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希望劉永好:實業轉型得靠自身硬 未來四成收入將來自海外

全國人大代表、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4日舉行的媒體溝通會上談及實體經濟轉形時表示,目前國內實業企業轉型困難,傳統的壓成本、擴規模的方法已經失效,不少企業的管理層年齡偏大,轉型意識不足,他表示:“不是說實體經濟不行,而是在於你我行不行。”

同時記者了解到,目前新希望集團海外擴張提速,目前海外收入占總銷售收入的一成,而這一數字未來將增長至四成。

實體經濟轉型還看自身

談到實體經濟在轉型方面的問題時,劉永好表示,目前實體經濟大家都說壓力很大,困難很多,主要是由於產品過剩所致。目前產品的毛利率在降低,一方面用工成本在提高,另一方面環保和安全方面的成長在增加,與此同時,很多產品面臨過剩,在價格競爭之下毛利普遍偏低,所以實體經濟很多企業壓力很大,盈利空間在下降。

劉永好表示,在內部開會討論時,有這樣的說法“不是說實體經濟不行,而是在於里我行不行”,他以美的和華為為例:都說實體經濟不行,為什麽美的和華為依然可以成為行業龍頭,發展的很好。

他認為,目前實體經濟轉型難在整體的轉型和提升,國內很多傳統制造業的企業,往往很熟悉壓成本、擴規模這些老方式,但在今天成本已經不能無限壓,規模擴大也未必好的情況下,就算營銷、服務到位,產品沒有轉型依然難見成效。目前很多企業的管理層年齡偏大,對於新興的互聯網營銷、新興的轉型意識不足,所以跟不上節奏。

此前有關中國企業成本和稅費負擔的討論曾引發了一場大討論,一時間關於企業稅費過高,稅費超過利潤等觀點眾多。在媒體溝通會上,劉永好也坦陳:目前很多實體企業都有感覺,認為國家的稅費相對比較高。但前幾年這個反應少一些,最近反應多,主要是因為前幾年競爭不充分,行業利潤空間大,因此稅費高一點也沒有問題。此外,地方上制訂的一系列的優惠政策,讓稅費得到減免。但這幾年毛利下降,產品過剩,競爭激烈,稅費的問題就凸顯出來。

記者了解到,稅費的概念其實是綜合概念,包括了企業所得稅、增值稅、關稅等,以及企業所繳納的社保和企業該承擔的部分。劉永好表示,他在做過很多調查後發現,目前多數企業的利潤還沒有稅費高,假如國家在轉型期,對於轉型中的企業降低稅費是有幫助的。國家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也做了減免的措施,包括營改增等。

劉永好建議,實體經濟要渡過難關,依然也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一方面希望國家在政策上,比如資金、產業政策等方面給予企業幫助和支持,幫助這些轉型升級的企業,通過技術、服務、營銷的提升,以及通過並購等方式做大做強。另一方面希望可以把一些關鍵的資源,向這些做大做強的企業傾斜。同時在社會輿論引導方面,應該發揮和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強企業家的信心。在他看來,今天國家投資增速有下降,一方面是轉型的壓力和困難,而另一方面是此前社會輿論對企業家負面較多,企業家特別是民營企業家心中還存有顧慮和擔心。

新希望國際化加速

1997年,新希望集團在越南開設了第一家飼料廠,此後多年一直在東南亞布局。但從2013年開始,新希望集團的海外擴張快速提速,並瞄準了發達國家的知名企業。

2013年新希望祭壇收購了澳大利亞大型牛肉加工商KPC,並將其養殖規模擴大到50萬頭;2015年7月集團旗下新希望乳業與Moxey家族、Perich集團及澳大利亞自由食品集團,合資成立澳大利亞鮮奶控股有限公司;同年在美國收購了知名谷物和能源貿易商藍星公司20%的股份;2016年,則借助旗下的草根知本全資收購了澳洲保健品企業Natural Care。

劉永好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新希望集團在海外投資較早,前十幾年更多是在海外主要是投資建廠,因為公司在技術、規模和實力上都領先於這些相對不夠發達的第三世界國家,因此在當地建廠可以推動食品和農業項目的發展。近幾年在建廠之外,新希望開始在一些發達國家進行並購和投資,並且在新加坡、美國、歐洲、澳洲都設立海外總部。一帶一路戰略提出後,公司加快了海外投資發展的步伐,尤其是在“一帶一路”的點上建立辦公室、體系、推動在當地的投資。

值得註意的是,區別於傳統國內企業走出去的模式,在發達國家的一系列並購中,新希望集團經常以合資、合作的形式參與其中,對此劉永好解釋稱,發展中國家是收購和新建為主,發達國家則是以合資和收購為主。在很多發達國家,企業的管理、技術、水平、研發都很強,因此新希望集團更多的參與當地的合作,或者收購兼並,把國外企業的研發能力、技術、品牌,通過合資、合作或者滲入的方式參與進去,這樣對於新希望集團在當地市場的拓展有利。此外,發達國家的市場比較均衡,直接進入難度較大,而通過並購和跟當地企業的合作會取得好的效果。

截至目前,新希望集團已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50多家企業,2016年,其海外生產產品銷售約占總銷售額的10%,劉永好表示,希望能夠通過幾年或10年的努力,將海外銷售額比例提升至40%,通過國際化布局,了解海外市場、競爭對手、國際行業發展的格局,使公司更加有全球化的思維。

劉永好認為,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中國制造已經在世界排行前列,擁有一批世界級的制造企業。中國雖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農業和食品的生產國和消費國,但在中國農業和食品領域,企業規模還都比較小,與市場地位不符。不過目前中國人的消費能力正在提升,在新的格局下,消費升級和供給側改革會推升一批優秀企業,未來十年中,中國應該會湧現一批有話語權、影響力、定價權的世界級的農業和食品企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2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