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掀起“兩會風”。3 月5 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在總結過去一年取得成績的基礎上,提出了2017年的發展目標及政策實施方針。
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指向標”,每年政府工作報告都給當年的投資主題定下重要基調,牽動市場神經。基建投資、“一帶一路”、國企改革、人工智能、京津冀一體化等主題投資的熱度因“兩會”的召開再次升溫。
面對撲面而來的主題投資熱潮,該如何布局?市場人士表示,因投資邏輯明晰,國企改革、“一帶一路”和京津冀一體化等主題含金量更高,環保和人工智能主題的投資價值或稍遜一籌。更需註意的是,由於巨量資金將入局,基建主題受到多家券商推薦;但也有市場人士警示縱覽過去三年基建投資的落實度並不理想,2017年地方政府投資難言“爆發。
“掂量”主題投資“性價比”
作為A股的主要投資策略之一,主題投資借兩會傳達的經濟信號再次升溫。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暗含哪些投資機遇?多位分析師向第一財經記者稱,他們看好國企改革、“一帶一路”、京津冀一體化、人工智能、環保和基建投資等主題。
當然,市場對多個投資主題的含金量判斷也迥然不同。“強主題必須同時具備三大要素:其一自上而下推動的意願非常明確;其二主題的想象空間大,行業天花板暫時看不到;其三政策或者事件催化劑密集。”國泰君安策略團隊此前在報告中表示。
國泰君安分析師指出,國家自上而下的推動意願非常明確,意味著該主題獲得了從國務院、國家相應部委再到地方政府政策上的支持,當中任何一個環節不連續都會導致政策的執行力下降,從而使得主題投資的邏輯受到削弱。因此分析自上而下的利益鏈條至關重要,成功的體系性主題往往具備這一要素。
一大型券商首席策略分析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國企改革、‘一帶一路’和京津冀一體化等主題的價值相對確定。”
以國企改革而言,其特點是不斷有新的標的出現,有新的國企改革方案和計劃出臺。具體而言每三個月新增的標的和細分方向、國企改革的省市均不同。從政策預期到政策兌現,這一領域反複有投資機會顯現。前述首席策略分析師認為:“與過去相比,雖然這類主題投資性價比並不高,但縱觀2017年這一投資邏輯沒有被證偽的可能性。”
再以“一帶一路”為例,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發布的《“一帶一路”建設進展報告》顯示,我國在政策溝通、重大能源項目等設施聯通方面、貿易領域和資金融通方面達成多項協議。“由相關會議帶來了批量訂單,但當前這些事件還未真正發酵,後續投資布局的價值相對較大。” 前述首席策略分析師表示。
又以京津冀一體化而言,後續部分政府職能部門將繼續搬遷,相關政策的扶持也較為確定,該策略分析師稱,同時當前這一主題的相關股票漲幅不多,投資性價比相對較高。
與之相對,環保和人工智能主題的投資價值或稍遜一籌。
盡管當前環保主題被多位券商分析師推薦,但環保企業的商業模式受制於政策走向,這一主題的股價表現僅在某一階段較為強勢。從歷史經驗來看,或許是在有突出業績之時、或許在有政策扶持之際,其股價才會短期上漲,但不會出現全面、系統的上漲。在兩會之風吹過後,環保主題的後續投資價值或將降低。前述首席策略分析師說。
“當前布局人工智能為時尚早。”一中型券商的首席分析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2015年和2016年若相關主題的投資價值無法被證偽、未來空間甚是廣闊,其相關主題的股價定會‘一飛沖天’。但與過去相比,當下在整體風格偏價值投資的市場環境下,人工智能主題向上發酵的空間已然大不如從前,當前人工智能公司的業績和行業景氣度很難被驗證。與此同時由於這些標的可想象空間依舊存在,其估值約在40倍左右投資性價較低。”
布局基建現分歧
基建股受到多家券商分析師的大力推薦。光大證券研報表示,要把握兩條確定性較高的投資主線。從本次政府工作報告的增量信息中,我們認為大基建和大環保兩個板塊獲益最為直接。基建板塊聚焦交通運輸、民用航空、電信基礎、水利環境等相關行業的投資機會。
多家券商分析師對基建主題大力追捧的主要原因是,從中央到地方的政府工作報告均表示將大力支持基礎建設的投資。
從中央而言,政府工作報告顯示,今年要完成鐵路建設投資8000 億元、公路水運投資1.8 萬億元,再開工15 項重大水利工程,繼續加強軌道交通、民用航空、電信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建設。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5076 億元。
從地方而言,此前有媒體統計已公布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目標的23個省份,累計投資額超過45萬億元。
更為權威的數據也側面印證了媒體的統計。3月1日,國家發改委秘書長、新聞發言人李樸民表示,固定資產投資規模跟GDP是一樣的,是總量的概念,不是增量的概念。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0.65萬億元,同比增長7.9%。如按照這一速度,2017年全國32個省級單位(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將會達到65萬億元左右。
當下一大誘人的投資機遇仿佛已在眼前。
巨量資金將入局基建領域,相關股份能不受益?
“我們並不看好基建股和周期股。”前述券商分析師認為:“因為巨量資金入局的消息此前已被市場消化完畢,未來基建股的漲跌取決於政策的落實度。更為現實的因素是地方政府財力短缺。在去杠桿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發行債券受到限制,同時PPP在高利率的環境中或不會明顯放量。”
過去基建投資的落實程度並不理想。數據顯示,2014年以後公布省份加總投資實際增速都低於年初的目標值,缺口分別為3.7%、5.1%和4.8%。縱向來看,2014年以來各省公布的固定資產投資目標實現程度並不理想。僅以2016年為例,有25個省區在年初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公布了當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目標,其中只有9個省區完成了目標,不到總數的一半,16個省區未達到目標。
東吳證券首席證券分析師丁文韜告訴第一財經記者,2014年以來實際投資增速達不到預定目標,反映了在以民間投資為主的制造業投資和房地產投資增速不斷下滑背景下,政府依靠基建投資托底經濟的難度越來越大。
具體表現為:一方面,隨著資本形成率逐年降低,固定資產投資對於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日益減弱;丁文韜分析,另一方面,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會受到地方政府財力制約,實體經濟下行地方財政收入增速放緩,債務負擔居高不下,因此“有心無力”。
與此同時,十八大以來從中央到地方逐漸摒棄“簡單以GDP論英雄”的傳統政績觀,使得五年一屆的政治經濟周期明顯弱化。“對比2016年,今年地方政府投資難言爆發。”丁文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