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有效、精準投資:2017穩增長擴內需要訣

在經濟下行壓力不小的情況下,投資仍是經濟穩增長的重要手段。不過,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後,加快供給側改革,擴大有效投資、精準投資,才能真正成為穩增長的利器。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5日在作政府工作報告(下稱“報告”)時指出,要適度擴大總需求並提高有效性。我國內需潛力巨大,擴內需既有必要也有可能,關鍵是找準發力點。要圍繞改善民生來擴大消費,著眼補短板、增後勁來增加投資,使擴內需更加有效、更可持續,使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管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不搞大水漫灌

從各地公布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來看,部分中西部地區的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目標較2016年有所提高。有統計顯示,在23個已公布目標增速的省份,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目標的規模已超過45萬億元。這同時也讓人感到擔心:為了保障經濟的平穩增長,中國是否又在重回投資刺激的老路?

對此,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李樸民在3月1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投資刺激計劃”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具有可比性。

這其中,“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是全社會以貨幣表現的制造和購置固定資產活動的工作量以及與此有關的費用,“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既包括政府投資,也包括民間投資,還有外商投資等其他投資。“而所謂‘投資刺激計劃’,是在特殊時期需求不足的情況下,主動增加政府投資的規模,來拉動內需、穩定增長。”

李樸民說,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制約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周期性、總量性的,但主要是結構性的。結構性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因此,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不能靠粗放型發展方式、靠強力刺激擡高增長速度,不能搞“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

也就是說,未來投資必須更註重效益,必須與供給側改革相吻合,才能真正發揮穩增長的作用。

廣東綜合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彭澎說,投資有很多方向,但當前還是要投向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轉型升級、滿足社會民生需求的領域。

貴州省社科院研究員胡曉登對第一財經分析認為,投資仍然是當前我國經濟增長的最重要支撐,但“不能為投資而投資,不能為刺激經濟而刺激經濟,沒有效益,投下去只會有副作用,只能是飲鴆止渴。”胡曉登說,沒有效益的投資短期內能夠見效,拉動一下GDP,但長期來看負面作用很難消化。

胡曉登稱,提高投資的有效性與目前我國加快推進的供給側改革是緊密相關的。供給側的改革主要是提高供給質量,包括改進技術、提高科技含量等,現在我國供給端數量嚴重過剩,但質量明顯不足。

擴大有效投資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受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國內市場需求不振、傳統行業產能過剩等因素的影響,2016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有所放緩。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96501億元,同比增長8.1%,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2個百分點,比上年回落1.9個百分點。

目前,我國固定資產投資主要包括三大領域:工業、房地產和基建投資。在這三大領域中,2016年,工業投資增速有所回落。數據顯示,2016年制造業完成投資187836億元,比上年增長4.2%,比上年回落3.9個百分點。

當前經濟下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工業增長下滑,而工業增長下滑主要是產業結構不適應需求變化、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嚴重。企業效益不好的主要原因也是如此。

不過,經過一年來的供給側改革,工業領域的投資已經發生了積極變化。2016年9月份制造業投資增速出現企穩回升,結束了連續15個月下滑的態勢,特別是11月份以後回升步伐明顯加快。12月份制造業當月投資增長10.4%,增速比11月份加快2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加快5.8個百分點,當月增速為全年最高。

在房地產投資領域,商品房銷售快速增長的帶動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回升。2016年完成投資102581億元,比上年增長6.9%,比上年加快5.9個百分點;房地產對全部投資增長的貢獻率為14.7%,比上年提高12.8個百分點。

當然,房地產投資受市場變化的影響比較大,今年一旦市場轉冷,投資也將受到影響。對房地產投資而言,也需要與供給側改革緊密有效地結合。中原地產首席市場分析師張大偉對第一財經表示,在三四線城市,目前的主基調仍是去庫存,要減少甚至停止供地;而在房價上漲壓力較大的一二線城市,應該合理積極地增加土地供應,這樣才能在發揮房地產對宏觀經濟拉動作用的同時,又不會帶來庫存壓力,有效滿足市場的需求。

相比工業產能過剩和房地產庫存過剩的問題,基建投資領域仍有較大的投資空間,也是目前我國擴大有效投資的重要方向。

數據顯示,2016年,基礎設施投資118878億元,比上年增長17.4%,比上年加快0.2個百分點,比全部投資高9.3個百分點;基礎設施投資占全部投資的比重為19.9%,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地區結構中,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投資增長26.6%,占全部基礎設施投資的比重為58%,比上年提高4.2個百分點,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投資主要集中在鐵路、農村公路、農田水利等薄弱領域,“補短板”效果明顯。

今年,我國將繼續補短板。李克強在報告中指出,要精準加力補短板。要針對嚴重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的突出問題,結合實施“十三五”規劃確定的重大項目,加大補短板力度,加快提升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創新發展、資源環境等支撐能力。

李克強還指出,今年要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引導資金更多投向補短板、調結構、促創新、惠民生的領域。今年要完成鐵路建設投資8000億元、公路水運投資1.8萬億元,再開工15項重大水利工程,繼續加強軌道交通、民用航空、電信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建設。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5076億元。

不少地方已經吹響了擴大有效投資的號角。2017年的第一個工作日,浙江省舉行擴大有效投資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儀式,開工的624個項目總投資7903億元。這是繼上年兩次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後,浙江省再次吹響擴大有效投資的集結號,就是要牢牢抓住項目建設這個牛鼻子,確保經濟“開門紅”、轉型升級見成效。

錢從何來

一般而言,在工業和房地產領域的投資,由企業主導。而在基礎設施領域,由政府主導,過去主要是由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來主導,從而導致了大量的重複建設、地方政府負債,在當前地方財政和地方債務制約的情況下,要擴大有效投資,必須激發民間投資的活力,這其中,加快創新投融資方式,繼續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取得更大實效十分重要。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勇在“兩會”期間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PPP已經成為了促進民間投資的一種重要模式,“去年以來我國有1400個項目通過PPP進行投資,總體規模達2.4萬億元,其中比較大的項目有浙江的杭州、紹興、臺州的城際鐵路,總投資400多億元,民營企業已組團來投資,還提出希望控股的請求。”

不過,在PPP如火如荼推進的同時,也存在諸如項目落地難、落地率不高的問題。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胡敏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分析,主要還是項目的吸引力和相配套的價格、收費、稅收等優惠政策沒有完全跟上。一些地方政府在履約守信上還存在一些問題,辦事環節還存在效率問題。

財政部部長肖捷在“兩會”期間召開的記者會上說,PPP在中國還處於探索階段。客觀上,各方面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實踐能力的提升,都需要一個過程。隨著各項工作的推進, PPP項目的落地周期開始縮短,落地的速度也在不斷加快。

其次,PPP項目普遍資金規模比較大,涉及領域也比較廣,同時專業性也很強,如果前期準備、論證不充分,會給項目後續帶來不良影響。同時,有關PPP項目的信息發布後,社會資本也要有一個適應期和響應期,這些都需要時間。

肖捷說,下一步,將繼續發揮好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進一步優化項目融資的環境,加大業務支持和項目推介的力度,推動PPP項目更加規範運作。

張勇也表示,發改委將進一步加大支持PPP模式的力度,一是希望通過政府和民營企業的合作,使民營企業能夠進入更多的領域,第二是能夠對未來有更加清晰的判斷,第三是可以加強學習交流,相互借鑒管理經驗。

胡敏認為,要著力激發民間投資活力。要認真落實有關鼓勵支持政策,進一步采取措施,更好發揮民間投資在全社會投資中的主力軍作用。比如,有序放寬油氣勘探開采和管網、配電網、民用機場、電信、市政、社會服務等領域的市場準入和在財稅優惠、土地供應等方面的國民待遇,切實保護民營資本的產權和利益。(表格來自國家統計局官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7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