

資料來源:各銀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094

中美晶兩歐元買德國太陽能廠 購併大王盧明光 完成最後一塊拼圖

2014-02-17  TWM
 
 

 

太陽能購併大王盧明光又出手了!這次,他只花了兩歐元,就買到一家德國模組廠的所有資產,對方還送了八.六億元的嫁妝,簡直像中了樂透。究竟在這起交易案背後,盧明光是撿到了寶,還是買到了草?

撰文‧何佩珊

新春開工第一天,太陽能市場就傳出好消息,出手的是他——「購併大王」、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這次,他看上的是德國的太陽能模組廠Aleo Solar AG(以下簡稱為Aleo)。

承接設備 附加八億嫁妝當多數人忙著返鄉團圓的春節前夕,有一批人卻收拾行李準備飛往德國,他們被賦予的任務是:以兩歐元的價格,和Aleo簽下資產買賣合約。

果不其然,二月五日下午一點,中美晶總經理徐秀蘭辦公室的電話響了,電話那頭傳來的是好消息,交易成了!

中美晶透過旗下子公司旭泓,找來日本長州產業株式會社與Pan Asia Solar,合資成立新公司SCP Solar GmbH,就是為了買下Aleo手上的產能與專利,總價僅兩歐元,不到台幣一百元。「一歐元買的是土地,一歐元買的是所有設備、專利與商標權。」徐秀蘭的話,聽起來相當不可思議。

Aleo成立於二○○一年,現有產能為二八○百萬瓦(MW)。近三年面對激烈巿場競爭,營運每況愈下,遲遲無法扭轉虧損局面,終走上被轉售的命運。事實上,就連盧明光自己都坦言:「一開始聽到這個計畫時,確實有些擔憂。」雖然早在這起交易案之前,Aleo就與中美晶有頻繁生意往來,彼此合作綜效很清楚,但用兩歐元承接一家虧損太陽能廠的所有設備與產線,還附加二一五○萬歐元(約新台幣八.六億元)的營運資金作嫁妝,雖然沒有股權交易,只是純資產轉換,外界仍擔憂,這樁儼然像中樂透般的交易,到底中美晶撿到寶或是買到草?

徐秀蘭的態度堅定,「外界所有的擔心,我們都考慮過,但從交易案一開始,我們的購併原則就很清楚,只要風險不能計算,中美晶就退出。從我們過去的交易紀錄可知,中美晶是夠謹慎的,不至於『貪俗(台語)』。」過程中謹慎再謹慎,終得到滿意的評估結果。

關鍵在於Aleo此次交易最重視的是公司轉手後,過去累積成果能否持續得到發揮,因此中美晶得以出線,並以最低的價格成交。徐秀蘭有信心,等到合約細節公開後,「市場會比今天更surprise(驚訝)。」購併歐洲品牌 進軍全球其實,盧明光想買模組廠已有一段時日,目前中美晶的太陽能佈局,從上游矽晶圓、電池,到最下游的電廠,獨缺模組廠這塊拼圖,就可以讓中美晶的太陽能帝國更臻完美。

打從去年下半年起,徐秀蘭就不只一次在公開場合釋出訊息,「做高轉換效率太陽能電池很好,若能做高轉換效率太陽能模組更好。」當時中美晶就在評估,到底要自建模組廠產能,還是透過購併?據瞭解,Aleo購併案那時已在悄悄進行。

若能買下Aleo,一來中美晶與Aleo原本就有多年合作經驗,中美晶不僅能拿到技術,還省下製程調整與認證時間,縮短進入市場時程;二來Aleo有一定知名度,打著Aleo名號進軍全球,比中美晶自家名號好用,難怪徐秀蘭會說:「這對我們是非常棒的安排!」看著中美晶找到最後一塊拼圖,市調機構EnergyTrend研究經理胥嘉政也給予正面評價,「Aleo的品牌不僅在歐洲市場有影響力,歐洲國家對境內的生產廠商也會給予比較大的耕耘空間,對於目前正面臨雙反威脅的台廠來說,中美晶此時買下Aleo,算是一步好棋。」更何況中美晶的成本只有兩歐元,雖然德國生產的人工成本勢必不低,「但我們不用負擔折舊攤提,絕對可以和全世界競爭。」徐秀蘭進一步強調,中美晶不做一般市場、不拚量,將目標鎖定在金字塔頂端具有高附加價值的高轉換效率市場,成功機會更大。

外界之所以會擔憂,實在是○五年明基購併西門子的教訓太慘烈,跨國購併能不能成功,簽約只是開始,後續整合執行力更是考驗,尤其面對德國工會的強勢,絕對不能馬虎。胥嘉政認為,倘若未來工會問題能夠妥善處理,這次購併的潛在綜效絕對值得期待。

中美晶也不是第一次做跨國購併,面對被購併公司員工的反彈心理,徐秀蘭瞭然於心,「我們已承諾原地生產,相信過去幾次海外購併案的表現,應該可以讓德國員工感到安心。」隨著太陽能市場回溫,徐秀蘭說,今年太陽能供需平衡後,明年必然會供不應求,一定要做好準備。Aleo的購併案不過是拉開序幕,中美晶今年的購併大戲才正要開始!

中美晶

成立時間:1981年

負責人:盧明光

資本額:52.31億元

主要業務:半導體晶圓、太陽能晶圓、藍寶石晶圓主要客戶:德儀(TI)、新日光、晶電等近3年獲利:2013年前3季EPS0.71元;2012年EPS-4.9元;2011年EPS1.02元

購併大王盧明光的成績單

1986旭麗併光達電子跨入整流二極體,第一年就開始獲利1989旭麗買下美商Diodes45%股權Diodes市值在20年內增加86倍,為旭麗創造可觀投資收益1990旭麗併美國第三大鍵盤廠Maxi-Switch旭麗成為全球最大電腦鍵盤廠1997旭興與美商Vishay策略聯盟,由Vishay取得旭興65%股權為光寶股東創造高達8300萬美元投資獲利2005敦南併立生6吋晶圓廠立生成功轉虧為盈2008中美矽晶併美商Globitech中美矽晶成為全球第8大半導體晶圓廠,Globitech在15個月損益兩平2010朋程併正道正道結束4年虧損,轉虧為盈2012中美晶併日本Covalent Materials的矽晶圓業務(CVS)中美晶成為全球第6大晶圓廠,年營收超過200億元2012中美藍晶併兆遠台、韓、中最大LED藍寶石晶片廠2014旭泓與日本長州產業株式會社、Pan Asia Solar合作,併德商Aleo旗下資產補齊中美晶太陽能模組拼圖,形成一條龍佈局註:旭麗、旭興、敦南等購併案皆為盧明光於光寶集團服務時期所完成。

整理:何佩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484

我的投資拼圖系列(十三):賺錢機器=? 編程浪子

http://xueqiu.com/3055849674/37792457【註:沒想到雪球這麼多真正的投資者,不知為何,其他博文都被自動鏈接到此,唯獨此篇沒有,補充以求完整。】
低市盈率:市盈率決定了初始收益率,即其倒數,至少PE<7倍才能算低市盈率,它決定初始收益率至少不低於15%。
高ROE:ROE決定了再投資收益率,ROE>15%是最低的標準,決定留存利潤再投資的收益率超過15%。
高分紅:股息率保證5%以上,7倍PE時意味著至少30%的分紅率,5倍PE需要至少25%的分紅率(即雙五標準),股息率決定以上兩項收益率的兌現速度,此值越高,按以上收益回報需要的時間越短,承擔未來變數的風險越小,所以未來確定性越強的公司股息率的要求可以稍低,最終靠ROE和時間合力仍舊可以達到預期收益率,但這樣的公司少之又少。
穩定性:要求ROE的穩定性和分紅率的穩定性,某一年ROE和分紅較高並不能說明問題,一般以10年數據作為參考,10年R15得分可以較好表示此項屬性。
分散:分散是對概率的基本尊重,也是大數投資的基本要求。只要承認人無完人,不可能百密無疏,就需要承認黑天鵝的無處不在,我們分分鐘都會犯錯。當然個人投資者不宜過於分散,5~15個標的是較好選擇。
以上5大利器合力(缺一不可)將組成一個賺錢機器(組),這個賺錢機器威力到底幾何?
這可以從若干年的時間節點量化考量(視標的情況,標的越優秀,考量的未來時間可以越長),從10年和30年兩個節點各種參數考量結果如下(10年節點可用於考察一般優秀的公司,30年節點可用於考察十分優秀的公司):
舉例說明各列意義:以ROE15%,分紅率30%,PB 0.8為例,


ROE分紅率PBPE期初收益率永久收益率折現率息本率10年息本率10年當前收益10年剩餘成本30年息本率30年當前收益30年剩餘成本
15%30%0.85.33333318.75%16.13%16.13%26.36%17.84%60.8647524.15%16.95%22.5474
(不太會用雪球的編輯器,格式嚴重變形,有興趣請參看原文表格)


期初收益率:18.75%表示第一年的收益率,他和分紅率決定了第一年的股息率,即股息率=初始收益率*分紅率。如果第一年利潤全部分紅,初始收益率即為第一年股息率;
永久收益率:為16.13%,表示此項投資理論收益率,無論市場如何估值,當時間無限長時,其收益率必定無限接近此收益率,此收益率必定落在初始收益率和再投資收益率(roe)之間。
折現率:16.13%,折現率用來對未來每年股息折成現值以計算真實退出的成本,即退出的成本真實獲得的年復合收益率,此處折現率採用永久收益率,這樣使剩餘的成本的收益率會和退出的成本的收益率將逐漸趨於一致。折現是理解投資收益計算方法的關鍵。
10年剩餘成本:從我們初始投入資金那一刻起,我們每年都可以通過分紅退出一部分成本(每年退出的成本=該年獲得的分紅現金/(1+折現率)^N,  N表示此次分紅離投入資金的年數,也可以這樣說:每年獲得的現金=該年退出的成本*(1+折現率)^N),剩餘成本即是現在還未退出的本金。可以用銀行房貸來理解,這裡我們就是銀行,投資的公司就是貸款買房者,此值60.86表示如果公司從我們這裡貸走100萬元,10年之後公司已經歸還39.14萬元的本金,加上每年16.13%的利息給我們,還剩60.86萬本金和利息未歸還。10年剩餘成本可以很好的表示一項投資的未來風險,此值越小表示一項投資風險越小,小於60比較安全(雙五股票一般可以達到)。
10年息本率:26.36%,這是指10年之後獲得的股息與剩餘成本的比值。
10年當前收益:  17.84%,表示剩餘成本當前的收益率,市值以成本法計算(即市值=成本留存利潤的累計值,巴菲特就經常採用此法)。實際上如果能保持這樣的roe和分紅率,市值一般都會超過成本法市值。
30年當前收益:  16.95%,比10年當前收益要小,是因為初始收益率高於再投資收益率,最後當前收益率向永久收益率靠近。
30年剩餘成本:22.55,說明30年後貸款者已歸還77萬本金  16.13%的利息,還剩22.55萬本金待歸還。
下圖為ROE 15%,分紅率30%,PB 0.8的未來收益率走勢情況(此圖更多說明可參見博文《一張圖看穿投資的心肝脾肺腎:關於投資本質的四要素》):




我們可以看到一旦我們發現一家公司具備高ROE  高分紅低市盈率這三個特徵,並且預計未來若干年還能很大概率保持住前兩個特徵,那麼我們無疑就找到一個賺錢機器,輕易千萬不能放手,除非當前市場價已透支了未來多年的股息,那麼我們可以一次性賣掉(相當於加罰息的提前還貸),手握這些本來屬於未來才能獲得的現金尋找下一個賺錢機器。
附錄:以下各表分別給出ROE15%,20%,25%和分紅率20%,30%,40%在各種估值下的回報情況。
註:紅色部分表示是該項滿足最低要求,否則為不滿足。一個雙五股票必須滿足折現率>15%,10年當前收益>15%和10年剩餘成本<60的最低要求。一個R15股票需要滿足折現率>15%和30年當前收益>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222

開發工銀將退場 凱基銀行扛起獲利重任 開發金轉型商銀 完成最關鍵拼圖

2015-04-20  TWM
 
 

 

辜仲為了完成開發金轉型的大夢,近年展開一連串組織改造計畫,除了購併萬泰銀行,加強消費金融業務,如今,台灣最老牌工業銀行——開發工銀也將退場,集團逐步轉型為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營運模式。

撰文‧梁任瑋

「二○○八年金融海嘯過後,是讓開發金控大股東辜仲,認真思考轉型商業銀行的關鍵。」一位中華開發金控(以下簡稱開發金)前主管透露,就在辜仲入主開發金整整十年之後,終於,開發金一步邁入關鍵的轉型期,宣告從工業銀行轉入商業銀行市場。

在一九九○年代的台灣投資界,開發金旗下的中華開發工業銀行(以下簡稱開發工銀)曾經是響亮的金字招牌,包括台北一○一前董事長胡定吾、聚鼎科技董事張忠本等,都是早期開發工銀培養出來的台灣金融投資人才,只要待過開發工銀投資部,等同於一張「就業保證」,成為許多券商、投資公司爭搶的人才。

到了劉泰英掌權時期,開發工銀更因為國民黨黨營事業色彩,而具有呼風喚雨的影響力。其後,隨著政黨輪替,○四年由中信辜仲入主,台灣投資環境也逐漸萎縮,開發工銀的直投部門規模不但變小,未來甚至要轉型為AMC(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看在外人眼中頗有感嘆。

「他想做的是成為摩根士丹利一樣的投資銀行,也因此,近十年投入大量資源購併券商;但金融海嘯後,讓他不得不面對現實,工業銀行業急速萎縮,而且作為一家金控不能偏重在券商業務,導致獲利來源的不穩定性太高。」這位開發金前主管表示。

因此,辜仲痛定思痛,決定大刀闊斧轉型。開發金去年九月購併萬泰銀行後,隨即展開一連串組織改造計畫,萬泰銀行更名為凱基銀行後,將在今年五月增資三八○億元,加上原資本額一九○億元,股本躍升至五七○億元,晉升為中大型銀行。

首部曲:合併大華證券

結合銀行業務發揮綜效

另外,開發工銀更加速轉型。金管會一聲令下,預計在一六年九月中之前繳回工業銀行執照,未來六年內也將逐步降低「直接投資」部位,由目前七百億元降至三百億元,以增加財務槓桿空間。意味著這家一九五九年成立的工業銀行,將正式轉型為商業銀行。

根據開發金規畫,為了提升凱基銀行的資本適足率,開發工銀預定今年五月一日,將屬於商銀相關業務的資產與負債,概括讓與凱基銀行,將減資三六○億元上繳開發金控,作為開發金控對凱基銀增資的主要資金來源;開發金預計對凱基銀行增資三八○億元,作為凱基銀支付給開發工銀的移轉對價。交易完成後,凱基銀總資產將超過五千五百億元,明年起,凱基銀行將成為開發金主要的獲利來源。

這消息或許不令人意外,但也凸顯台灣的工業銀行,長久以來受到兩個限制,一是無法吸收一般大眾的存款,自有資金比率高,直接投資沒有槓桿空間;另一個是無法經營商業銀行的業務,獲利來源顯得局限,從開發金過去幾年的營運績效不佳就可看出困境。

「凱基銀行就是銜接開發金轉型的橋樑。」港商野村證券台灣區研究部前主管王嘉樞表示,凱基銀行未來勢必得扛起過去開發工銀的貢獻,如何適度運用凱基銀行與凱基證券結合後的綜效發揮,將是開發金控轉型成功與否的觀察重點。

王嘉樞指出,凱基銀行的前身萬泰銀行原本是一家獨立小銀行,資源並不多;併入開發金後,除了開發工銀原本企金的業務可以互補,凱基證券是台灣第二大券商,旗下二十萬名證券存款戶,若可從其他銀行轉至凱基銀行,對於降低資金成本、提高利差應有幫助。

事實上,早在一二年,凱基證券合併大華證券,就已吹起開發三階段轉型的首部曲;今年第二階段是透過萬泰銀行更名為凱基銀行,將開發工銀業務釋出給凱基銀行,替開發工銀退場鋪路。

二部曲:吃下萬泰銀

改名凱基銀 要提升ROE 美系外資券商分析師指出,開發金吃萬泰銀的第一步就做得不錯,由於只付了一倍的股價淨值比,不算太高;儘管日前人事整合傳出紛擾,但萬泰銀的不良資產已大致清理乾淨,都是開發金接手後的利基。

另一部分,過去開發工銀營運模式單純,財務槓桿效率低,進而拖累資金運用效率,使得開發金的股東權益報酬率(ROE) 低於同業平均,而影響其評價;在與凱基銀行合併後,將提升開發金整體的ROE。由於凱基銀行過去受限資本額相對不大,業務推展動能薄弱;未來在開發金控資本移轉挹注下,可以發揮商業銀行更高的槓桿效益。

根據去年財報,凱基銀行的消費金融仍占獲利近五成,未來在資本額擴大的前提下,搭配景氣仍溫和向上,凱基銀行的放款業務勢必會再成長。

三部曲:創投基金管理

工銀將退場 接手直接投資最後,開發金轉型的第三階段是將開發工銀轄下的「直接投資事業群」業務轉換為「創投基金管理公司」(GP/General Partners),這主要是因應開發工銀退場後,直接投資金額將從七百億元降至三百億元。

根據開發金財報,開發工銀直接投資標的以消費性產品及服務業為最大宗,占比約三成;其次為工業及製造業,其中曾經讓開發工銀獲利頗豐的台積電持股比率已相當低。但一四年開發工銀直接投資業務稅前獲利貢獻仍達四十九.八億元,占開發工銀全年獲利五八%;一五年獲利來源主要還是靠處分直接投資,以開發工銀直接投資帳上至去年第三季未實現利益還有六十四億元來看,應該還是遊刃有餘。

不過,創投基金管理模式需要時間做出績效,也必須花費更多心力,才能對外籌集更多資金。因此,去年開始,開發工銀就已持續發行五檔私募股權基金,並籌設另一檔創投私募基金,對外募了二五○億元。

「開發工銀這兩、三年最大的轉變,就是學習放下身段。」開發金發言人張立人表示,為了獲得投資人青睞,開發金將從過去直接投資較為強勢的姿態,轉化站在客戶立場著想的服務業角色。

此外,開發金也積極爭取外資機構認同,但根據已接觸的外資法人認為,開發金仍需要令投資人更興奮的故事與利多題材支撐。王嘉樞表示,以開發金目前ROE僅七%,要追上一線金控的一○%至一五%以上的水準,除了將閒置資金作更有效率的運用,獲利模式要更穩定,不要受景氣波動影響,才會更得到市場肯定。

開發金轉型 得靠三大引擎互補

── 開發金組織架構

開發金

成立:2001年

董事長:陳木在

資本額:1534億元

凱基銀行(原萬泰銀行)

成立:1992年

董事長:魏寶生

資本額:570億元(增資後)

主要業務:消金、企金

凱基證券

成立:1997年

董事長:許道義

資本額:460億元

主要業務:證券經紀、承銷

開發工銀

成立:1959年

董事長:張家祝

資本額:206億元(減資後)主要業務:企業融資、 直接投資未來企業融資業務將轉給凱基銀行;直接投資業務將轉換為「創投基金管理公司」。

工業銀行vs.商業銀行差異

工業銀行商業銀行

目的協助生產事業轉型,並進行直接投資對企業及民眾提供存款及消費性貸款分行數不得超過10家只要金管會許可,並無限制最低資本額200億元100億元資金來源發行金融債券、法人存款個人、企業存款主要收入投資收益、利息收入利息收入

整理:梁任瑋

凱基證券 開發金的金雞母開發金控即將轉型為商業銀行步入新的里程碑,在旗下成員之中,不得不提的就是由開發金大股東辜仲創立的凱基證券,在去年證券商承銷業績排名亮麗,不管承銷金額或件數,均拿下市場龍頭寶座。

凱基證券去年營收155.8億元,稅前獲利36.1億元,其中承銷部門貢獻卓著,凱基承銷件數高達48件,總承銷金額287.25億元,比第二名富邦證券的117.08億元高出一倍多。

亮麗成績背後,其實是一場場貼身肉搏戰。

據了解,凱基證券在合併以承銷見長的大華證券之後,如虎添翼;加上近年從外資圈找來麥格理資本證券前分析師呂穎彰、劉明龍等人,分別擔綱研究部主管與半導體產業分析師,再加上對蘋果供應鏈相當熟稔的郭明錡,提供承銷團隊相當扎實的產業研究資源,皆有助於爭取發行公司在選擇承銷商辦理初次上市櫃及推薦興櫃掛牌時,有較大優勢。

凱基證券不僅扮演開發金控金雞母的角色,在海外布局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三大獲利引擎承銷、經紀、債券均衡發展下,將領銜開發金打南下亞洲盃,希望延續過去10年在東南亞累積的成功在地化經驗,發揮集團最大綜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6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