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聯合國:全球能源部門2014年碳排放已實現零增長

由聯合國1月7日在京發布的《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2015)》中文版稱,在全球經濟增長約3%的情況下,2014年全球能源部門排放的二氧化碳實現持平。這是40年來第一次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在不導致經濟倒退的情況下實現零增長。

《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旨在增強可持續發展問題高級別政治論壇(HLPF)的科學與政策對接。報告稱,近年來,世界各國均積極行動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能效。北美洲在天然氣和石油生產中廣泛地采用水力壓裂法以及中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對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產生了可觀的影響。

2017年1月2日,河南省鶴壁市某電力企業的上空。當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空氣質量為重度汙染。攝影/章軻

報告介紹,科學家們研發了一套可將太陽能高效轉化為燃料的混合微生物和水分解催化系統。這種可規模化推廣的生物電化系統利用真氧產堿桿菌和太陽能,從水分子中分解出氫氣、氧氣和二氧化碳,並轉化為生物質和液體燃料。水分解需要的催化劑來自於地球富集的金屬。這一系統將太陽能轉化為生物質的產量可以達到3.2%最大熱力值當量,超過了地球上絕大多數陸地植物。

利用真氧產堿桿菌的生物工程可以產生每升216毫克異丙醇液體燃料,這是有史以來報道過的生物電化燃料最高產量的3倍。這一系統的研發將引導交通運輸系統采用這種太陽能到燃料的轉化系統,從而切實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報告稱,如果沒有氣候變化和汙染排放,2010年印度的小麥產量將增加36%。氣候變化和汙染排放導致一些人口密集的省份產量減少達50%。短期的大氣汙染,尤其是對流層臭氧和黑碳,在間接影響氣候之外,對作物產量也產生了直接影響,90%的小麥產量損失被歸結為這種直接影響。

上述報告根據增長和發展委員會2008年的報告認為,所有已有數十年的高增長率的國家都表現出經濟結構上的變化。另外,“所有處於貧窮狀態的國家,都未能實現結構變化”。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2013年的一項研究顯示,來自50個發展中國家在1970年至2007年的證據表明,經濟體中的人均增長和GDP中制造業增加值(MVA)占比的平均變化之間存在著很強的相關性。向低碳發展和可持續消費與生產轉型的過程,激發了人們對綠色科技的興趣。近年來,人們對清潔能源和減緩環境影響技術的興趣不斷增強,不僅包括日本、美國這樣傳統的創新領導者,也包括新興的創新者,尤其是中國,中國已經開發出了大量的清潔生產技術。

報告稱,經濟增長、具有包容性與可持續發展性的工業發展和可持續消費與生產,使人們走出貧困並長期保持著生活水平改善的例子,中國是近幾十年來最突出的但不是唯一的國家。追隨著上一代的快速工業化國家(如韓國)的腳步,中國已成為“一個理解當代工業化對於社會轉型影響的絕佳案例”。

研究也發現,快速的工業化也使得各個國家不得不應對其帶來相當規模的環境健康成本,反映了全球經濟結構和基本技術不可逆轉的轉變。如信息技術自動化的發展對於制造業(尤其是對勞動技能要求相對較低的)的高就業增長率前景帶來多大的影響。

目前,許多發展中國家已開始實施各自的發展戰略,旨在跨越傳統的工業化“先發展,後治理”的模式。一系列的工作已經開始關註減少人類居住區的大氣汙染和同時限制溫室氣體排放量對潛在的健康水平和生產力帶來的效益。

但報告同時表示,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戰略仍然嚴重依賴擴大出口以支持規模化生產。因此,對於海外市場中消費者喜好變化、品牌需求和政府海外市場法規的適應能力與出口的前景密切相關。

“作為生產者將需要不斷地改變去滿足更加挑剔的發達國家消費者,適應其更頻繁的環境和社會效益以及成本、質量和可靠性標準等方面的評估,這也將成為商業領域一個越來越常見的特征,不僅對制造商而言,也包括各種類型的初級產品的出口商。對於發展中國家,能否滿足技術標準,實現跨越式的發展,這既是一個挑戰,又是一個機遇。”報告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1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