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堅決不投只會說故事的創業者

對於創業者,獲得風險投資不僅能夠解決資金問題,讓企業發展壯大,還是對創業項目的一種肯定。而對於投資人,投出成功項目不但帶來豐厚回報,同時,也能為自己的履歷加分不少。

然而從接觸項目,到最後落地投資,再到項目運營,不是每一個創業者都能吸引到投資人並能攜手走到最後。

在互聯網的下半場、硬件技術的上半場,投資人更在意什麽?早期投資中,什麽樣的創業者能夠吸引投資人的眼光?

看多投少

資本寒冬的說法橫掃一二級市場已經很久了,不少創投表示要儲備過冬的“家底”。

但從2016年數據來看,創投環境顯現不出太大寒意。清科私募通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前11個月中外創投機構共新募集606只可投資於中國內地的基金,其中,披露募集金額的511只基金新增可投資於中國內地的資本量就逼近3444億元人民幣,單只基金平均募集規模高達6.74億元人民幣。

募資充足帶動了投資熱情,前11個月共發生3391起投資案例,投資數量已接近2015年全年水平,其中披露金額的3115起投資交易共計涉及1221.52億元人民幣,平均投資規模達3921萬元人民幣。

然而,與數據所顯示的熱度不同的是,不少創業者對記者表示,接觸的投資人對於創業項目的投資變得更加謹慎。

在去年大量互聯網項目倒下之後,看多投少成為投資人的常態,而對於涉及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的創業,則要求投資人具有更專業的素養。

誰受歡迎?

投資的概率變成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什麽樣的創業者能夠吸引投資人的眼光?

由於A輪之前的創業項目大部分都不具備清晰的商業模式,對於早期進入的投資人而言,創業者自身素質以及團隊情況是促成決定的最大因素。

“最後投資人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面前的這個人是一個市值10億美元公司的領軍人嗎?”雲九資本創始人邱諄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對創業者的判定主要從綜合素質出發。邱諄給出了幾個判定條件:技術等專業知識、商業思維、眼界格局、親和力、團隊管理能力、資本(運作)能力、創業者本身的影響力。

“要有能力判斷這些,對投資人的經驗是巨大考驗,尤其是在偏早期甚至天使階段,基本沒有太多數據。”這時,在A輪之前的投資判斷中,投資人很大程度上憑借的是多年在創投圈子浸淫的經驗,包含了極大的主觀成分。

對創業者來說,在商業模式還未清晰明朗的階段,避開會引起投資人反感的雷區尤為重要。

通常,兩類創業者是投資人普遍雷區。

一類是滿嘴跑火車,故事比公司精彩的創業者。“那些動不動就要成為下一個馬雲、下一個阿里巴巴的,我們不會投。”邱諄告訴記者。而另一類則是停留在概念階段缺少嘗試的創業者。

除此之外,身體狀況以及與家人、團隊之間的關系,也是投資人考量的重點。

德迅投資創始人曾李青曾經說過不投創始人不和睦、容易分裂的公司。而判定團隊的關系依靠早期接觸,這種接觸一般包括了團隊以及創業者家庭。

“看多了之後會形成一種直覺,一般更偏向陽光積極、身體健康的創業者,在投資之前對他身邊的人都要了解,家庭幸福是加分項。”達晨創投董事總經理高洪慶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對於團隊而言,成員之間緊密的關系更有利於創業,投資人看來,最佳的關系組合排序是:發小>同學>同事(做過同個項目)>同事(以前沒做過項目)>朋友間介紹認識。“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只要是全職在公司,股份在10%左右,都會接觸聊聊天。”邱諄說道。

而在A輪之後,投資人對於創業團隊的判定除了人之外還包括公司所提供的商業模式是否可行,這時創業者僅僅依靠故事和人品已經很難打動投資人。

高洪慶告訴記者,判定創業項目的商業模式主要依賴四點:1.有沒有為客戶、消費者創造價值;2.是否提高行業效率;3.是否具有核心壁壘;4.有沒有讓客戶上癮或者優化時間。

後期加強溝通

投資確立之後,投資人和創業者的關系才正式開始。不少創業者在接觸投資人的過程中受制於投資人的意見,最後引入的資金反而變成了枷鎖。

投資是雙向選擇過程,創業者應該對投資人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一般投資人分為產品型、財務型、數據型等,這些類型由投資人經歷背景所決定,如果投資人風格與創業者本身風格不符,那麽在最初階段,創業者應該學會拒絕。

一旦投資確立,創業者應該積極與投資人溝通。

無論對投資人還是創業者來說,皆大歡喜的結局是企業被並購或者上市,失敗的企業對於兩者而言都是打擊。

“從創業者的角度,你不能默認:他除了給我錢,別的就都別想管/知道。你應該想:他除了錢還能幫到我什麽?我們聊什麽真的能讓公司變好?當然有的時候投資人的建議是錯的,你要會甄別。不信任投資人是你的錯,過度盲從投資人也是你的錯。”知乎聯合創始人張亮在知乎中說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1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