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40億元稅收之謎

http://www.capitalweek.com.cn/article_11454.html

【《證券市場週刊》記者 傅碩】半個月過去了,張先生還在為個稅扣繳的事鬱悶,他不知道9月份多繳的個稅能不能退回來。公司財務經理告訴他,還沒有接到北京地稅局的退稅通知。

根 據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1年第46號《關於貫徹執行修改後的個人所得稅法有關問題的公告》(下稱「46號文件」),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所得減除費用標 準由每月2000元提高到每月3500元,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46號文件解釋稱,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是指從2011年9月1日(含) 起,納稅人實際取得的工資、薪金所得,應適用每月3500元的減除費用標準,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

在北京,很多公司員工也面臨張先生同樣的 尷尬:9月份發的工資扣稅與8月份一樣,沒有享受到46號文件帶來的實際好處。更尷尬的是,很多地方稅務機關給予納稅人的解釋也並不相同。本來是一件好 事,起初地方稅務局為何和國家稅務總局解釋有出入,而待國家稅務總局澄清後,為何還向納稅人多收「三五斗」?

五種繳稅方式 一種申報系統

思威瑞特聯合(北京)諮詢有限公司業務總監王駿告訴本刊記者,工資發放時間主要有五種方式。一是月初發放當月工資、薪金;二是月底發放當月工資、薪 金;三是月初發放上月工資、薪金;四是月底發放下月工資、薪金;五是臨時調整工資、薪金發放的時間。但是申報時間卻統一為一種。

《個人所得稅法》規定:「工資、薪金所得應納的稅款,按月計征,由扣繳義務人或者納稅義務人在次月十五日內繳入國庫,並向稅務機關報送納稅申報表。」也就是說,工資、薪金的稅款扣繳原則上滯後1個月。

以張先生所在企業大華公司為例:大華公司是每月5日發上月工資,當月15日前申報個稅。但是按照稅法規定,8月5日發放的工資在9月份申報個稅,而9月5日發放的工資則需要在10月份申報個稅,即發工資的月份和繳納的月份間隔1個月。

大 華公司上述行為屬於提前繳稅。《個人所得稅法》並沒有規定企業和納稅人提前申報稅款如何辦理。大華公司財務經理認為,因為稅率和稅基在平時沒有調整,個稅 上繳不會出現偏差,所以大華公司多年來一直提前申報。記者瞭解到,這種習慣性做法在全國較為普遍,地方稅務機關默認了企業這種習慣性操作。

但是從9月開始執行的46號文件,在實際操作中涉及新舊稅法交替,問題由此產生。

大 華公司財務經理仍和往常一樣提前申報員工個稅,但在9月5日申報個稅時,地方稅務局的系統並沒有3500元的稅基,因此習慣性將地稅局報稅系統內的原納稅 標準當成報稅依據。據王駿介紹,目前全國的地稅系統都是在指定工作日辦理扣稅,雖然有企業事實上提前申報,但稅務機關也是到納稅工作日辦理。也就是說,稅 務局的報稅系統更新將在10月份更新。

「9月發工資,如何扣個稅?」這個話題在9月初成為社會爭論的焦點,地方稅務局和企業對於國家稅務總 局的46號文件理解不一,在執行層面亦導致亂象。最終國家稅務總局出台解釋文件,地方稅務機關才確認「8月份工資,9月份發,按3500元稅基扣除」原 則。解釋文件雖然說清楚了,但最終受損者還是普通納稅人。

以大華公司為例:張先生在9月5日發放工資,並按照3500元標準計算扣除個稅,同時按照這部分稅款申報繳納個稅,實際造成了提前繳稅,而在稅務局申報系統中卻是會依然按照2000元的標準預置扣除數。

9月上旬,北京很多公司都類似大華公司,在申報個稅過程中「手忙腳亂」。

面對這種「混亂」情況,北京地稅局官方網站申報提示:由於9月份申報期的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所得稅前扣除新舊標準會同時存在,因此,綜合申報(即:在線申報的繳稅系統)和個稅明細申報(即:使用軟件申報系統)軟件本申報期不會升級。

中翰聯合稅務師事務所總經理郝龍航告訴記者,北京地稅局上述提示解決了一個問題,即9月份允許按照3500元扣稅並按照這個數目申報。但另有公司財務人員表示,9月份報稅按3500元扣是指滿足條件的單位,大部分單位是按2000元扣除。

【《證券市場週刊》記者 傅碩】半個月過去了,張先生還在為個稅扣繳的事鬱悶,他不知道9月份多繳的個稅能不能退回來。公司財務經理告訴他,還沒有接到北京地稅局的退稅通知。

根 據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1年第46號《關於貫徹執行修改後的個人所得稅法有關問題的公告》(下稱「46號文件」),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所得減除費用標 準由每月2000元提高到每月3500元,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46號文件解釋稱,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是指從2011年9月1日(含) 起,納稅人實際取得的工資、薪金所得,應適用每月3500元的減除費用標準,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

在北京,很多公司員工也面臨張先生同樣的 尷尬:9月份發的工資扣稅與8月份一樣,沒有享受到46號文件帶來的實際好處。更尷尬的是,很多地方稅務機關給予納稅人的解釋也並不相同。本來是一件好 事,起初地方稅務局為何和國家稅務總局解釋有出入,而待國家稅務總局澄清後,為何還向納稅人多收「三五斗」?

五種繳稅方式 一種申報系統

思威瑞特聯合(北京)諮詢有限公司業務總監王駿告訴本刊記者,工資發放時間主要有五種方式。一是月初發放當月工資、薪金;二是月底發放當月工資、薪 金;三是月初發放上月工資、薪金;四是月底發放下月工資、薪金;五是臨時調整工資、薪金發放的時間。但是申報時間卻統一為一種。

《個人所得稅法》規定:「工資、薪金所得應納的稅款,按月計征,由扣繳義務人或者納稅義務人在次月十五日內繳入國庫,並向稅務機關報送納稅申報表。」也就是說,工資、薪金的稅款扣繳原則上滯後1個月。

以張先生所在企業大華公司為例:大華公司是每月5日發上月工資,當月15日前申報個稅。但是按照稅法規定,8月5日發放的工資在9月份申報個稅,而9月5日發放的工資則需要在10月份申報個稅,即發工資的月份和繳納的月份間隔1個月。

大 華公司上述行為屬於提前繳稅。《個人所得稅法》並沒有規定企業和納稅人提前申報稅款如何辦理。大華公司財務經理認為,因為稅率和稅基在平時沒有調整,個稅 上繳不會出現偏差,所以大華公司多年來一直提前申報。記者瞭解到,這種習慣性做法在全國較為普遍,地方稅務機關默認了企業這種習慣性操作。

但是從9月開始執行的46號文件,在實際操作中涉及新舊稅法交替,問題由此產生。

大 華公司財務經理仍和往常一樣提前申報員工個稅,但在9月5日申報個稅時,地方稅務局的系統並沒有3500元的稅基,因此習慣性將地稅局報稅系統內的原納稅 標準當成報稅依據。據王駿介紹,目前全國的地稅系統都是在指定工作日辦理扣稅,雖然有企業事實上提前申報,但稅務機關也是到納稅工作日辦理。也就是說,稅 務局的報稅系統更新將在10月份更新。

「9月發工資,如何扣個稅?」這個話題在9月初成為社會爭論的焦點,地方稅務局和企業對於國家稅務總 局的46號文件理解不一,在執行層面亦導致亂象。最終國家稅務總局出台解釋文件,地方稅務機關才確認「8月份工資,9月份發,按3500元稅基扣除」原 則。解釋文件雖然說清楚了,但最終受損者還是普通納稅人。

以大華公司為例:張先生在9月5日發放工資,並按照3500元標準計算扣除個稅,同時按照這部分稅款申報繳納個稅,實際造成了提前繳稅,而在稅務局申報系統中卻是會依然按照2000元的標準預置扣除數。

9月上旬,北京很多公司都類似大華公司,在申報個稅過程中「手忙腳亂」。

面對這種「混亂」情況,北京地稅局官方網站申報提示:由於9月份申報期的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所得稅前扣除新舊標準會同時存在,因此,綜合申報(即:在線申報的繳稅系統)和個稅明細申報(即:使用軟件申報系統)軟件本申報期不會升級。

中翰聯合稅務師事務所總經理郝龍航告訴記者,北京地稅局上述提示解決了一個問題,即9月份允許按照3500元扣稅並按照這個數目申報。但另有公司財務人員表示,9月份報稅按3500元扣是指滿足條件的單位,大部分單位是按2000元扣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23

稅收籌劃調劑雙匯雨潤等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毛利率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dy45.html
原文發表在《證券市場週刊》,下文為底稿。

有很多朋友,都曾質疑過雨潤食品(HK1068)的高毛利率,其參照物主要是雙匯發展(000895SH)和金鑼在新加坡上市的「大眾食品」,另外還有納斯達克上市的眾品食業(HOGS),那麼,雨潤食品的毛利率到底高不高,合不合理?下邊我們先看4家公司的整體毛利率:

 1:屠宰前4強企業的上市公司毛利率對比

税收筹划调剂双汇雨润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毛利率
從上圖看,雨潤的毛利率確實較高,另外我們還可以發現,眾品的毛利率也較高,而雙匯和金鑼的毛利率相對較低。

 

筆者查詢上述4家上市公司的財報發現,雨潤銷售的粗加工肉製品(即冷鮮肉和冷凍肉)的比例最高,接近9成,而眾品也有8成以上。但雙匯發展的鮮凍肉只有4成左右,另外6成是高溫肉和低溫肉等深加工品。金鑼的大眾食品,鮮凍肉(包括雞肉)佔55%,深加工品佔45%

 

有人說,粗加工的毛利率,肯定是要低於深加工的,因為附加值低,所以雙匯和金鑼的整體毛利率應該高於雨潤和眾品才對。筆者認為這話對,也不對,我們先看下邊的表。

 税收筹划调剂双汇雨润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毛利率

1:雙匯&雨潤分品類毛利率對比(2012預計數來源於雙匯公告)

 


上表是近幾年雙匯和雨潤的分類毛利率對比,雙匯發展在整體上市前,毛利率,特別是屠宰粗加工即鮮凍肉的毛利率顯著低於雨潤。但根據雙匯的整體上市公告,合併後的各項毛利率幾乎是合併前的2倍,並且大幅超過雨潤,這其中的奧妙是什麼呢?

税收筹划调剂双汇雨润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毛利率
備註:此表的毛利率略高於表1是因為雙匯有5%的其它高毛利產品。

 

我們看上邊的雙彙整體上市前後利潤對比表,可以發現以下2點:

一、雙匯擬注入資產的毛利率和淨利率遠高於整體上市前雙匯發展的水平;

二、雙彙整體上市後,利潤倍增了,但收入一點都沒有增長,甚至還略小了點(原因可能是整體上市的同時置出了漯河雙匯物流影響)

 

由此我們可以再得出2個結論:

一是雙匯擬注入資產的銷售基本全部由整體上市前雙匯發展採購了,雙匯發展的財報也披露,關聯交易採購佔到6成多(正好和深加工品佔6成相符)。正是因為關聯交易的相互抵銷,才導致注入非上市資產後,總收入和總成本沒有增加;

二是雙匯將高毛利高淨利的業務放在了非上市的大股東手裡,才導致了上市的雙匯發展看起來比雨潤和眾品利潤率低。

 

行文至此,大家的疑問應該已經集中到了一點:即雙匯為什麼要這麼做,純粹是想轉移利潤給大股東嗎?

 

我們知道雙匯發展在A股上市十多年,從未向小股東增發過,而高達三分之二的派息率,表現相當之慷慨。並且,在高派息的同時,雙匯發展仍然保持了2成以上的年均增長,不可謂不是好公司。

 

但是,既然雙匯大股東那些擬注入資產有這麼高的利潤率,為什麼不直接讓雙匯發展自己來做,而非得要大股東去做呢?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雙匯的高派息恐怕事出有因。

 

當然,雙匯發展在成長的同時,雙匯發展的大股東自己也做同行業,只要關聯交易時價格公允,也不違法,小股東畢竟只是個純投資者,也不好過多的干涉。但是,雙匯為什麼不讓上市的雙匯發展毛利率高一點,或者與大股東的非上市資產毛利差不多呢?除了可能有利益輸送外,還有別的苦衷嗎?有!

 

按照中國的稅法規定,從事農產品粗加工的企業(按國家稅務總局頒佈的財稅[2008]149文,肉類初加工中,通過對畜禽類動物(包括各類牲畜、家禽和人工馴養、繁殖的野生動物以及其他經濟動物)宰殺、去頭、去蹄、去皮、去內臟、分割、切塊或切片、冷藏或冷凍、分級、包裝等簡單加工處理,製成的分割肉、保鮮肉、冷藏肉、冷凍肉、絞肉、肉塊、肉片、肉丁屬於農產品粗加工),有以下稅收優惠:

一是免徵企業所得稅;

二是銷售增值稅按13%計(即不含稅收入*13%)。同時,從農民手中採購的原料,按採購價的13%自提進項增值稅,做為銷售增值稅的抵扣項(即原料採購總支出*13%為進項稅,原料採購總支出*87%為成本)。

 

也就是說,只要粗加工的毛利率低於13%,基本就不用交增值稅了(由於豬肉粗加工行業,豬肉成本佔9成以上,所以不能取得進項增值稅發票的人工成本等支出這裡暫時忽略),並且有利潤也不用交所得稅。

 

增值稅還有個問題,就是如果農產品粗加工企業的毛利率一直低於13%,即進項稅額一直大於銷項稅額,那麼稅務局只允許你把這個多出來的部分掛在賬上,稅務局是不會退錢給你的,哪怕你企業註銷不干了,也不能退增值稅,只能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時列為成本免予交所得稅,但因為企業所得稅率本來就是0,所以這些多出來的進項增值稅一點用都沒有了。

 

至於製作火腿腸等深加工品,那不但銷售時要按17%來計銷項增值稅,粗加工原料還只有13%的進項增值稅,所以實際稅負比普通的工業企業還要高。同時,所得稅也沒有優惠,有利潤就得按25%扣繳。這種稅務特徵,正是很多專家為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叫屈的原因所在。

 

因此,從事農產品粗加工的企業,一方面要和農戶合作,多計些成本,多計提些進項增值稅用來抵扣;另一方面得自己做些深加工品或者與深加工品企業聯手,抬高粗加工品的毛利,打低深加工品的毛利,以達到避稅的目的。

 

筆者對比雙匯發展和雨潤食品的財報,發現雙匯發展過去2年繳納各種稅款為11.6億元和9.9億元,扣除所得稅及附加稅後,簡單估算增值稅繳納額約為7億左右。而雨潤過去2年不但不交增值稅,賬上還分別掛著7.6億和4.1億的進項可抵增值稅額。

 

兩者差別如此之大,原因是雙匯發展的粗加工屠宰(鮮凍肉銷售)只佔到總收入的4成不到,而雨潤則佔到八九成。所以,儘管雙匯發展的毛利率已經壓得很低,但仍然需要繳納增值稅。並且,筆者注意到,雙匯擬注入的那些公司,都是兼營粗加工和深加工,它們賣給雙匯發展時,基本都按深加工品即17%的銷售增值稅率計算的,以便讓雙匯發展能多抵扣一些進項稅。而擬注入的公司自己則完全抵扣掉從農戶手中購入生豬所產生的進項稅,有可能的是,雙匯擬注入的公司裡邊,還做了一個兩級稅收籌劃,即分開高利潤的粗加工和低利潤的深加工,先倒了一手,再轉給雙匯發展,那樣不但省增值稅,還省所得稅。

 

從整個雙彙集團來看,由於合併後的總毛利率高於13%,所以整體上是要交增值稅的,只不過這個稅主要由上市的雙匯發展承擔了,擬注入的非上市公司繳稅極少。雙彙集團這樣做稅收籌劃,既可以讓大股東多獲利,也不至於向稅務局多繳增值稅和所得稅,可謂一箭雙鵰。

從稅收籌劃的角度同理推斷,雨潤過去數年毛利率相對雙匯發展較高,是合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41

稅收為什麼這樣痛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4-13/100379418_all.html

社會各界對持續快速增長的稅收詬病不斷,2012年的全國「兩會」之後逐漸達到高潮。全國政協委員李劍閣提交的提案,旗幟鮮明地呼籲減稅,稱其為體制改革、結構轉型和廉政建設的當務之急。此舉在全國引起了極大的共鳴。

  李劍閣的提案稱:「無論從應對危機,還是從體制改革、結構轉型和廉政建設的各個方面看,大幅度大範圍減稅不僅是當務之急,而且力所能及。」

  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此前在本刊撰文主張「立即減稅1萬億」,與李劍閣不謀而合。

  自1997年至2011年,全國財政收入逐年持續高增長,按可比價格計算,其增速約為GDP增速的1.5倍。到2011年,中國大口徑宏觀稅負超過35%,逼近發達國家水平;另一方面,政府承擔支出責任的教育、醫療、社保等公共品和服務增長緩慢,有些甚至相對下降,社會公眾的不滿情緒逐年升溫。

  稅收持續增長是好事嗎?美國前總統里根在位時期,推行經濟學家阿瑟·拉弗(Arthur Betz Laffer)的減稅政策,極大地促進了當時的經濟發展,「拉弗曲線」從而著名於世。

  拉弗曲線具有政策含義,即如果一個經濟體的稅負過重,將會遏制其經濟的活力,反而徵收不到稅收;相反,如果把稅收減免到合理的範圍,稅率看起來降低了,但由於經濟活動擴展,稅基大幅增加,經濟發展和稅收都能得到良性發展。

  正是由於經濟困境在前,許多有識之士認為,減稅已是當務之急。

  在今年全國人大全會對2012年政府預算案的表決中,438票反對,為有效票數的15.3%;131票棄權,二者均升至近五年來最高。社會公眾的「稅痛感」已經通過立法機關有效傳遞,政府壓力也逐年上升。

經濟難承之重

中國宏觀稅負已接近發達國家

  中國的宏觀稅負究竟有多高?對此,政府和社會機構都沒有公認的權威數據。因為數據口徑和測算方法差異,政府和民間的統計測算結果也不同,差異主因是如何測算游離於政府統計之外的收入。但官方和學者比較一致的看法是,中國大口徑的宏觀稅負水平自2007年以來已經超過30%。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政府財政統計年鑑(2009)》所列的數據,測算包含稅收收入、政府非稅收入、社會保險繳款等在內計算的宏觀稅負(即大口徑宏觀稅負)水平,23個發達國家平均為43.3%,24個新興和發展中國家(地區)平均為35.6%。

  根據中國政府部門數據,2011年全國公共財政收入10.37萬億元,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近4.14萬億元,全國五項社會保險基金總收入2.37萬億元。以上三類政府收入合計達16.88萬億元,佔2011年GDP(47.16萬億元)的35.79%。

  按IMF數據口徑比較,中國宏觀稅負略高於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低於發達國家平均值7.5個百分點。

  政府和學者對中國宏觀稅負高低的分歧,在於發達國家政府公佈的收入與實際水平接近,而且公開透明;中國政府收入統計不完整,游離在外的收入也欠公開透明。中國統計宏觀稅負時僅僅涵蓋了政府部門公開的三部分收入。統計中漏掉的部分,包括規模不小的未納入政府預算的非稅收入、不合法的制度外收入,以及學校贊助費、醫院「紅包」等公共機構和人員的灰色收入。

  專家測算,若考慮以上政府及公共機構的隱性成本,中國宏觀稅負水平勢必超過40%。

  而眾多由國企壟斷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比如成品油、通信、電力等,因其受行政性壟斷保護,並非是市場充分競爭,國企壟斷和低效也導致社會公眾支付了額外費用。

  正因如此,中央財稅部門認為,控制宏觀稅負水平上升重點應規範、減免政府收費等非稅收入,將合法的預算外非稅收入納入預算,杜絕制度外收入和尋租收入,清理規範事業單位和公共機構收費。2011年,全國稅收收入8.97萬億元,佔大口徑政府收入的53%,佔GDP的19%。

  許多財稅專家也呼籲,「減稅」應著眼於減費,包括減免各種行政性收費、降低社保繳費率等。在各類政府收入中,稅收收入有法律依據,比較規範。如果簡單通過減稅降低宏觀稅負,反而會導致預算外非稅收入、制度外收入等不規範、不合法收入比重上升。

此增速遠超彼增速

過去13年間全國財政收入增速是經濟增速的約1.5倍

  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除了以稅種明確劃分中央和地方的收入來源,另一重要目標是提高「兩個比重」,即提高全國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提高中央財政收入佔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這是兩個核心量化目標。其結果之一,就是中國財政收入快速增長,且常年遠高於經濟增長速度。改革實施已近20年,財政收入增速與經濟增速究竟應當確定什麼樣的比例,至今仍不明晰。

  《預算法》第二十九條規定,各級預算收入的編制,應當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財政部以此為據,每年編制的預算收入增幅與GDP持平或略高。但收入預算按低增幅編制,實際卻按高增幅執行。1996年-2011年,全國財政收入預算增速平均是10.43%,而執行結果平均是19.00%,遠高於GDP增速,預算誤差高達82.17%。

  近年來,財政部推行「財政管理科學化、精細化」,但預算和實際間的誤差如此之大,使得財政管理科學化、精細化有名無實。

  有分析稱,財政收入增速遠高於GDP增速有失偏頗,因為GDP增速是實際值,而財政收入計算的是名義值,即加上通脹因素。不過,1998年至2011年,GDP現價(即名義GDP)平均增速為13.08%,全國財政收入平均增速為19.54%,以可比價格計算,GDP現價平均增速與全國財政收入平均增速之比也達到了1︰1.49。

  《預算法》規定,財政預算收入增長要與經濟增長相適應。但過去13年間全國財政收入增速是經濟增速的約1.5倍,相當令人震撼。按照此速度,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會繼續提高。

  實踐中,財政收入永遠不可能與GDP相等。根據拉弗曲線,宏觀稅負超過某個臨界點,企業投資和經營就會縮減,個人收入也減少,政府稅收也隨之減少。在極端情況下,如果政府想徵收到100%的稅額,所有經濟活動會停止,實際能得到的稅收是零。

  若考慮隱性成本,中國宏觀稅負已接近發達國家;中央財政佔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也已穩定在50%左右。雖然有些政府收入處於灰色或黑色地帶,但現實中,錢流進了政府部門或官員口袋,進入統計與否,並不能掩蓋社會負擔客觀存在的現實。

小微企業受益幾何

結構性減稅圍繞小微企業展開,規模有限,效果不彰

  社會感受到的負擔,固然源於政府稅收收入、非稅收入、基金收入、社保繳費以及不合規、不合法收入等的疊加,但社會公眾傾向於將「稅痛感」聚焦於更為顯性的稅收。2012年全國「兩會」前後,減稅呼聲空前高漲。

  面對社會和公眾的壓力,自去年下半年開始,政府承諾推進結構性減稅,減稅政策隨之密集出台。但減稅究竟減了多少真金白銀?能否抑制宏觀稅負水平繼續攀升?

  自去年9月起,個人所得稅工薪所得減除費用標準提高至每月3500元,財稅部門宣稱這是一項減稅改革。而專家們指出,徵收個稅需扣除個人用於消費的收入,減除標準本該隨消費支出提高經常性調整,不能將一項避免對消費徵稅的調整,認為是減稅措施。同時,財稅部門反而以調節高收入的名義,藉機提高中等收入以上納稅人的稅率。

  作為體現結構性減稅的舉措,減輕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稅負成為減稅重點。財政部2011年10月決定,自當年11月1日至2014年10月31日,金融機構與小微企業借款合同免交印花稅。但免交印花稅前提是要獲得借款。根據央行數據,2011年人民幣貸款餘額54.79萬億元,其中小企業信貸餘額7.55萬億元,佔比為13.78%。財政部減稅政策認定的小微企業標準低於央行的標準,所以實際享受免稅的信貸比重更低。其中的微型企業,絕大多數既缺抵押品,會計賬簿不全,也無財務審計報告,極難獲得金融機構信貸,信貸佔比甚微。

  另一減免稅政策是提高增值稅、營業稅起征點至5000元-2萬元(月),自去年11月起實施,兩稅的起征點適用個人和個體工商納稅人,不涉及企業。據國家工商總局統計,至2010年底,全國個體工商戶戶數達3452.89萬戶,登記從業人員7097.67萬人,看似收益人群不小。然而,此前在很多省區,增值稅、營業稅起征點最低值已超過5000元。早在2004年,貴州、黑龍江已將增值稅起征點調高至5000元。新疆也於2010年10月將營業稅起征點提高至5000元。

  因此,本次提高兩稅起征點真實的稅負下降幅度極為有限,實質上是法定稅率向實際稅率趨近。

  在有些地方,提高起征點反而會提高稅負。稅務部門向個人或個體工商戶徵稅,絕大多數採取定額徵收,即由稅收部門根據行業特點、經營戶所處位置、人員數量等核定營業額。這意味著稅務部門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

  因此,提高兩稅起征點,納稅人的稅負能否真正降低,取決於稅務徵管部門能否據實核定。在一些不發達地區,稅務部門為完成稅收任務,常根據徵收任務核定營業額。中央政府提高起征點非但不能帶來減稅,反而因基層稅務徵收人員為達到徵稅起點,人為提高核定數,導致個體工商戶稅負大幅上升。

  同理,自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對年應納稅所得額低於6萬元(含6萬元)的小型微利企業,其所得按50%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按20%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因小微企業會計賬簿不全,稅務部門徵收所得稅,多數也是核定徵收。一些稅務徵管人員為完成任務,會人為提高應納稅所得額核定數。

  201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加大結構性減稅力度,重點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顯然,今年的結構性減稅,並非全面減稅,所謂「結構性」體現在針對「小型微型企業」,按此要求,財稅部門制定的減免稅政策圍繞小微企業展開,這就決定了減稅的整體規模非常有限。而在實踐中,小微企業也受益有限。

真心才能減稅

結構性減稅是零敲碎打的臨時性政策,而基層稅務部門進而強化徵管

  另一項政府宣稱會帶來減稅的重大改革,是今年上海開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並在年內擴大試點範圍。這一改革的核心內容是在交通運輸業由徵收3%的營業稅,改為徵收11%的增值稅;部分現代服務業由徵收5%的營業稅,改為徵收6%的增值稅。

  試點運行兩個月,上海交通運輸業普遍反映稅負上升,中央和上海財稅部門也承認了這一事實。現代服務業中人力成本等不可抵扣進項的比重高,也存在稅負上升的現象。上海的「營改增」改革,目標是連接增值稅抵扣鏈條,消除對相關行業重複徵稅,但稅率設置過高,又抵消了稅基縮小的減稅效應,交通運輸業稅負反而上升。

  財新記者獲悉,是項「營改增」改革推進困難。識者指出,實施「營改增」,中央政府必須狠下決心,一要保證地方財政收入不受影響,二要改征增值稅後,營業稅納稅人稅負不上升。

  如果說「營改增」還是一種結構性稅改探索,那麼2011年最後一天,財政部、國稅總局決定對蔬菜批發、零售的納稅人銷售的蔬菜免徵增值稅,則是一項典型的減稅「形象工程」。

  增值稅徵管的機制,以進項稅額抵扣為利益驅使,買方向賣方索取增值稅發票,賣方開具增值稅發票,則完全受國稅部門徵管系統管控。批發商將蔬菜賣給零售商,零售商再銷售給消費者,絕大多數零售商和消費者都無法抵扣進項稅,也就不會索取增值稅發票。因此,政府免徵蔬菜批發零售環節增值稅,就是免掉了一項基本征不到的稅。

  而且,蔬菜生產購買的化肥、農膜、農藥等生產資料含有增值稅,農民無法在銷售產品時抵扣進項稅額。蔬菜流通中,運輸、批發、零售各環節都要繳納營業稅,運輸車輛需交車船稅,車用汽油、柴油、機油等含有增值稅、消費稅。整個過程還涉及路橋費、各種行政性收費、倉庫場地租金等。以上各種稅費,都無法實現進項抵扣,農產品生產和銷售過程中,重複徵稅非常嚴重。因此,對蔬菜批發零售環節,政府不僅應免稅,更應退稅,消除重複徵稅。

  2012年財政部門不遺餘力宣揚的結構性減稅,實則是零敲碎打的臨時性政策,涉及制度性的改革極為有限。表面看,減稅政策範圍廣、涉及個人和企業眾多,但實際上涉及的稅種都是有效納稅人少,徵管難度大,徵管率很低,稅務部門自由裁量權大,徵收彈性強。

  回顧近年來政府減稅過程,一方面是中央財稅部門出台減稅政策;另一方面是基層稅務部門實際強化徵管、彈性執行。究其根源,中央政府出台減稅政策,但沒有相應可量化、可考核的硬性減稅目標,中央政府的減稅政策是軟約束,而基層稅務部門的稅收增長任務是硬約束。

  政府財稅部門公開承諾並強調要依法徵稅,但實際執行是按計劃徵稅,徵稅任務層層分解。到了基層稅務徵管部門,不但要求完成任務,很多稅務部門對超額完成任務有獎勵。這樣的激勵效果,也是財政收入實際增速遠高於預算數的重要原因。

減稅增支,可能嗎

2012年財政收入高增長依然是主基調,減稅是小插曲

  2012年是本屆政府最後一年,眾多保障民生目標需年內兌現。民生支出領域範圍廣、增長數額大,決定了政府對今年財政收入高增長的渴盼比往年更加迫切,從今年預算報告也可窺其端倪。

  2008年-2011年,全國財政預算收入增幅和當年GDP預期增幅一致,均為8%。今年全國財政收入增長預算數是9.5%,比去年預算增幅提高了1.5個百分點;而今年的GDP預期增速是7.5%,比去年降低了0.5個百分點。調低經濟計劃增速、提高財政預算收入增速,顯而易見,2012年財政收入高增長依然是主基調,減稅是小插曲。

  政府承諾的民生支出沒有多少迴旋餘地,如保障性住房建設、財政性教育經費達標、城鄉養老醫療改革等。今年的保障性住房任務是基本建成500萬套以上,新開工700萬套以上;為實現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GDP的4%,今年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要達到21984億元,同比增長36.4%,需要比去年多投入5800多億元。

  今年年底前,政府要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連續第七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全年人均增加1680元;將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2010年不變價格)作為新的國家扶貧標準,比2009年提高92%。

  政府一旦承諾了教育、養老、醫療等民生支出,多數會固化為剛性支出,必須每年安排資金保證,也就必須有經常性的收入增長來保障。

  政府鄭重承諾兌現多項民生支出的同時,又高舉減稅大旗,這一「減稅增支」之舉存在內在矛盾,兩個目標極難同時實現,顧此必然失彼。歐洲債務危機國的境遇就是鮮活的實證。公眾呼籲減稅的壓力需適當釋放,減稅以「虛多實少」回應只能是短期策略。

保民生錢從何來

受制於國企既得利益的阻撓,運行已五年的中央國有資本預算,對保障民生幾無貢獻

  政府擴張民生支出,就需相應的財力去落實。目前途徑有三個:一是通過增量資源,政府收入以更快的增長,用於支撐上升的民生支出;二是調整存量,降低政府行政性和經濟性支出比重,調整到直接民生支出方面;三是提高政府績效,用同樣的錢,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和服務。

  中國宏觀稅負按官方口徑已超過35%,從增量擴張來籌資的空間日益收窄,財政收入高增長已難以持續。近兩年中央政府公開「三公經費」並嚴控增長,可視為在民眾壓力下,以實際行動控制行政經費增長,但目前此類行動主要是象徵性的,壓縮的經費微乎其微,對提高民生支出難有實質貢獻。

  為擴張民生支出,縮減政府經濟建設性支出更為現實。這就需要調降公共財政預算安排的建設資金,並且將國有資本預算資金,按一定比例調入公共財政預算,用於支撐民生資金的擴張。專家學者對此呼籲多時,政府也早已表達認同,但實際執行依然未上正軌。

  細查2012年的政府預算,政府經濟建設性支出非但沒有縮減,反而大大強化。今年全國安排財政赤字8000億元,雖比2011年減少500億元,但實際上中央用於經濟建設的財政資金有增無減。

  去年,全國各級政府財政超收1.4萬億元,除了當年追加支出,通過預算穩定調節基金,將部分超收收入轉到今年支出。中央政府從預算穩定調節基金調入2700億元,安排到今年使用,比去年增加1200億元。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還剩餘1070億元,和預備費性質類似,是今年可隨時動用的機動財力。

  2009年-2012年,全國赤字水平依次為9500億元、1萬億元、8500億元、8000億元,赤字微降,但規模依然居高不下。四年累計赤字達3.6萬億元,數倍於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時的赤字規模。

  按現行預算體制,財政赤字資金要用於建設投資。政府債券利息,全部由公共財政預算安排資金償付。政府債券到期後,也經常通過公共財政預算安排資金償付。這樣做,推高了公共預算用於投資建設資金的規模。

  此外,今年中央預算內還安排了投資資金4026億元,比去年增加了200億元,這是公共預算直接用於建設的資金。還有些公共預算資金,以科技研發和創新、產業升級、人員培訓等名義流向企業(主要是國有企業),最終被用於投資和生產經營。

  還有一項可為擴張民生支出提供資金支持的來源,就是國企上交利潤。國資預算改革已有多年,但國資收益仍基本在國資系統內循環。自2007年開始的國有資本預算,實質是國資系統內的企業預算,轉入政府公共預算的資金微乎其微,和社會公眾並無多少交集。

  2011年中央國有資本經營支出769億元,僅40億元調入公共財政預算用於社保等支出,佔比5.2%。近95%用於國有企業的經濟性支出,如國有經濟和產業結構調整、央企改革脫困補助、科技創新、節能減排、境外投資、新興產業、兼併重組等。

  今年的中央國有資本經營支出延續了這樣的導向。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875億元,調入公共財政預算用於社會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支出50億元,佔比僅5.7%,其餘資金用於國有企業的經濟性支出。可見,國有資本收益不但沒有通過調入公共預算讓社會公眾共享,反而公共財政資金以各種名義和方式,用於投資建設和企業生產經營。

  國有資本經濟實力雄厚,最有能力擔起部分保障民生的責任,但受制於國企既得利益的阻撓,運行已五年的中央國有資本預算,對保障民生幾無貢獻。

  保障民生的另一途徑就是提高政府支出績效,也可有效化解「減稅增支」的內在矛盾。2005年,財政部制定《中央部門預算支出績效考評管理辦法》;2009年開始,又在中央部門每年選取部分項目作為績效評價試點。財政部不完全統計,2010年全國省級部門納入績效評價的資金量約1600億元。

  政府的績效評價雖然剛剛起步,但潛力巨大。2009年-2011年年末,政府在央行國庫的存款餘額連續三年均超過2萬億元,而且是最後兩月突擊支付後的餘額。近兩年,政府在國庫的存款餘額多數月份超過3萬億元,幾乎佔到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一。

  財政部每年都強調「財政收支矛盾突出」,但又常年在央行國庫沉澱巨額資金。閒置國庫對社會經濟而言是巨大的損耗。政府預算每年都收支平衡,年末在國庫的存款數額巨大,且「芝麻開花節節高」,存款餘額逐年攀升。這一現象凸顯近年來政府績效在持續惡化。

  年末政府在央行國庫的存款餘額,主要是財政資金結餘和結轉所致。結餘是因預算安排給項目的錢太多,項目完成後花不完沉澱在國庫;結轉是因為預算安排的資金超過當年需要,項目尚未完成,資金轉到下年繼續使用。財政資金少量結餘和結轉不可避免,但巨額資金長期沉澱國庫,說明政府預算編制和執行不嚴謹、不精細、不科學,財政支出效率極其低下,財政資金浪費嚴重。

  財政部部長謝旭人指出,2012年將把改善民生擺在財政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積極而為,量力而行。

  積極而為,錢從何來?過去的一年,實業疲態彰顯,稅負微漲即民怨沸騰,拉弗曲線臨界點已隱現。與其靠百萬稅官加強徵管,不如清理國庫常年積存的款項,調入國資收益,騰挪建設資金,以用於民生支出。

  以中長期計,從全局觀,中國經濟往前走,減輕國人的「稅負之痛」還需要深入改革的大文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03

稅收「營改增」提速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5-18/100391549_all.html

伴隨著中國經濟增速延續回落的趨勢,年初始於上海的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可能在其他省份加速推開。繼上海後,試點省市年內有望擴大至十個,已提出試點申請的還有北京、天津、重慶、江蘇、浙江、安徽、深圳等省市。

  去年11月16日,經國務院同意,財政部、國稅總局出台《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方案》,全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下稱「營改增」)正式啟動。北京市於當年12月末正式向財政部、國稅總局提出申請,在交通運輸業、部分現代服務業開展「營改增」試點改革。

  正在申請試點的省市中,北京市最為積極。北京服務業增加值佔地區GDP的比重超過75%,居全國首位。北京市市長郭金龍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積極準備、抓緊推進「營改增」試點,將是今年的重點工作之一。

  天津北方網3月報導,從天津市財政局獲悉,為進一步貫徹國務院關於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先行先試要求,積極推進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天津市正在努力爭取國務院批准「營改增」試點。天津市國稅局副局長雒明山稱,天津何時啟動這項改革,要由國家統一確定。

  財政部、國稅總局4月19日召開「營改增」試點準備工作座談會,上海、北京、江蘇等十個省市財稅部門參加會議。財政部稅政司、國家稅務總局貨物和勞務稅司講解了試點工作總體思路、政策體系和試點情況,上海市、北京市分別介紹了試點運行情況和準備工作經驗,申請省市提出了意見建議。

  4月28日,財政部部長謝旭人、副部長王軍和國稅總局副局長解學智等,赴上海調研「營改增」試點一季度運行情況。北京市市長郭金龍也於4月下旬帶財稅部門官員赴上海,考察調研上海「營改增」試點的情況。

方向已定

  北京市稅務部門一位官員對財新記者表示,北京申請試點時間初步定在今年7月1日,一些具體政策也將參照上海市試點方案的相關規定。

  據悉,北京當初上報的試點啟動時間未獲財政部、國稅總局批准。一位參與改革討論的專家對財新記者說,「『營改增』改革很複雜。和上海不同,北京等其他省市國稅、地稅是分開的,試點方案還需解決兩個部門間的協調難題。」因此,正在申請試點的省市,中央政府何時批准開始試點,取決於當地的準備情況。

  為做好試點前期,北京市財稅部門成立了「營改增」試點改革工作小組,開展了幾輪測算,並對典型企業進行了調查。今年2月,北京市5萬多戶企業被抽中,參與「營改增」調研,營業稅九大徵稅行業全部被列為調查對象。超出上海試點的行業,建築業、金融保險業、餐飲娛樂等行業也在北京市的調查範圍內。

  從事廣告公關業務的汪氏整合營銷傳播集團公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今年2月收到北京市地稅、國稅部門發來的「營改增」各種調查表中,要求填報營業稅應稅項目收入、銷售貨物和提供增值稅勞務應稅收入、營業成本、營業利潤、已繳納營業稅額、城建稅以及附加等,這些項目都做了調查。

  對「營改增」試點涉及的行業,財政部、國稅總局制定的《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方案》規定,試點地區先在交通運輸業、部分現代服務業等生產性服務業開展試點,逐步推廣至其他行業。

  顯然,在改革前期準備階段,北京市就將徵收營業稅的九大行業全部納入調查範圍,預先為未來更大力度和範圍的改革做準備。北京市財稅部門官員稱,北京市正在做「營改增」前期測算和培訓等相關準備,一旦試點方案獲批,將隨即啟動這項改革。但是,北京市「營改增」試點的具體時間、步驟、內容、參加範圍以及相關政策,應以財政部、國稅總局批覆的相關文件為準。

  「其他試點省市的方案,主要內容預計和上海試點方案一致。」多位財稅專家對財新記者表示,「營改增」改革方案由財政部、國稅總局聯合制定,經國務院同意後印發。改革的一項基本原則是「統籌設計、分步實施」,申請試點省市制定本地方案,應該和中央財稅部門的方案保持一致。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稅收研究室主任張斌說,「營改增」是區域、行業試點,出現同一行業在不同地區做法不同、用不同稅率的可能性不大,「這不符合增值稅的基本原理」。普華永道中國間接稅主管合夥人胡根榮對財新記者表示,因為增值稅是層層抵扣的鏈條式結構,試點已造成行業間及區域間差別,為避免帶來不必要的混亂,北京在大方向上應不會變化,比如行業的稅率可能與上海一致。

  按財政部、國稅總局發佈的《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方案》,「營改增」先在交通運輸業、部分現代服務業等生產性服務業試點;稅率在現行增值稅17%標準稅率和13%低稅率基礎上,新增11%和6%兩檔低稅率。租賃有形動產等適用17%稅率,交通運輸業、建築業等適用11%稅率,其他部分現代服務業適用6%稅率。

  財政部、國稅總局官員在調研聽取上海市政府對試點情況的匯報後稱,上海市試點的平穩運行,說明試點方案設計合理,配套政策安排得當。但是,會「及時解決試點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在總結上海市試點經驗、完善試點方案的基礎上,積極穩妥擴大「營改增」試點範圍」。

  財政部稅政司副司長鄭建新日前表示,「營改增」試點,增值稅稅率檔次由此前的兩檔調整為四檔,是一種必要的過渡性安排。「今後將根據改革的需要,適時簡並稅率檔次。」

不同涼熱

  上海「營改增」試點啟動後,不同行業的稅負變化情況,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5月14日,上海市財政局發佈「一季度推進實施營業稅改革試點運行情況」,介紹了上海試點企業和原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稅負變化情況。

  上海市財政局稱,與原實行營業稅稅制相比,實施「營改增」改革後,今年一季度上海市試點企業和原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整體減輕稅收負擔超過20億元,中央和地方兩級財政相應減少稅收收入、增加財政支出。其中,小規模納稅人的稅負明顯下降,降幅為40%左右;大部分一般納稅人的稅負略有下降;原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稅負因進項稅額抵扣範圍增加而普遍下降。

  截至今年3月底,上海市共有12.9萬戶企業經審核確認後納入了「營改增」改革試點範圍。其中一般納稅人為4.1萬戶,佔31.8%;小規模納稅人為8.8萬戶,佔68.2%。上海市財政局稱,小規模納稅人中絕大部分是小微企業,原先徵收營業稅是5%的稅率,「營改增」後實行3%的增值稅徵收率,稅負明顯下降。今年一季度,小規模納稅人稅負降幅為40%左右,成為「營改增」改革試點的最大受益者。

  根據增值稅法律法規,小規模納稅人的標準,主要是指從事貨物生產或者提供應稅勞務為主,年應徵增值稅銷售額在50萬元以下的納稅人。

  國稅總局局長肖捷4月公開撰文稱,「營改增」降低了大部分納稅人稅收負擔。上海試點的一般納稅人中,85%的研發技術和有形動產租賃服務、75%的信息技術和鑑證諮詢服務、70%的文化創意服務業納稅人稅負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肖捷也表示,注意到參與試點的部分交通運輸業企業在改革試點初期出現了稅負增加的問題。

  中央財稅部門和上海市政府強調,「營改增」帶來整體稅負下降。但是,對企業而言,對本單位稅負的實際上升感受最直接。上海豐潤物流有限公司員工溫彥對財新記者表示,他們公司以公路運輸為主,也有倉儲業務,「營改增」後,由徵收3%的營業稅變為徵收11%的增值稅。公路運輸較大的支出是油費和車輛保養費用,因公司車隊已成型,進項抵扣很少,導致稅負上升了4個百分點左右。「我們這種經營規模較小的物流公司,稅負上升很難承受,只能提高運價。」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3月發佈報告稱,「營改增」導致上海交通運輸行業稅負平均上升了1倍左右。主要原因是貨物運輸業務增值稅稅率偏高,可抵扣進項稅額偏少。改征增值稅後,交通運輸企業可抵扣的項目主要為購置運輸工具、修理費所含的進項稅。由於運輸工具購置成本高、使用年限長,多數相對成熟的大中型企業,未來幾年或更長時間不可能有大額資產購置,因此實際可抵扣的固定資產進項稅很少。此外,人力成本、路橋費、房屋租金、保險費等主要成本均不在抵扣範圍,也是稅負增加的重要原因。北京井川物流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公路運輸,其董事長孫景川對財新記者表示,2月參與了北京市「營改增」調研,如果按照上海試點方案,稅負增加是毋庸置疑的。

  「自己有車隊的公司,沒有多少進項可以抵扣。過路過橋費不能作為進項抵扣,意味著稅率從3%上升至11%。」孫景川介紹說,在上海從事交通運輸業的同行,試點後有些去外地開發票。北京試點後,自己的公司可能會選擇開山東分公司的發票。

  汪氏整合營銷傳播集團公司有關負責人稱,作為可以抵扣的進項稅額,必須是一般納稅人開具的增值稅發票,但如果選擇一般納稅人作為供應商,成本可能會增加,勢必導致業務毛利潤降低,這就需要企業在選擇供應商時權衡。比如做活動項目,供應商一般涉及場地提供、搭建、設備租賃、演藝公司等,這些供應商是否全部改征增值稅,直接影響抵扣鏈條的完整。「營改增」後,企業在成本費用支出環節,要按能取得什麼類型的發票慎重選擇供貨商。

  上海市工商聯在調研總結上海試點後發布報告認為,因行業分工程度、資產比重、進項抵扣多少等因素,「營改增」對試點行業、具體企業稅負減輕的效果有待評估。

  上海市工商聯報告稱,已根據產業鏈進行業務分包的企業,「營改增」後稅負大幅下降;未進行業務分包、或在產業鏈末端無法再業務分包的企業,稅收成本大幅增加,交通運輸企業的情況尤其突出。物流運輸、貨運代理、航空運輸等交通運輸細分行業企業,由於交通運輸業外包業務不多、成本可抵扣部分較少,因此由徵收3%、5%營業稅改為11%的增值稅後,企業稅負不降反增。部分業務未納入「營改增」試點,導致企業經營成本上升。如諮詢業企業部分業務繳納增值稅,部分業務仍繳營業稅,造成企業計算稅負比較繁瑣。

  「營改增」後,企業的稅負增減,主要取決於可抵扣部分的比重。以交通運輸業企業為例,有很大部分成本無法抵扣,包括勞動力和場地租賃成本、存量資產的進項稅、外地發票、路橋費、國際航空運費。交通運輸業、諮詢業企業的勞動力和房租成本佔總成本比例較高,這部分無法抵扣,給企業經營造成較大壓力;目前服務業「營改增」僅在上海試點,外省市無法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有跨省市業務的企業進項稅不能抵扣;試點前企業購置資產的進項稅不能抵扣;路橋費約佔運輸企業成本的16%,無法獲得增值稅發票抵扣;國際航空運費佔國際貨代公司成本的40%-50%,若無法抵扣,經測算對企業盈利影響佔收入的2%-3%。

  上海一家進出口公司財務人員告訴財新記者,上海「營改增」後,外資背景的貨物出口代理商在原報價基礎上加收6%,導致出口企業成本費用上升。

亟待推廣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稅收研究室主任張斌表示,「營改增」既然方向確定,就應盡快推向全國,局部試點的政策「窪地效應」明顯,上海試點行業的抵扣鏈條更完善,可能會吸引企業遷移,這就是政府干擾了企業決策。

  對「營改增」試點中出現的問題,上海市財政局稱,將積極向財政部、國稅總局等有關部門提出建議,比如將和交通運輸業、六個現代服務業相關聯的行業及業務也納入試點範圍,進一步打通和延伸增值稅抵扣鏈條,實現充分抵扣,從根本上解決重複徵稅問題,確保實現國家明確的「改革試點行業總體稅負不增加或略有下降」的目標要求。

  財政部、國稅總局官員此前也表示,要適時將一些示範和帶動效應較強的地區納入試點,選擇部分與生產流通聯繫緊密的行業在全國範圍內開展試點,消除地域性試點的侷限,使增值稅的鏈條機制完整運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31

稅收將逼迫Facebook員工賣股

http://news.imeigu.com/a/1337671260935.html

新浪財經訊 北京時間5月22日下午消息 《財富》雜誌報導,如果Facebook員工以及內部人士賣出他們的股票,新股東將遭受最嚴重的損失。

稅收問題可能是Facebook昨夜破發的原因之一。Facebook的僱員將在6個月內擁有價值40億美元的公司股票。政府稅單可能將導致他們在接下來的6個月裡賣出至少1億股Facebook股票,甚至更多。

Facebook(FB)的股權激勵機制與眾不同。該公司沒有給員工期權,但給了他們受限股單位(RSU)。這是因為當時扎克伯格還不想上市,他想儘可能推遲上市時間。與期權不同的是,受限股單位並不能被看作是實際的股票。這意味著扎克伯格可以向幾千名員工發放RSU,而又不受股東人數不能超過500人的限制。這在當時是聰明的一招在未來幾個月將給其股價帶來考驗。

絕大多數IPO都有6個月的鎖定期,但Facebook在股票解禁後風險會驟然增大。這是因為與期權不同的是,受限股單位的持有者無論賣不賣掉股票都需要支付個人所得稅。還有一個不同點是,期權持有者可以執行期權,但不必賣出股票,這樣就可以規避個人所得稅以及資本利得稅。Facebook估計它的員工平均要支付45%的聯邦稅與州稅。這意味著Facebook的員工將在11月中旬被迫賣出股票來支付稅款。問題在於稅收導致的被動拋盤將對Facebook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Facebook當前共有4.21億股可供買賣的普通股。根據Facebook的招股書,未來6個月後受限股單位將轉換成為2.77億股股票。如果Facebook員工賣出45%的股票,那麼其流通股數量將在短期內增加31%。這是Facebook員工為交稅而必須賣出的股票數量,如果他們選擇賣光公司股票,那麼流通股數量將激增65%。

不光Facebook員工需要賣股,其最大的風投機構也擁有4億股股票。風投所持有的股票的禁售期也是6個月,由於風險投資機構傾向於擁有未上市公司的股票,他們大多也會賣出自己的股票。即使扎克伯格不賣出自己的投票,那麼6個月後Facebook的流通股數量會增至原來的三倍。達到14億股。

ABR Investment Strategy分析師Nathan Drona表示,「股票數量將多得可怕,股票解禁對IPO的衝擊通常都會很大,除非需求突然增加,否則其股價將會下跌。」

Facebook當前流通股數量佔總股本比例為19%,谷歌(微博)當年IPO股票發行量佔總股本比例為7%。

納斯達克(微博)最近更改了一項規則,允許新上市公司在四個月後便可以進入納斯達克100成份股,這對Facebook來說是個好消息。因為指數基金將需要購買其股票。

FirstHand Funds基金經理Kevin Landis表示,「想擁有Facebook股票的人很多,想賣出Facebook股票的人也很多。但最好股票也不會永遠上漲,為什麼一定要在股票解禁之前買它呢?」 (明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42

高福利國家的個人付出和回報——談談加拿大的稅收制度

http://www.infzm.com/content/88808

一位從國內移民過來的朋友,暫時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選擇了讀書,在聊天的時候感嘆:「一分錢都還沒貢獻就已經收了一堆的福利,都覺得不好意思接受。」

誰都知道加拿大是個高福利國家。窮人教育一路免費,社會福利開支佔GDP的23.1%。在加拿大,如果沒有收入來源,單身可每月領取500到700加元(1加元約合6.06元人民幣)的生活保障金,三口之家每月可領取1100到1300加元的生活保障金,如果一直沒工作,這筆錢可一直領下去,直到死亡。任何65歲以上的公民不管過去工作與否或工作時間長短,均可申請聯邦養老金。

但是,在加拿大你也別想發大財,高福利國家並不是個個都成富翁。有人說,加拿大是「萬稅之國」,這當然有些過頭,但加拿大確實是世界上稅負最重的國家之一。高福利來自高稅收,此話不假。個人向國家納稅,國家保證人民安定富足地生活,在加拿大這類國家是天經地義的事。

那麼,究竟加拿大的稅收負擔對於每個人來說有多重,個人又從國家中得到多少福利呢?我移居加拿大近半年,就以切身體驗談談這個國家的稅制、福利情況。

付出:稅負確實比較高

在加拿大,稅無處不在。在我所居住的安大略省(下簡稱安省),合計13%的GST(商品服務稅)和HST(和諧消費稅)幾乎在絕大多數日常的交易中都需要額外支付;個人所得稅在每個月工資賬單上「血淋淋」地呈現,稅率比國內還高;至於企業經營,各式各樣的稅種更是數不勝數。

在安省,13%的GST和HST是一項增值稅種,除了規定一些商品和服務項目適用免稅外,其餘的交易一概徵收。這種控制交易商品和商家的辦法,比控制徵收人群更明確、容易。在加拿大,無論多小的餐館,甚至出租車上都有正規交易系統或刷卡服務,因為打開門做生意就要面對稅務監管,用標準化的系統和服務可以減輕商家的賬務負擔。當然,總有例外,有人做生意就只收現金人工記賬,但照樣要客人支付13%的稅。

對個人所得稅,加拿大和中國一樣採用累進稅率,主要由聯邦稅和各省自己的稅疊加而成,兩部分的稅率不盡相同。簡單估算,假如年收入為10萬加元,理論上每年要交約28354加元的所得稅。

個人所得稅的徵收採取先征後退的方法。個人的每次收入(加拿大的薪酬發放多為週薪或者雙週薪)只要超過了區間的起征點就要按比例納稅,至於最終年收入是否超過起征點,將通過年度個人收入申報來確定是否需要補稅或退稅。

從以上的納稅比例來看,加拿大稅負明顯比中國國內高。難道加拿大人比中國人能忍受?或者說這些稅對於加國人民來說根本不算什麼?不是。為什麼中國人和加拿大人對稅的態度會有天壤之別?個人認為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法規的明確性;其二,稅法的公平性;其三,稅的用途。客觀說,絕大多數人不會選擇去觸犯法規,只要法規明確規定的稅率和適用範圍,大家不會覺得交稅難以接受。對徵收對象,國內最可怕的是有太多特例,太多「不適用範圍」,導致很多人削尖腦袋擠進這個「不適用的範圍」,享受各種不該享受的待遇。

回報:讓你覺得都不好意思

有付出就要有回報,交了稅就要享受到納稅的好處,不是簡單的「納稅光榮」就會滿足,否則人人都不會自覺納稅。加拿大對納稅人有什麼回報?

關於稅的用途,聯邦及每個省的稅務機關網站,都有清晰的報表和說明,告訴人民每年的稅收和使用狀況。但相信大多數平民百姓並不太關心這些,大家會更關心真真切切降臨到自己頭上的利益。

除了上邊提到的退稅及各項福利外,納稅的多少還將影響個人信用、貸款申請以及移民親屬團聚申請等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各個方面。

剛到加拿大時,在移民服務中心,服務顧問拿出了一摞表格,要我仔細閱讀琢磨後再填。我花了將近一個星期才能完成,填完之後換回來的是一系列的回報:

首先,對於小孩,政府從不會吝惜。大家耳熟能詳的牛奶金(CCTB)和育兒補貼(UCCB),是政府資助所有家庭撫養嬰幼兒的補貼。在安省,6歲以下小孩固定每月補貼100加元,然後根據家庭收入狀況另外給以援助,可以拿到將近380加元,也就是說每月總計最高有480加元的補貼。因此有人笑說,多生幾個夠養一家子了。此外,每年每個小孩還可以獲得約500加元的課外活動補助,用於培養小孩的各樣興趣愛好。

其次,政府每年還會根據社會的平均收入和消費水平,計算出一個針對個人(家庭)的稅收抵免。這些減免當中有部分是不可返還的,將直接用於抵扣個人所得稅,因此才有部分免稅個人(家庭)的出現。而另一部分可返還的稅收抵免,將會每個月以退稅的形式支付到個人(家庭)賬戶上。

再者,針對社會上低收入、失業人群,政府還有一系列的資助計劃。比如EI(失業保險),針對在過去52周內工作滿900小時的人,在非個人原因被僱主解僱時,可領取政府給予的最長45周、數額最高達55%過往平均週薪的補助。

在醫療方面,加拿大政府也算是「大方闊綽」。每個安省居民都會有一張健康醫療卡,拿著這張卡片可以在安省範圍內找自己的家庭醫生,每年每個人都有一次免費的健康體檢和一次免費的洗牙服務。如果真的有不幸事情發生了,只要進了醫院,在醫院裡發生的所有費用一概不用支付。當然進醫院並不是一件輕易的事情,沒有家庭醫生或者診所的診斷書醫院根本不會搭理你。

而最令人感到幸福的還要數OSAP(安省的學生資助計劃)。該計劃針對所有安省的居民、不論年齡大小,只要你符合資格就可以申請貸款讀書。貸款計劃裡不但減免30%的學費,還根據申請者的收入狀況給予部分貸款免於償還,而且所有貸款都是免息的。所以在經濟

低迷的時候,許多人都會選擇貸款去讀書深造,等經濟回暖後能抓住更好的機會。

一位從國內移民過來的朋友,暫時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選擇了讀書,在聊天的時候感嘆:「一分錢都還沒貢獻就已經收了一堆的福利,都覺得不好意思接受。」

合理合法的避稅和延稅

在加拿大,政府提供一系列的方式方法給個人去合理避稅或延稅。

所謂避稅,就是通過合法的途徑降低繳納所得稅款。而延稅,即是將原本現階段需要繳納的稅款延至將

來某個時期,比如退休以後,從而有效降低當前的應稅負擔。

在加拿大生活的人,都會接觸諸如TFSA(免稅存儲賬戶)、RRSP(註冊退休存儲計劃)和RESP(註冊教育存儲計劃)等等。或許和當地人喜歡花未來錢的消費觀念有關,過多依賴貸款過日子,政府在前些年出台了一系列存儲計劃,意在鼓勵個人多存點錢,為未來著想。

這些計劃怎麼實施?怎麼引導個人參與?一是相對高息,更重要的是能起到免稅或者延稅的作用。這些計劃都針對個人,夫妻雙方如果有一方沒有收入,或者收入差距特別大時,可以由收入高的一方給另一方存款,從而降低整個家庭的應稅收入。因此,合理地將錢投入到不同的存儲計劃裡,就有機會使家庭的應稅率降低一個檔次,無形中將為整個家庭減輕好幾個百分點的稅金支出。在華人圈子裡,這很有吸引力,有不少人為客戶當理財顧問,通過選擇不同的存儲計劃、保險及基金等產品來避稅或延稅,為這個行業增加了不少就業機會。

此外,諸如買新房或裝修房子的稅收抵免、長者的房產物業稅資助、政治捐款稅收抵免等等,對我是太新鮮了。

在加拿大,取之於民惠之於民,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無論對國家還是個人而言,大家講求的都應是合理的付出贏得合理的回報,只要雙方都共同遵守這個原則,這將是一個共贏的結果。

作者係僑居加拿大多倫多IT人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825

上市公司十大「高負稅」:稅收百倍於淨利

http://www.21cbh.com/HTML/2013-5-3/xMMzcxXzY3NTgxMQ.html

21世紀網獨家報導 5月3日,一則關於上市公司淨利潤與當期繳付稅費的微博引起了廣泛的議論。

這條熱議的微博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研究員@巴曙松在5月2日23:47轉發。微博稱,2012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實現淨利潤19544億元,比上年增加不到1%,當期實際繳稅22233億元,比上年增加17%,繳稅額比淨利潤多14%。把A股中的銀行和保險公司剔除之後,淨利潤變成了8913億元(約減少55%),比上年下降12%,當期實繳稅金16953億元,比上年增加12%。

這樣一條指出賦稅大於淨利潤的微博,截至發稿時,引來8000多人圍觀,包括諸多微博紅人大號。@任志強轉發評論稱「稅遠大於利。」@洪晃ilook則說「什麼事叫搖錢樹?」

\

經21世紀網查詢,上述微博提到的數據準確無誤。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微博中提到的「淨利潤」為「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而「繳稅額」則是上市公司現金流量表中的「支付的各項稅費」。由於部分企業會收到稅費返還,因此,如果更嚴謹一點,理應扣除這一部分金額(本文稱為稅費淨支出/收入)。

據21世紀網統計,2012年,上市公司共收到980.54億元稅費返還。扣除這相對微乎其微的稅費返還後,2012年,所有上市公司當期稅費淨支出21256.27億元,仍高於淨利潤總額8.76%。

具體地看,部分上市公司可謂「不堪稅負」。當期稅費淨支出數倍於淨利潤。從相對指標看,遼通化工是2012年最大的「高負稅」,2012年全年,遼通化工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0.1963億元,各項稅費支出21.28億元,公司沒有收到稅費返還,稅費淨支出為淨利潤的108.4倍。21世紀網統計發現,稅費淨支出10倍以上於淨利潤的上市公司超過50家。

換句話說,如果你是這50多家上市公司的股東,那麼,稅收淨支出是歸屬於你名下淨利潤的十數、數十甚至上百倍。這就是現實,不管你知不知道。

2012年上市公司十大「高負稅」(相對數單位:億元)
公司淨利潤稅費淨支出佔比(倍)
遼通化工0.2021.28108.43
大同煤業0.6338.9762.23
云南銅業0.2515.1360.77
深康佳A0.4619.9343.50
東風汽車0.229.1842.23
博匯紙業0.072.3533.48
海得控制0.020.6730.57
雙環科技0.092.7229.83
怡亞通1.2535.6828.43
瑞泰科技0.03470.9828.25

如果從絕對數衡量,石化雙雄就是當之無愧的「高負稅」。中石油和中石化2012年稅費淨支出分別為4294.54億元和2924.8億元。而千億稅費淨支出的還有工商銀行

2012年上市公司十大「高負稅」(絕對數單位:億元)
公司淨利潤稅費淨支出
中國石油1153.234294.54
中國石化634.962924.80
工商銀行2385.321001.03
建設銀行1931.79876.96
農業銀行1450.94764.49
中國銀行1394.32611.98
中國神華476.61434.52
上汽集團207.52298.88
交通銀行583.73291.91
中國建築157.35279.25

當然,上市公司裡也有真正的「高富帥」。他們獲得了稅費淨收入,即可以靠稅收返還帶來大把大把的收入。海潤光伏就是最得意的「高富帥」,其2012年獲得5.12億稅收返還,而僅繳納了0.33億元的各項稅費,因此稅費淨收入高達4.79億元,為當淨利潤的230.32倍。

2012最輕負稅前十名(相對數單位:億元)
公司淨利潤稅費淨支出比例(倍)
海潤光伏0.0208-4.79-230.32
中國船舶0.2687-13.54-50.39
華紡股份0.0829-1.57-18.93
華升股份0.0419-0.74-17.55
如意集團0.1577-2.50-15.83
江蘇舜天0.1973-2.49-12.63
拓日新能0.0532-0.67-12.62
廣船國際0.1033-1.11-10.76
匯鴻股份0.3444-3.52-10.22
*ST南紡0.1750-1.51-8.60

像海潤光伏那樣,稅費淨收入10倍以上於自身淨利潤的公司一共有9家。這些公司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自身淨利潤都不足0.5億元。

而從絕對指標看,中國重工獲得的稅費淨收入最高,為16.44億元。10億級別的還有中國船舶、東方創業TCL集團等3家。

2012最輕負稅前十名(絕對數單位:億元)
公司稅費支付稅費返還稅費淨支出
中國重工20.848237.2902-16.44
中國船舶8.103521.6435-13.54
東方創業1.013313.2492-12.24
TCL集團22.424832.4923-10.07
中興通訊')" class="art_links stock_words" loged="true">中興通訊66.075775.8844-9.81
中集集團16.853022.6551-5.80
振華重工2.40047.2993-4.90
申達股份1.03295.8479-4.82
海潤光伏0.32825.1188-4.79
匯鴻股份0.58144.1003-3.52

僅考量稅收返還的話,中興通訊獲得75.88億元居首,中國石油和中國重工分別獲得39.66億元和37.29億元次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193

樓繼偉:原則上不再出台新區域稅收優惠政策

http://www.infzm.com/content/96195

據新華社11月21日發佈的消息,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對《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財稅體制改革做出詳細解讀。

樓繼偉表示,當前,我國稅收優惠政策尤其是區域優惠政策過多過濫,一些地方政府和財稅部門執法不嚴,通過稅收返還等方式變相減免稅,製造「稅收窪地」,嚴重影響了國家稅制規範和市場公平競爭。下一部,將清理已經出台的稅收優惠政策,今後原則上不再出台新的區域稅收優惠政策。

「稅收窪地」影響市場公平

此次《決定》明確提出,要加強對稅收優惠特別是區域稅收優惠政策的規範管理。

樓繼偉表示,當前,我國稅收優惠政策尤其是區域優惠政策過多過濫。

樓繼偉透露,據統計,已經出台實施的區域稅收優惠政策共有30項,還有一些正在申請的區域性稅收優惠政策項目。同時,一些地方政府和財稅部門通過稅收返還等方式變相減免稅,製造「稅收窪地」,嚴重影響了國家稅制規範和市場公平競爭。

樓繼偉表示,國家下一步將清理已經出台的稅收優惠政策,對執行到期的應徹底終止不再延續,對未到期限的要明確政策終止的過渡期,對帶有試點性質且具有推廣價值的,盡快轉化為普惠制,在全國範圍內實施。

樓繼偉表示,區域發展規劃應與稅收優惠政策脫鉤,今後原則上不再出台新的區域稅收優惠政策,稅收優惠政策統一由專門稅收法律法規規定。同時,嚴格禁止各種越權稅收減免。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導,有國稅系統工作人員表示,加工保稅區、物流區,還有地方政府的一些土政策,共同形成了目前稅收優惠政策。其中招商政策中地方優惠更多,「這些地區有企業專為享受稅收優惠政策不斷修改註冊地址,搞稅收返還、財政補貼,形式多種多樣。」

而據新華08網報導,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劉尚希介紹,地方政府建五花八門的開發區,發改委將區域規劃上報到國務院時,往往都有優惠政策扶植,其中不乏這類稅收優惠政策。這些地方在規劃中都要求稅收優惠政策,這樣的優惠就造成區域之間稅負不公平,對企業的公平競爭、市場統一是非常不利的。

北京市華稅律師事務所主任劉天永認為,區域稅收政策對稅法有極大損傷作用。「這種區域優惠與國家財政沒有關係,不僅降低了稅法的權威性,也降低了稅法的公平性。從全球來說,區域性稅收優惠政策都是受約束和管理的。」

劉天永表示,區域稅收優惠政策在一個區域尚未發展起來的時候還有些作用,但是當地經濟發展到一定時期,很多企業為了優惠到該區域去註冊,但經營地點並不在這個地方,這對其他企業並不公平,比如稅率在別處是15%,但在區域內就變成了5%,這不能反映企業的真實經營水平。

將推進營改增和消費稅改革

此外,樓繼偉還提到,未來將進一步進行營改增和消費稅改革。房產稅方面,將減少房產建設和交易環節稅費。

樓繼偉表示,我國目前正在推進的一項重大改革是營改增。從增值稅角度看,也是增值稅的轉型和擴圍,轉型就是從過去的生產型增值稅變為消費型增值稅,擴圍就是將增值稅引入服務業,建立符合產業發展規律、規範的消費型增值稅制度,清除重複徵稅問題。

此外,樓繼偉稱,下一步還將推進消費稅改革,調整消費稅徵收範圍、環節、稅率,進一步發揮消費稅對高耗能、高污染產品及部分高檔消費品的調節力度。《決定》還提出逐步提高直接稅比重,其中包括加快房地產稅立法並適時推進改革。下一步,房產稅改革方向是減少房產建設和交易環節稅費,增加保有環節稅收,配套推進清費立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637

房地產漲價歸公變「漲價歸私」 全民一年消失2900億稅收 誰背叛了孫中山?

2014-07-28  TWM  
 

 

孫中山先生有個理想,那就是平均地權、漲價歸公,讓土地的利益全民共享,最終目標,是要讓土地稅收成為政府的主要收入。

當國民黨從中國敗逃台灣,我們這座島於是成了這理念的實驗場域。

但這理想卻始終沒有實現。

甚至台灣的房地產實質稅率還低到只有國際的十分之一,究竟是誰背叛了孫中山呢?

製作人.方德琳 撰文.楊卓翰 研究員.楊政諭

國父遺教 名存實亡

以孫中山精神創立的《憲法》中,在第143條明定:「土地價值非因施以勞力資本而增加者,應由國家徵收土地增值稅,歸人民共享之。」但是,台灣土地增值稅課稅的基準,是由地方政府以「土地公告現值」決定。長久以來,這個假價格與市價差距越來越大,政府課不到稅,也讓「漲價歸公」變成「漲價歸私」。政府的稅基制度不彰,讓國父遺教成為空話。

「房地產實價課稅最快明年就會上路!」財政部長張盛和的一句話,引起產、官、學界一陣激辯。三十年來,政府不只一次嘗試實價課稅;三十年來,部長下台、業者叫苦、民眾反對……,沒有一次成功。

但在現今房市亂象下,台灣的房地產稅制不公,已經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財政部也因此提出稅改方案, 準備邀集各界討論。但是,這次稅改真的可以解決不公、改掉台灣長期畸形的房地產稅制嗎?

這是一棟台東市區的舊房子,白色油漆早已剝落,露出裡面紅色的磚牆。五十坪三合院,市價約七百萬元,是台東市區普遍的價格。主人王先生摸著斑駁的牆面,誰也想不到,這棟老房子的稅率卻比台北市的豪宅還高!

「這房子老了,繳的稅也很低。」王先生說。繳多少?不記得了,很少啦!看了稅單,王先生才知道地價稅三千元、房屋稅三千五百元,每年要繳六千五百元。算一算,王先生的房地產持有稅,比他的手機電話費還便宜,每年持有稅的實質稅率(應繳稅額除以財產市值)只要○.○九三%。

持有稅低 是政府德政嗎?

房地產增值六兆 稅卻只多收三百億沒錯,台灣的房屋稅和地價稅超低,眾所皆知,也被視為「德政」。但是,你真的是這項德政的受惠者嗎?

舉一棟台北市中正區歌手周杰倫所住的豪宅「元大一品苑」 為例,一戶市價約一億三千萬元,而每年繳的不動產持有稅是五萬四千元;而一輛四千四百CC的汽車燃料費和牌照稅,每年都要繳五萬七千元,車比房子繳的稅還多。就算加上豪宅稅,這棟豪宅的房屋稅和地價稅也只要九萬元,實質稅率也只有 ○.○六九%。也就是說,以不動產的真實價格來看,住在老房子的王先生,租稅負擔率竟比住豪宅的周杰倫還高!政府想透過豪宅稅提高持有成本的政策,完全無效。

在稅單上,王先生地價稅的依據是以「公告地價」來計算、房屋稅則是「房屋公告現值」,兩者都和不動產的真實市價無關。王先生的公告地價和房屋公告現值加起來只有二百多萬元,稅基是市價的三分之一;但周杰倫的豪宅稅基卻只有二千多萬元,稅基僅有市價的六分之一。

台灣房地產的持有成本過低,讓養房比養車還便宜,而且市價越高,繳的稅就相對越便宜。

「真的啊!不算我還沒有發現!」王先生說。房地產稅負不公平,就在這樣的習以為常下悄悄滋長。這場慢性病──一套你我都沒感覺的不公平稅制,不只間接影響高房價,將大量資金導向房地產,也影響了台灣的總體經濟。

台灣的房地產稅制,源自於孫中山先生的「平均地權、漲價歸公」,讓土地的利益全民共享。但是這個理想,卻在現行扭曲的稅基制度下變了調。《今週刊》特別和「參玖參公民平台」合作,邀集中研院院士等學者,提出不動產稅制的改革方向。究竟,房地產改革到底要怎麼走?實價課稅又該怎麼實行?

「不動產稅是整體性的問題。不只是不公平,這也是經濟動能的問題。」中研院院士王平說:「台灣的銀行總放款餘額,其中三○%是房地產相關貸款,」他指出,偏低的持有成本,誘導房地閒置與囤積,「台灣的資金全流到房地產了。」根據行政院國富統計報告,去年台灣總資產毛額為一八七.四兆元,而土地(按公告現值計價)和房屋就佔了六成,不動產已經是台灣最大宗資產。稅基造成的問題不只讓養房、囤房成本超低,買賣房地產的交易後資本利得稅也很低。去年,台灣總資產共增加了十兆元,光是土地就有六兆元;但是,六兆元的資產增值,政府收到多少稅?財政部統計,房地產相關的稅負只從前年的二千億元增加到去年的二千三百億元,不動產稅收增加三百億元。

房價直漲 為何收不到稅?

稅基太低 有錢人繳的資本利得稅超少如同免稅的房地產資本利得稅制度,只有笨蛋才會工作賺錢。參玖參執行長楊筱瑄說:「台灣的不動產稅不是德政,而是幫有錢人省下上千億元稅額的惡政!用實例計算,一位高階主管工作五年收入二千五百萬元,和持有不動產五年賣出獲利二千五百萬元,所繳的所得稅相比,薪資收入繳的稅是五六○萬元,但是賣房子賺的錢只要繳一五二萬元的稅。」換言之,上班繳的稅,是炒房所繳的近三倍!

也難怪,過去十五年,不動產房價指數狂飆三倍,但是政府的房地產稅收,卻仍保持在二千多億元的水平。而辛苦的上班族和企業,卻貢獻了近四千億元的稅收。德明財經科技大學房地產投資與經營學位學程副教授花敬群估計,台灣稅基若和國際接軌,從第二棟房子開始以市價的八成計算稅基,那麼持有稅就可以增加二千九百億元,可以完全彌平台灣各級政府二千億元的財政赤字。 而且這些錢,全都由擁有兩棟以上房子的人來繳。這些人,不用說,都是台灣金字塔頂端的人。

「荒謬!真的荒謬!」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彭信坤說:「過去十幾年,台灣貧富差距最大的主因,就是房地產稅制。有錢人繳的稅低得不合理、低得誇張。」彭信坤花了一年的時間,研究房地產稅制,並在中研院的《賦稅改革政策建議書》中提出房地產財稅改革方向。結果這篇建議書,一炮打響房地產改革,掀起一場風暴,媒體紛紛把麥克風塞到財政部長面前,張盛和才終於透露要著手改革。

稅基太低 是誰造成的?

專業無力官員、開發商、民代把持稅基評價委員會但是要怎麼改?我們得先看看台灣的不動產稅制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台灣的不動產稅分為三大類:一為持有稅,也就是地價稅和房屋稅;二為交易稅,就是契稅;三為買賣獲利的資本利得稅,以土地增值稅和財產交易所得稅來課徵。「台灣不動產稅的名目稅率,其實和世界各國相當,」花敬群分析,「但持有稅(地價稅與房屋稅)稅基約僅市價一成,利得稅(土增稅與房屋交易所得稅)除稅基偏低外,也與市價完全無關。」問題就出在台灣落後的稅基評估方式。不動產學者楊松齡分析:「孫中山先生的漲價歸公精神用意良善,因為早期地價和房價的認定,沒有達到先進國家的水準,沒辦法掌握市價,所以政府就用公告地價、土地公告現值、房屋評定現值來替代;但是這樣假的稅基與市價差距實在太大,漲價歸公已經變成『漲價歸私』了。」「不管是哪一種稅,這些稅都是地方稅,應該是由地方政府徵收。」彭信坤說。但是,決定地價和房屋價格的地方政府,卻是最大問題。公告地價及土地公告現值的評議委員會,分別是三年和一年開一次會,追不上市價;而且估價師都只有二至三名,其餘的委員,就是地方政府官員、不動產開發商、民意代表等。而稅基真正的決定權,也握在他們手上。

「叫他們提高稅基,簡直不可能。」每屆都參加評議的全國不動產估價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陳諶說。「叫我們這些估價師去根本白搭!他們根本不在乎市價。」陳諶說:「這樣的制度,充滿政治角力。」他舉國外的例子指出,房地產價格都是經由第三方的估價機構評定,然後交給政府去執行。

加拿大地產開發商VISION董事總經理湯馬士聽到台灣的制度,直呼不可思議。「除了明顯的利益衝突,開發商也不夠專業,這應該交給專業估價師才對。」在加拿大,持有稅是以市價的九五%開始課徵。日本信義株式會社營業部部長李旭鎮也指出,在日本地方政府會委託兩組估價機構做出估價,中央政府不會插手,最後決定的稅基也大概是市價的七成。但是在台灣,按照內政部統計,台灣的土地公告價格只有正常交易價格的兩成。

土地只是問題的一環,房屋評定現值是按照建築造價試算,但這套標準卻是「三十二年前的價格,」花敬群說:「和現在真正的造價成本比,大概只有兩成。」而這只是造價成本差異,若和房子的真正價格比較,落差更是天差地遠。

而台灣如此獨特的稅基決定過程,就造成台灣房地產課稅基礎低估,而且不能反映市價漲跌。「如果依照實際價格來計算,台灣的稅基只有市價的十分之一。」花敬群說。「所以一棟三、四億元的豪宅,最後稅基只會有幾千萬元。」實價課稅 真的有這麼難?

應打破「加稅」迷思 讓稅基與市價接軌「放眼國際,先進國家早都採用實價課稅,只有我們還在用過時的制度。實價課稅應該儘早上路!」王平說,而這也是中研院的政策建議書中最強調的一點。雖然台灣實行實價登錄兩年,對於房市的透明度有所提升,但「『公開』與『健全』房市是兩回事。真的要健全房市,就必須走到最後一步:實價課稅。」李旭鎮說。

一般人聽到實價課稅,第一個反應就是「加稅」。「但這其實是兩件事。」花敬群指出:「政府可以在市價上打折扣,例如對於自用戶,就用優惠的二折、三折;而非自用或是豪宅,就用八折、九折來課稅。」「重點是,稅基必須和市價接軌,才能符合公平原則、量能課稅(根據負擔能力決定稅收負擔)。」花敬群指出,日前財政部提高房屋稅稅率,從一.二%提高到三.五%的政策,就是走錯方向。「你再怎麼提高稅率,稅基就那麼一丁點,還是沒辦法提高稅額;到時如果實價課稅,又要降,反而更複雜。」不只是學者強烈支持,不動產業者也對實價課稅樂觀其成。信義不動產企畫研究室經理蘇啟榮認為:「時間慢慢拉長,制度應該要慢慢走向實價課稅,稅制也會變得比較公平,長期來看,對台灣房地產的健全是好事。」實價課稅 應如何配套?

從資本利得下手 交易稅與所得稅分離至於實價課稅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世邦魏理仕台灣總經理林俊銘也認為,「短期當然會對信心面有些打擊。但是如果稅制健全,把現在扭曲的制度改掉,長期來說,不但房價會降,交易量也會更好。」但是,實價課稅應該怎麼走?短期而言,財政部決定挑最簡單的「資本利得稅」下手。

財政部準備直接用所得稅將房地合一,繞過《憲法》規定的土增稅。「所得稅是中央稅的問題,不會受地方的意願影響,這與過去不同。例如中央在七月訂出了『囤房稅』,最高可課三.六%的房屋稅率。 但是地方政府還是因地制宜,多數隻用一.五%的最低稅率。因此,現行作法可行性的確比較高。」永慶房產集團研究發展中心經理黃舒衛說。

這和立委曾巨威想法一致。曾任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副召集人的他,深深瞭解不動產稅制問題,並認為資本利得稅「是房地產稅制裡最好處理的。」他解釋:「雖然大家都知道土增稅是假的,因為買房子的時候都是算總價,不會算房、地的分開價嘛!」但是《憲法》明定必須課土增稅,修憲又極度困難。最好的作法,就是化繁為簡,不再區別土地、房屋,而把財產交易所得稅以交易價格減去取得成本,用差價當成總資本利得。「然後再將財產所得稅扣除公告的土地增值稅;如此一來就是房地合一,卻不用修憲,又可以課到市價。」包括花敬群在內的學者,也都認為這個作法可行,並且建議在所得稅法做上配套。

「如果把房產交易稅併到所得稅,會一下子提高太多所得級距。」花敬群說。所以應該將房產交易稅和所得稅分離課稅,避免對民眾有太大的負擔。

當然,這也是一般人最擔心的部分:實價課稅如果課到自己該怎麼辦?

新制上路 自用戶也遭殃?

短期只瞄準大戶交易所得 未來持有稅也應列入現在財政部規畫以所有人擁有的棟數,來區分自用和非自用,而這也符合現況。事實上,在台灣的不動產所有人,大部分只擁有一棟房子;擁有三棟或以上的人,只佔全部所有人的八%左右,但是這八%的少數人,卻擁有台灣二六%的房地產。因此,政府應該瞄準這群有錢人課稅,而不傷害一般的自用戶。

「很多人認為實價課稅就是加稅,但是這並不是等號。」高力國際韓國分公司資深總經理林東舉例:「韓國在二○○七年從原本的評定價格轉換成實價課稅,配套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就在提高稅基的同時,降低稅率,或是對自用住宅以優惠稅率來課徵。」「最重要的是,你一定要有很完整的配套措施。」「這是正確的政策,但你要給大家一點時間。」信義企業集團研髮長曹玲玲說,「否則帶來的衝擊會非常大。將自用、非自用及農舍田地,這些所有人區隔開,非常重要。」不過,就是因為財政部「繞過《憲法》」,這項「房地產實價課稅」制度,僅屬片面的所得稅改革,並未觸及最核心的持有稅,也就是地價稅與房屋稅制改革。王平認為,長期來說,持有稅也必須走向實價課稅。

王平就曾在中研院的院士會議上,直接對行政院院長江宜樺「嗆聲」,指出政府只做房地產交易所得稅,只改革一半。「不能這樣走一步算一步,而必須有全面性、長遠性的考量。」但是,持有稅若要依實價課稅,長久未交易的不動產該怎麼估算?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實價登錄資料庫不全。花敬群指出,國外普遍都是用電腦大量估價,去評算同一個路段裡的屋齡、房屋狀況,不會完全按照市價漲價。

提高稅基 中央該怎麼做?

建立公正估價機構 不受地方政府干預「長期來看,政府應該和地方商量,如何把現在的評定現值逐年調升到接近市價,好為未來的實價課徵持有稅做準備。」陳諶認為,政府應該「建立起值得信賴的機構來做估價系統,不能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預。」「除此之外,三年一次評定地價實在太久,在這三年內的持有稅就完全不會提高。」因此,應修正評價委員會的機制修改,重新檢討組織條例。

彭信坤也認為,若不解決地方和中央的財政劃分問題,中央再怎麼想調升持有稅,恐怕都是一場空。「這是地方政府的責任,所以中央與財政劃分的問題,也必須解決。改善持有稅還能讓地方政府獲得穩定豐沛稅源,如何讓地方政府有誘因去提高稅基?這是中央要思考的問題。」台灣究竟能否一改三十年的房地產稅制惡習?現在看來,財政部似乎想用一場七月底舉辦的座談會一決勝負。但是,「我們有太多法令和政策,在制定的時候不周延。」曹玲玲說:「像不動產稅制這麼大的政策,從小的審議到大型的產業討論會,至少要有三、四十次以上,充分讓產、官、學討論,只開一場座談會,絕對不夠。」王平也指出,「而最重要的是,在民氣可用之下,不能浪費,不要像證所稅,浪費了一次改革的大好機會!」的確,目前財政部房地產「房地合一實價課稅」的稅改內容,仍只限定在資本利得稅及土增稅上;不過,房地產持有稅制不公,真正打擊投資客囤房的持有稅稅基過低的問題,政府還是擺在一邊。

「現在好不容易有個勢頭,政府應該趁機通盤檢討,擘畫一個完整的房地產稅改計畫。」王平認為,「只調整資本利得稅,卻不動持有稅,這樣半調子的稅改,不如不要改。反而浪費了一次改革的大好機會!」漲價歸公變歸私!

台灣房地產課稅的3大荒謬荒謬 1養豪宅比養車便宜!

106坪豪宅:

房屋稅+地價稅

每年5.4萬元

4400CC汽車:

燃料費+牌照稅

每年5.7萬元

荒謬 2辛苦上班繳稅 卻是炒房客3倍!

投資房地產賺2500萬:買一棟5000萬元的房子,5年後以7500萬元出售,獲利2500萬元。

持有稅和資本利得稅為:

(房屋稅+地價稅)×5

+房屋交易所得稅 + 土地增值稅=

152 萬元

高階工作者賺2500萬:每年薪資所得500萬元,每年應繳所得稅為112萬元,

5年繳稅

560萬元

荒謬 3台東老房子的稅率竟比台北豪宅高!

偏鄉老房子實質稅率0.093% > 豪宅實質稅率0.069% 台東30年老住宅台北某豪宅

面積53坪106坪

市價700萬元1.3億元房屋稅及地價稅6500元9萬元實質稅率0.093%0.069% 不實價課稅 一年消失2908億稅收台灣公告地價只有交易市價的20.19%,房屋評定現值約只有市價10%;若照國際標準,持有第二棟房開始用8成市價作為稅基計算,台灣持有稅會比現行制度增加2908億元。

稅基太低!

從豪宅課到的稅僅九牛一毛──以帝寶為例圖解持有稅與交易資本利得稅市價約3億元的帝寶豪宅,政府卻認為它只值4180萬元(房屋評定現值+土地公告地價)。假設出售獲利1.73億元,政府卻只用3686萬元(公告土地現值+房屋評定現值)課稅。問題出在房屋評定現值、土地公告地價、土地公告現值,這個稅基過低。

帝寶豪宅

目前市價約3億元

持有須繳的稅

房屋稅稅率1.2%稅基:房屋評定現值(2315 萬元)不合理1不動產評價委員會3年開一次會,現值遠低於市價!

地價稅自用稅率0.2%稅基:公告地價(1865 萬元)不合理2地價評議委員會1年開一次會,現值遠低於市價!

房屋稅:27.8萬元地價稅:3.73萬元

合計:

1年交31.5萬元持有稅,比管理費51萬元還低

實際法拍案例:

某甲當初花約1.08億元買入帝寶,之後賣出成交價2.82億元。

賣房獲利:1.73億元

稅前報酬:159%

出售須繳的稅

土增稅實際稅率:1.8%稅基:土地公告現值(2983萬)

房屋交易所得稅

台北市稅率:37%所得稅率:40%稅基:出售時評定現值(703萬元)不合理3房、地分離課稅,稅基遠低於交易價格!

土增稅:54萬元房屋交易所得稅:104萬元

合計:

僅納稅158萬元,只課到賣房獲利約0.9%的稅。

稅後報酬高達157 %

資料來源:參玖參公民平台、監察院「租稅不公調查」2011年,沈美真等人稅收貢獻少!

台灣家庭有41%的財產來自不動產,高於美國的28%,但不動產稅收只佔台灣國內生產毛額的0.9%,遠低於美國的2.9%。

房價狂飆

但課到的稅和15年前差不多── 近15年房地產指數與房地產課稅淨額制度太落後!

台灣是全世界先進國家中,唯一將房地產資本利得分成土地和房屋計算的國家;也是唯一沒有實價課稅的國家。

打破4大迷思!實價課稅並非不可能──實價課稅反對聲浪與解決方案

他們說……

實價登錄資料庫不全,不能上路。

解決方案

國外都是用電腦大量估價,並建立起第三方專業估價師制度,而非議員、建商、開發商決定。

他們說……

台灣房地分離課稅,實價合一難以估算。

解決方案

現行房地產交易可用成交價來課資本利得稅,讓所得稅抵扣土增稅,沒有房地分離問題。長期勢必要修憲,移除房地分離制度。

他們說……

法令明定實價登錄沒有配套,不得作為課稅基礎。

解決方案

政府應盡速立法配套措施,讓實價課稅早日上路。

他們說……

實價課稅會讓老百姓稅賦負擔增加。

解決方案

實價課稅將不是全民加稅,財政部擬定從第二棟房以上開始課稅,七成民眾不受影響;受影響的只有握有大量房地產的少數投資客。

只拿資本利得開刀

還是打不到囤房客

── 現行房地產稅改政策與待解問題稅目房地產稅改政策待解問題

資本利得

(土增稅、所得稅)房地合一實價課稅:最快明年開始,非自用房屋交易,用實際差價為稅基,併入綜合所得稅課稅,並抵扣土增稅。改革稅基方向正確,但如何區分自用住宅?是否併入所得稅?奢侈稅是否需要退場?

持有

(地價稅、房屋稅)「房屋稅」囤房條款:五月開始,第四戶非自住房屋稅率提高為1.5%至3.6%;自住則維持1.2%。多數地方政府仍用1.5%最低稅率課稅,且只調稅率,房屋、地價稅基太低的問題,仍未解套。

整理:楊卓翰

房地產太好賺?!

如果你在2001年投入100元買台北市房地產,2013年你可以賺205元,而股票只能賺168元。(計算標準參考《賦稅改革政策建議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644

《他山之石》抑制炒房歪風 還挹注政府大筆稅收 拿豪宅、投機客開刀 韓國強勢改革沒在怕


2014-07-28  TWM  
 

 

韓國政府強力的房地產稅改連出重手、拳拳到肉重擊炒房客,不僅遏止炒房歪風,同時也挹注政府大筆財政收入;反觀台灣房地產稅改政策虛招百出,讓高房價和不義稅制繼續戕害社會公平正義,應該看看韓國是怎麼做的?

撰文‧楊政諭

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重創韓國,韓國政府為了快速恢復經濟,放寬房產轉讓制度,同時配合低利率政策,促進房地產市場發展,卻也助長投機風潮。韓國房地產從二○○一年起漲,○一到○六年,韓國全國房地產價格平均每年以超過一○%的速度攀升,首爾房價更是誇張地在○六年一年內就飆漲了一九.二%,著名的江南地區房價更是單年度狂飆二五.九%。

持有稅房地合一

高價房可課到市價四五% 僅影響一.三%家戶「在金融海嘯前,每天你一睡醒,就發現自己的房子漲了一萬元,○七年以前,房市熱到幾乎沒有人在房地產虧錢。」不動產顧問公司世邦魏理仕(CBRE)韓國分公司的資本市場資深經理林東回憶,當時韓國房地產市場的投機氛圍,與台灣近年房地產狂飆的氛圍相當雷同。

「沒人預料到,房地產稅改加上金融海嘯衝擊,會讓房市一蹶不振,從○八年至今經歷這麼長的不景氣。」林東道出韓國不動產不跌神話破滅後的感嘆。

○五年,韓國盧武鉉政府為了抑制瘋狂的房市泡沫,將原本分開課徵持有稅的土地與房屋合併課徵「綜合不動產稅」,除了原先持有稅○.一五%到○.五%之外;對超過六億韓元(約新台幣一千八百萬元)的高價房屋,額外課徵一%至三%不等的高累進稅率。由於課稅門檻高,高價房加稅政策影響到的家戶也僅佔一.三%。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日韓首席經濟學家瓊斯,在○九年報告〈改革韓國稅制因應經濟成長與人口快速老化〉中指出,高累進稅率造成的結果,高價屋適用綜合不動產稅最高稅率級距的持有人要課的稅,是地方房產持有稅最低級距者的二十倍。對於持有高價房產的人來說是相當重的稅,即使是歐美已開發國家,通常對房產持有稅都是用單一稅率,或比較溫和的累進稅率。

同時,韓國政府也將作為持有稅稅基的房屋評定價值適用率,從三六%提高到五○%,由韓國建設與交通部評定的房屋價格約為市價八、九成,乘上適用率後房產的持有稅稅基,從原本市價約三成,提高到市價約四五%。稅基提升,課到的稅額自然就大增,台灣房產稅稅基偏低,是因為由官方主導的不動產評價機制,評估出來的房價嚴重偏離市價,實質負擔的房產稅因此低到不行。

交易「實價課稅」

擁有三屋者 房產交易所得稅率高達六○%「韓國房產估價是由政府外包給經嚴格認證的專業第三方機構評估,再將資訊提供給政府作為稅基,如果一般民眾不同意這個價格,可以向政府申訴。」林東解釋韓國的房產持有稅估價機制與台灣大不相同。

韓國企畫財政部在加稅的同時,也提出綜合不動產持有稅減免的配套措施,包含長期持有達五到十年者減免二○%,持有十年以上減免四○%。年長者也有減免,六十歲以上減免一○%,六十五歲減免二○%,七十歲以上則可減免三○%,降低房產持有稅改革的阻力。

○五年的政策雖然提高高價房的持有成本,但房價仍不斷飆升。○六年,時任韓國副總理的權五奎出面「向無住房平民表示歉意」,三名高官包含建設部長都因房產政策不力而下台。韓國政府繼續加強打擊炒房,將房產持有一年內即賣出的短期持有者,對其交易所得課徵五○%的重稅,持有一到兩年者賣出也要課徵四○%。

○七年韓國政府對房地產交易所得,按照實際交易價格課稅,取代原本由韓國國家稅務局評定的房屋價值(僅約市價的五到七成)。同時,韓國加強打擊短期持有及擁有多屋者的房地產交易資本利得,調高擁有兩屋者的交易所得稅率至五○%;擁有三屋以上者則高達六○%。

上述資本利得稅政策看似可怕,但對一般民眾影響小,原因在於韓國資本利得課稅的門檻很高,持有三年以上及交易價格六億韓元以下的房產,不用繳交易所得稅;換句話說,只有二%的家戶會課到稅,在一○年更調高至九億韓元,打擊面更縮小,卻實踐了富者課較重稅的理念。○二年至一二年,整體財產稅收更大幅成長七○%。

房地產稅改之路當然不可能一帆風順,韓國立場偏向保守派的大報《中央日報》,在○八年就大力抨擊盧武鉉政府的房地產稅改是「稅收炸彈」,並強力要求政府應立即廢止「綜合不動產稅」。因為該稅美其名是穩定房地產價格,實際上卻是對準二%富有階層的民粹主義。

之所以被稱作民粹主義,是因為民調顯示超過九七%的韓國人反對廢除「綜合房地產稅」,有絕對多數的主流民意支持,韓國政府房產稅改革就不手軟;但光是稅改無法健全房市和住宅制度,韓國政府○七年宣佈,一三年至一七年將再興建五十萬戶國民賃貸住宅(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加上其他的公共租賃住宅,將使○七到一七年提供的公共出租住宅總數達到二六○萬戶。

住宅政策有配套

廣建社會住宅 六年內比率將從四%達到一二%韓國政府如今更宣示要在二○二○年將社會住宅佔總家戶的比率從現在的四.三%提升到一二%,用擴大社會住宅以解決居住正義的問題。韓國都市環境研究所所長金秀顯表示,雖然韓國社會住宅起步很晚,一九八九年才開始,但供給增加對住宅市場發揮正面的作用;反觀台灣,社會住宅比率只有○.○八%,居住正義遙遙無期。

綜觀韓國的房屋稅改政策,背景與現今台灣相似,台灣現行遇到改革阻力,韓國當時也一樣,但他們政府有魄力解決問題。譬如房地產持有稅,韓國原先也是房地分離,後來改成房地合一,並用第三方專業機構來估價,作為實價課稅基礎。

參照韓國稅改經驗,台灣可學習的至少有下列三點:一、打蛇打七寸,房地合併課稅加上調整稅基符合市價,將原本官方的房地產評價機制,改由第三方公正估價機構執行,來讓稅基更符合市場行情,才能做到真正量能課稅(根據負擔能力決定稅收負擔)。

二、配套措施作為誘因,降低改革阻力。韓國以持有年限作為減免標準,擁有多屋、短期持有和交易等投機行為則課以重稅(包含持有稅與交易所得稅),來嚇阻炒房,讓房地產市場回歸健全。

三、提供大量平價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降低一般人住的負擔,更進一步實現居住正義。

台灣房地產飆漲歪風更甚於當時韓國,現在政府好不容易開了房地產稅改第一槍,就怕雷聲大雨點小。當然,房地產與經濟景氣息息相關,改革步調也要適切。韓國能做到,台灣沒有理由退卻。

稅改一波波遏止房價漲勢

──近年韓國房產稅政策與首爾房價指數

2005年

改革房地產持有稅,房屋和土地合併課徵「綜合不動產稅」。

2006年底

打擊短期炒房,持有一年內即賣出者交易所得稅率50%,持有一到兩年課40%。

2007年初

1.房地產交易所得以實價課稅,交易價格在6億韓元以上才須課徵交易所得稅。

2.打擊一戶多屋,擁有兩屋的交易所得稅率升為50%,擁有三屋者則提高至60%。

註:以2012年11月為基期100 資料來源:韓國統計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6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