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馬雲的NASA計劃是不是天方夜譚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15/161882.shtml

馬雲的NASA計劃是不是天方夜譚
吃瓜船長 吃瓜船長

馬雲的NASA計劃是不是天方夜譚

懷疑恐怕並不是對馬雲沒有信心,更主要的是基於思維慣性對中觀和宏觀的環境仍然缺少信心。

本文由吃瓜船長(微信ID:nfzhuxunyao228)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船長

“阿里巴巴未來20年的願景是構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服務全球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企業盈利。就像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驅動人類科技和生活的極大進步。”

這是3月9號,馬雲在阿里巴巴首屆技術大會上說的話。看到這里,默默去查了一下,目前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2016年,英國的GDP總量是大約3萬億美金,按照目前2.5%左右的GDP增長率,20年後,英國的GDP總額將達到5萬億美金,約等於35萬億人民幣。

自2017財年第二季度(2016年7月1日至9月30日)開始,阿里巴巴財報不再公布商品交易總額(GMV),但2016財年的數據顯示,該財年(2015年4月到2016年3月底)阿里巴巴的GMV總額已經過了3萬億人民幣,而2014—2016財年,阿里巴巴的GMV同比增速為55.8%、45%、25%,根據測算,2016年阿里巴巴的GMV應該在4萬億人民幣左右。

5515f7da5c2e7ccf6e52bbe890897ab9

- 來自阿里集團財報 -

如果反過來倒推,阿里巴巴要在20年後達到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的體量,也就是35萬億人民幣左右的體量,那麽阿里巴巴每年的增速要保持在12%左右。

雖然2017財年最新的季度財報顯示,阿里2017財年全年收入預估將增長53%,但從二十年的跨度來說,要在這麽多年里讓整個阿里平均維持在12%的增速,也並不容易。這可能是馬雲這篇講話以及提出NASA計劃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馬雲此舉還要解決阿里長期以來戰略定位跟公眾認知不符的問題。很多人覺得阿里是一家商業公司,而對阿里稍稍了解的業內人士又常常會誤解,覺得阿里的主營領域戰線太廣,似乎沒有一條主線。

阿里巴巴首席技術官張建峰說,阿里的商業做得太成功,掩蓋了技術的光芒。實際上,阿里巴巴是一家技術驅動的技術+商業公司。按照這個說法,如果給阿里只下一個定語,那應該就是科技公司。阿里現在有超過2萬名工程師、500多位博士,從就業人員的比例來看,也是名副其實的科技主導型。所以阿里巴巴阿里是電商?支付?金融?媒體?都不是,馬雲定了調,是一家科技公司,當然,這一戰略定位要得到公眾和專業人士認可,恐怕也要看阿里在科技領域接下來的表現。

d5bfa12bf4be1e33b59143244fd7e30a

關於NASA,眾所周知,那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簡稱。馬雲將阿里的計劃與NASA計劃相提並論,不可謂雄心不大。以馬雲一貫的擅長宏大敘事的話語風格來看,他說出這個比喻並不讓人驚訝。

他的類比也並不難理解。NASA看上去做的都是航空航天方面的高精尖工程,但NASA計劃之所以赫赫有名,不僅在於它推動了人類探索太空水平大大提升,更給世俗人類的生活進步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溢出效應,NASA的很多基礎技術間接推動了現在很多影響當下的重要科學技術,比如電子計算機、互聯網、人工智能,間接直接與這一計劃有關。

馬雲並不隱諱自己的雄心,他說:“我們將建立阿里巴巴的’NASA’,以擔當未來的責任。面向機器學習、芯片、IoT、操作系統、生物識別這些核心技術,我們將組建嶄新的團隊,建立新的機制和方法,全力以赴。以前我們的技術跟著業務走,是’兵工廠模式’,但手榴彈造得再好,也造不出導彈來。阿里巴巴必須思考建立導彈的機制,成立新技術研發體系,聚焦核心領域的研究。這些研究的目標是為了解決10年、20年後的困難。”

在過去幾年里,對中國互聯網巨頭有一個頗有殺傷力的指責,那就是,中國的互聯網巨頭跟大部分中國企業一樣,過度商業化,功利主義之上,只知道埋頭掙錢,不知道仰望星空。這種批評當然是有比較對象。那就是國外尤其美國的互聯網巨頭。比如,以搜索引擎起家的谷歌,最初只是一家互聯網廣告和軟件公司,如今它留給用戶更多印象的,已經變成了谷歌眼鏡、無人駕駛汽車、全球熱氣球WiFi網絡等,而在人工智能、機器人、清潔能源、太空旅行、人類健康等更多領域,谷歌也已經有更遠大的理想。另一家巨頭Facebook也收購了太陽能無人機制造商TitanAerospace,並利用無人機把互聯網接入部署到那些網絡基礎設施不完善的發展中國家。此外,無論是亞馬遜還是IBM還是微軟、特斯拉等科技巨頭無不將相當多投資投向最前沿的核心科技。

3c2f3eee77b7068a00d303152aa1bfc4

- 谷歌眼鏡 -

不必上溯太遠,就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到現在,不到三十年里,全世界發生的最大改變力量並不是來自政治或者軍事,而是科技。正如馬雲指出,也是很多評論家不斷重複的,包括阿里巴巴在內,中國大量互聯網巨頭和科技公司,他們的技術,仍然是只為了滿足當下商業需求,不會脫離自身的產品範圍。就以阿里為例,當淘寶、支付寶、阿里影業等業務部門需要語音和圖像識別、金融雲、安全和 GPU 渲染等技術支持時,阿里雲和各自的技術部門為其開發相應的功能,而阿里雲現在雖然已經成為阿里底層技術基礎技術的主要代表,但它最初是建立在前段產品和商業化的需要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但上列國外巨頭的相當部分投資卻跟它的產品跟業務沒有關系,而是指向了更長線甚至壓根兒就跟自己毫無關系短期內也看不出任何收益的基礎技術。

說到這里,你可能明白了。比較國內國外互聯網科技巨頭的表現,媒體過去針對此現象進行批評時,一般會批評三點,第一,中國的企業積累太少,而且有些公司由功利短視傾向,這是微觀因素,第二,中國專利保護、產學研轉化機制、科技人才的激勵不到位,這是中觀因素,第三,國家層面缺少支持和政策指引,這是宏觀因素。

今天,馬雲提出來NASA計劃。說真的,真的還只是提出來。馬雲敢提出,以及阿里巴巴現在敢有這個底氣提出,最主要的原因,恐怕主要還是跟阿里巴巴這幾年的資本、技術以及人才積累有關,跟馬雲的眼光視野和格局有關,但是,我們要問的是,阿里巴巴再強大,畢竟就是一個公司而已,其他問題呢?解決了嗎?

所以,有人提出來,阿里巴巴的NASA計劃會不會是天方夜譚。恐怕並不是對馬雲沒有信心,更主要的是基於思維慣性對中觀和宏觀的環境仍然缺少信心。

NASA能夠發揮巨大的作用,背後是20世紀中期美國強盛的國力以及完善的科技支持、人才激勵政策以及國內完整成熟的學術體系、研發體系;同樣的,谷歌、微軟、亞馬遜、臉書、特斯拉之所以敢做超越公司層面的長線投資,關懷“詩和遠方”,也絕不只是這幾家公司的老板一時頭腦發熱,背後有著良好的政策支持、運轉順暢的產學研體系以及廣泛的社會支持,有已經非常成熟的技術創新到生產到商業開發再到投資創新的良性循環。

fdadb8483aabc5695f70f179d63e1a4c

而我們,終於有了一個馬雲提出了計劃,但我們的疑問接踵而來,單憑阿里巴巴單兵突進,即使阿里富可敵國,能夠扛起這麽重的重任嗎?阿里巴巴在推進這一計劃中,勢必會遇到重重阻力和障礙,這些整體的制度體制成本是否只由阿里一家承擔?如果阿里的計劃遇到挫折,阿里能否堅持住,能否不再走回短期商業性戰勝長期戰略性的老路?

跟阿里之前的所有戰略相比,比如“新平臺、新金融、新零售”、比如“happy、healthy”,NASA計劃恐怕才是真正跟人類未來息息相關的大戰略。阿里從前的戰略的出發點仍然是商業,影響的無非是人們的短期行為,但NASA計劃具有極強的正外部性,影響長遠。NASA會不會是天方夜譚,取決於馬雲的決心和阿里集團的戰鬥力,但是,更取決於外部力量,尤其是社會力量、政府力量和科研力量的支持。只要馬雲能夠帶來鯰魚效應,激發整體環境形成基礎科技研發的正向循環,那麽,NASA就不是天方夜譚,NASA也就不只是馬雲的NASA,而是全中國的NASA。

阿里巴巴 NASA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6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