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國企全球布局:上海紡織看好東南亞,5年建5到10個廠

“現在大品牌商如果給你一個1000萬美元的訂單,會要求有10%在東南亞生產,否則這個訂單就不給你。”在近日舉行的“2016上海國資高峰論壇”上,上海紡織集團(下稱“上海紡織”)董事長童繼生說。

布局全球不能等。上海紡織計劃用5年時間,在東南亞的柬埔寨、孟加拉等國建立5~10個貿易加工基地。不僅如此,上海紡織要將“非洲原料、歐美設計、亞洲加工、中國集成、全球銷售”作為企業發展的支撐。

在上海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3年之際,上海國企改革發展也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上海國盛集團董事長孔慶偉表示,上海國企既要適應改革發展的新常態,也必須應對國內外環境中的各種“黑天鵝”,不確定性程度之高前所未有。

借助資本的力量,增強應對新常態和“黑天鵝”的能力,進而形成經濟增長新動力,是上海國資國企改革的目標。

布局低成本生產基地

12月14日-16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雖然有周期性、總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導致經濟循環不暢,必須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想辦法,努力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均衡。

這種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平衡,在全球化的當下,更多需要在全球布局才能實現。

上海紡織是上海市國資委監管的大型產業集團,2015年營業收入超過460億元、凈利潤超過10億元。旗下擁有兩家上市公司申達股份(600626.SH)、龍頭股份(600630.SH)。2015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累計2838億美元。上海紡織以近28億美元的出口額,名列中國紡織出口企業第一位。

上海時裝周是傳統產業升級拓展影響力的舞臺。

隨著制造業的全球再布局,以及中國制造業成本不斷上升等因素,紡織業大量產能轉移。為了支撐國際貿易,上海紡織必須布局相應的低成本生產基地。

上海紡織貿易與國際化副總經理金丹艷說,上海紡織計劃用5年時間,在東南亞的柬埔寨、孟加拉等國建立5~10個貿易加工基地。同時,還將通過並購采購商和新設海外銷售渠道的形式,擴大一手定單。進而推動上海紡織從OEM代工為主,轉向ODM(原始設計制造商)為主。

通過上述舉措,上海紡織逐步完善在東南亞低成本制造區域的布局,增強了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力。

今年以來,紡織品服裝外貿形勢比較嚴峻,整體呈現下滑趨勢。但上海紡織今年1~11月累計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51%,尤其是進口同比增長了15.18%,穩住了外貿盤子。

除了布局生產基地,上海紡織還在加大海外投資力度,通過收購、兼並與集團核心主業相關的企業、業務,增強整合利用全球資源的能力,打造全球產業鏈。

金丹艷說,中國紡織業已經到了產能轉移、跨國布局的新階段,所以上海紡織一方面以資本為主導,打造中國+周邊國家的制造基地,重點布局東南亞國家。一方面則是通過主動的海外投資,帶動紡織業從原來低端的價值鏈轉向更高的價值鏈。

在新一輪改革中,上海紡織已制定“全國布局,海外發展”的戰略。核心就是把上海紡織從一個傳統的地方企業,轉型發展成以“非洲原料、歐美設計、亞洲加工、中國集成、全球銷售”為支撐的綜合性產業集團。

“明年我們將在全球20個國家有40個工廠,海外員工4萬多人,國內2萬人。”童繼生說。

得益於全國布局、海外發展戰略,今年上海紡織集團的收入預計達到540億元。根據規劃,2018年要達到700億元以上,爭取“十三五”期間邁向千億級集團。

不僅是紡織,上海電氣集團(下稱“上海電氣”)副總裁董鑑華表示,當前煤電機組市場存在較為嚴重的產能過剩,上海電氣抓住“一帶一路”戰略帶來的機遇,積極布局海外市場。

近年來國內火電設備利用率下降,2016年全年發電設備利用小時3700小時,利用率不到50%。從長期趨勢來看,“預計2020年前燃煤發電國內新增裝機容量將在3000-4500萬千瓦,僅能滿足中國三大動力設備制造基地年產能的1/3,這對能源裝備企業來講挑戰非常巨大。”董鑑華說。

上海電氣業務聚焦三大板塊:能源裝備、工業裝備、現代服務業。2016年集團總資產2200億元,收入970億元,凈利潤47億元,其中能源裝備收入占比65%。

但是,“一帶一路”為中國企業提供了產能國際合作市場,電力基礎設施方面發展潛力很大。如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電力設備40%占有率來計算,上海電氣出口可以達到985億美元。

上海電氣臨港重型機械裝備有限公司的員工在吊裝國產化率100%的百萬千萬級核電站堆內構件

通過並購做到領先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12月5日下午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次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多推有利於增添經濟發展動力的改革,多推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改革,多推有利於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於調動廣大幹部群眾積極性的改革。

孔慶偉表示,這四個“有利於”,為國企改革確立了價值判斷標準,為深化國企改革提供了目標指向、實踐依據和檢驗標準。

自2013年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以來,上海國企正在加快通過資本的投入,調整升級原有的產業結構,形成新的發展動力。

在過去10年里,上海實業集團(下稱“上實集團”)的資產負債表一半以上都有了調整變化。“我們是少數通過並購把兩三個產業做到中國領先的企業。”上實集團總裁周軍說,自己在公司工作21年,目睹了上實集團6-7次重組和更新。

上實集團前身為上海實業有限公司,於1981年7月在香港註冊成立,是上海市政府在香港的窗口企業,目前由上海市國資委全資控股。擁有上實控股(0363.HK)、上海醫藥(601607.SH,2607.HK)、上實發展(600748.SH)、上實城開(0563.HK)、上實環境(BHK.SI)等5家境內外上市公司。

截至2015年底,上實集團總資產約3000億港元,2015年營業收入達1525億港元,歸屬集團凈利潤32.2億港元。

從一包香煙(南洋煙草)、一包味精(香港天廚)、一本掛歷(永發印務)起步的上實集團,通過大約35~40次的收購兼並,形成目前的三大產業——醫藥、房地產、基礎設施。

比如,上實1996年進入醫藥領域,通過20次收購兼並融資,使得上海醫藥成為中國第二大醫藥銷售和醫藥制造企業,2015年上海醫藥銷售額突破1000億元。

如果可以持續保持10%以上增長,周軍說,上海醫藥集團會在5年後成為世界500強企業。但上海醫藥同樣面臨產業升級問題,“中國醫藥制造業和國際先進水平比還是有差距,所以我們準備把研發基地和收購兼並前沿放在歐美,未來五年上海醫藥會在美國和歐洲建立基地”。

接下來十年,周軍表示,上海實業會盡可能多地把資源配置在醫療和環保行業,發揮上海實業在收購兼並、融產結合方面的強大基因。

2015年,上實集團明確了“融產結合”發展戰略,以金融投資業為先導,通過資本運作來發現、培育、持有、退出產業。“我們一直在調資產,就是為了下一個周期。”周軍說。

經濟動力增強

上海市國資委主任金興明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十三五”期間,上海國資國企改革將以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提高國有企業活力和國有經濟整體競爭力為目標。

到2020年,上海國資國企改革創新將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國企競爭實力更加突出、國資布局結構更趨合理、國資監管體制更為完善、國有經濟整體更快發展。

2016年上海對市屬金融企業正式實施統一監管,以加快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融合發展。浦發銀行副行長、上海國際信托董事長潘衛東就表示,統一監管為金融資本更好的貼身服務上海的非金融國資,助力國企資產盤活並購重組提升競爭力、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平臺。

浦發銀行占上海國資規模的1/3,利潤總額的1/4。潘衛東說,今年11月,浦發銀行上海分行就發放並購貸款123億元,為近千家企業提供並購服務,累積並購交易金額8000億元。

整體上市或核心業務資產上市,是上海國資國企改革的重點。上海希望到“十三五”末,整體上市國有企業占競爭類國有企業(即主業處於充分競爭行業和領域的商業類國有企業)總量的50%以上。

與此同時,上海國資布局調整在“十三五”期間繼續加碼。目前上海國資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基礎設施與民生保障四大領域的國資集中度,已經達到70%。按照規劃,“十三五”國資集中度將達到85%以上。

國資布局調整的加碼,也意味著上海國資流動性的增強。

自2015年初實質啟動運作以來,上海已經向兩大國資流動平臺(上海國盛集團、上海國際集團)劃撥了包括上汽集團、電氣集團、華誼集團、建工集團、光明食品集團、隧道股份、紡織集團等的部分國有股權。

孔慶偉表示,兩年來國盛集團積極發揮資本經營和股權運作的杠桿作用,以改革盤活存量、以創新培育增量,充分利用市場化方式,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國資在進退流動中實現“資源-資產-資本-資金”的良性循環。

2015年11月25日,國盛集團發行的以上海建工股票為標的的可交換公司債,這是國盛集團作為國資流動平臺後,首次以劃轉的國資運營資產為標的進行運作,推動了國有資產的流動。

2016年國盛集團又推動發行了上海國企ETF,使上海國資系統114億上市公司股權獲得新的流動性。

孔慶偉表示,今後國盛集團將不斷豐富、放大國資運營平臺功能,著力做好資本循環這篇文章。在上海市產業結構升級、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方向發揮作用;在上海國資布局結構調整、解決國企歷史遺留問題中發揮作用;在國企開放性市場化重組、推動國有資產證券化、產融結合方面發揮作用。

基於一系列改革的推進,盡管面對動力轉換的新常態和宏觀經濟下行的壓力,上海地方國企依然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截止今年三季度末,上海市國資委系統企業總體經營平穩健康、穩中有進,好於預期。其中,非金融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5027.05億元,同比增長6.6%;實現利潤總額1007.50億元,同比增長13.0%。金融企業實現營業收入4616.28億元,同比增長3.0%;實現利潤總額1018.61億元,同比下降12.9%,降幅較上季度末收窄5.9個百分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6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