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三歲前上幼托的孩子更有韌性


 

2015-10-05  TWM

從培養孩子到鍛鍊自己,德國暢銷二十萬冊的韌性訓練計畫,讓你的心靈穿上堅強武裝裝備,培養出怎樣都能生存的強大內力。

給父母的孩子韌性訓練計畫

萊娜早已習慣異樣的眼神。這位慕尼黑聖德林區托兒所導師很感嘆的表示,每當她帶著班上的小朋友搭乘六號車,總會有些充滿愛心的乘客用遺憾的口吻說:「年紀這麼小就要上幼兒園!」

子女年滿三歲前都該由母親照顧,這種想法在德國依然盛行。世上幾乎沒有哪個國家像德國這樣,如果母親在子女三歲之前就將他們託付給別人照料,母親自己便會深感內疚。

二〇〇六年,由「歐盟民調處」做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德西地區仍有六〇%的人同意「如果母親是職業婦女,學齡前兒童可能會深受其害」這樣的說法。這種觀念同樣反映在母親的實際行為上。

職業婦女,孩子反而更抗壓這樣的擔憂真的有理由嗎?

「不」,心理學教授史蒂芬妮.耀爾許(StefanieJaursch)表示,所有與托兒所兒童身心健康有關的最新科學研究都顯示,「在『母親就業』這個議題方面的政治口水,基於意識形態多過於基於事實。」二〇一〇年,多位美國心理學家將過去五十年托兒研究相關文獻做了總整理。重新仔細檢視一九六〇至二〇一〇年六十九份相關研究之後,發展心理學家瑞秋.盧卡斯.湯普森(Rachel Lucas Thompson)總結說:「母親在他們年滿三歲前就返回職場的兒童,日後並不會比有全職媽媽照顧的兒童更容易在課業與行為方面出現問題。」這些研究中有不少並非短期紀錄,某些甚至從童年一路追蹤到成年,「生產完後很快重返職場的母親,完全毋須擔心此舉會對子女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耐人尋味的是,總結所有資料後,居然得出一項具有統計說服力的差異:母親是職業婦女的兒童,甚至比母親是全職家庭主婦的兒童更少有心理方面的問題。前者更少為自我懷疑、憂鬱症或恐慌症所苦。

來自杜林根的莉斯洛特.阿聶特(Lieselotte Ahnert),數十年來,這位發展心理學家致力於研究公共托嬰對幼兒心靈有何影響。她從研究中得出一項原則,並且樂意一再強調,那就是:「媽媽們,放輕鬆!」養兒育女其實不必盡善盡美。

阿聶特表示,迄今仍有許多人認為,子女出生後的最初兩到三年裡,母親的一舉一動都會不可逆轉的奠定孩子日後所有的基礎。實情並非如此。

母親們真的不必奉行「日日夜夜、寸步不離的守護好自己子女」這種教條。

大多數的人都認為,母親陪伴年幼的子女在家中成長是理所當然的,母親與幼兒是彼此相屬的。阿聶特認為,在幼兒教育方面,這點不容易下定論,從世界上某些原始民族就能看出。像是喀拉哈里(Kalahari)的昆人(Kung),子女出生後的最初三年,母親幾乎無時無刻不將他們帶在自己身邊,母親與子女處於近乎共生的狀態。

上托兒所,有益兒童大腦初期發展

另一種極端例子則是中非的艾維族(Ewc),他們把自己的嬰兒不斷交給別人帶。每個艾維族的寶寶平均擁有十四個保母,其中有些甚至會幫寶寶哺乳。有時幼兒一天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時間待在親生母親身邊。

對那些無法享受母親全天照顧的兒童,將更有機會從托兒所獲益。相較於全職媽媽照顧的兒童,母親投身職場的兒童較不具有攻擊性或過於膽小。

湯普森同樣發現此點。她指出,提早與家庭以外的世界接觸,讓單親或低收入戶家庭的兒童獲益良多。對他們來說,上托兒所可說是種恩賜。

托兒所與幼兒園不僅有益於兒童的行為,更有益於兒童的心理發展。正是在人生的初期,刺激特別能夠發揮許多影響。如果大腦在幼年階段錯失發展良機,日後幾乎無法迎頭趕上。

海德堡發展心理學家莎賓

娜.保恩(Sabina Pauen)表示:「社會擔負著保證兒童有個好開始的重責大任。我們必須為孩子營造一個充滿激勵的環境。」這正是許多待在家裡的幼童缺乏的。在持續開著電視或沒有對話發生的地方,寶寶的大腦只能徒勞無功的渴望有益的輸入。

在曾經參與「啟蒙計畫」的寶寶身上,同樣可見幼兒教育對於智力的良好影響。研究人員追蹤這些參與計畫的幼兒直到二十一歲,其中,待過日間托兒中心的兒童,智力測驗的成績明顯優於待在家裡的兒童。到了中小學階段,他們在閱讀與算數方面的能力也比較好,日後就讀大專院校的比率同樣比較高。

滿週歲後,「擴大與社會的接觸」可促進幼兒發展。幼兒應當朝這個世界跨出第一步,這樣他們才能脫離母親,進而創造各種屬於自己的經驗。

托兒所不僅對於來自社會底層的兒童很有助益,發展心理學家保恩補充:「就連對於受到過度保護的兒童也一樣。」幼兒叛逆,

反而是孩子自信表現

保恩認為,上日間托育中心,可以提供大多數兒童在家裡無法獲得的正向刺激。

心理學家亞歷山大.葛羅伯(Alcxander Grob)也表一不:「孩子們可以認識不同的教育方式,學習適應團體生活,這些都是十分珍貴的經驗。」特別是對於家中的第一個孩子而言,托兒所對於訓練社交能力相當有益。

不過,反對者還是喜歡擷取這項研究的部分成果,做為反對提早將母子分開的論據。

這結果乍看下的確有點驚

人:四、五歲大時,上托兒所的孩子會出現一種異常行為,他們顯然比待在家裡讓母親或保母照顧的孩子,來得叛逆。

蘭伯強調:「異常行為並不必然是負面的。」這位發展心理學家表示,若孩子敢於和老師或父母發生衝突,或許是因他們比其他孩子來得有自信。

耀爾許在艾爾朗根研究裡同樣發現這項微小效應。她表示:這段微幅升高的叛逆期很快就會再度消逝。」無疑的,幼兒需要母親,可是他們不必總是與母親膩在一起。這是當代親子關係研究的結論。保恩表示,責無旁貸的母親」這種神話,早已被束之高閣。

什麼對一個孩子是正常的,完全取決於父母的需求與決定。父母不應那麼害怕在教育子女上犯了什麼錯。

給成人的

自我韌性訓練計畫

心理抵抗力多半很早形成。

然而,如果一個人到了二、三十歲,或更年長時突然意識到,自己比別人來得敏感,例如很難承受就這麼與朋友斷交,他還是可以強化自己的韌性。即使年過三十,每個人還是可以積極增進自己的心理抵抗力,而較不具韌性的人,甚至比較具韌性的人更有潛力。

人格心理學教授威利巴爾

德.魯赫(Willibald Ruch)表示:「訓練性格力,可以讓人變得更幸福。」他做的一些相關研究同樣顯示,短短一週的訓練,效果就能長達六個月。只不過,每個人的訓練強項皆不同。魯赫表示,如果人們能夠想起自己的好奇、感恩、樂觀、幽默或熱情,並進一步強化,便可以得到最大的成效。

美國心理學會發展出一項名為「通往韌性之路」的計畫,並透過網路,提供給民眾利用。這十種增加心理抵抗力的

方法分述如下:

一、與社會接觸。

與家人、朋友及其他人保持良好關係是很重要的。請你接受那些來自關心者的支持與幫助,萬一這些人需要幫助時,你也該伸出援手。那些參與社團、宗教團體或政治團體的人,可以從中獲得強韌。

二、別把危機視為無法解決的難題。

即使發生一件我們自己無能為力的壞事,還是可以藉由對危機的詮釋與反應,改變它所造成的影響。請你想像一下,將來一切會再度好轉。請努力試著挖空心思想一想,萬一再次遇到這樣的不幸,下回哪些部分至少會比較順利。

三、接受「改變是人生的一部分」。

處在人生的逆境,某些目標會一時無法達成,請接受你無法改變的部分,並且將注意力聚焦在你可以改變的部分。

四、嘗試達成目標。

請為自己設定切合實際的目標,不要好高騖遠的夢想你根本無法達成的事情。請下定決心,並有規律的做點什麼,即使那件事看來微不足道,積少成多,可幫助你朝目標推進。

五、果斷的行為。

請盡自己所能克服困境,不要把頭埋進沙子裡,妄想困難很快就會過去。請採取主動,積極解決問題。

六、找尋自己。

請期待各種可以認識自己的機會。也許你會發現,自己從困境中獲得了成長。許多經歷過悲慘時光的人,都在事後表明,自己不僅與他人建立更密切關係,也覺得自己變得更強韌。縱然他們覺得自己受了傷,往往還是獲得更多自我價值感,並更珍視自己的人生。

七、以正面的觀點看待自己。

請相信自己的直覺,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八、關注未來。

即使身處困境,請試著從長期著眼,以較大的格局去審視自己當前的處境。請不要將事態誇張。

九、抱持最好的期待。

請試著培養樂觀的態度,你才有能力抱持正面的預期。

想想自己要的是什麼,不要去想自己怕的是什麼。

十、照顧自己。

請留心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做些自己感到有趣,且可以讓自己放鬆的事。請規律運動。

好好照顧自己,有助於強化可以克服困境的身體與心理。

(本文摘自第一章、第四

章)

來函照登

貴周刊一四五三期一百

零八頁所刊載……「別人吃的是導遊司機賺走一半,一桌二干五百元,實際上只有一千二百元品質的菜載……」,本公會會員不會有此行為。

∼台北市旅行商業同業公會馬上測驗》你的心理抵抗力有多強?

有些日子我們會覺得自己堅強,有些日子我們會覺得自己軟弱;就連那些特別具有韌性的人也會有這種感覺。我們可以借助下面這項測驗來確定,我們的心理抵抗力到底多有強。以列普特為首的耶拿大學醫院的學者們設計出以下這套測驗,提供民眾自我進行測試,結果相當可靠。借助以下「RS.13」韌性量表的13 道問題,每個人都能測量出自己擁有多少心理抵抗力。

請分別針對以下每個陳述給予1到7分的評分。如果陳述與你的現況越相符,描述的內容與你平常的思想及行為越接近,請給予越高分。

在這當中,1分=「我完全不同意」,7分9「我完全同意」。

父母的確不該將孩子帶入困境,不過千萬別忘了,人生是孩子最重要的學校。

能夠讓子女變得強韌的父母,只會在必要時做些引導性的干預。

長期普遍抱持鴕鳥心態的確有害,不過偶爾針對性的來點壓抑,不僅很有意義,還是很重要的保護機制,因為這樣的舉措有益於生存。

有越來越多人格心理學家得出一項相同的結論,我們的本性要比一般所認為的更少受到雕鑿;換言之,人其實可以讓自己做出很大的改變。

書名:韌性:挺過挫折壓力,

走出低潮逆境的神秘力量

作者:克莉絲蒂娜.伯恩特(Christina Bermdt)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5年10月6曰

伯恩特簡介

生於1969年,先後為《明鏡週刊》、德意志新聞社及南德廣播公司撰寫醫療及學術相關報導,2000年起擔任《南德日報》編輯。

曾於2006年獲頒歐洲青年科學作家獎(The European Science Writers Junior Awards),也曾因揭發器官買賣醜聞獲得守護者獎(Wachterpreis)提名。

2013年不僅榮獲亨利南恩(Henri.Nannen.Preis)「調查獎」提名,更獲選為年度3大科普寫作記者。

整理.編輯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5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