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全球能源互聯展望:東北亞區域聯網效益高

2月22日,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在北京發布《跨國跨洲電網互聯技術與展望》,報告全面研究了跨國跨洲電網互聯發展現狀、技術創新,在此基礎上,提出電網互聯的發展趨勢和願景。

第一財經在發布會現場了解到,目前,全球電網線路總長度約7500萬千米,其中跨國電網互聯線路長度接近1萬千米,全球聯網容量約2.5億千瓦,預計2020年將達到3.3億千瓦。中國電網互聯發展迅速,截至2016年中國特高壓電網累計輸送電量達6150億千瓦時。

經過研究,報告確定了目前幾個全球輸電線路之“最”:目前跨國最長輸電線路為挪威至荷蘭NorNed link工程,600千米;目前電壓等級最高、輸電距離最長、輸送容量最大輸電線路為中國哈密南—鄭州±800kV特高壓直流工程,2191千米/800萬千瓦。

報告提出,未來以電為中心的能源格局凸顯,加強電網互聯是促進清潔能源並網的重要靈活性工具。

報告對亞洲電網格局提出了設想。未來,亞洲可形成韓國—俄羅斯、中國—韓國—日本以及日本—俄羅斯(遠東)互聯電網格局。

與此同時,報告以歐洲北非互聯、中美洲互聯、東亞地區互聯作為典型案例,分析了跨國跨洲電網互聯帶來的綜合效益。

大規模電網互聯將產生經濟、社會、環境等綜合效益。由於各區域存在時差和氣候帶差,負荷的峰值谷期不同,以及能源資源決定的電源結構差異,洲際電網聯網運行將帶來巨大的聯網效益;將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低成本電力輸送到發電成本較高的受入地區,可降低受電地區的電力供應成本。

聯網的綜合效益受到聯網工程投資、輸電容量等因素的影響,由於國際電網互聯涉及不同洲、不同國家,因此各國納稅政策、經濟發展特點等因素也將影響聯網的綜合效益。

東北亞區域聯網效益頗具價值。東北亞區域能源資源與消費具有高度的互補性,實現這些國家電網互聯互通,可在更大範圍優化配置能源資源,提高清潔能源消納比重,還能實現各國電網負荷錯峰、共享裝機備用和應急資源,提高電源電網運行效益。

報告預測,未來特高壓交直流輸電、柔性直流輸電、多端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特高壓交直流電網運行控制等技術將成為電網互聯互通的技術前沿領域。

就如何推動電力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報告對跨國跨洲互聯電網的市場框架、監管措施及商業投資模式進行了研究,提出需要建立國際組織、專業機構、區域經濟體與政府間合作機制。

跨國電網政策分規劃建設政策與運行政策兩部分。其中規劃建設政策主要包括法律政策和投資分攤政策,電力交易、貿易政策包括電力市場政策與金融政策。

跨國電力線路建設,可采取設立臨時性的規劃機構的方式。由該規劃機構(歐洲如ENTSO-E)統一規劃,並將方案呈報各國的基建主管機構及地方議會。

電網投資分攤是國際電力市場中最需要被關註的因素。投資分攤應不僅局限於跨國線路所涉及地區,一些邊遠地區也會因為互聯容量的擴大而受益,需要納入投資與成本分攤的利益相關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5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