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疾風驟雨一般,證監會高層周末公開痛斥“野蠻收購”、“監管套利”的市場影響還在發酵之中,保監會本周開工第一天就祭出政策規範萬能險,劍指“寶能系”險資平臺,前海人壽被責令整改。
12月5日晚間,保監會下發監管函,針對萬能險業務經營存在問題,並且整改不到位的前海人壽采取停止開展萬能險新業務的監管措施;同時,針對前海人壽產品開發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責令公司進行整改,並在三個月內禁止申報新的產品。
對此,業內表示,監管部門重拳整頓前海人壽,對於規範保險資金投資運用和萬能險產品發行具有以儆效尤的意義。
保監會祭出“組合拳”規範萬能險
2016年以來,為規範萬能險業務發展,落實“保險姓保”的政策理念,保監會密集出臺了《關於規範中短存續期人身保險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關於進一步完善人身保險精算制度有關事項的通知》和《關於強化人身保險產品監管工作的通知》等多項規定,對萬能險的規模、經營管理等進行了限制和規範。
截止三季度末,今年的保費收入規模已經達到2.5萬億,超過去年全年的水平。隨著險資規模的擴大,萬能險占比大幅調升,而萬能險的結算利率多在5%左右,顯著推升保險機構的負債端成本。廣發證券測算,在今年前9個月新增的保費收入中,萬能險占比高達20%。
事實上,監管部門已經出手規範“萬能險”產品的發行規模。今年3月18日,保監會發布的《關於規範中短存續期人身保險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中明確對中短存續期人身保險產品的規模進行了規範,並對中短存續期產品規模進行了限定,這普遍被認為是保監會對於“萬能險”產品的限制。
但是,該通知中進一步設定了5年的“過渡期”規定: 過渡期內,保險公司的中短存續期產品年度保費收入應當控制在基準額以內。業內認為,上述《通知》對於保險公司2016年和2017年萬能險規模的影響不會很大。
今年5月至8月,保監會組織7個保監局對萬能險業務量較大特別是中短存續期產品占比較高的前海人壽、恒大人壽等9家公司開展了萬能險專項檢查,並對發現問題的公司下發了監管函。
保監會還對中短存續期業務超標的兩家公司下發監管函,采取了停止銀保渠道躉交業務的監管措施;累計對27家中短存續期業務規模大、占比高的公司下發了風險提示函,要求公司嚴格控制中短存續期業務規模。
針對互聯網保險領域萬能險產品存在銷售誤導、結算利率惡性競爭等問題,保監會先後叫停了前海人壽、恒大人壽等6家公司的互聯網渠道保險。
“來路不正當的錢”劍指萬能險
12月3日,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第二屆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怒斥資本市場舉牌、杠桿收購的市場行為,他直指“來路不正的錢,從門口的野蠻人變成了行業的強盜,這是不可以的。”
縱觀他的講話,所言的“來路不正的錢”主要是“用大眾的資金從事所謂的杠桿收購。”
“杠桿是物理上的概念,用杠桿的強度、杠桿的長度、杠桿的支點,杠桿收購用的錢,出資人必須有風險消化能力,現在在金融市場,直接發展一些產品,實際上最終風險承受的不是發產品的機構,而是我們廣大投資者。”劉士余的講話中,飽含著對當前資管行業利用金融產品進行杠桿收購的風險隱憂。
而攪動近來資本市場波瀾的重要力量就是險資頻頻舉牌上市公司,其中備受關註的是,寶能系通過旗下前海人壽爭奪萬科股權,背後隱藏著大量杠桿資金的身影。
那麽,多家保險公司“舉牌”資金源自何方?借助萬能險和結構化產品募集的保險資金是重要“彈藥”。
“險資舉牌的規模資金來源確實有問題。”一位保險分析師告訴記者,劉士余對舉牌本身持中性評價,但是利用萬能險和結構化產品形成的長短期資金錯配,利用杠桿資金舉牌,本質上長短期錯判形成的資金池,逾越了市場和監管的底線,預計短期內監管部門將進一步規範市場。
縱觀市場上以安邦系、寶能系、恒大系、生命人壽系等各路保險資金的舉牌路徑,主要是通過萬能險和結構化產品進行杠桿舉牌,萬能險本質上是利用長短期資金的期限錯配形成的資金池,容易引發流動性風險,政策層面亟需進一步規範。
有券商分析師表示,此次監管層釋放信號整頓,通過這一整頓,長期的舉牌操作流程將更加規範,預計保險資金中長期舉牌不會受到影響。監管部門將在萬能險和杠桿資金的運用方式進行完善。
保監會還指出,對其他在萬能險經營中存在類似問題的公司,保監會正密切關註其整改進展,視情況采取進一步的監管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