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全國人大代表李偉:增加金融供給 引導資金有效流入實體經濟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交出亮麗成績單,從根本上說是得益於實體經濟。

當前我國約有2000萬家的中小型企業,占據我國企業總數的八成以上,繳納的企業稅金總額也已過半,是我國實體經濟的重要支撐點。目前,我國經濟呈現出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的發展趨勢,如何著力振興實體經濟,讓經濟結構更合理、發展基礎更穩更實,是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近日,央行在其發布的《2016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強調了要防止資金“脫實向虛”,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管理,引導資金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2017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工商聯副主席李偉表示,引導資金有效流入實體經濟,其實含有兩層意思:一是將更多的資金註入到實體經濟中;二是註入到實體經濟中的資金應切實發揮活絡經濟的作用。

對此,李偉建議,首先要推進供給側改革,增加金融供給。比如,要培育公開透明、健康發展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豐富企業融資渠道,降低企業杠桿率。同時要加快發展民營銀行以及普惠金融和多業態中小微金融組織,並通過制度設計、政策調節、監管規範等手段構建差異化競爭、特色化經營的商業銀行體系。

其次要提升實體經濟的回報率。當市場機制無法內生足夠的經濟增長動力時,就需要在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的基礎上,更好地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通過經濟、行政等政策措施,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切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新舊動能接續轉移,堅持內外需並重,提高實體經濟的回報率,促成實體經濟向好的預期。

第三要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在經濟下行時,資金往往出於避險的考慮而較難流入實體經濟。此時,政府應發揮主動性,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通過差別準備金率、再貸款、再貼現等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註重發揮國有銀行,特別是政策性銀行的導向作用。

最後要穩步推進金融體系改革。通過金融體系的市場化改革,夯實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借由利率市場化改革,建立起資金流動性風險與投資回報之間相匹配的有效機制,從而使資金流入實體經濟的管道走向暢通;鼓勵民間資金進入金融業,實現金融機構股權結構多元化,以此動員更多的市場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積極拓寬實體經濟的融資渠道;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鼓勵金融創新,增強金融體系活力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01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