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上海張江“十三五”發力:目標世界一流科學城

“十三五”期間,張江科學城將成為響應自貿區戰略與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兩大國家戰略的重要區域。

12月19—20日舉行的中國共產黨上海市第十屆委員會第十四次全體會議,部署了2017年上海市經濟社會發展十方面重點工作。前兩項重點工作分別是更好發揮自貿試驗區的示範引領作用、加快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這兩項重點工作的一個聚集點,就在張江科學城。

19日舉行的“新功能、新空間、新價值——張江技創區功能定位研究成果”研討會上,上海市張江高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張丁發表示,張江科學城的建設面臨著諸多挑戰。

張江科學城建設規劃正式成果已於今年10月底上報上海市政府備案。按照規劃,張江科學城規劃總面積約94平方公里,同時為加強與龍陽路樞紐、迪士尼等周邊地區的協調聯動發展,外擴形成銜接範圍,總面積約191平方公里。

而在定位上,張江科學城將在張江高科技園區的基礎上,轉型發展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新知識、新技術的創造之地、新產業的培育之地,成為“科研要素更集聚、創新創業更活躍、生活服務更完善、交通出行更便捷、生態環境更優美、文化氛圍更濃厚”的世界一流科學城。

張江高科技園區於1992年成立,是國家級高新技術園區,與陸家嘴、金橋和外高橋開發區同為上海浦東新區四個重點開發區。2015年度園區經營總收入已超6000億元,占上海市高新區總量的15%。

目前張江的主導產業集聚在三大領域,即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和文化創意產業。信息技術產業目前已形成千億級的產業集群,主要包括集成電路和軟件產業。生物醫藥方面,國家每批準3個I類新藥就有1個來自張江。

張丁發表示,張江科學城的目標比較宏偉,但面臨著諸多挑戰。比如,創新要素的集聚度和創新能級有待進一步提高,並需強化產學研合作。張江國家級研究機構數量較少,缺少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綜合性大學和本土領軍企業,高校、研發機構與企業未形成緊密的合作網絡。

此外,張江科學城的城市功能相對滯後,目前張江的開發區特征明顯,產業用地占比高,空間資源緊缺與低效用地並存,居住與工作空間分離,缺乏住宅、商業、文體、醫療、教育等相關配套。

基於此,張江科學城一方面需要產業能級的提升,一方面也需要空間布局的再造。

目前,張江科學城的規劃建設主要分為增量空間和存量空間。增量空間相對集中在中部和南部,強調高標準、高起點加快建設;存量空間主要在張江西北片區,強調轉型與更新。

伴隨著張江的轉型,上市公司張江高科(600895.SH)正在向科學城功能建設的市場化實施主體轉型。此前,張建高科已經提出要脫離純粹的工業地產經營,轉型為科技投行。

上海市社科院經濟研究所主任陳建勛表示,考慮到上海科創中心建設需要,建議張江技術創新區轉型為“上海科技金融及風投集聚區”,成為向張江高科技園區以及大張江“一區22園”提供科技金融服務的重要基地。“建議在技術創新區內科技金融行業的空間布局應達到總面積的40%以上。”

2016年5月,在張江科學城大框架下,張江西北片區的城市更新設計工作已正式啟動。其中的張江技術創新區是張江地區建設最早最成熟的區域,是1999年“聚焦張江”戰略布局的主陣地。

張江高科總經理葛培健表示,張江高科已經啟動了以PPP模式建設營運張江科學城的探索調研,以張江管委會主導,以公開招標和契約制方式引進社會資本參與園區城市功能更新,完善園區公共服務配套,促進經濟功能和城市功能結合。隨著PPP概念的火爆,越來越多的A股上市公司已經參與到PPP項目中來。

葛培健說,如果土地容積率從目前的0.8提高到更高水平,就意味著將釋放更多的建設面積。

1999年,張江高科成功實踐了全國首個園區PPP案例。但目前我國尚未形成相對成熟的園區開發PPP模式。而傳統的園區開發運營思維、相關法律條款的不完善,依然對打造科學城、創新開發模式有著不少阻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5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