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3月4日淩晨,美聯儲主席耶倫發表講話,給出了3月可能加息的最強烈信號,稱“將評估就業和通脹的演進是否繼續符合我們的預期,若符合,進一步調整聯邦基金利率可能是適宜的”。
同日,芝加哥利率期貨顯示3月加息概率高達近80%,表明市場已經形成一致預期。然而,美元指數仍在101.3附近波動。第一財經記者采訪多方交易員後發現,當前似乎市場已經不再對美聯儲買賬,2~3次加息預期已逐步反饋到美元之中,市場更看重特朗普的後續刺激政策,以及其“口頭打壓”美元的力度。
“3月加息可能性較大,屆時美元將再度上漲。”德國商業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師周浩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人民幣則更趨市場化,預計到2017年末,美元/人民幣為7.15,美元全年升值空間約3%。
資深外匯交易員崔榮也對記者表示:“市場仍在等待下周五(3月10日)的非農就業數據,但除非結果非常糟糕,否則3月加息板上釘釘。”北京時間3月16日淩晨3點,美聯儲將公布利率決議。
特朗普或主導美元天平
當前,美聯儲對預期管理(又稱“前瞻指引”)給予高度關註。過去幾年,各國批評其貨幣政策可能對新興市場造成嚴重的“溢出效應”,應該強化溝通機制和政策透明度。因此,如果決定3月加息,那麽耶倫會抓緊這最後一次機會,引導市場預期。
耶倫此次表示,美聯儲預計經濟的演變可以允許進一步的漸進加息。更值得註意的是,她進一步釋放鷹派信號稱:“鑒於當前我們已經十分接近法定目標(通脹和就業),同時,似乎沒有新的動態可能會嚴重惡化經濟前景,因為我們認為削減寬松力度的進程不會像2015年和2016年那麽慢。”主流觀點預計,2017年加息2~3次。
回顧2015年,耶倫原本稱當年3月就可以開始加息,然而一拖拖到了12月;再看2016年,原本預計全年加息4次,卻僅在12月加息1次。這被美聯儲稱為“漸進”加息,有官員近期已對該表述表示擔憂——“對於‘漸進收緊貨幣政策’的表述可能會被誤解為每年只加息1~2次。”
即便3月加息預期大幅升溫,但美元指數並未順勢強勢反彈。“美聯儲已不是最為核心的變量,美元指數的關鍵在於特朗普。按照重要性排序,美元指數的三條邏輯線為:一是特朗普政策,包括經濟究竟能否真正改善、減稅增支政策對美元信用的影響、是否會幹預美元匯率,這從根本上決定美元指數能否突破2016年12月的高點;二是2017年美聯儲加息的頻率與節奏,重點是加兩次還是加三次,目前市場的預期是加2.5次;三是歐央行貨幣政策的走勢。” 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稱。
一直以來,各界都認為美國總統或政治對市場的影響可以忽略,然而眼下這種影響卻大到令人時刻關註。盡管耶倫刻意避談“特朗普”三個字,但財政政策仍然是美聯儲關註的焦點。
特朗普在3月1日的首次國會演講中重申了“美國優先”思想(American First),以及他對財政刺激、減稅、去監管、移民管控等方面的一貫觀點。
盡管是“新瓶裝舊酒”,且缺乏具體細節,但他提出的“萬億美元基建計劃”仍令市場期待。美國三大股指當晚集體高開,再創歷史新高;美元即時反應不強,但下午有所補漲。
其實,萬億美元基建計劃被命名為“私人部門籌資方案(the trump private sector financing plan)”,政府並不出資。其核心內容是通過稅收激勵,撬動私人資本,在10年期完成1萬億美元的基建投資。
根據計劃,項目資金全部由私人部門籌措,政府將對私人的股權投資給予82%的稅收抵扣。若按照這一融資結構,1萬億美元的基建投資將有0.8萬億美元的債務融資,余下0.2萬億美元的私人股權投資可獲得82%的稅收抵扣,則私人實際出資額僅0.036萬億美元,政府支出將達到0.164萬美元。
民生宏觀分析稱,該計劃會面臨的挑戰主要是“收入中性” (revenue neutral),即不能帶來債務問題。如果特朗普能夠證實1萬億美元投資將帶來超過0.164萬億美元的稅收,即該項目是“收入中性”的,這項計劃則有可能獲得通過。
不過,穆迪測算,基建會帶來每年0.5%的經濟增長,但1萬億美元基建投資平攤至10年,每年也就只有1000億美元,可能對經濟的增量刺激效果其實並不顯著。
“特朗普帶來最重要的影響是改變市場的思維方式,市場仍需做好心理準備,”但周浩也認為,“特朗普既要財政刺激(這會推動美國經濟、助推美元),但又不想美元太強,同時還要減小貿易逆差,這是存在矛盾的。如果不想美元太強,就要通過行政性手段,例如在對美國公司減稅的同時,對進口品增稅,以此來自動減少貿易順差,實現‘再平衡’。然而,這可能會導致美國通脹擡升。”
人民幣匯率更趨市場化
可見,未來影響美元的因素將主要取決於政府的政策力度。就人民幣而言,市場化的導向則更為清晰。3月5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堅持匯率市場化改革方向,保持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穩定地位”。
根據當前的美元/人民幣1年期遠期匯率,市場認為年內將觸及7.05;野村的預測為7.29,摩根士丹利則為7.1(此前為7.3)。
“定價機制微調後,目前中間價的預測可以做到較為精確,基本吻合官方給出的計算公式,央行將進一步放手給市場。”周浩告訴記者。
自2月20日起,人民幣中間價定價機制微調,縮減一籃子貨幣匯率的計算時段,從原來的24小時改為15小時,即從下午4:30開始計算到次日早上7:30,避免了重複計算問題。
當前,人民幣中間價定價機制仍采取“雙錨制”,即中間價取決於市場供求變化以及境外市場的波動,前者通過每日下午4:30的收盤匯率體現,後者通過隔夜一籃子貨幣(30種)匯率的變化體現。
“其實,在一籃子貨幣中,我的模型里只跟蹤5種貨幣(美元除外)——歐元、日元、韓元、新幣、澳元。因為在30種貨幣中要找波動最大的貨幣,否則其對籃子的影響很小,” 周浩對記者分析稱,“一籃子貨幣中有一大半盯住美元,例如港幣、沙特里亞爾,且馬來西亞林吉特從去年開始也很少波動,因為該國實施了資本管制。”
也有交易員表示,“在美元走強時,國內做市商的報價可能偏弱,央行也不可能人為使其做強中間價,否則做市商將承擔對手方風險;同時,央行可能不會繼續動用大量外匯儲備來維穩匯率。”
央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在3月4日表示,從1月外匯指標可以看出,人民幣匯率、外匯儲備變動、結售匯差額、跨境收支差額等都指向外匯市場趨穩,2月趨勢更明顯。
“未來,如果美元指數跳到105,我認為屆時美元/人民幣會突破7,”渣打銀行大中華區研究主管丁爽對第一財經記者稱,“人民幣將進一步擺脫美元的牽制,如果條件成熟,中國將在未來2~3年內走向自由浮動匯率制度,然後循序開放資本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