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少了天才領導 蘋果不再性感

2011-2-14  TCW




歷史上極少有一家公司像蘋果(Apple)一樣,如此忠實的反映出其創辦人的個性與形象。

一九九六年,賈伯斯(Steve Jobs)被迫離開蘋果後第十年,第四任執行長艾米利歐(Gil Amelio),做了一件讓董事會震驚的決定:把賈伯斯找回來擔任顧問。

「沒有人可以改變蘋果真正的特色,包括我、史考利(John Sculley,取代賈伯斯的百事可樂前執行長)、史賓德勒(Michael Spindler,第三任執行長)都不行!我們充其量只能維持公司的運作,」接受《連線雜誌》(Wired)專訪時,艾米利歐曾說:「雖然我非常不爽這傢 伙,但不得不承認,我所熱愛的蘋果是跟著賈伯斯的個性在走的。」

事實上,這三個執行長連基本運作都維持不好,根據《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在今年初發表的一篇對於蘋果的個案研究,賈伯斯不在的十年內,蘋果的營收與獲利衰退了三四%,把個人電腦市場拱手讓給微軟 (Microsoft)與英特爾(Intel)。艾米利歐是在束手無策之下,才勉強把賈伯斯給找回來。

一九九七年,艾米利歐被董事會開除,賈伯斯成為過渡時期執行長。一年後,他研發出全球第一台AIO電腦(All in One,一體成型)iMac,大受消費者歡迎,蘋果從前一年虧損十億美元,變成獲利三億美元。

接下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二○○一年蘋果推出iPod,改寫音樂產業;二○○七年推出iPhone,顛覆傳統手機邏輯;二○一○年推出iPad,創造平 板電腦風潮。賈伯斯不只把蘋果推向頂峰,市值超越微軟,也一手扭轉了行動通訊產業的遊戲規則,成為消費性電子霸主。

沒專業背景,全憑直覺打造產品

為什麼他能夠創造如此非凡的成功?答案是「直覺」。

與他共事過的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豪利(Michael Hawley)接受《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專訪時表示:「賈伯斯是我認識過最靠直覺的人。」

相較於一般公司總是喜歡用焦點團體(focus group)做為研發新產品的依據,賈伯斯根本不甩這一套:「消費者不知道他們自己要什麼,除非你做出來給他們看。」他在接受《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專訪時說。

台大管理學院副院長李吉仁觀察,賈伯斯的直覺不是只在技術或產品層面,「他看的是生活,」他以混沌理論解釋,創新通常發生在極端秩序與極端失去中間的灰色 地帶。類似像賈伯斯這樣從大學輟學,沒有接受過一天正規工程或藝術教育的人,反而可以「think out of the exist box」(跳脫既有框架思考),把生活經驗轉化為他對事物的直覺。

「他不會設計迴路板、不會寫程式碼,但他就是知道怎樣挑選出一個好產品,然後把它賣出去,」《賈伯斯在想什麼》一書的作者卡尼(Leander Kahney)指出,賈伯斯只做三件事:開發新產品、搞定談判、上台發表。

雖然開發出iPhone、iPad等超酷炫的玩意兒,但李吉仁認為,賈伯斯最厲害的創新不在產品本身,而是整合既有的技術,大膽開發新的商業模式。

二○○五年,iPod銷售已經達到瓶頸,不僅競爭日趨激烈,亞馬遜(Amazon)、網景(Netscape)等大公司也複製了iTunes模式,推出免費線上音樂下載,市場開始看衰蘋果,認為賈伯斯難以再有突破,但就在這時候,賈伯斯決定跨足手機產業。

「這是充滿風險的一步,」《哈佛商業評論》表示。當時手機市場有諾基亞(Nokia)、摩托羅拉(Motorola)、三星(Samsung)等巨人盤據 市場,遑論還有其他大大小小的手機品牌商,各擁深厚的硬體製造與行動通訊能力,從來沒有做過一支手機的蘋果,要拿什麼與之競爭?

結果,賈伯斯把iPod Touch的「全觸控螢幕」與「線上軟體市集」(App Store)進一步擴大,加上通訊技術,創造了新的手機概念。前者的直覺化操作讓完全不懂電腦的三歲小孩也能馬上上手,後者則解決了應用程式缺乏的問題, 如今會選擇iPhone的消費者絕大部分都是衝著App Store上四十萬個遊戲與軟體而來,《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甚至說:「App Store讓iPhone變得一點都不貴!」

用智力格鬥,激發明星團隊潛力

追求完美的性格、精準的直覺、天生的魅力以及過人的遠見,讓賈伯斯成為蘋果中最關鍵的靈魂人物。但就如同威爾許(Jack Welch)之於奇異(GE)、霍華‧舒茲(Howard Schultz)之於星巴克(Starbucks),這些明星執行長最大的問題在於:「誰能取代他們的位置?」

如果把蘋果這家公司切成兩半,你會發現除了賈伯斯之外,另一半工作團隊,都是當代各領域中的明星級人物。

營運長庫克(Timothy D. Cook)統管全球所有的供應鏈與生產線,被《財星》(Fortune)譽為「營運的天才」;設計出iPod、iPhone資深副總裁伊孚 (Jonathan Ive)是全球最有名的工業設計師;資深副總裁佛斯特(Scott Forstall)打造出App Store的軟體開發平台;全球產品行銷負責人席勒(Phil Schiller)讓蘋果走出美國,成為全球時尚電子產品的符號。

一般人對賈伯斯的印象是專制霸道的獨裁領導者,但極少有人知道他與手下這些明星團隊的決策過程。

領袖魅力與願景,繼任者難取代

卡尼在書中指出,每當蘋果要推出新產品之前,賈伯斯就會與團隊進行一場「智力格鬥」。雙方各站穩一個立場,從定位、外觀設計、功能、定價、行銷等問題,進行猛烈的炮火互駁。

賈伯斯雖然主見極強,但他從不用「由上往下」的決策方式,而是在一場場的「格鬥」中找到最佳的答案。「他會質疑你說的每句話,有時候完全不留情面,看你敢 為自己的立場堅持到什麼程度,」卡尼表示,賈伯斯喜歡用「賭多少?」來測量對方的信念,「越是堅持到底的,往往證明他的觀點是對的。」

換言之,蘋果今天的成功,來自於賈伯斯一人單挑整個明星隊,激發出全隊潛力的結果。然而若少了賈伯斯,蘋果的未來會是如何?

「他最成功的地方也是最危險的地方,」李吉仁說:「領導人所擁有的魅力(Charisma)與願景(vision)是複製不來的。」

《彭博商業週刊》指出,蘋果其他的成員個別閃耀著星光,卻沒有一個是全能好手。這些人或許可以維持著蘋果的基本營運,但失去了賈伯斯的開創性與強烈個人風格,「蘋果將不再性感(no more sexy)。」

選在財報公布前一天宣布病情、提早規畫二○一一年產品布局,蘋果試圖把賈伯斯離開的衝擊降到最低,只是沒了這個集創意、魅力與願景於一身的天才領導人,繼任者即使再怎麼努力,「可以是九十五分的蘋果,但絕對無法回到一百分。」李吉仁結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