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結構優化、效益回升 2016年中國經濟實現有質量增長

1月20日上午,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中國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等重磅數據。中國2016年全年GDP增速為6.7%,其中四季度增長6.8%。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國新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16年國民經濟運行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經濟總量已經達到11萬億美元,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都在提高。

經濟增長質量在提高

寧吉喆表示,產業結構優化轉型,新動能快速成長。長期以來提的調結構、轉方式,在過去一年更加明顯。從結構優化看,2016年,服務業的比重繼續提高,消費貢獻率占了將近2/3。從轉方式來看,2016年,單位GDP能耗下降5%,清潔能源比重上升,企業效益提高。

數據顯示,2016年全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實際增長6.0%。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5%,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高4.5個百分點。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新舊動能轉換取得效果,去產能使傳統產業經營有所好轉,高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等新的經濟增長點開始發力。發展新興產業不能拋棄傳統產業,而且很多新興產業也是傳統產業衍生出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雖然體量較小,卻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祝寶良日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經濟已經初步穩住,穩中提質一方面是指企業利潤上升,企業效益得到改善,另一方面是新動能、新經濟成效初顯,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新業態對經濟拉動作用明顯。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助理劉哲告訴第一財經記者,2016年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的推進,提前釋放了中國經濟的下行壓力。從部門貢獻來看,中國經濟表面走平,在剔除金融影響後,2016年已經出現回升;從經濟周期來看,中國經濟經歷了市場經濟以來最大的一輪下行周期,部分領先指標已經預示經濟觸底企穩;從增長動能來看,新供給對於經濟的拉動作用已經顯現。

對於經濟是否存在脫實向虛的隱憂,寧吉喆在回答媒體提問時表示,“應該說在某些方面、某些領域可能是有,大家擔心資本市場的波動性大,這就是脫實向虛現象了。”

寧吉喆表示,已高度重視這個問題,加強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對於大家擔心的一些資本市場的波動現象,過去一年也是得到了有效控制。要繼續防止市場過度波動可能存在的潛在風險的現象,把實體經濟做得更加紮實。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一年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就業也超預期,切實提高了人民群眾對改革成果的獲得感。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上年名義增長8.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3%。全年新增城鎮就業1314萬人,超過了1000萬的目標。

祝寶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改革的獲得感一方面是來自於老百姓實實在在的利益,另一方面是無法用貨幣度量的人民群眾的感受,比如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改善、社會服務的提升、社會風氣的好轉。改革會給整個社會帶來整體的紅利。

經濟效益在回升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1-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0334億元,同比增長9.4%,比前三季度加快1.0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5.85%,同比上升0.26個百分點。

全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比上年下降1.4%,自去年9月份起結束連續54個月同比下降後,同比漲幅不斷擴大,至12月份同比上漲5.5%,環比上漲1.6%。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穩增長效果已經顯現,企業的效益好轉,經濟企穩的態勢顯現出來。PPI從2016年9月到12月份增長迅速,從0.1%增長到5.5%,一方面是去產能工作對上遊產品的產量和供給減少,另一方面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長和民間投資的恢複,使大宗商品的需求增加,供求關系快速轉換。

劉哲表示,利潤增長動力不能過多依賴於價格的上漲,工業企業尚需多練內功,以提質促增效。企業持續利潤增長有賴於要素市場的深化改革和企業供給升級兩方面。一方面要降低企業用工成本、土地成本、資金成本、物流成本,通過體制改革提高要素的生產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改善企業盈利能力,尤其是提高企業凈利潤率水平。另一方面,企業要通過自身的產業升級,適應新消費。為老供給附加新價值,引領消費升級,提高企業長期持續的盈利能力。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首先要幫助制造業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進一步降成本,這些要通過增加貨幣政策的針對性以及深入財稅改革來實現。其次要加快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在固定資產投資三駕馬車中降低基建和房地產投資的依賴,加大制造業投資來拉動對高科技產品和高端裝備的需求,進而推動相關行業的景氣度。

寧吉喆表示,目前國際國內經濟環境依然錯綜複雜,經濟穩中向好的基礎尚不牢固。下一步,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強預期引導,深化創新驅動,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2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